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党建工作>离退休工作>沉痛悼念周晓亮同志!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央组织部直接联系知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党委原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研处原处长、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原主任、西方哲学史研究室原主任、《哲学动态》原主编、《世界哲学》原主编、退休干部周晓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28日14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周晓亮同志1949年10月出生于辽宁丹东,祖籍江西永丰。1969年4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7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4月至1975年8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并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438部队、58015部队、南京通讯学院工作。1978年10月至1981年10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王玖兴先生。毕业后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2年12月任助理研究员,1988年7月晋升副研究员,1998年8月晋升研究员。1986年8月至1987年8月在美国匹茨堡大学和杜坎大学任访问学者,1991年10月至1992年10月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
周晓亮同志2000年4月起任哲学研究所党委委员,2002年6月接任所纪检、监察组组长,在工作中不负众望,认真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首肯,并多次在全院纪检监察会议上做主题发言。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系列和编辑系列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2002年-2005年任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还负责多个科研处室和编辑部的工作。他克己奉公,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兢兢业业,爱憎分明,秉持公道,得到了同志们的公认。2012年12月退休。
周晓亮同志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刻苦钻研业务,在英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对休谟的研究是学界公认最系统、最深入的。他完成的主要专著有:《欧洲哲学史讲话》(1978,合著)、《休谟及其人性哲学》(1996)、《休谟哲学研究》(1999)、《休谟》(1999)、《〈人性论〉导读》(2002)、《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四卷》(2004,主编、第一作者)、《笛卡儿》(2009)、《休谟》(2010)、《斯宾诺莎》(2017)、《莫尔》(2017)。
周晓亮同志还在各类报刊发表了数量可观的学术论文,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休谟哲学的一个问题》(《国内哲学动态》[即《哲学动态》]1984)、《休谟哲学中的唯理论因素和理性怀疑论》(《外国哲学》1984)、《休谟哲学著作的写作和出版概况》(《哲学动态》1992)、《罗蒂谈当代西方哲学》(《哲学动态》1992)、《浅析西方关于休谟哲学的三种观点》(《哲学动态》1995)、《休谟的怀疑主义和自然主义》(《哲学研究》1995)、《西方近代认识论论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哲学研究》2003)、《赫伯特的真理论》(《哲学研究》2003)、《我国西方哲学研究的回顾、现状、述评和展望》(《哲学研究》2007)等。
此外,周晓亮同志还从事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翻译工作,得到了学界的高度好评。其中的主要成果有:《道德原理研究》(1994)、《维特根斯坦剑桥讲演集1930-1932》(载于《维特根斯坦全集》第5卷,2002)、《剑桥哲学史1870-1945》(2011,合译)、《人类理智研究》(2011)、《道德原理研究》(2011)、《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第5卷 英国哲学:从霍布斯到休谟》(2020)、《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第8卷 从功利主义到早期分析哲学》(2020)。
周晓亮同志除了出色完成个人的学术研究工作外,还热心投身于哲学所的各项工作中,为推动我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1991年初,他帮助推动了中英哲学暑期学院的恢复,并在1993年8月组织接待了规模庞大的美国哲学教育民间使团访问哲学所,帮助提升了哲学所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在篇幅巨大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编写过程中,周晓亮同志任劳任怨,除了出色地完成自己负责的第四卷的编写外,还承担了协调、出版等事无巨细的工作。2007年,《西方哲学史》(学术版)被评为“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在担任《哲学动态》和《世界哲学》主编期间,周晓亮同志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期刊的学术导向,坚决抵制经济利益等非学术因素对刊物的不良影响。他秉承一丝不苟的态度,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对拟刊发的每一篇文章都亲自审阅。在他的主持下,这两份刊物在学界获得了极佳的声誉。
退休后,周晓亮同志依然坚持学术研究、笔耕不辍。特别是在2017年8月被查出患结肠癌后,他一方面以理性的态度同病魔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坚持未竟的翻译工作,按时完成了《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第5卷和第8卷的翻译,为我国的学术事业贡献了自己最后一份力量,其坚毅的品格令人感佩。
周晓亮同志热爱祖国、忠于党的事业,在入党51年的时间里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为人正直,既有继承革命家庭和军队的优良品质,又有知识分子的谦逊儒雅。他严于律己,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又宽于待人,对后辈和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无比关爱,无私地把治学的方法和经验教授给后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他始终怀着乐观的精神。即便在同病魔斗争的三年多的时光里,他也没有流露出任何的悲观情绪,始终把乐观向上的精神传递给大家。这份乐观精神和他孜孜不倦探求真理、锲而不舍的学术精神将永远陪伴着我们,激励各位同仁继续推动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周晓亮同志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学术事业,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理念。他的逝世是哲学界和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的重大损失。
周晓亮同志千古!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央组织部直接联系知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党委原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研处原处长、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原主任、西方哲学史研究室原主任、《哲学动态》原主编、《世界哲学》原主编、退休干部周晓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28日14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周晓亮同志1949年10月出生于辽宁丹东,祖籍江西永丰。1969年4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7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4月至1975年8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并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438部队、58015部队、南京通讯学院工作。1978年10月至1981年10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王玖兴先生。毕业后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2年12月任助理研究员,1988年7月晋升副研究员,1998年8月晋升研究员。1986年8月至1987年8月在美国匹茨堡大学和杜坎大学任访问学者,1991年10月至1992年10月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
周晓亮同志2000年4月起任哲学研究所党委委员,2002年6月接任所纪检、监察组组长,在工作中不负众望,认真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首肯,并多次在全院纪检监察会议上做主题发言。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系列和编辑系列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2002年-2005年任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还负责多个科研处室和编辑部的工作。他克己奉公,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兢兢业业,爱憎分明,秉持公道,得到了同志们的公认。2012年12月退休。
周晓亮同志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刻苦钻研业务,在英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对休谟的研究是学界公认最系统、最深入的。他完成的主要专著有:《欧洲哲学史讲话》(1978,合著)、《休谟及其人性哲学》(1996)、《休谟哲学研究》(1999)、《休谟》(1999)、《〈人性论〉导读》(2002)、《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四卷》(2004,主编、第一作者)、《笛卡儿》(2009)、《休谟》(2010)、《斯宾诺莎》(2017)、《莫尔》(2017)。
周晓亮同志还在各类报刊发表了数量可观的学术论文,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休谟哲学的一个问题》(《国内哲学动态》[即《哲学动态》]1984)、《休谟哲学中的唯理论因素和理性怀疑论》(《外国哲学》1984)、《休谟哲学著作的写作和出版概况》(《哲学动态》1992)、《罗蒂谈当代西方哲学》(《哲学动态》1992)、《浅析西方关于休谟哲学的三种观点》(《哲学动态》1995)、《休谟的怀疑主义和自然主义》(《哲学研究》1995)、《西方近代认识论论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哲学研究》2003)、《赫伯特的真理论》(《哲学研究》2003)、《我国西方哲学研究的回顾、现状、述评和展望》(《哲学研究》2007)等。
此外,周晓亮同志还从事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翻译工作,得到了学界的高度好评。其中的主要成果有:《道德原理研究》(1994)、《维特根斯坦剑桥讲演集1930-1932》(载于《维特根斯坦全集》第5卷,2002)、《剑桥哲学史1870-1945》(2011,合译)、《人类理智研究》(2011)、《道德原理研究》(2011)、《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第5卷 英国哲学:从霍布斯到休谟》(2020)、《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第8卷 从功利主义到早期分析哲学》(2020)。
周晓亮同志除了出色完成个人的学术研究工作外,还热心投身于哲学所的各项工作中,为推动我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1991年初,他帮助推动了中英哲学暑期学院的恢复,并在1993年8月组织接待了规模庞大的美国哲学教育民间使团访问哲学所,帮助提升了哲学所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在篇幅巨大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编写过程中,周晓亮同志任劳任怨,除了出色地完成自己负责的第四卷的编写外,还承担了协调、出版等事无巨细的工作。2007年,《西方哲学史》(学术版)被评为“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在担任《哲学动态》和《世界哲学》主编期间,周晓亮同志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期刊的学术导向,坚决抵制经济利益等非学术因素对刊物的不良影响。他秉承一丝不苟的态度,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对拟刊发的每一篇文章都亲自审阅。在他的主持下,这两份刊物在学界获得了极佳的声誉。
退休后,周晓亮同志依然坚持学术研究、笔耕不辍。特别是在2017年8月被查出患结肠癌后,他一方面以理性的态度同病魔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坚持未竟的翻译工作,按时完成了《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第5卷和第8卷的翻译,为我国的学术事业贡献了自己最后一份力量,其坚毅的品格令人感佩。
周晓亮同志热爱祖国、忠于党的事业,在入党51年的时间里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为人正直,既有继承革命家庭和军队的优良品质,又有知识分子的谦逊儒雅。他严于律己,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又宽于待人,对后辈和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无比关爱,无私地把治学的方法和经验教授给后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他始终怀着乐观的精神。即便在同病魔斗争的三年多的时光里,他也没有流露出任何的悲观情绪,始终把乐观向上的精神传递给大家。这份乐观精神和他孜孜不倦探求真理、锲而不舍的学术精神将永远陪伴着我们,激励各位同仁继续推动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周晓亮同志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学术事业,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理念。他的逝世是哲学界和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的重大损失。
周晓亮同志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