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王幸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与政治哲学,出版专著《自尊的伦理学——在卢梭和罗尔斯之间》,在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道德心理学中的自尊问题研究”。
邮箱:wangxinghua09@163.com; wangxh-zxs@cass.org.cn
教育背景
2012.08--‐2017.08 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哲学博士; 导师:David Reidy教授;论文题目:The Significance of Rousseau’s Concept of Amour—propre in Rawls
2009.09--‐2012.07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 导师:周濂教授
2003.09--‐2007.07 武汉大学哲学学士; 导师:陈江进教授
出版物
《卢梭论自尊与自由》,2023年第5期,《世界哲学》。
《卢梭与<论不平等的起源>》,2023年,《法国哲学研究》(译文)。
《自尊的伦理学——在卢梭和罗尔斯之间》,2022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为社会自律的自由——对卢梭的自由观念的阐释》,2021年第6期,《晋阳学刊》(2022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转载)。
《罗尔斯<万民法>新解——从自尊的需要角度出发》,2020年第6期,《世界哲学》。
《卢梭、罗尔斯和努斯鲍姆:道德心理学的演变》,2019年第12期,《哲学动态》(202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新中国伦理学70年:历史、继承与发展》,2019年第6期,《道德与文明》(与陈瑛合著,第二作者)。
《罗尔斯的自尊论证及其卢梭主义遗产》,2019年第4期,《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Rousseauian Heritage of Rawls’s Moral Psychology, 2019, in Synthesis Philosophica (A&HCI), Vol 34, No.1, Croati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帕品纽论身心分离的直觉》,2018年第11期,《哲学动态》。
《罗尔斯的道德心理学是卢梭式的吗?》,2018年第2期,《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Amour-propre in Rousseau: the Tie that Binds, 2018, in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A&HCI), Vol 49, No.4, Wiley-Blackwell.
A Skeptical View on Locke’s Theory of Personal Identity, 2016, in Society and Politics, Vol 10, No.12, Vasile Goldis University Press.
杰森 · 贝尔:《探索的心灵:论理智德性和德性认识论》Jason Baehr, the Inquiring Mind: on Intellectual Virtues & Virtue Epistemology, 2015年7月, 《中国学术》。
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
“伦理学前沿”;
“伦理学原著选读”;
“政治哲学”;
“应用伦理学”。
2024年3月18日更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王幸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与政治哲学,出版专著《自尊的伦理学——在卢梭和罗尔斯之间》,在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道德心理学中的自尊问题研究”。
邮箱:wangxinghua09@163.com; wangxh-zxs@cass.org.cn
教育背景
2012.08--‐2017.08 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哲学博士; 导师:David Reidy教授;论文题目:The Significance of Rousseau’s Concept of Amour—propre in Rawls
2009.09--‐2012.07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 导师:周濂教授
2003.09--‐2007.07 武汉大学哲学学士; 导师:陈江进教授
出版物
《卢梭论自尊与自由》,2023年第5期,《世界哲学》。
《卢梭与<论不平等的起源>》,2023年,《法国哲学研究》(译文)。
《自尊的伦理学——在卢梭和罗尔斯之间》,2022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为社会自律的自由——对卢梭的自由观念的阐释》,2021年第6期,《晋阳学刊》(2022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转载)。
《罗尔斯<万民法>新解——从自尊的需要角度出发》,2020年第6期,《世界哲学》。
《卢梭、罗尔斯和努斯鲍姆:道德心理学的演变》,2019年第12期,《哲学动态》(202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新中国伦理学70年:历史、继承与发展》,2019年第6期,《道德与文明》(与陈瑛合著,第二作者)。
《罗尔斯的自尊论证及其卢梭主义遗产》,2019年第4期,《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Rousseauian Heritage of Rawls’s Moral Psychology, 2019, in Synthesis Philosophica (A&HCI), Vol 34, No.1, Croati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帕品纽论身心分离的直觉》,2018年第11期,《哲学动态》。
《罗尔斯的道德心理学是卢梭式的吗?》,2018年第2期,《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Amour-propre in Rousseau: the Tie that Binds, 2018, in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A&HCI), Vol 49, No.4, Wiley-Blackwell.
A Skeptical View on Locke’s Theory of Personal Identity, 2016, in Society and Politics, Vol 10, No.12, Vasile Goldis University Press.
杰森 · 贝尔:《探索的心灵:论理智德性和德性认识论》Jason Baehr, the Inquiring Mind: on Intellectual Virtues & Virtue Epistemology, 2015年7月, 《中国学术》。
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
“伦理学前沿”;
“伦理学原著选读”;
“政治哲学”;
“应用伦理学”。
2024年3月18日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