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李甦平,1946年10月生,河南人。
一、学术生涯
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在叫哲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来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工作。1993年到1994年,曾经应日本国的邀请,在日本国东京大学法学部做了一年的客座研究员。1995年晋升为研究员,同时也在199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调入社科院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直至退休。退休之前曾经在社科院哲学所做研究员,同时也是研究生院,现在叫社科大学哲学院的博士生导师。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还担任了复旦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韩国研究论丛》的编委,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理事,中国实学会的理事,中华日本学会的顾问,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研究所儒教研究评价委员,《儒教文化研究》的编委。该杂志是世界性的刊物,工作语言是英文、韩文和中文。作为编委主要是负责审稿工作。另外还兼任了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的兼职教授等。
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中国哲学史,东亚比较哲学和东亚儒学。
二、原创性学术观点
(一)中韩日儒学之源流及交涉。我的基本观点为:第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中国儒学经多种渠道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形成了韩国儒学和日本儒学。不论是韩国还是日本,固然都具有本民族土生土长的固有传统文化。但是,对于韩国和日本人伦社会发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儒家文化,确实是从中国输入过去的。这是改变不了的文化历史。第二,由中国传入的儒家文化与韩国和日本的本土文化、社风民俗相融合之后,便产生了与中国儒学不同的、独具特色的儒学,这就是韩国儒学和日本儒学。之所以说韩国儒学和日本儒学不是中国儒学的简单变异,是因为韩国儒学和日本儒学在本质特征上与中国儒学的本质特点决然不同。第三,中国儒学是源,韩国儒学和日本儒学是流。没有源,就没有流;没有流的勃勃嬗变,亦没有源的生生不息。源流一体,相互交融,相互丰富。韩国儒学与日本儒学之所以能成为韩国儒学与日本儒学,是因为它们在中国儒学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回转反哺中国儒学。第四,中国儒学、韩国儒学、日本儒学以其各自耀眼的特色,彰显了东亚三国儒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它们又以其突出的共性而有别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南亚的佛教文化,凸显了东亚三国儒学的社会性和世俗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源自于东亚三国儒学的不断创新和变异,而这种创新和变异又恰恰成为东亚三国儒学勃勃生机的内在要因。社会性和世俗性使东亚三国儒学与东亚社会紧密相连,对东亚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二)东亚三国儒学观。在《中韩日儒学实论》中首次提出:中国儒学的基本特征是“以仁为体”;韩国儒学的基本特征是“重情重实”;日本儒学的基本特征是“化体为用”。这是我对中韩日三国儒学基本特点的本质概况。
(三)“舜水学”。这是对中国明末清初学者、后又客死于日本的朱舜水学问观的称谓。通过对朱舜水实践哲学的研究,首次在《朱之瑜评传》中提出“舜水学”这一概念。提出之后有一次浙江省社科院的钱明找我,他们主要就是研究朱舜水的,因为朱舜水是余姚人,浙江人。几次开会的时候他就叫我去谈谈舜水学。我所说的这个舜水学主要就是对朱舜水儒学思想的一种总体概括。朱舜水从源头上讲可以追溯到朱熹。但是他和朱熹的天理思想不太一样,他讲实理,实际的实。实理就是实行具体实际的行动。他讲经世致用,所以总而言之是一种实学。所以我们人民大学的葛荣晋教授前几年他也拉着我,那时候我还在人大也比较年轻,他要成立中国实学会。因为首先韩国有实学会,韩国的实学确实对韩国社会的近代化起到了很重要的关键作用。日本没有学会,但是他们也有几部著作讲德川实学思想的系谱等等。韩国日本都有,中国没有,所以葛荣晋教授要成立一个中国实学会,然后就拉着我到处跑。我们成立这个中国实学会开了几次会。当时在实学会议上,我也几次讲朱舜水的实学思想。朱舜水确实是明末清初中国可以说是实学思潮的兴起人,确实有这方面的作用。另外他到了日本之后,对于日本德川初期的佛教有一定的批判、压制作用。像朱舜水也很会设计,日本后乐园就全是朱舜水设计的。清朝的时候,清朝政府派去日本的留学生都住在后乐园里。我去东大的时候,后乐园就挨着东大旁边,很多中国的留学生现在也都是住在那里,就像江南那种水亭楼阁,设计成小桥流水那样子,就是很精致的一种庭院设计,都是朱舜水给他们带去的。另外朱舜水教他们怎么做大明的衣服,还有种地的知识。给他们讲哲学思想,主要讲理气一元论等等。
(四)“石门心性学”。这是对日本“石门心学”概念的修正。日本学术界将以石田梅岩为首的心学派称为“石门心学”。通过对石田梅岩哲学的研究,认为他既讲“心”,也讲“性”,“心性”并重,而梅岩后学也是既讲“心”,又讲“性”,“心性”并讲。为此,提出了“石门心性学”这一界说。傅伟勋教授说日本的石田梅岩你写一本。我说石田梅岩我根本没接触过。所以93—94年在日本这一年,我就跟日本教授说,我这一年想写一本石田梅岩的著作。所以很多教授就提供我很多书籍,我也买了石田梅岩的一些原著书。1995年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又给我出了一本《石田梅岩》。日本学者提出石门心学,我提出了石门心性学。因为石田梅岩他主要是一名町人哲学家,他不仅讲心还讲性。町人认为商人他们做买卖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要有良心,要有善心来做公平的买卖。他讲了很多这方面,从性的方面来讲。另外石田梅岩的后学也讲心讲性,从哲学来分析,不仅讲心还讲性,所以我就提出了石门心性学。
(五)“霞谷学”。这是对韩国儒者郑霞谷学术思想的统称。他的阳明学和中国阳明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他把气的思想引入了心,用气来解心。我觉得郑霞谷吸收了王阳明的心学,他是有心气合一论的一种思想倾向。王阳明在讲心的时候,也讲到气,他讲心和气这样一种融合的思想。郑霞谷就在这一点充分的吸收了王阳明的思想。韩国学术界只讲郑霞谷是韩国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对他的阳明学思想进行肢解性研究。我则提出了“生气”、“生理”、“生道”具有韩国儒学特色的基本范畴,构成了完整的“霞谷学”。他讲三个理论、三个概念,一个是生气,理气非二,实际上就是心气非二,将气引入阳明学。再有一个讲生理,王阳明这个生理的概念是在《传习录》中出现的。《传习录》中阳明在回答一个学生问题的时候,他提到了生理,生就是生命的生,理就是理气的理,生理就是王阳明讲如何克己复礼。郑霞谷是从人身论、人性论和宗教、宇宙论这三个方面来讲,生理就扩充了王阳明生理的思想。另外一个郑霞谷讲生道,道路的道,就是王阳明的良知,就是善性恻隐之心。霞谷学我认为它主要是从这样三个方面,生气、生理、生道来界定阳明学。
(六)在《韩国儒学史》中对韩国儒学的基本特点,指出三点:重气、重情、重实。在这本书的序论中,我对韩国儒学的基本特点,自己做了一个总结。我认为韩国儒学和中国儒学、日本儒学相比较,它有三个不同点,也是可以概括为韩国儒学的三个基本点。第一点就是它重气,韩国儒学更加重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考察韩国儒学史,它有一个很完整的从李栗谷一直到近现代重气的这样一个血脉的一个链条。第二点,除了重气就是重情,就是情义的情。儒学的概念有性情的情,我觉得中国哲学好像更加注重性的探讨,韩国哲学更加重视情。我们经常听到韩国儒学的四七之辩,实际上就是四端七情的辩论,四端就是孟子讲的恻隐、是非、羞恶、辞让。七情就是《礼记》礼运篇所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四端是指道德之情,七情是指情感之情。四端和七情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在朝鲜朝一共有500年的历史,这500年间可以说韩国的儒学基本上就围绕着四端七情的辩论来进行的,围绕着这个问题,可以看到使韩国儒学不断的深化。辩论出了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就是李退溪和奇高峰两人辩论。李退溪的观点认为“四端是理发气乘,七情是气发理随”。奇高峰不同意。这是一个高峰。第二个高峰是朝鲜朝的后半期,李栗谷和成浑两个人的辩论,这次辩论由四端七情又涉及到了人性物性同异论,也又是一个高峰。这两次高峰就把这500年间的韩国儒者都囊括进去了。对情的辩论、论证比中国儒学要细腻的多。这我也觉得是韩国儒学、韩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对四端七情的辩论,可以说填补了东亚儒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韩国儒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重实,实就是实学的实。刚才讲了中国、日本都认为自己有实学。日本的源了圆教授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就是《德川合理思想的系谱》,还有一部就是《德川思想小史》,《实学思想的系谱》,讲德川实学史。中国后来有葛荣晋教授成立了中国实学会,也开了好几次会,也主编了一套《中国实学思潮史》。但是我觉得真正的实学,真正哲理意义上的实学,还就是韩国实学。韩国从16世纪的末叶到19世纪的中叶,一直是实学思潮兴隆、发达的历史。韩国的实学可以说它一直影响到了韩国社会的近代化,对于社会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作用。韩国实学会的会长李佑成先生就把韩国的实学分为三个档期。第一期就是经世致用派,第二期就是利用厚生派,这样利用厚生很多哲学家也叫北学派,他们那时候都到中国来学习,然后把中国、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带回到韩国。第三期就是实事求是派。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一种划分。重气、重情、重实,这是韩国儒学与中国儒学、日本儒学不同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点。
三、学术著作
13部独著,3部合著,6部主编。
(一)独著13部
1.《转机与革新——论中国畸儒朱之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梁启超称朱舜水是一位“畸人”,本书重点论述了舜水之“畸”。
2.《中国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的转型》,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本书我是从思维学这个角度来做的中国哲学,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模式主要有“阴阳思维”、“义理思维”、“象数思维”并探讨了其向现代思维转化的途径。
3.《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本书通过对“忠”、“理”、“气”、“知行”、“道”、“性”、“人”等中日传统文化中的基本范畴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日文化模式的基本特点。
4.《朱舜水》,(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未出大陆版本。本书侧重于对朱舜水在日本的学术生涯的论述。
5.《朱熹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我不仅写了朱熹的哲学思想,如讲了他的理气、格物穷理、格物致知,我也侧重在朱熹的自然科学方面,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的经济思想这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6.《石田梅岩》,(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版。本书对日本的町人哲学家石田梅岩的心性思想进行了分析。
7.《韩非》,(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版,讲韩非的哲学思想。
8.《朱之瑜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本书侧重于对朱之瑜学术思想的论述。
9.《朱舜水》,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通俗本,《大家精要》系列。
10.《韩国儒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01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三等奖。
11.《朱熹》,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这是《大家精要》系列的,编辑说你这本书要通俗易懂,就像说故事似的,讲朱熹就像百家讲坛这样子,比较通俗化。
12.《三国儒学本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这本书实际上就是精选论文集。
13.《中韩日儒学实论》(待出版)。
(二)合著3部
1.《中国、日本、韩国实学比较》,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本三国实学比较是我组织了日本所的一个老师写日本,延边大学一个老师写韩国实学,我写中国实学。
2.《和魂新思——日本哲学与21世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这是张立文教授主编的一套和合学丛书,配合他那套和合学,然后出了七八本,让我主编日本这本。我就和河北大学的一个姓张的教授主编的。
3.《东亚与和合——儒释道的一种诠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这本书是我和我们室的何成轩老师,他主要做越南。他讲越南的儒释道三教融合是越南儒学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我想他讲中国和越南,我讲日本和韩国,讲东亚的儒释道诠释。这本书写作的时候,我记得台北中央社科院文哲史的李明辉教授请我去台北中央研究院,他们有一个短期的半个月的学术交流,让我讲两次。第一次让我讲韩国儒学,第二次我说我现在正做这个课题呢,我就讲这个。正好当时他们文史哲的所长是研究朱熹和西方哲学的,还专门找了我一次,就是问我这个东亚和合的问题。说他们文哲所也有一个课题组,那个课题组侧重于做中国的三教融合,后来还跟他们那个课题组的人一块开了一次小型的交流会。这是合著的三本。
(三)主编6部
1.《中外儒学比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这是我和人大的张立文教授两个人主编的。
2.《韩国哲学家评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这本是配合黄心川教授写的一套《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上个世纪哲学所中哲室的室主任辛冠洁先生写了一套中国哲学家评传,好几本,齐鲁出版社出版的。黄心川教授就要写一部《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让我主编韩国哲学这一册。
3.《儒学与当代社会》,沈阳出版社2001年版。这是我跟何成轩老师两个人一块主编的。
4.《文明对话丛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这本书在当时反响还是比较大的,因为这本书主要是翻译的书,文明对话。美国哈佛的亨廷顿提出了一个文明冲突论。我们就讲文明对话。这个书的起因就是陈来有一个博士,他第一个博士生,叫彭国翔。彭国翔毕业之后,陈来给他推荐到这儿,然后他找我,他说是陈来的学生。我听他是陈来的学生也挺关照他的。彭国翔翻译了两本美国作家的著作,他想出版。他说李老师,要不然咱们出一套文明对话丛书吧。我说正好河北人民出版社有个女总编是南大哲学系毕业的。她就找过我,她说你有什么好书目吗?给我们一些。然后跟他一谈,他挺高兴的。这本书刚一打出目录来,第一次全都抢空,因为那确实都是名人名本的一些翻译。这个就出了两次没坚持下来。
5.《韩国名人名著汉译丛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主要就是我想把韩国的一些名人,一些当代的著名学者,他们主要的一些经典的学术著作翻成中文,然后出版。我找我们的学生方国根,他是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主任。这个资助全是韩国国际交流财产处资助的,所以不太困难。迄今为止我们陆陆续续出了3、4部吧。这本书出来之后在韩国有人翻译,因为韩国教授他们都愿意自己的著作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流传,很多大学者都愿意让中国人了解他的著作。所以有时候开国际学术会议的时候,有些韩国学者来北京的时候就都跟我说,说我有一本书能不能请你们翻。我想办法叫我的学生翻成中文。因为现在在韩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也挺多的。他说能不能在你那个丛书里出版?我说你只要给出版社钱,出版社能够出版就没问题。
6.《东方哲学史》(5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2013年获国家第三届优秀图书奖之提名奖。201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一等奖。
四、学术论文
1.《宋明理学在日本的传播和演变》,《哲学研究》1982年第3期。
2.《试论宋明理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演变》,《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S1期。
3.《朱之瑜的哲学思想及其对日本哲学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3期。
4.《中日阳明学之比较》,《中州学刊》1986年第3期。
5.《儒学与日本》,《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6.《论朱舜水的实学思想》,《船山学报》1987年第1期。
7.《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家的思想特点》,《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4期。
8.《日本研究宋明理学近况》,《世界哲学年鉴》1988年。
9.《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汉城举行》,《哲学动态》1988年第11期。
10.《朱舜水的实学》,《明清实学史》,齐鲁出版社1989年版。
11.《第十届国际退溪学术会议印象》,《中国哲学年鉴》1989年。
12.《朱熹“理”范畴在日本的嬗变及其与日本现代化的关联》,《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13.《中国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的转型》,《晋阳学刊》1989年第5期。
14.《简论中国传统的义理思维》,《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1期。
15.《论中国传统的阴阳思维模式》,《中州学刊》1990年第1期。
16.《说象数思维》,《孔子研究》1990年第1期。
17.《<近代日本社会和宋学>简评》,《日本研究》1990年第2期。
18.《日本当代知名学者——汤浅泰雄》,《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7期。
19.《朱熹与退溪理范畴比较》,《退溪学报》63、64期。
20.《日本当代知名学者——沟口雄三》,《世界哲学年鉴》1991年。
21.《元代哲学》,《中国哲学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中国气学与日本古学比较——“气”范畴比较》,《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1年第6期。
23.《沟口雄三(日)教授谈研究中国哲学》,《哲学动态》1991年第3期。
24.《中日朱子学“理”范畴比较》,《哲学研究》1991年第9期。
25.《中日早期儒学“忠”范畴比较》,《孔子研究》1991年第4期。
26.《中日佛教佛性论比较》,《日本学刊》1991年第6期。
27.《哲学家——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28.《中日阳明学“知行”范畴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29.《道与神道——中日民族宗教核心范畴的比较研究》,《河北学刊》1992年第3期。
30.《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比较》,《东亚文化与东亚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1.《炎黄文化与朱舜水》,《炎黄文化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3年版。
32.《中朝朱子学比较——“理”之比较》,《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第2期。
33.《试论中国与日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4期。
34.《李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李贽研讨会论文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5.《中、日、朝实学比较》,《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
36.《徂徕学专家——平石直昭》,《日本问题研究》1996年第4期。
37.《中日朱子学比较》(英文),《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机关字誌》1996年第1期。
38.《李退溪敬哲学及其未来人格发展》,《韩国学论文集》第5辑,1996年。
39.《中韩阳明学比较》,《韩国学论文集》第7辑,1998年。
40.《评池田知久教授<老庄思想>》,《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3期。
41.《阳明心学、石门心学、霞谷心学的比较》,《孔子研究》1999年第2期。
42.《石田梅岩》、《山崎闇斋》,《著名东方哲学家评传•日本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3.《韩国三教和合的现代价值》,《现代哲学》2000年第4期。
44.《主体意识在韩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当代韩国》2000年第3期。
45.《论韩非“法势术”的哲学逻辑结构》,《齐鲁学刊》2000年第1期。
46.《石门心学主体性的现代价值》》《哲学的时代课题——走向21世纪的中日哲学对话》,沈阳出版社2000年版。
47.《由“金融危机”论东亚意识》,《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年版。
48.《东亚儒学与东亚意识》,《汉学研究》第5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
49.《东亚的孔子》,《深圳特区报》,2000年10月29日
50.《东亚要积极应对全球化》,《深圳特区报》2001年9月2日。
51.《论石门心学与孟子心学的关联》,《中日关系史论考》,中华书局2001年版。
52.《迈向21世纪的日本哲学——以共生哲学为中心》,《东亚文化研究》第1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53.《论韩国的三教和合——以花郎道为中心》,《当代韩国》2001年第4期。
54.《神佛儒和合的朱子学——石门心学探究》,《日本学刊》2001年第5期。
55.《从韩国阳明学看儒学的生命力》,《儒家思想在现代东亚——韩国与东南亚篇》,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1年版。
56.《中韩气哲学比较研究——以张载和花潭为代表》,《当代韩国》2002年第4期。
57.《论韩国近代东学的三教和合思想》,《韩国研究论丛》2002年第00期。
58.《中江藤树的儒佛融合思想》,《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2期。
59.《“东亚意识”与东亚社会》,《论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全球化与东亚意识》,《变动期的东亚社会与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1.《花郎道——以道为器,儒释为物的器物三教和合》,《东方哲学》第1辑。
62.《台湾儒学与台湾的现代化》,《儒家思想与东亚发展模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3.《东亚的三教和合与东亚社会》,《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64.《朱舜水与日本文化》,《中日近世思想交流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65.《论东亚的儒释道和合》,《中西会通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换》,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6.《以韩国三国时代儒学诠释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台湾大学2003年版。
67.《沙溪金长生的礼学心性学思想》,《沙溪金长生的学问与思想论文集》(韩文版),韩国儒教学会2003年版。
68.《日本的儒释道三教和合与共生意识》,《战后日本的主要社会思潮与中日关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韩国诠释学与“四七”论》,《国际汉学》第9辑,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70.《朱舜水与日本文化》,《近世中日思想交流论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71.《东学精神——民族主体性——以<东经大全>为主》,《韩国研究论丛》2004年第00期。
72.《高丽太祖的<十训要>和崔承老的<时务二十八条>》,《韩国研究论丛》2005年第00期。
73.《试论李栗谷的理气观》,《东疆学刊》2005年第1期。
74.《韩国儒者对中国朱子学的几点发展》,《韩国研究论丛》2007年第4期。
75.《论三峰郑道传排佛的儒学》,《韩国研究论丛》2007年第2期。
76.《中日儒学的一个方面——以王夫之和伊藤仁斋为代表》,《儒教文化研究》(韩国·国际版)第七辑,2007年2月。
77.《论韩国儒学的特性》,《孔子研究》2008年第1期。
78.《论权近的性理学思想》,《韩国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
79.《释“舜水学”》,《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80.《论南塘韩元震的性理学思想》,《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81.《论圃隐郑梦周的儒学思想》,《儒教文化研究》(韩国·国际版)第十七辑,2012年2月。
82.《朱舜水实学思想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朱舜水书信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3月。
83.《论牧隐李穑的儒学思想》,《韩国研究论丛》(第2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8月出版。
84.《朱子学在韩国高丽时代的传播与发展》,《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85.《17世纪东亚“气”学的发展——以王夫之、宋时烈、伊藤仁斋为代表》,《三国儒学本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86.《从<大学问>看阳明学的“仁本体”建构》,《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6期。
87.《儒学日本化是这样完成的——评吴震的<东亚儒学问题新探>》,《日本学研究》第3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88.《论程颢的“仁体”思想》,《孔子研究》2022年第3期。
2022年10月24日更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李甦平,1946年10月生,河南人。
一、学术生涯
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在叫哲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来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工作。1993年到1994年,曾经应日本国的邀请,在日本国东京大学法学部做了一年的客座研究员。1995年晋升为研究员,同时也在199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调入社科院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直至退休。退休之前曾经在社科院哲学所做研究员,同时也是研究生院,现在叫社科大学哲学院的博士生导师。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还担任了复旦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韩国研究论丛》的编委,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理事,中国实学会的理事,中华日本学会的顾问,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研究所儒教研究评价委员,《儒教文化研究》的编委。该杂志是世界性的刊物,工作语言是英文、韩文和中文。作为编委主要是负责审稿工作。另外还兼任了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的兼职教授等。
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中国哲学史,东亚比较哲学和东亚儒学。
二、原创性学术观点
(一)中韩日儒学之源流及交涉。我的基本观点为:第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中国儒学经多种渠道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形成了韩国儒学和日本儒学。不论是韩国还是日本,固然都具有本民族土生土长的固有传统文化。但是,对于韩国和日本人伦社会发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儒家文化,确实是从中国输入过去的。这是改变不了的文化历史。第二,由中国传入的儒家文化与韩国和日本的本土文化、社风民俗相融合之后,便产生了与中国儒学不同的、独具特色的儒学,这就是韩国儒学和日本儒学。之所以说韩国儒学和日本儒学不是中国儒学的简单变异,是因为韩国儒学和日本儒学在本质特征上与中国儒学的本质特点决然不同。第三,中国儒学是源,韩国儒学和日本儒学是流。没有源,就没有流;没有流的勃勃嬗变,亦没有源的生生不息。源流一体,相互交融,相互丰富。韩国儒学与日本儒学之所以能成为韩国儒学与日本儒学,是因为它们在中国儒学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回转反哺中国儒学。第四,中国儒学、韩国儒学、日本儒学以其各自耀眼的特色,彰显了东亚三国儒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它们又以其突出的共性而有别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南亚的佛教文化,凸显了东亚三国儒学的社会性和世俗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源自于东亚三国儒学的不断创新和变异,而这种创新和变异又恰恰成为东亚三国儒学勃勃生机的内在要因。社会性和世俗性使东亚三国儒学与东亚社会紧密相连,对东亚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二)东亚三国儒学观。在《中韩日儒学实论》中首次提出:中国儒学的基本特征是“以仁为体”;韩国儒学的基本特征是“重情重实”;日本儒学的基本特征是“化体为用”。这是我对中韩日三国儒学基本特点的本质概况。
(三)“舜水学”。这是对中国明末清初学者、后又客死于日本的朱舜水学问观的称谓。通过对朱舜水实践哲学的研究,首次在《朱之瑜评传》中提出“舜水学”这一概念。提出之后有一次浙江省社科院的钱明找我,他们主要就是研究朱舜水的,因为朱舜水是余姚人,浙江人。几次开会的时候他就叫我去谈谈舜水学。我所说的这个舜水学主要就是对朱舜水儒学思想的一种总体概括。朱舜水从源头上讲可以追溯到朱熹。但是他和朱熹的天理思想不太一样,他讲实理,实际的实。实理就是实行具体实际的行动。他讲经世致用,所以总而言之是一种实学。所以我们人民大学的葛荣晋教授前几年他也拉着我,那时候我还在人大也比较年轻,他要成立中国实学会。因为首先韩国有实学会,韩国的实学确实对韩国社会的近代化起到了很重要的关键作用。日本没有学会,但是他们也有几部著作讲德川实学思想的系谱等等。韩国日本都有,中国没有,所以葛荣晋教授要成立一个中国实学会,然后就拉着我到处跑。我们成立这个中国实学会开了几次会。当时在实学会议上,我也几次讲朱舜水的实学思想。朱舜水确实是明末清初中国可以说是实学思潮的兴起人,确实有这方面的作用。另外他到了日本之后,对于日本德川初期的佛教有一定的批判、压制作用。像朱舜水也很会设计,日本后乐园就全是朱舜水设计的。清朝的时候,清朝政府派去日本的留学生都住在后乐园里。我去东大的时候,后乐园就挨着东大旁边,很多中国的留学生现在也都是住在那里,就像江南那种水亭楼阁,设计成小桥流水那样子,就是很精致的一种庭院设计,都是朱舜水给他们带去的。另外朱舜水教他们怎么做大明的衣服,还有种地的知识。给他们讲哲学思想,主要讲理气一元论等等。
(四)“石门心性学”。这是对日本“石门心学”概念的修正。日本学术界将以石田梅岩为首的心学派称为“石门心学”。通过对石田梅岩哲学的研究,认为他既讲“心”,也讲“性”,“心性”并重,而梅岩后学也是既讲“心”,又讲“性”,“心性”并讲。为此,提出了“石门心性学”这一界说。傅伟勋教授说日本的石田梅岩你写一本。我说石田梅岩我根本没接触过。所以93—94年在日本这一年,我就跟日本教授说,我这一年想写一本石田梅岩的著作。所以很多教授就提供我很多书籍,我也买了石田梅岩的一些原著书。1995年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又给我出了一本《石田梅岩》。日本学者提出石门心学,我提出了石门心性学。因为石田梅岩他主要是一名町人哲学家,他不仅讲心还讲性。町人认为商人他们做买卖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要有良心,要有善心来做公平的买卖。他讲了很多这方面,从性的方面来讲。另外石田梅岩的后学也讲心讲性,从哲学来分析,不仅讲心还讲性,所以我就提出了石门心性学。
(五)“霞谷学”。这是对韩国儒者郑霞谷学术思想的统称。他的阳明学和中国阳明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他把气的思想引入了心,用气来解心。我觉得郑霞谷吸收了王阳明的心学,他是有心气合一论的一种思想倾向。王阳明在讲心的时候,也讲到气,他讲心和气这样一种融合的思想。郑霞谷就在这一点充分的吸收了王阳明的思想。韩国学术界只讲郑霞谷是韩国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对他的阳明学思想进行肢解性研究。我则提出了“生气”、“生理”、“生道”具有韩国儒学特色的基本范畴,构成了完整的“霞谷学”。他讲三个理论、三个概念,一个是生气,理气非二,实际上就是心气非二,将气引入阳明学。再有一个讲生理,王阳明这个生理的概念是在《传习录》中出现的。《传习录》中阳明在回答一个学生问题的时候,他提到了生理,生就是生命的生,理就是理气的理,生理就是王阳明讲如何克己复礼。郑霞谷是从人身论、人性论和宗教、宇宙论这三个方面来讲,生理就扩充了王阳明生理的思想。另外一个郑霞谷讲生道,道路的道,就是王阳明的良知,就是善性恻隐之心。霞谷学我认为它主要是从这样三个方面,生气、生理、生道来界定阳明学。
(六)在《韩国儒学史》中对韩国儒学的基本特点,指出三点:重气、重情、重实。在这本书的序论中,我对韩国儒学的基本特点,自己做了一个总结。我认为韩国儒学和中国儒学、日本儒学相比较,它有三个不同点,也是可以概括为韩国儒学的三个基本点。第一点就是它重气,韩国儒学更加重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考察韩国儒学史,它有一个很完整的从李栗谷一直到近现代重气的这样一个血脉的一个链条。第二点,除了重气就是重情,就是情义的情。儒学的概念有性情的情,我觉得中国哲学好像更加注重性的探讨,韩国哲学更加重视情。我们经常听到韩国儒学的四七之辩,实际上就是四端七情的辩论,四端就是孟子讲的恻隐、是非、羞恶、辞让。七情就是《礼记》礼运篇所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四端是指道德之情,七情是指情感之情。四端和七情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在朝鲜朝一共有500年的历史,这500年间可以说韩国的儒学基本上就围绕着四端七情的辩论来进行的,围绕着这个问题,可以看到使韩国儒学不断的深化。辩论出了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就是李退溪和奇高峰两人辩论。李退溪的观点认为“四端是理发气乘,七情是气发理随”。奇高峰不同意。这是一个高峰。第二个高峰是朝鲜朝的后半期,李栗谷和成浑两个人的辩论,这次辩论由四端七情又涉及到了人性物性同异论,也又是一个高峰。这两次高峰就把这500年间的韩国儒者都囊括进去了。对情的辩论、论证比中国儒学要细腻的多。这我也觉得是韩国儒学、韩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对四端七情的辩论,可以说填补了东亚儒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韩国儒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重实,实就是实学的实。刚才讲了中国、日本都认为自己有实学。日本的源了圆教授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就是《德川合理思想的系谱》,还有一部就是《德川思想小史》,《实学思想的系谱》,讲德川实学史。中国后来有葛荣晋教授成立了中国实学会,也开了好几次会,也主编了一套《中国实学思潮史》。但是我觉得真正的实学,真正哲理意义上的实学,还就是韩国实学。韩国从16世纪的末叶到19世纪的中叶,一直是实学思潮兴隆、发达的历史。韩国的实学可以说它一直影响到了韩国社会的近代化,对于社会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作用。韩国实学会的会长李佑成先生就把韩国的实学分为三个档期。第一期就是经世致用派,第二期就是利用厚生派,这样利用厚生很多哲学家也叫北学派,他们那时候都到中国来学习,然后把中国、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带回到韩国。第三期就是实事求是派。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一种划分。重气、重情、重实,这是韩国儒学与中国儒学、日本儒学不同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点。
三、学术著作
13部独著,3部合著,6部主编。
(一)独著13部
1.《转机与革新——论中国畸儒朱之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梁启超称朱舜水是一位“畸人”,本书重点论述了舜水之“畸”。
2.《中国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的转型》,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本书我是从思维学这个角度来做的中国哲学,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模式主要有“阴阳思维”、“义理思维”、“象数思维”并探讨了其向现代思维转化的途径。
3.《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本书通过对“忠”、“理”、“气”、“知行”、“道”、“性”、“人”等中日传统文化中的基本范畴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日文化模式的基本特点。
4.《朱舜水》,(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未出大陆版本。本书侧重于对朱舜水在日本的学术生涯的论述。
5.《朱熹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我不仅写了朱熹的哲学思想,如讲了他的理气、格物穷理、格物致知,我也侧重在朱熹的自然科学方面,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的经济思想这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6.《石田梅岩》,(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版。本书对日本的町人哲学家石田梅岩的心性思想进行了分析。
7.《韩非》,(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版,讲韩非的哲学思想。
8.《朱之瑜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本书侧重于对朱之瑜学术思想的论述。
9.《朱舜水》,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通俗本,《大家精要》系列。
10.《韩国儒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01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三等奖。
11.《朱熹》,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这是《大家精要》系列的,编辑说你这本书要通俗易懂,就像说故事似的,讲朱熹就像百家讲坛这样子,比较通俗化。
12.《三国儒学本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这本书实际上就是精选论文集。
13.《中韩日儒学实论》(待出版)。
(二)合著3部
1.《中国、日本、韩国实学比较》,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本三国实学比较是我组织了日本所的一个老师写日本,延边大学一个老师写韩国实学,我写中国实学。
2.《和魂新思——日本哲学与21世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这是张立文教授主编的一套和合学丛书,配合他那套和合学,然后出了七八本,让我主编日本这本。我就和河北大学的一个姓张的教授主编的。
3.《东亚与和合——儒释道的一种诠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这本书是我和我们室的何成轩老师,他主要做越南。他讲越南的儒释道三教融合是越南儒学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我想他讲中国和越南,我讲日本和韩国,讲东亚的儒释道诠释。这本书写作的时候,我记得台北中央社科院文哲史的李明辉教授请我去台北中央研究院,他们有一个短期的半个月的学术交流,让我讲两次。第一次让我讲韩国儒学,第二次我说我现在正做这个课题呢,我就讲这个。正好当时他们文史哲的所长是研究朱熹和西方哲学的,还专门找了我一次,就是问我这个东亚和合的问题。说他们文哲所也有一个课题组,那个课题组侧重于做中国的三教融合,后来还跟他们那个课题组的人一块开了一次小型的交流会。这是合著的三本。
(三)主编6部
1.《中外儒学比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这是我和人大的张立文教授两个人主编的。
2.《韩国哲学家评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这本是配合黄心川教授写的一套《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上个世纪哲学所中哲室的室主任辛冠洁先生写了一套中国哲学家评传,好几本,齐鲁出版社出版的。黄心川教授就要写一部《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让我主编韩国哲学这一册。
3.《儒学与当代社会》,沈阳出版社2001年版。这是我跟何成轩老师两个人一块主编的。
4.《文明对话丛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这本书在当时反响还是比较大的,因为这本书主要是翻译的书,文明对话。美国哈佛的亨廷顿提出了一个文明冲突论。我们就讲文明对话。这个书的起因就是陈来有一个博士,他第一个博士生,叫彭国翔。彭国翔毕业之后,陈来给他推荐到这儿,然后他找我,他说是陈来的学生。我听他是陈来的学生也挺关照他的。彭国翔翻译了两本美国作家的著作,他想出版。他说李老师,要不然咱们出一套文明对话丛书吧。我说正好河北人民出版社有个女总编是南大哲学系毕业的。她就找过我,她说你有什么好书目吗?给我们一些。然后跟他一谈,他挺高兴的。这本书刚一打出目录来,第一次全都抢空,因为那确实都是名人名本的一些翻译。这个就出了两次没坚持下来。
5.《韩国名人名著汉译丛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主要就是我想把韩国的一些名人,一些当代的著名学者,他们主要的一些经典的学术著作翻成中文,然后出版。我找我们的学生方国根,他是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主任。这个资助全是韩国国际交流财产处资助的,所以不太困难。迄今为止我们陆陆续续出了3、4部吧。这本书出来之后在韩国有人翻译,因为韩国教授他们都愿意自己的著作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流传,很多大学者都愿意让中国人了解他的著作。所以有时候开国际学术会议的时候,有些韩国学者来北京的时候就都跟我说,说我有一本书能不能请你们翻。我想办法叫我的学生翻成中文。因为现在在韩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也挺多的。他说能不能在你那个丛书里出版?我说你只要给出版社钱,出版社能够出版就没问题。
6.《东方哲学史》(5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2013年获国家第三届优秀图书奖之提名奖。201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一等奖。
四、学术论文
1.《宋明理学在日本的传播和演变》,《哲学研究》1982年第3期。
2.《试论宋明理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演变》,《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S1期。
3.《朱之瑜的哲学思想及其对日本哲学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3期。
4.《中日阳明学之比较》,《中州学刊》1986年第3期。
5.《儒学与日本》,《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6.《论朱舜水的实学思想》,《船山学报》1987年第1期。
7.《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家的思想特点》,《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4期。
8.《日本研究宋明理学近况》,《世界哲学年鉴》1988年。
9.《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汉城举行》,《哲学动态》1988年第11期。
10.《朱舜水的实学》,《明清实学史》,齐鲁出版社1989年版。
11.《第十届国际退溪学术会议印象》,《中国哲学年鉴》1989年。
12.《朱熹“理”范畴在日本的嬗变及其与日本现代化的关联》,《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13.《中国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的转型》,《晋阳学刊》1989年第5期。
14.《简论中国传统的义理思维》,《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1期。
15.《论中国传统的阴阳思维模式》,《中州学刊》1990年第1期。
16.《说象数思维》,《孔子研究》1990年第1期。
17.《<近代日本社会和宋学>简评》,《日本研究》1990年第2期。
18.《日本当代知名学者——汤浅泰雄》,《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7期。
19.《朱熹与退溪理范畴比较》,《退溪学报》63、64期。
20.《日本当代知名学者——沟口雄三》,《世界哲学年鉴》1991年。
21.《元代哲学》,《中国哲学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中国气学与日本古学比较——“气”范畴比较》,《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1年第6期。
23.《沟口雄三(日)教授谈研究中国哲学》,《哲学动态》1991年第3期。
24.《中日朱子学“理”范畴比较》,《哲学研究》1991年第9期。
25.《中日早期儒学“忠”范畴比较》,《孔子研究》1991年第4期。
26.《中日佛教佛性论比较》,《日本学刊》1991年第6期。
27.《哲学家——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28.《中日阳明学“知行”范畴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29.《道与神道——中日民族宗教核心范畴的比较研究》,《河北学刊》1992年第3期。
30.《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比较》,《东亚文化与东亚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1.《炎黄文化与朱舜水》,《炎黄文化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3年版。
32.《中朝朱子学比较——“理”之比较》,《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第2期。
33.《试论中国与日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4期。
34.《李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李贽研讨会论文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5.《中、日、朝实学比较》,《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
36.《徂徕学专家——平石直昭》,《日本问题研究》1996年第4期。
37.《中日朱子学比较》(英文),《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机关字誌》1996年第1期。
38.《李退溪敬哲学及其未来人格发展》,《韩国学论文集》第5辑,1996年。
39.《中韩阳明学比较》,《韩国学论文集》第7辑,1998年。
40.《评池田知久教授<老庄思想>》,《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3期。
41.《阳明心学、石门心学、霞谷心学的比较》,《孔子研究》1999年第2期。
42.《石田梅岩》、《山崎闇斋》,《著名东方哲学家评传•日本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3.《韩国三教和合的现代价值》,《现代哲学》2000年第4期。
44.《主体意识在韩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当代韩国》2000年第3期。
45.《论韩非“法势术”的哲学逻辑结构》,《齐鲁学刊》2000年第1期。
46.《石门心学主体性的现代价值》》《哲学的时代课题——走向21世纪的中日哲学对话》,沈阳出版社2000年版。
47.《由“金融危机”论东亚意识》,《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年版。
48.《东亚儒学与东亚意识》,《汉学研究》第5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
49.《东亚的孔子》,《深圳特区报》,2000年10月29日
50.《东亚要积极应对全球化》,《深圳特区报》2001年9月2日。
51.《论石门心学与孟子心学的关联》,《中日关系史论考》,中华书局2001年版。
52.《迈向21世纪的日本哲学——以共生哲学为中心》,《东亚文化研究》第1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53.《论韩国的三教和合——以花郎道为中心》,《当代韩国》2001年第4期。
54.《神佛儒和合的朱子学——石门心学探究》,《日本学刊》2001年第5期。
55.《从韩国阳明学看儒学的生命力》,《儒家思想在现代东亚——韩国与东南亚篇》,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1年版。
56.《中韩气哲学比较研究——以张载和花潭为代表》,《当代韩国》2002年第4期。
57.《论韩国近代东学的三教和合思想》,《韩国研究论丛》2002年第00期。
58.《中江藤树的儒佛融合思想》,《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2期。
59.《“东亚意识”与东亚社会》,《论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全球化与东亚意识》,《变动期的东亚社会与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1.《花郎道——以道为器,儒释为物的器物三教和合》,《东方哲学》第1辑。
62.《台湾儒学与台湾的现代化》,《儒家思想与东亚发展模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3.《东亚的三教和合与东亚社会》,《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64.《朱舜水与日本文化》,《中日近世思想交流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65.《论东亚的儒释道和合》,《中西会通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换》,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6.《以韩国三国时代儒学诠释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台湾大学2003年版。
67.《沙溪金长生的礼学心性学思想》,《沙溪金长生的学问与思想论文集》(韩文版),韩国儒教学会2003年版。
68.《日本的儒释道三教和合与共生意识》,《战后日本的主要社会思潮与中日关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韩国诠释学与“四七”论》,《国际汉学》第9辑,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70.《朱舜水与日本文化》,《近世中日思想交流论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71.《东学精神——民族主体性——以<东经大全>为主》,《韩国研究论丛》2004年第00期。
72.《高丽太祖的<十训要>和崔承老的<时务二十八条>》,《韩国研究论丛》2005年第00期。
73.《试论李栗谷的理气观》,《东疆学刊》2005年第1期。
74.《韩国儒者对中国朱子学的几点发展》,《韩国研究论丛》2007年第4期。
75.《论三峰郑道传排佛的儒学》,《韩国研究论丛》2007年第2期。
76.《中日儒学的一个方面——以王夫之和伊藤仁斋为代表》,《儒教文化研究》(韩国·国际版)第七辑,2007年2月。
77.《论韩国儒学的特性》,《孔子研究》2008年第1期。
78.《论权近的性理学思想》,《韩国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
79.《释“舜水学”》,《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80.《论南塘韩元震的性理学思想》,《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81.《论圃隐郑梦周的儒学思想》,《儒教文化研究》(韩国·国际版)第十七辑,2012年2月。
82.《朱舜水实学思想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朱舜水书信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3月。
83.《论牧隐李穑的儒学思想》,《韩国研究论丛》(第2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8月出版。
84.《朱子学在韩国高丽时代的传播与发展》,《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85.《17世纪东亚“气”学的发展——以王夫之、宋时烈、伊藤仁斋为代表》,《三国儒学本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86.《从<大学问>看阳明学的“仁本体”建构》,《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6期。
87.《儒学日本化是这样完成的——评吴震的<东亚儒学问题新探>》,《日本学研究》第3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88.《论程颢的“仁体”思想》,《孔子研究》2022年第3期。
2022年10月24日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