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党建工作>党建专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70年来,中国哲学学科体系日渐完善、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学术人才大量涌现,成为哲学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性学科。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学理基础,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对中国哲学的期许,也是中国哲学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自20世纪上半叶中国哲学学科诞生以来,这一学科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面对时代挑战、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带入新境界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研究更加自觉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科方法愈加科学有效,学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研究情况与进展
70年来,中国哲学发展可以说遵循着两条相互配合的路径。一方面,在中西哲学比较视野下,不断深入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源,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不断回应时代问题,力求从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源生发出面向时代的文化。正是遵循这两条路径,中国哲学学科体系日渐完善、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学术人才大量涌现,成为哲学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性学科。
研究主题和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哲学学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视以科学的眼光批判分析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传统中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因素得到深入发掘,从一般思维规律的角度对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揭示。同时,着重从理解中国革命的视野出发,重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找中国革命的文化前提,探讨中国哲学的逻辑演进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原汁原味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宋明理学研究、经学研究以及出土文献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心。中西、古今关系以及文明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比较,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学术焦点。在这种思想氛围下,现代新儒学成为一个时期的学术热点。近些年,以国学为主要对象的学术研究群体日益壮大。经典解释、工夫实践的内在视角、文献学与学术史的研究路径等,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呈现多元景观。进入新时代,中国哲学研究越来越成为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术主题的转移实际上是学术深化发展的必然,中国哲学学科在学术主题的转移深化中不断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形成了新的学科生长点。
学科体系日渐完善。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中国哲学学科涵盖从先秦至明清各断代哲学研究以及出土文献、比较哲学、经学、礼学、三教关系等多种专题性研究方向,学科体系日益完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热潮中,宋明理学研究是中国哲学学科中发展最为充分的。随着大批文献的出土,中国哲学学科的出土文献研究日益繁荣。近年来,礼学研究伴随经学研究的兴盛成为学科热点。大型古籍文献的集成和项目整理开始汇聚学科力量、集中展现研究成果。还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设立一大批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成立一系列专题性研究中心,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中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华孔子学会相继成立,更为促进中外中国哲学研究界的交流互动,推动国内学术界的联动整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等专业期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中国哲学研究论文,对学术话题的引领、学术研究队伍的培养、学科领域的开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学科发展与文化建设良性互动。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学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有力推动了中国哲学学科发展。中国哲学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滋养。中国哲学研究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为世界各国发展、人类进步贡献了中国哲学智慧。此外,中国哲学界积极参与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价值,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价值论基础。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哲学工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出书斋,走进企业、社区和中小学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成为推动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
存在问题与不足
中国哲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一些瓶颈性问题。
专业化与细碎化并存。就整体而言,随着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细化和碎化问题。少数领域的研究以专业化名义囿于学术的自我生产中,在以现实问题研究带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欠缺。
复古和泥古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中国哲学日益成为社会文化领域关注的热点。在这种热潮中,中国哲学对传统的研究和传播如何克服复古和泥古问题,是当今中国哲学研究面临的考验。
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多。中国哲学尚缺乏从深厚的学理出发,全面深入回应时代关切、解答关涉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国哲学学科介入现实的能力还需提升。
跨学科视野和问题意识有待加强。由于受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制约,中国哲学研究界以问题为导向整合该学科不同领域的意识较为淡薄。这导致中国哲学研究的中国主体性长期不强,中国学者掌握的话语权还不够充分。
时代使命与担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讲出中国哲学的道理,为增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坚实学理支撑,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对中国哲学的期许,也是中国哲学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从学理上强化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关键在于从学理上强化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对中华文化基本发展脉络的揭示和总结,对中华文化发展理论的探索,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的重要任务。中国哲学研究要避免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两种偏执,加强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深刻阐明中华文化长期延续的内在机理,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加强和完善学科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而这离不开新时代中国哲学的智慧滋养。中国哲学研究要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科建设,使之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积极回应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中国哲学是具有人民性、实践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哲学体系。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活的灵魂,中国哲学研究要围绕新时代的哲学主题,紧扣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变革作出哲学阐释,为中国发展提供应有的学术支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积极回应人民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诉求,发挥凝聚人心、成风化人的作用。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积极参与世界哲学对话,努力发出原创性的中国哲学声音。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来源:《人民日报》2019年07月08日09版
文章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9-07/08/nw.D110000renmrb_20190708_1-09.ht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70年来,中国哲学学科体系日渐完善、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学术人才大量涌现,成为哲学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性学科。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学理基础,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对中国哲学的期许,也是中国哲学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自20世纪上半叶中国哲学学科诞生以来,这一学科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面对时代挑战、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带入新境界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研究更加自觉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科方法愈加科学有效,学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研究情况与进展
70年来,中国哲学发展可以说遵循着两条相互配合的路径。一方面,在中西哲学比较视野下,不断深入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源,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不断回应时代问题,力求从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源生发出面向时代的文化。正是遵循这两条路径,中国哲学学科体系日渐完善、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学术人才大量涌现,成为哲学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性学科。
研究主题和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哲学学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视以科学的眼光批判分析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传统中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因素得到深入发掘,从一般思维规律的角度对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揭示。同时,着重从理解中国革命的视野出发,重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找中国革命的文化前提,探讨中国哲学的逻辑演进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原汁原味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宋明理学研究、经学研究以及出土文献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心。中西、古今关系以及文明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比较,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学术焦点。在这种思想氛围下,现代新儒学成为一个时期的学术热点。近些年,以国学为主要对象的学术研究群体日益壮大。经典解释、工夫实践的内在视角、文献学与学术史的研究路径等,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呈现多元景观。进入新时代,中国哲学研究越来越成为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术主题的转移实际上是学术深化发展的必然,中国哲学学科在学术主题的转移深化中不断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形成了新的学科生长点。
学科体系日渐完善。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中国哲学学科涵盖从先秦至明清各断代哲学研究以及出土文献、比较哲学、经学、礼学、三教关系等多种专题性研究方向,学科体系日益完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热潮中,宋明理学研究是中国哲学学科中发展最为充分的。随着大批文献的出土,中国哲学学科的出土文献研究日益繁荣。近年来,礼学研究伴随经学研究的兴盛成为学科热点。大型古籍文献的集成和项目整理开始汇聚学科力量、集中展现研究成果。还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设立一大批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成立一系列专题性研究中心,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中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华孔子学会相继成立,更为促进中外中国哲学研究界的交流互动,推动国内学术界的联动整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等专业期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中国哲学研究论文,对学术话题的引领、学术研究队伍的培养、学科领域的开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学科发展与文化建设良性互动。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学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有力推动了中国哲学学科发展。中国哲学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滋养。中国哲学研究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为世界各国发展、人类进步贡献了中国哲学智慧。此外,中国哲学界积极参与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价值,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价值论基础。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哲学工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出书斋,走进企业、社区和中小学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成为推动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
存在问题与不足
中国哲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一些瓶颈性问题。
专业化与细碎化并存。就整体而言,随着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细化和碎化问题。少数领域的研究以专业化名义囿于学术的自我生产中,在以现实问题研究带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欠缺。
复古和泥古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中国哲学日益成为社会文化领域关注的热点。在这种热潮中,中国哲学对传统的研究和传播如何克服复古和泥古问题,是当今中国哲学研究面临的考验。
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多。中国哲学尚缺乏从深厚的学理出发,全面深入回应时代关切、解答关涉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国哲学学科介入现实的能力还需提升。
跨学科视野和问题意识有待加强。由于受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制约,中国哲学研究界以问题为导向整合该学科不同领域的意识较为淡薄。这导致中国哲学研究的中国主体性长期不强,中国学者掌握的话语权还不够充分。
时代使命与担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讲出中国哲学的道理,为增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坚实学理支撑,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对中国哲学的期许,也是中国哲学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从学理上强化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关键在于从学理上强化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对中华文化基本发展脉络的揭示和总结,对中华文化发展理论的探索,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的重要任务。中国哲学研究要避免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两种偏执,加强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深刻阐明中华文化长期延续的内在机理,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加强和完善学科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而这离不开新时代中国哲学的智慧滋养。中国哲学研究要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科建设,使之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积极回应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中国哲学是具有人民性、实践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哲学体系。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活的灵魂,中国哲学研究要围绕新时代的哲学主题,紧扣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变革作出哲学阐释,为中国发展提供应有的学术支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积极回应人民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诉求,发挥凝聚人心、成风化人的作用。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积极参与世界哲学对话,努力发出原创性的中国哲学声音。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来源:《人民日报》2019年07月08日09版
文章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9-07/08/nw.D110000renmrb_20190708_1-09.htm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