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内容简介
作为解构主义大师的福柯,其思想中那些来自马克思的影响被长期低估了。这是因为,既有研究传统偏重于解读福柯那些最具创意的概念,并致力于还原其非历史性特色,然而这种研究路径忽视了福柯建构那些概念的思想脉络及其历史性支点,后者也使得马克思思想得以回归福柯语境中。确切地说,正因为福柯对战后资本主义的反思,促使其转向晚期福柯,并从马克思那里汲取思想养料,从而进入解构西方现代性的理论维度中,这构成了存在于晚期福柯思想深层的历史哲学语境。据此可知,马克思对晚期福柯思想产生了非常关键性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福柯重新阅读《资本论》等文本并提出很多富有创意的理解,而且还体现在晚期福柯基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启蒙批判解构西方现代性。后者具体地表现为:基于西方现代性转型解析新自由主义崛起、从解剖政治到生命政治学发展中理解西方现代性、在西方话语的启蒙悖论中展示西方现代性难题。不仅如此,解构西方现代性的事业在福柯身后产生深远的思想效果史,打开了理解世界历史进程的当代视野。客观来看,晚期福柯思想受马克思启发而发展,也在补充和发展的意义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当代。本书的力图论证:马克思对晚期福柯有着实质性的深远影响。不论主流的福柯研究如何强调尼采之于福柯思想的支配性地位,他们都无法辩驳晚期福柯曾自诩为“不带引号的马克思”的事实。在晚期福柯的诸多著述中,有福柯对马克思的大量引用、评述与引申,这些都有力地证实了马克思对于福柯思想发展的影响。不仅如此,在晚期福柯对于新自由主义、生命政治与西方话语的剖析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资源贯穿始终,形成了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批判性审视。于是乎,随着当今世界的难民、安全与健康等形势愈发严峻,人们就越发地认同晚期福柯对于新自由主义、权力与启蒙的分析,也就越发惊叹于福柯对西方式现代化走向是近乎预言式的解构。诚如利奥‧博萨尼(Leo Bersani)所言:“在政治权力运行中充斥着犬儒主义恶心风气的当今,福柯的重要性无法估量。”而在人类现代化再度面临历史的十字路口的今天,没有任何一种哲学能够不去面对那些在世界、时代与历史之变中所袒露的未来命题。正如阿多诺认为:“今天,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逃避市场的支配:每个理论都是作为相互竞争的意见中一种可能的意见被提出来的。”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尽管西方意识形态话语依旧占据主导,但是不论是国际学术话语,还是政治、舆论话语中,理论解释力都是一个关键性的效度。而不论是晚期福柯思想,还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其内在的理论生命力都在于,他们不断地面向当代的同时,也在不断的面向对于现实问题的拷问与思辨,并且在面对主流的怀疑与忽视中坚定地走进历史的深邃之处,以获得穿透时代的思想张力与恒久的解释力量。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晚期福柯对马克思的回顾就不仅是一个思想史问题,而且是哲学面向未来的可能性摸索,那些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才会重回福柯的学术理路中。所以,尽管晚期福柯对于马克思存在诸多误读与不足,但是仍然可以能将其方法与理论内部的合理因素抽取出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话语的建构做贡献。
解构主义视野中的西方现代性——重估马克思对晚期福柯的影响
闫培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12
书评一
这是年轻哲学研究者闫培宇博士的第一本书,也是他著作出版计划的开始,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马克思所留下的思想遗产极其重要且影响深远,但特别是在法国这个地方,人们对马克思的理解往往不深刻,甚至近年来马克思的影响力也有所衰退。闫培宇博士持续关注马克思思想对于解构西方现代性的关键作用,他在《解构主义视野中的西方现代性》一书中指出,马克思的思想遗产在当代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尤其体现在福柯思想中那些马克思的要素。正如莱姆克(Thomas Lemke)找到了马克思影响福柯的确凿证据,闫培宇博士首次非常系统地证实了马克思对福柯的影响,并且提出福柯对马克思的接受取决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尽管福柯与马克思的关系目前仍然存在争议,闫培宇博士所提供的坚实论据与新观点是值得关注的。此书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不容错过。
汤姆·洛克摩尔
注:汤姆·洛克摩尔(Tom Rockmore,1942—)是国际知名哲学家,杜肯大学(Duquesne University)终身教授,曾为北京大学的人文讲席教授。洛克莫尔的研究领域是当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代表作有《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的重建》《非理性主义:卢卡奇与马克思主义理性观》等。
书评二
这是一本写得非常出色且条理清晰的书,为“马克思影响福柯”这一命题提供了有力论证,从而揭示了福柯看待现代性——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的解构主义立场。但对于福柯本人关于新自由主义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并不完全赞同。在福柯看来,新自由主义是战后资本主义的特殊形态,是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经济危机与极权主义的必然选择。在我看来,资本主义国家在有选择性的基础上采用了新自由主义政策。……新自由主义鼓吹公平竞争,但实际上,有些竞争是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个体选择只是人类进步和福利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最重要的标准。安全、健康、家庭、社会团结和友爱都对人类幸福作出贡献。新自由主义者忽视了人类文明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事实,没有社会,人类存在将停留在文明之前的水平上。人类有意识地创造了诸如大学、工会、法律准则、公司和政府等制度,这是被哈耶克等新自由主义者所忽视的事实,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所在。
大卫·雷恩
注:大卫·雷恩(David Lane)教授是剑桥大学荣誉研究员,担任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欧洲社会学协会荣誉会员与伯明翰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哈佛大学与康奈尔大学的客座教授。大卫·雷恩教授是享誉世界的社会主义研究专家,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六十多年来遍访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著述等身。他的代表作有《国家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转型:国家社会主义的建立、瓦解与后续》《欧亚计划与欧洲:区域性断裂与地缘政治》《全球视野下的欧亚计划》等。
目录
绪论 “不带引号的马克思”
第一章 福柯思想转向及其马克思阅读
第一节 从早期福柯到晚期福柯
第二节 “马克思阅读”的模式
第三节 晚期福柯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二章 新自由主义崛起:西方现代化转型
第一节 西方现代化转型与晚期福柯
第二节 晚期福柯的新自由主义批判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崛起的逻辑
第三章 从解剖政治到生命政治学:西方现代性重构
第一节 解剖政治
第二节 生命政治学
第三节 重构规范性:人口、治安与市场
第四章 西方话语的启蒙悖论:西方现代性难题
第一节 西方话语及其权力维度
第二节 启蒙悖论及其历史嬗变
第三节 西方现代性难题与启蒙批判
第五章 帝国、例外状态与免疫:西方现代性在当代
第一节 帝国与全球化
第二节 例外状态与西方国家治理
第三节 免疫与积极的生命政治学
结语
附录一 福柯生平大事记
附录二 马克思对晚期福柯影响关系图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内容简介
作为解构主义大师的福柯,其思想中那些来自马克思的影响被长期低估了。这是因为,既有研究传统偏重于解读福柯那些最具创意的概念,并致力于还原其非历史性特色,然而这种研究路径忽视了福柯建构那些概念的思想脉络及其历史性支点,后者也使得马克思思想得以回归福柯语境中。确切地说,正因为福柯对战后资本主义的反思,促使其转向晚期福柯,并从马克思那里汲取思想养料,从而进入解构西方现代性的理论维度中,这构成了存在于晚期福柯思想深层的历史哲学语境。据此可知,马克思对晚期福柯思想产生了非常关键性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福柯重新阅读《资本论》等文本并提出很多富有创意的理解,而且还体现在晚期福柯基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启蒙批判解构西方现代性。后者具体地表现为:基于西方现代性转型解析新自由主义崛起、从解剖政治到生命政治学发展中理解西方现代性、在西方话语的启蒙悖论中展示西方现代性难题。不仅如此,解构西方现代性的事业在福柯身后产生深远的思想效果史,打开了理解世界历史进程的当代视野。客观来看,晚期福柯思想受马克思启发而发展,也在补充和发展的意义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当代。本书的力图论证:马克思对晚期福柯有着实质性的深远影响。不论主流的福柯研究如何强调尼采之于福柯思想的支配性地位,他们都无法辩驳晚期福柯曾自诩为“不带引号的马克思”的事实。在晚期福柯的诸多著述中,有福柯对马克思的大量引用、评述与引申,这些都有力地证实了马克思对于福柯思想发展的影响。不仅如此,在晚期福柯对于新自由主义、生命政治与西方话语的剖析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资源贯穿始终,形成了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批判性审视。于是乎,随着当今世界的难民、安全与健康等形势愈发严峻,人们就越发地认同晚期福柯对于新自由主义、权力与启蒙的分析,也就越发惊叹于福柯对西方式现代化走向是近乎预言式的解构。诚如利奥‧博萨尼(Leo Bersani)所言:“在政治权力运行中充斥着犬儒主义恶心风气的当今,福柯的重要性无法估量。”而在人类现代化再度面临历史的十字路口的今天,没有任何一种哲学能够不去面对那些在世界、时代与历史之变中所袒露的未来命题。正如阿多诺认为:“今天,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逃避市场的支配:每个理论都是作为相互竞争的意见中一种可能的意见被提出来的。”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尽管西方意识形态话语依旧占据主导,但是不论是国际学术话语,还是政治、舆论话语中,理论解释力都是一个关键性的效度。而不论是晚期福柯思想,还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其内在的理论生命力都在于,他们不断地面向当代的同时,也在不断的面向对于现实问题的拷问与思辨,并且在面对主流的怀疑与忽视中坚定地走进历史的深邃之处,以获得穿透时代的思想张力与恒久的解释力量。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晚期福柯对马克思的回顾就不仅是一个思想史问题,而且是哲学面向未来的可能性摸索,那些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才会重回福柯的学术理路中。所以,尽管晚期福柯对于马克思存在诸多误读与不足,但是仍然可以能将其方法与理论内部的合理因素抽取出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话语的建构做贡献。
解构主义视野中的西方现代性——重估马克思对晚期福柯的影响
闫培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12
书评一
这是年轻哲学研究者闫培宇博士的第一本书,也是他著作出版计划的开始,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马克思所留下的思想遗产极其重要且影响深远,但特别是在法国这个地方,人们对马克思的理解往往不深刻,甚至近年来马克思的影响力也有所衰退。闫培宇博士持续关注马克思思想对于解构西方现代性的关键作用,他在《解构主义视野中的西方现代性》一书中指出,马克思的思想遗产在当代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尤其体现在福柯思想中那些马克思的要素。正如莱姆克(Thomas Lemke)找到了马克思影响福柯的确凿证据,闫培宇博士首次非常系统地证实了马克思对福柯的影响,并且提出福柯对马克思的接受取决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尽管福柯与马克思的关系目前仍然存在争议,闫培宇博士所提供的坚实论据与新观点是值得关注的。此书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不容错过。
汤姆·洛克摩尔
注:汤姆·洛克摩尔(Tom Rockmore,1942—)是国际知名哲学家,杜肯大学(Duquesne University)终身教授,曾为北京大学的人文讲席教授。洛克莫尔的研究领域是当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代表作有《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的重建》《非理性主义:卢卡奇与马克思主义理性观》等。
书评二
这是一本写得非常出色且条理清晰的书,为“马克思影响福柯”这一命题提供了有力论证,从而揭示了福柯看待现代性——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的解构主义立场。但对于福柯本人关于新自由主义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并不完全赞同。在福柯看来,新自由主义是战后资本主义的特殊形态,是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经济危机与极权主义的必然选择。在我看来,资本主义国家在有选择性的基础上采用了新自由主义政策。……新自由主义鼓吹公平竞争,但实际上,有些竞争是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个体选择只是人类进步和福利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最重要的标准。安全、健康、家庭、社会团结和友爱都对人类幸福作出贡献。新自由主义者忽视了人类文明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事实,没有社会,人类存在将停留在文明之前的水平上。人类有意识地创造了诸如大学、工会、法律准则、公司和政府等制度,这是被哈耶克等新自由主义者所忽视的事实,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所在。
大卫·雷恩
注:大卫·雷恩(David Lane)教授是剑桥大学荣誉研究员,担任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欧洲社会学协会荣誉会员与伯明翰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哈佛大学与康奈尔大学的客座教授。大卫·雷恩教授是享誉世界的社会主义研究专家,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六十多年来遍访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著述等身。他的代表作有《国家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转型:国家社会主义的建立、瓦解与后续》《欧亚计划与欧洲:区域性断裂与地缘政治》《全球视野下的欧亚计划》等。
目录
绪论 “不带引号的马克思”
第一章 福柯思想转向及其马克思阅读
第一节 从早期福柯到晚期福柯
第二节 “马克思阅读”的模式
第三节 晚期福柯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二章 新自由主义崛起:西方现代化转型
第一节 西方现代化转型与晚期福柯
第二节 晚期福柯的新自由主义批判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崛起的逻辑
第三章 从解剖政治到生命政治学:西方现代性重构
第一节 解剖政治
第二节 生命政治学
第三节 重构规范性:人口、治安与市场
第四章 西方话语的启蒙悖论:西方现代性难题
第一节 西方话语及其权力维度
第二节 启蒙悖论及其历史嬗变
第三节 西方现代性难题与启蒙批判
第五章 帝国、例外状态与免疫:西方现代性在当代
第一节 帝国与全球化
第二节 例外状态与西方国家治理
第三节 免疫与积极的生命政治学
结语
附录一 福柯生平大事记
附录二 马克思对晚期福柯影响关系图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