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2022年9月22日-23日,“第八届中韩人文学论坛:未来社会与人文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中韩两国同步召开。中方在北京设集中会场,韩方在光州设集中会场,会议以视频连线方式进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韩国教育部、韩国研究财团联合主办。中方的总协调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牵头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组织。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未来社会与人文学”,下设文学分论坛、历史分论坛、哲学分论坛、语言教育文化分论坛。
我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大变局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来自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内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了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伦理生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的挑战。一方面由于信息交流技术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一步突破地理性的、物理性的障碍,由信息交流技术编织出一张无远弗届、无微不至、相互涉入的因陀罗网,而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无碍交流却并没有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纽带,反而用虚拟世界的交流日益取代了真实世界的关系,造成了真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日益疏离。因此,人类亟需从人类文明的历史经验中寻求导引人类的文明价值,来尝试解决未来社会的文明问题。我们共同希望中韩两国人民能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共同应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共同开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局面。
我所赵汀阳研究员以“人工智能提出了什么哲学问题?”为题在开幕式上做主旨演讲。他认为,我们传统的存在论是在知识论的视野里面,原因在于我们传统的假设是只有人是主体,我们只有一种主体。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提出一个挑战,就是人工智能有可能生长成为一个新的主体,它也有独立的思想的能力和行动的能力。那么这样的一个新主体意味着原来单向的存在论就有可能变成双向的存在论,甚至是多向的,这意味着世界上就有两种以上的主体,包括非人类的新主体,这样的话,这个世界的存在论基础则需要重新的叙述。目前的人工智能仍然是属于图灵机的模式,我们现在甚至还无法证明超级人工智能是否可能,因为这个超级人工智能的要点不在于运算能力,在于它是否具有反思能力,也就是能不能反思它自己思维的本身。如果人工智能具有了反思能力,这样的人工智能就超越了图灵机,就应该成为真正的超级人工智能。目前的人工智能也就是图灵机的这个模式还不会导致严重的问题,还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思想和行为的主体,但是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是有可能找到突破图灵机的新模式,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到底好不好?需要大家来讨论。
9月23日,哲学分论坛在哲学研究所931会议室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三位学者,与来自韩国中央大学、成均馆大学和首尔大学的三位学者,现场连线参加论坛并发言。本次哲学分论坛的议题为:“未来社会与哲学:人工智能与元宇宙时代的中韩哲学”。中韩双方各两名学者发表论文,再由双方各派一名学者评议对方学者的论文,之后进行开放性的讨论。
首先,韩国成均馆大学的朴正夏教授发表了论文《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与人类的作用》。针对人工智能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关于AI将取代人类的预测和恐慌,朴正夏教授从AI的现实局限性和根本局限性两个角度出发,就人文学和人文教育应该如何应对以AI为代表的技术挑战进行探讨。根据朴正夏教授的分析,AI的现实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目前为止出现的人工智能都是特殊智能,很难像人类智能一样发挥普通智能的能力;人工智能的根本局限性则在于即使AI凭借能力得出与人类相似的结果,但不具备自我意识与以此为基础的反省能力。朴正夏教授进一步从社会层面上人工智能被指出存在两个问题来说明AI的根本局限性。第一是偏见和歧视的扩大和再生产问题——人工智能虽可以根据已确立的目标或目的判断结果并反馈,但无法对动机或目的本身进行自我反省,并对此做出追求价值的决策,这造成了偏见或歧视的扩大再生产,或者无法提出根据或理由等问题。第二是AI无法在社会决策时提出正当依据的问题——人工智能不具备反省自己及从其他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能力,因此不能做出以价值为导向的决策。基于上述问题和局限,朴正夏老师进一步探讨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挑战下,人文学科应该如何应战的问题,其中尤为强调培养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性。朴正夏老师指出,如今大学的品性教育应该朝培养知性能力的方向发展,最重要的是应该是培养道德判断能力的教育,倡导学生不分专业,正式学习人文学,大幅度地提高以基础学问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的比例,只有这样,大学教育对技术挑战的应战才能走上成功的轨道。
接着,我所段伟文研究员发表了论文《探寻元宇宙时代的价值锚点——基于科技伦理和东亚智慧的视角》。首先,段伟文研究员介绍了元宇宙的概念及其四种形态,指出元宇宙本身并不神秘,其实质是由软件代码构造的可编程的世界。在此基础上,段伟文研究员详细讨论了元宇宙对于伦理的冲击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全智能环境下的数据伦理冲击,其次是感知和体验幻觉带来的深度数字化环境下的生命与神经伦理挑战,再次是由虚拟和现实的混淆与界限消弭带来的事实伪造和意识操控等社会认知伦理和精神伦理层面的颠覆性影响,最后是元宇宙的发展使得虚拟社会生活中的虚拟伦理问题再次受到关注。针对这些问题,段伟文研究员认为,在元宇宙的社会、伦理和法律等相关问题的探究中,宜采取两个认知策略。一是开放探究性策略,即认识到元宇宙实际上是未完成的概念和创新,对各种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二是现实可能性策略,即抓住其当前发展态势中最有可能激化的问题及其社会反响,把握实质所在,探寻可行对策。而在元宇宙的伦理构建上,段伟文研究员认为中国和韩国等东亚传统思想资源有很多充满启迪价值的生存与伦理智慧,如生生、尽性、守正等等,从价值基准或锚点出发,结合数字治理与人工智能治理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应对元宇宙发展带来的伦理冲击。
首尔大学的姜宣我教授发表了论文《元宇宙时代人工智能艺术品地位与鉴赏问题》。通过梳理与分析人工智能与创造力、艺术与创造力、人工智能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新艺术的定义等,姜宣我教授探讨了在即将到来的元宇宙时代人工智能生成或创作的艺术品的地位和作为受众如何去鉴赏此类艺术品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看待、评价和鉴赏人工智能艺术品的视角和方法。姜宣我教授认为,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和创作的艺术品再怎么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它总归是在人类构建的算法驱动下进行的“创作”,本质上还是接受了人类的指导,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主体性”,但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受众带来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甚至是以假乱真。所以,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品的地位及功能问题,我们应该持包容开放的态度,没有必要固守严苛的理念与标准。另外,从现实应用层面来看,人工智能已经以多种方式参与艺术创作,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与助力下,艺术家的潜能将被极大地激发,这又会促进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最后,我所杜国平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表示法》的论文。杜国平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国际学界通行的两种逻辑常项表示法,即中置法和前置法,并指出其报告主旨为介绍一种与这两种表示法不同的新型逻辑符号表示法,即中国表示法。紧接着,杜国平教授简要说明了中国表示法的缘起和背后的问题直观,其核心的想法是将括号表示法推广到所有的逻辑系统,只使用一个括号就可以表达所有的逻辑常项。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与当前通行的两种逻辑符号表示法相比,中国表示法的表达能力是充分的,而且比之中置法其表达能力更强,比之波兰表示法更清晰,而且其归结能力更强。在使用上,它更直观,更容易接受,也更加自然和方便。报告结尾处,杜国平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中国表示法进一步研究的展望:第一个是建立新型知识表示法,探究其如何节省存储空间,节省空间的潜力是多少;第二个是研究在程序设计方面如何能够提高算法的效率。最后,杜国平教授表达了与韩方学者就此问题进行合作的期望。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院的朴光海研究员和韩国中央大学人文信息研究所的金亨柱教授对前面四位老师的发言一一进行了点评,四位发言人分别进行了回应。
9月23日下午,我所副所长单继刚研究员出席闭幕式并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论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献上了一份学术厚礼。未来是不确定的,它潜在地包含着生存和毁灭两种可能性。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争取第一种可能性而避免第二种。无论是文学、史学、哲学,还是语言学、教育学、文化研究,都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这或许正是人文学在今天的意义之所在。我们在祝贺本次会议取得的成果的同时,更期盼着中韩学者开展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以便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声音。
中韩两国分享着相近的文化传统,面对着相似的现代转换问题,又共同面临着未来时代的多种挑战,因此,本次论坛气氛热烈,讨论深入。通过两天的会议,中韩两国学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就东西、古今的重要哲学问题展开了充分交流,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必将推动未来中韩两国学术思想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研处 供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2022年9月22日-23日,“第八届中韩人文学论坛:未来社会与人文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中韩两国同步召开。中方在北京设集中会场,韩方在光州设集中会场,会议以视频连线方式进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韩国教育部、韩国研究财团联合主办。中方的总协调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牵头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组织。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未来社会与人文学”,下设文学分论坛、历史分论坛、哲学分论坛、语言教育文化分论坛。
我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大变局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来自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内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了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伦理生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的挑战。一方面由于信息交流技术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一步突破地理性的、物理性的障碍,由信息交流技术编织出一张无远弗届、无微不至、相互涉入的因陀罗网,而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无碍交流却并没有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纽带,反而用虚拟世界的交流日益取代了真实世界的关系,造成了真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日益疏离。因此,人类亟需从人类文明的历史经验中寻求导引人类的文明价值,来尝试解决未来社会的文明问题。我们共同希望中韩两国人民能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共同应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共同开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局面。
我所赵汀阳研究员以“人工智能提出了什么哲学问题?”为题在开幕式上做主旨演讲。他认为,我们传统的存在论是在知识论的视野里面,原因在于我们传统的假设是只有人是主体,我们只有一种主体。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提出一个挑战,就是人工智能有可能生长成为一个新的主体,它也有独立的思想的能力和行动的能力。那么这样的一个新主体意味着原来单向的存在论就有可能变成双向的存在论,甚至是多向的,这意味着世界上就有两种以上的主体,包括非人类的新主体,这样的话,这个世界的存在论基础则需要重新的叙述。目前的人工智能仍然是属于图灵机的模式,我们现在甚至还无法证明超级人工智能是否可能,因为这个超级人工智能的要点不在于运算能力,在于它是否具有反思能力,也就是能不能反思它自己思维的本身。如果人工智能具有了反思能力,这样的人工智能就超越了图灵机,就应该成为真正的超级人工智能。目前的人工智能也就是图灵机的这个模式还不会导致严重的问题,还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思想和行为的主体,但是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是有可能找到突破图灵机的新模式,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到底好不好?需要大家来讨论。
9月23日,哲学分论坛在哲学研究所931会议室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三位学者,与来自韩国中央大学、成均馆大学和首尔大学的三位学者,现场连线参加论坛并发言。本次哲学分论坛的议题为:“未来社会与哲学:人工智能与元宇宙时代的中韩哲学”。中韩双方各两名学者发表论文,再由双方各派一名学者评议对方学者的论文,之后进行开放性的讨论。
首先,韩国成均馆大学的朴正夏教授发表了论文《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与人类的作用》。针对人工智能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关于AI将取代人类的预测和恐慌,朴正夏教授从AI的现实局限性和根本局限性两个角度出发,就人文学和人文教育应该如何应对以AI为代表的技术挑战进行探讨。根据朴正夏教授的分析,AI的现实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目前为止出现的人工智能都是特殊智能,很难像人类智能一样发挥普通智能的能力;人工智能的根本局限性则在于即使AI凭借能力得出与人类相似的结果,但不具备自我意识与以此为基础的反省能力。朴正夏教授进一步从社会层面上人工智能被指出存在两个问题来说明AI的根本局限性。第一是偏见和歧视的扩大和再生产问题——人工智能虽可以根据已确立的目标或目的判断结果并反馈,但无法对动机或目的本身进行自我反省,并对此做出追求价值的决策,这造成了偏见或歧视的扩大再生产,或者无法提出根据或理由等问题。第二是AI无法在社会决策时提出正当依据的问题——人工智能不具备反省自己及从其他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能力,因此不能做出以价值为导向的决策。基于上述问题和局限,朴正夏老师进一步探讨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挑战下,人文学科应该如何应战的问题,其中尤为强调培养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性。朴正夏老师指出,如今大学的品性教育应该朝培养知性能力的方向发展,最重要的是应该是培养道德判断能力的教育,倡导学生不分专业,正式学习人文学,大幅度地提高以基础学问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的比例,只有这样,大学教育对技术挑战的应战才能走上成功的轨道。
接着,我所段伟文研究员发表了论文《探寻元宇宙时代的价值锚点——基于科技伦理和东亚智慧的视角》。首先,段伟文研究员介绍了元宇宙的概念及其四种形态,指出元宇宙本身并不神秘,其实质是由软件代码构造的可编程的世界。在此基础上,段伟文研究员详细讨论了元宇宙对于伦理的冲击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全智能环境下的数据伦理冲击,其次是感知和体验幻觉带来的深度数字化环境下的生命与神经伦理挑战,再次是由虚拟和现实的混淆与界限消弭带来的事实伪造和意识操控等社会认知伦理和精神伦理层面的颠覆性影响,最后是元宇宙的发展使得虚拟社会生活中的虚拟伦理问题再次受到关注。针对这些问题,段伟文研究员认为,在元宇宙的社会、伦理和法律等相关问题的探究中,宜采取两个认知策略。一是开放探究性策略,即认识到元宇宙实际上是未完成的概念和创新,对各种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二是现实可能性策略,即抓住其当前发展态势中最有可能激化的问题及其社会反响,把握实质所在,探寻可行对策。而在元宇宙的伦理构建上,段伟文研究员认为中国和韩国等东亚传统思想资源有很多充满启迪价值的生存与伦理智慧,如生生、尽性、守正等等,从价值基准或锚点出发,结合数字治理与人工智能治理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应对元宇宙发展带来的伦理冲击。
首尔大学的姜宣我教授发表了论文《元宇宙时代人工智能艺术品地位与鉴赏问题》。通过梳理与分析人工智能与创造力、艺术与创造力、人工智能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新艺术的定义等,姜宣我教授探讨了在即将到来的元宇宙时代人工智能生成或创作的艺术品的地位和作为受众如何去鉴赏此类艺术品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看待、评价和鉴赏人工智能艺术品的视角和方法。姜宣我教授认为,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和创作的艺术品再怎么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它总归是在人类构建的算法驱动下进行的“创作”,本质上还是接受了人类的指导,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主体性”,但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受众带来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甚至是以假乱真。所以,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品的地位及功能问题,我们应该持包容开放的态度,没有必要固守严苛的理念与标准。另外,从现实应用层面来看,人工智能已经以多种方式参与艺术创作,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与助力下,艺术家的潜能将被极大地激发,这又会促进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最后,我所杜国平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表示法》的论文。杜国平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国际学界通行的两种逻辑常项表示法,即中置法和前置法,并指出其报告主旨为介绍一种与这两种表示法不同的新型逻辑符号表示法,即中国表示法。紧接着,杜国平教授简要说明了中国表示法的缘起和背后的问题直观,其核心的想法是将括号表示法推广到所有的逻辑系统,只使用一个括号就可以表达所有的逻辑常项。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与当前通行的两种逻辑符号表示法相比,中国表示法的表达能力是充分的,而且比之中置法其表达能力更强,比之波兰表示法更清晰,而且其归结能力更强。在使用上,它更直观,更容易接受,也更加自然和方便。报告结尾处,杜国平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中国表示法进一步研究的展望:第一个是建立新型知识表示法,探究其如何节省存储空间,节省空间的潜力是多少;第二个是研究在程序设计方面如何能够提高算法的效率。最后,杜国平教授表达了与韩方学者就此问题进行合作的期望。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院的朴光海研究员和韩国中央大学人文信息研究所的金亨柱教授对前面四位老师的发言一一进行了点评,四位发言人分别进行了回应。
9月23日下午,我所副所长单继刚研究员出席闭幕式并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论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献上了一份学术厚礼。未来是不确定的,它潜在地包含着生存和毁灭两种可能性。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争取第一种可能性而避免第二种。无论是文学、史学、哲学,还是语言学、教育学、文化研究,都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这或许正是人文学在今天的意义之所在。我们在祝贺本次会议取得的成果的同时,更期盼着中韩学者开展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以便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声音。
中韩两国分享着相近的文化传统,面对着相似的现代转换问题,又共同面临着未来时代的多种挑战,因此,本次论坛气氛热烈,讨论深入。通过两天的会议,中韩两国学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就东西、古今的重要哲学问题展开了充分交流,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必将推动未来中韩两国学术思想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研处 供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