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党建工作>党建专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兼收并蓄是一种智慧。韩愈在《进学解》中讲:“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这是说高明的医师会把不同类型的东西都收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有兼而有之、兼容并包之意。兼收并蓄也是一种胸怀。体现在文化上就是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化的这种开放胸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彰显,为文明发展拓展了广阔前景。
中华文化自古就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对世界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为文明发展不断注入活水,是成就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外文化交往、文明交流的故事不胜枚举。2100多年前,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此后一条横贯东西、联结欧亚的古丝绸之路逐渐开辟出来。这条路成为经贸往来之路,也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唐代僧人玄奘西行求法,往返17年,带回佛教经典600多部,并积极进行翻译传播。佛教在中国长期演化,儒释道三教合流,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深刻影响。明代徐光启与来到中国的西方学者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被认为是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象征之一。明清时期,一批精通儒释道的伊斯兰学者,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结合,对促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古代中国有超大规模的人口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频繁,最突出的就是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些经贸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也带来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科技、文化、艺术的交流交融。同时,中华“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主张不同国家和平相待、和睦相处。中国人以天下看待世界,认为天下理应一家。古代不少统治者也都看到,国家之间合作交往远比征伐战争更有利于稳定和发展。此外,中国古代经世致用的思想,倡导“知行合一、躬行为务”,反对空谈,主张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社会发展有利、对民生改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学习,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这样就形成一种致用为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当人们接触到国外优秀文化、制度、艺术时,就更加愿意去学习借鉴。
到了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古老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开阔胸怀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观念、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等,这些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这种高度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深刻把握这种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用真理力量激活古老文明,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化始终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与其他文化交流交融,不仅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而且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华文化宝藏。
人类社会走向冲突还是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胸怀、博采众长的态度对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要通过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消除隔阂与误解、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努力架起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拉紧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继续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我们一定能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原载:《人民日报》2023-08-07第9版
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2023-08-07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兼收并蓄是一种智慧。韩愈在《进学解》中讲:“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这是说高明的医师会把不同类型的东西都收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有兼而有之、兼容并包之意。兼收并蓄也是一种胸怀。体现在文化上就是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化的这种开放胸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彰显,为文明发展拓展了广阔前景。
中华文化自古就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对世界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为文明发展不断注入活水,是成就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外文化交往、文明交流的故事不胜枚举。2100多年前,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此后一条横贯东西、联结欧亚的古丝绸之路逐渐开辟出来。这条路成为经贸往来之路,也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唐代僧人玄奘西行求法,往返17年,带回佛教经典600多部,并积极进行翻译传播。佛教在中国长期演化,儒释道三教合流,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深刻影响。明代徐光启与来到中国的西方学者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被认为是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象征之一。明清时期,一批精通儒释道的伊斯兰学者,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结合,对促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古代中国有超大规模的人口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频繁,最突出的就是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些经贸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也带来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科技、文化、艺术的交流交融。同时,中华“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主张不同国家和平相待、和睦相处。中国人以天下看待世界,认为天下理应一家。古代不少统治者也都看到,国家之间合作交往远比征伐战争更有利于稳定和发展。此外,中国古代经世致用的思想,倡导“知行合一、躬行为务”,反对空谈,主张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社会发展有利、对民生改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学习,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这样就形成一种致用为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当人们接触到国外优秀文化、制度、艺术时,就更加愿意去学习借鉴。
到了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古老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开阔胸怀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观念、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等,这些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这种高度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深刻把握这种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用真理力量激活古老文明,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化始终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与其他文化交流交融,不仅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而且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华文化宝藏。
人类社会走向冲突还是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胸怀、博采众长的态度对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要通过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消除隔阂与误解、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努力架起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拉紧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继续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我们一定能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原载:《人民日报》2023-08-07第9版
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2023-08-07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