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2022年10月19日,哲学研究所党委在931会议室召开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王立胜主持,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纪委书记冯颜利、副所长于晓丹、副所长单继刚出席会议,人事处、各党支部书记、处室负责人及青年工作组代表等参加会议。会议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等内容。
王立胜书记讲述了此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如何学习好、把握好、领悟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贯彻落实的工作内容,全所干部职工一定要坚持原原本本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及相关文件,加强对标对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所党委早就要安排的学习内容,前期已经部署了领导班子成员和支部书记进行学习,今天主要是就学习内容进行研讨。另外几个文件在今天的会议上也一并学习。
纪委书记冯颜利传达学习了中纪委驻院纪检监察组组长杭元祥同志在2022年院纪检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主要,围绕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思想、推动中国社科院纪检工作高质量发展及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可亲可信可敬的纪检干部队伍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传达学习。人事处长、党办主任鉴成传达学习了院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方案,方案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组织领导等三个方面进行贯彻落实。
党委书记王立胜对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辅导报告,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并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引。他表示,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感受是5个非常:一是定位非常精准,精准指出了这次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二是主题非常鲜明,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完成目标任务作了深入阐释。三是目标任务非常明确,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四是战略部署非常清晰,报告从历史根据、理论根据、目标任务、根本路径、保障举措五个方面作了全面部署。五是动员号召非常激励人心,对如何实现目标、如何团结一心特别是团结广大青年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以“五个必由之路”结尾,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总结。
所长张志强研究员表示,二十大报告作为一篇纲领性的文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大势和人民群众内在需求的深刻把握,有力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政治意志和斗争精神,这种精神表现为对三个历史必然性的高度自觉:一是由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进程;二是任何势力任何人都不可阻挡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成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能够建成。理解这一政治进程的重大意义,可从两个维度着眼:一是通过对历史大势的把握所形成的对历史的必然性和理论的真理性的自觉;二是聚焦未来的中心任务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纪委书记、副所长冯颜利研究员从“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谈了学习体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三个务必”是对毛泽东“两个务必”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彰显了我们党以不断自我革命的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为此: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学思行贯通、知信行统一;二要完善党自我革命的制度规范体系,要让制度、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要建设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不仅要有斗争精神,还要有善于斗争的本领;四要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使党的组织建设深入到基层,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室主任毕芙蓉研究员表示,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共产党找到的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有力确保了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里的人民从来不是一个抽象名词,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集体名词。
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刘丰研究员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题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指引和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我们深入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任王齐研究员表示,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作为青年学者,要重温经典,以一种循环往复的态度立足“三个面向”重新认识自我,以期形成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在学术研究中作出青年一代学者应有的贡献。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研究员认为,要深刻认识教育、科技和人才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用,从哲学高度去分析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等面临的新问题,用科技的理性力量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伦理学研究室负责人孙春晨研究员表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推进治国理政实践,充分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可能遭遇危机、苦难和困境的清醒认识,又彰显了共产党人战胜艰难险阻的理性自觉和精神特质。
《世界哲学》编辑部主任洪军研究员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这一论断具有进阶性,作为青年学者,应当从历史长时段中去理解其实践基础、阐释其学理渊源。
青年工作组副组长马彦涛博士体会到,当代青年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要立足时代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奉献青春、燃烧自我;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立足实践需求和工作实际,服务青年更好开展各项科研工作。
王立胜书记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发言的同志们结合自身工作和专业从不同角度都谈了自己的体会,接下来所里还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做出系统安排。他强调要结合过去五年的工作及“十四五”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代表团上的五个“牢牢把握”,掌握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方法宗旨,立足百年党史、紧扣“两个大局”,高站位、高标准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研究和阐释工作。
(人事处 供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2022年10月19日,哲学研究所党委在931会议室召开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王立胜主持,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纪委书记冯颜利、副所长于晓丹、副所长单继刚出席会议,人事处、各党支部书记、处室负责人及青年工作组代表等参加会议。会议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等内容。
王立胜书记讲述了此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如何学习好、把握好、领悟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贯彻落实的工作内容,全所干部职工一定要坚持原原本本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及相关文件,加强对标对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所党委早就要安排的学习内容,前期已经部署了领导班子成员和支部书记进行学习,今天主要是就学习内容进行研讨。另外几个文件在今天的会议上也一并学习。
纪委书记冯颜利传达学习了中纪委驻院纪检监察组组长杭元祥同志在2022年院纪检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主要,围绕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思想、推动中国社科院纪检工作高质量发展及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可亲可信可敬的纪检干部队伍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传达学习。人事处长、党办主任鉴成传达学习了院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方案,方案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组织领导等三个方面进行贯彻落实。
党委书记王立胜对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辅导报告,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并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引。他表示,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感受是5个非常:一是定位非常精准,精准指出了这次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二是主题非常鲜明,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完成目标任务作了深入阐释。三是目标任务非常明确,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四是战略部署非常清晰,报告从历史根据、理论根据、目标任务、根本路径、保障举措五个方面作了全面部署。五是动员号召非常激励人心,对如何实现目标、如何团结一心特别是团结广大青年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以“五个必由之路”结尾,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总结。
所长张志强研究员表示,二十大报告作为一篇纲领性的文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大势和人民群众内在需求的深刻把握,有力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政治意志和斗争精神,这种精神表现为对三个历史必然性的高度自觉:一是由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进程;二是任何势力任何人都不可阻挡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成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能够建成。理解这一政治进程的重大意义,可从两个维度着眼:一是通过对历史大势的把握所形成的对历史的必然性和理论的真理性的自觉;二是聚焦未来的中心任务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纪委书记、副所长冯颜利研究员从“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谈了学习体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三个务必”是对毛泽东“两个务必”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彰显了我们党以不断自我革命的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为此: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学思行贯通、知信行统一;二要完善党自我革命的制度规范体系,要让制度、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要建设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不仅要有斗争精神,还要有善于斗争的本领;四要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使党的组织建设深入到基层,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室主任毕芙蓉研究员表示,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共产党找到的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有力确保了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里的人民从来不是一个抽象名词,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集体名词。
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刘丰研究员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题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指引和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我们深入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任王齐研究员表示,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作为青年学者,要重温经典,以一种循环往复的态度立足“三个面向”重新认识自我,以期形成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在学术研究中作出青年一代学者应有的贡献。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研究员认为,要深刻认识教育、科技和人才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用,从哲学高度去分析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等面临的新问题,用科技的理性力量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伦理学研究室负责人孙春晨研究员表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推进治国理政实践,充分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可能遭遇危机、苦难和困境的清醒认识,又彰显了共产党人战胜艰难险阻的理性自觉和精神特质。
《世界哲学》编辑部主任洪军研究员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这一论断具有进阶性,作为青年学者,应当从历史长时段中去理解其实践基础、阐释其学理渊源。
青年工作组副组长马彦涛博士体会到,当代青年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要立足时代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奉献青春、燃烧自我;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立足实践需求和工作实际,服务青年更好开展各项科研工作。
王立胜书记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发言的同志们结合自身工作和专业从不同角度都谈了自己的体会,接下来所里还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做出系统安排。他强调要结合过去五年的工作及“十四五”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代表团上的五个“牢牢把握”,掌握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方法宗旨,立足百年党史、紧扣“两个大局”,高站位、高标准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研究和阐释工作。
(人事处 供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