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党建工作>离退休工作>沉痛悼念蒙培元同志!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退休干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名学者、哲学史家、中国哲学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蒙培元同志,于2023年7月12日21时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蒙培元,1938年2月出生于甘肃庄浪,1954年9月至1957年8月就读于甘肃天水第一中学,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地质与地理学系本科,1958年9月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1963年9月至1966年8月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1966年8月分配到天津古田中学参加工作,担任教员。1979年9月调入北京大学出版社,担任编辑。1980年4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6年任副研究员,1990年任研究员,同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担任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1996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1998年当选为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担任《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此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片评审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编委以及海外诸多高等名校客座教授等职。
蒙培元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刻苦钻研,求真务实,深耕于中国哲学领域数十年,深造有得,创造出诸多富有新见、功底扎实的优秀成果,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评价。他系统研究了宋明理学的演变脉络、概念范畴,注重厘清哲学范畴之间的深层联系和逻辑层次,论证明晰,说理透彻;又较早深入而全面地探索了中国古代的主体思维、生态哲学、心性哲学,并提炼出“情感哲学”这一极具标志性的儒学研究进路,深刻回答了中国哲学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重大问题,实有筚路蓝缕、启迪学林之功。蒙培元同志研精覃思,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文史哲》《中国哲学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理学的演变》(1984年),《理学范畴系统》(1989年),《中国心性论》(1990年),《中国哲学主体思维》(1993年),《心灵境界与超越》(1998年),《情感与理性》(2002年)、《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2004年)等。其中,论文《朱学的演变和李退溪学哲学》于1989年获得“退溪学国际学术奖”;专著《理学的演变》于1993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心灵境界与超越》于1999年获得“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21年,蒙培元同志的全部著述被汇集为《蒙培元全集》并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他一生不断求索、艰苦钻研的成果总结。
蒙培元同志继承和发展了冯友兰先生“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建构了“情感儒学”体系,认为中国哲学尤其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的重要命题,由此深刻揭示了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回答了儒学如何化解现代心灵困境的难题,推进了冯友兰先生实现中国哲学“接着讲”的遗志。蒙培元同志积极热心参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化和普及事业,参与主持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哲学史部分的撰写,多次赴美国、日本、韩国、港台等国家和地区推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讲座,著作曾被翻译成韩文、日文等,获得高度认可,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蒙培元同志潜心治学、孜孜不倦,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哲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他入党较早,党性意识强,坚守原则,办事公正,能够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且为人厚道爽直,深得哲学所同志们由衷的敬重和爱戴。他秉持君子人格,温润如玉,善于启迪后学,诲人不倦,桃李芬芳,是治学与育人结合的典范。他长期任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了中国哲学专业培养了优秀的生力军,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蒙培元同志的逝世是哲学所和中国哲学界的重大损失。他的精神将激励后学、惠泽学林,他的风范将长存人间。
蒙培元同志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23年7月14日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退休干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名学者、哲学史家、中国哲学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蒙培元同志,于2023年7月12日21时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蒙培元,1938年2月出生于甘肃庄浪,1954年9月至1957年8月就读于甘肃天水第一中学,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地质与地理学系本科,1958年9月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1963年9月至1966年8月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1966年8月分配到天津古田中学参加工作,担任教员。1979年9月调入北京大学出版社,担任编辑。1980年4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6年任副研究员,1990年任研究员,同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担任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1996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1998年当选为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担任《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此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片评审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编委以及海外诸多高等名校客座教授等职。
蒙培元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刻苦钻研,求真务实,深耕于中国哲学领域数十年,深造有得,创造出诸多富有新见、功底扎实的优秀成果,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评价。他系统研究了宋明理学的演变脉络、概念范畴,注重厘清哲学范畴之间的深层联系和逻辑层次,论证明晰,说理透彻;又较早深入而全面地探索了中国古代的主体思维、生态哲学、心性哲学,并提炼出“情感哲学”这一极具标志性的儒学研究进路,深刻回答了中国哲学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重大问题,实有筚路蓝缕、启迪学林之功。蒙培元同志研精覃思,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文史哲》《中国哲学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理学的演变》(1984年),《理学范畴系统》(1989年),《中国心性论》(1990年),《中国哲学主体思维》(1993年),《心灵境界与超越》(1998年),《情感与理性》(2002年)、《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2004年)等。其中,论文《朱学的演变和李退溪学哲学》于1989年获得“退溪学国际学术奖”;专著《理学的演变》于1993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心灵境界与超越》于1999年获得“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21年,蒙培元同志的全部著述被汇集为《蒙培元全集》并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他一生不断求索、艰苦钻研的成果总结。
蒙培元同志继承和发展了冯友兰先生“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建构了“情感儒学”体系,认为中国哲学尤其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的重要命题,由此深刻揭示了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回答了儒学如何化解现代心灵困境的难题,推进了冯友兰先生实现中国哲学“接着讲”的遗志。蒙培元同志积极热心参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化和普及事业,参与主持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哲学史部分的撰写,多次赴美国、日本、韩国、港台等国家和地区推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讲座,著作曾被翻译成韩文、日文等,获得高度认可,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蒙培元同志潜心治学、孜孜不倦,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哲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他入党较早,党性意识强,坚守原则,办事公正,能够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且为人厚道爽直,深得哲学所同志们由衷的敬重和爱戴。他秉持君子人格,温润如玉,善于启迪后学,诲人不倦,桃李芬芳,是治学与育人结合的典范。他长期任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了中国哲学专业培养了优秀的生力军,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蒙培元同志的逝世是哲学所和中国哲学界的重大损失。他的精神将激励后学、惠泽学林,他的风范将长存人间。
蒙培元同志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23年7月14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