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我们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在五年期间(2002-2007)将东方哲学研究室建设成为在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唯一的一个东方哲学学科完整、研究水平领先的重要研究基地,在院所两级领导的指导下,经过五年的努力,这一总体目标已经达到。
五年来,按时完成了多项重要学术研究课题,在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下面作一介绍。
1、完成研究室集体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项目(A类)《东方哲学史》。最终成果是由徐远和、李甦平、周贵华、孙晶主编的五卷本《东方哲学史》,共250万字,经专家鉴定,评为优秀等级,已交人民出版社,正在出版中。这部《东方哲学史》第一卷叙述上古东方哲学,第二卷叙述中古东方哲学,第三卷叙述近古东方哲学,第四卷叙述近代东方哲学,第五卷叙述现代东方哲学。全书在时间上从公元前30世纪到公元20世纪,上下5千年;在内容上涉及到了印度哲学、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中国哲学、朝鲜(韩)半岛哲学、日本哲学、越南哲学及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哲学等。《东方哲学史》是中国学者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备、周密的关于东方哲学的著作,填补了学术界的一些重要空白。
2、印度哲学研究方面。近几年研究室在这方面有突破性成果出现,并且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哲学所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一等奖两项,优秀论文奖一项。在印度哲学研究方面,研究室已经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年富力强的科研团队。孙晶研究员在印度吠檀多哲学研究方面是国内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在吠檀多哲学的文献学研究、哲学解读上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周贵华副研究员作为佛教哲学研究的新锐,在唯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改变了唯识学的研究面貌。成建华副研究员留学斯里兰卡多年,回国后一直从事佛教龙树中观哲学研究,在研究视角方面有独到之处。
3、韩国哲学研究方面。在这方面我室是一老一新,研究力量强大,在近年强调了丰硕成果。李甦平研究员在韩国哲学研究方面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专家,近年不断有专著、论文出现,特别是其社科基金的最终成果——专著《韩国儒学史》,约50万字,对古代韩国的儒学研究按照历史、人物与学说相结合的方式予以了梳理、解析,在国内尚是首次,在国际上也独具特色。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李甦平研究员与韩国著名教授崔英辰主编的韩国哲学与文化丛书《韩国名人名著汉译丛书》,对中国理解韩国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该丛书遴选当代韩国著名学者的代表作,以深邃的哲理、缜密的思维、精湛的结论、生花的妙笔,从文化深层角度全方位立体地介绍了韩国文化、文化韩国,凸显其义理精神、主体精神、忠孝伦理、多元宗教、素简民风。现已出版《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崔英辰著)、《韩国儒学与现代精神》(柳承国著)。洪军虽然年轻,但在韩国哲学研究方面已浸淫多年,出版专著《朱熹与栗谷哲学思想比较研究》,并主编出版多辑《韩国研究论丛》,是韩国哲学研究界的新秀。
3、日本哲学研究方面。研究室在此方面亦是以老带新,构成一个完整阵容。卞崇道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日本哲学研究专家,虽然在此期间退休,但研究硕果累累。学术研究重点:(1)专著《日本哲学与现代化》主要揭示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哲学思想作为文化动因所发挥的作用。(2)专著《融合与共生——东亚视域中的日本哲学》中提出“融合与共生是日本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重要观点。王青副研究员在日本留学多年,现在是我室日本哲学研究方面的骨干,在中国日本哲学研究界相当活跃。出版专著两部《日本近世儒学家荻生徂徕研究》、《日本近世思想概论》,主编二部《明治哲学与文化》、《儒教与东亚的近代》。贺雷博士对日本近代文化有较深研究,现正整理准备出版其博士论文。
4、阿拉伯伊斯兰哲学研究方面。刘一虹研究员在国内、国际阿拉伯伊斯兰哲学研究界很活跃,出版有专著《回儒对话》、《文明对话—中国伊斯兰案例研究》(英文)等,并主编在美国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Chinese, Indian, and Islamic Cultural Relations》。
此外,我室何成轩研究员虽然在此期间退休,但他在儒学以及越南哲学研究方面仍很活跃。
五年之中,我室组织了很多学术活动。2004年3月27至28日,我室在北京召开《儒教与东亚的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70人。2006年12月22-23日,我室在北京召开《东方哲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35人。除这两次较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外,还召开了多次小型学术会议。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我们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在五年期间(2002-2007)将东方哲学研究室建设成为在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唯一的一个东方哲学学科完整、研究水平领先的重要研究基地,在院所两级领导的指导下,经过五年的努力,这一总体目标已经达到。
五年来,按时完成了多项重要学术研究课题,在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下面作一介绍。
1、完成研究室集体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项目(A类)《东方哲学史》。最终成果是由徐远和、李甦平、周贵华、孙晶主编的五卷本《东方哲学史》,共250万字,经专家鉴定,评为优秀等级,已交人民出版社,正在出版中。这部《东方哲学史》第一卷叙述上古东方哲学,第二卷叙述中古东方哲学,第三卷叙述近古东方哲学,第四卷叙述近代东方哲学,第五卷叙述现代东方哲学。全书在时间上从公元前30世纪到公元20世纪,上下5千年;在内容上涉及到了印度哲学、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中国哲学、朝鲜(韩)半岛哲学、日本哲学、越南哲学及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哲学等。《东方哲学史》是中国学者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备、周密的关于东方哲学的著作,填补了学术界的一些重要空白。
2、印度哲学研究方面。近几年研究室在这方面有突破性成果出现,并且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哲学所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一等奖两项,优秀论文奖一项。在印度哲学研究方面,研究室已经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年富力强的科研团队。孙晶研究员在印度吠檀多哲学研究方面是国内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在吠檀多哲学的文献学研究、哲学解读上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周贵华副研究员作为佛教哲学研究的新锐,在唯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改变了唯识学的研究面貌。成建华副研究员留学斯里兰卡多年,回国后一直从事佛教龙树中观哲学研究,在研究视角方面有独到之处。
3、韩国哲学研究方面。在这方面我室是一老一新,研究力量强大,在近年强调了丰硕成果。李甦平研究员在韩国哲学研究方面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专家,近年不断有专著、论文出现,特别是其社科基金的最终成果——专著《韩国儒学史》,约50万字,对古代韩国的儒学研究按照历史、人物与学说相结合的方式予以了梳理、解析,在国内尚是首次,在国际上也独具特色。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李甦平研究员与韩国著名教授崔英辰主编的韩国哲学与文化丛书《韩国名人名著汉译丛书》,对中国理解韩国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该丛书遴选当代韩国著名学者的代表作,以深邃的哲理、缜密的思维、精湛的结论、生花的妙笔,从文化深层角度全方位立体地介绍了韩国文化、文化韩国,凸显其义理精神、主体精神、忠孝伦理、多元宗教、素简民风。现已出版《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崔英辰著)、《韩国儒学与现代精神》(柳承国著)。洪军虽然年轻,但在韩国哲学研究方面已浸淫多年,出版专著《朱熹与栗谷哲学思想比较研究》,并主编出版多辑《韩国研究论丛》,是韩国哲学研究界的新秀。
3、日本哲学研究方面。研究室在此方面亦是以老带新,构成一个完整阵容。卞崇道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日本哲学研究专家,虽然在此期间退休,但研究硕果累累。学术研究重点:(1)专著《日本哲学与现代化》主要揭示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哲学思想作为文化动因所发挥的作用。(2)专著《融合与共生——东亚视域中的日本哲学》中提出“融合与共生是日本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重要观点。王青副研究员在日本留学多年,现在是我室日本哲学研究方面的骨干,在中国日本哲学研究界相当活跃。出版专著两部《日本近世儒学家荻生徂徕研究》、《日本近世思想概论》,主编二部《明治哲学与文化》、《儒教与东亚的近代》。贺雷博士对日本近代文化有较深研究,现正整理准备出版其博士论文。
4、阿拉伯伊斯兰哲学研究方面。刘一虹研究员在国内、国际阿拉伯伊斯兰哲学研究界很活跃,出版有专著《回儒对话》、《文明对话—中国伊斯兰案例研究》(英文)等,并主编在美国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Chinese, Indian, and Islamic Cultural Relations》。
此外,我室何成轩研究员虽然在此期间退休,但他在儒学以及越南哲学研究方面仍很活跃。
五年之中,我室组织了很多学术活动。2004年3月27至28日,我室在北京召开《儒教与东亚的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70人。2006年12月22-23日,我室在北京召开《东方哲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35人。除这两次较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外,还召开了多次小型学术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