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党建工作>党建专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阅读导引
一、准确把握主体性与原创性的深刻内涵与特征
二、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三、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深入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和时代任务。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和原创性是在研究与阐释一个个具体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彰显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是构建具有主体性与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要增强并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既要厘清何为主体性与原创性以及何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还要准确把握主体性与原创性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用唯物史观特别是其大历史观来观察、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并坚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过程中,为构建具有主体性与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新时代的道理学理哲理支持和通透的理论逻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性;原创性
现代化问题研究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外学界聚焦的热点主题,各种观点见仁见智。世界现代化在17—19世纪,只有欧美一种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但分两种类型,英法美等先发内生型和德意日等后发外生型)。20世纪上半期,世界现代化逐渐突破欧美资本主义单一模式,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近年来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热点主题和讨论焦点,但对其主体性与原创性问题研究显然重视不够、挖掘不深。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本身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深刻的原创性特征,同时这种主体性和原创性也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支撑。因此,深入研究和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必须不断增强并突显其主体性和原创性,这对于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和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构建具有主体性与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主体性与原创性的深刻内涵与特征
要准确理解、深入研究和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首先要思考与阐释何为主体性与原创性这一基础问题与元哲学问题,特别是唯物史观中的主体性和原创性问题。主体性与原创性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又是一个紧跟时代发展的实践问题。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可见,对对象、现实、感性,要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从社会实践、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也是理解人的主体性的关键,同时人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必然地会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事物,从而彰显人的原创性。因此,要深刻把握何为主体性与原创性,就需要以现实的人为立足点,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充分挖掘主体性与原创性的深刻内涵。
主体是人,但不能说人自然就是主体。主体性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主体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与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实现双向发展的特性。从主客体特别是主-客-主的关系来看,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实现了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运动,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体性。人要彰显其主体性就必然需要与主客体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就具体表现成了人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人的自主意识的外化,即作为主体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与其他事物的不同并突显自主意识,譬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六经注我”、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等;自为性即在自主性的基础上能够自觉地通过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改造主客观世界;选择性是对自为性的进一步深化,即人在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选择;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形式,即人不仅能够观察世界,还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自然世界没有的新事物。可见,作为主体的人必定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自觉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作用,同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下人的主体性又有着特殊的内涵和规定。因此,针对不同的侧重点,主体性有着不同的基本类型。其一,实践主体性。身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要达到生存的基本条件就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在这一过程中人就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彰显了实践主体性;其二,认知主体性。存在于社会当中的人,在其与自然、社会等对象的交往实践过程中,形成一个认知的过程,使人不断实现从不知到知、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相对的知到绝对的知的升华和转变。其三,评价主体性。人不仅是认识和改造主客体对象的主体,还是评价主客体对象及其发展变化的主体。其四,决策主体性。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做出选择,必然也会相应地做出决策,体现决策主体性。总之,人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意识与物质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中,不断推动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自身的发展。
原创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动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必然结果,是人的主体性的延伸和升华,有主体性才有原创性,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原创性。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理论的创新往往源自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社会实践飞跃到新的发展阶段。原创性不仅仅包含着基本的创新性——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还着重强调这种创新是首创的、区别于他人的创新——即从无到有的创新。因此,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原创性也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所谓原创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通过对一定社会的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凝练,创造出以往没有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方法。另一方面,原创也不是完全的“另起炉灶”,而是在已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之上,结合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继承基础上发展,使其形成新的理论内涵、命题、方法和特点。可见,一种理论的原创性往往体现在一定的历史场域之中,脱离了历史和实践而凭空捏造的创新发展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同时,实现一定的原创需要在以往的理论体系之上,结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内容实现新的理论飞跃。因此,原创性必须立足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实践发展的现实需求作为一定理论的创新方向,从而达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创性理论。
回答主体性与原创性的相关问题,不仅要研究何为主体性与何为原创性的基本问题,还内在地包含了为何要同时强调主体性与原创性的问题,即主体性与原创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问题。一种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主体性与原创性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也必将回归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可以说,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一行为和目的是联系主体性与原创性的桥梁。马克思对此早就给出了回答:“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可见,人“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解和把握主体性与原创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钥匙。一方面,突显主体性是增强原创性的前提。主体性强调人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才能具有原创性。另一方面,原创性是主体性的凸显。具有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然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和总结的实践智慧,是人在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中其思想精髓的体现。因此,主体性与原创性是相互建构、相互推进的逻辑关系,人在追求真理和现实价值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的过程中,必然会推动主体性与原创性的有机互动与辩证统一。
二、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辟并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极其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就要从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从做好主题教育的高度,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深入思考、系统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是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创新息息相关的,只有从构建具有主体性与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思考,才能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从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来思考、研究和剖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凝聚集体智慧和创新的理论结晶和实践指引,是中国人民探索新现代化进程,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首先就要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阐释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建构具有主体性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向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讲清和释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使中外人民群众了解到当代中国要走的现代化道路何以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污染之路与霸权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把握和发挥主体性,将人的自觉能动性与这一研究与阐释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主体性的关键,就在于要坚持从主体出发,善于用中国话语和中国故事来研究与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不断彰显其深刻内涵和重大价值。
首先,要注重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工作的自主性。自主性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一旦缺乏自主性,那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不仅停留于“学徒状态”还会陷入混乱的无意识、无目的的状态。当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是一项极具热点的重大理论工程,但是,当一些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以一些新奇的社会热点问题凸显的时候,往往就会导致一些不假思索或思考不深的表达随之产生。这些表达往往缺乏内在的自主性,没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要注重突显研究工作的主体性,从构建具有主体性与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以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叙事方式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不断赋予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鲜明的自主性。
其次,要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工作的自为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曾在一段时期是直接借鉴和模仿其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及其方法,而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丰富实践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随着改革开放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不断繁荣发展,学界也逐步认识到,要构建具有主体性与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必须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为性,即强调人民群众的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工作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开创与发展都是与中国一定社会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实因素息息相关的,这决定了相关的研究与阐释工作必须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创新发展,进而推动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的更大成就为行为目的,更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再次,要始终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工作的选择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不仅要增强自主性和自为性,还要突出研究与阐释的选择性,即相应的研究与阐释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研究内容、不同研究立场、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性质、不同研究方法等进行有目的性的深入分析和认真选择,选题好有时等于成功了一半。
最后,要不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工作的创造性。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是对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和总结,并不是简单直接地“复刻”现实情况,而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理论提升与理论创新,进而指导新的实践活动。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工作,要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来不断体现中国人民在探索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中的伟大创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必然结果,具有鲜明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新性和优越性。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据新发展阶段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始终在与时俱进中切实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律问题探索上的一个原创性贡献。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双向互动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互相成就的理论结晶和实践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传统苏联现代化模式,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是充分回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和文明的现代化。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国实际,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绝不是封闭僵化、自说自话的,只有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充分融入到世界中,顺应、追赶和引领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本身来看,就内在地蕴含着鲜明的原创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必须始终强调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就彰显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在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并将其转化为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必须以充分的原创性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即要站在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来研究和阐释原创性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包含了在原有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以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的思想理论来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不是一种“另起炉灶”的理论体系,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理论架构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解析为前提和基础,做出进一步的理论解析和哲学思考,从而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新的理论成果。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还体现在以新的理论构建解析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新内涵、新特点和新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以新理念、新概念和新命题来不断研究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是随着中国人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而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也必须随着研究对象的创新发展而形成原创性的理论思考。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及其创新根基。开展具有原创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要以中国理论、中国道路的现实情况和中国人民的实践创新活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使这一原创性具备引领新时代发展和实践创新的现实意义。
相应地,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和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的内在逻辑关系问题。主体性就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要以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人民的主体性,通过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讲解何为中国式现代化。原创性就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要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紧密结合起来,开创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新的理论范式、叙事方式和表达方式。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而言,其蕴含的主体性与原创性是一体两面、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身就是中国人民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新道路内在地蕴含了鲜明的主体性与丰富的原创性。深入研究与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就必然要强调和坚持从主体性和原创性的视域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系统剖析。因此,注重和强调主体性与原创性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工作的逻辑必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能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必须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中挖掘和总结人民群众的智慧。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况状以及中国人民的实践活动的现代化,而不是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翻板,因而,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也就决定了要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高度,来准确把握和深入分析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三、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百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伟绩,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增强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需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因此,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必须立足于中国人民立场之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坚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全过程中,并且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就是一条理论联系实际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就会丧失其光明前景以及精神内核。因此,在实践层面上,我们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层面上,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准确地剖析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从主体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工具。习近平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准确地认识和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理论主体,确保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当代中国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集中彰显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的继承与发展。从原创性的角度来看,要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发展形成新的理论内涵和哲学思考。“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哲学,是在实现自身的思想解放和推进哲学的观念变革中不断地进行哲学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的理论源头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起点,正如习近平强调指出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换言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以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来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以不忘本来为基础,不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传承中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鲜明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治理观念、“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以及天下大同的精神追求等诸多优秀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深远的历史基底。不忘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来,就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中提炼和升华出能够有效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的思想理念,“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括、新范畴、新表述,引领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相区别的鲜明标识。强调和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就需要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时代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首先就体现在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用其来深刻剖析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为强大、最为深刻的民族底色和文化底蕴。因此,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要自觉认同和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使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精华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中去。同时,不忘本来还包含了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推动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发展。坚持不忘本来,并不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照搬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中,而是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活力,从而以原创性的理论视角和文化理念来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总之,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需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本来”的关键作用,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发展和有机转化,从而以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与阐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现代化,让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化,不断增强与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
以借鉴吸收外来为参考,不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既要立足本来,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借鉴吸收外来,在与不同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理论思想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从而不断增强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以人类社会既有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基础的,并在对其进行辩证肯定地理解和把握的过程中,推动人类社会哲学社会科学概念、理念、命题和理论思想的创新与变革,从而赋予哲学社会科学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性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可以说,如果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拒绝承认和吸收人类社会既有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精华内容,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诞生,不会不断创新发展,更不会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构建与实践的推进,就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辩证地认识和吸收外来文化理念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过程,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更是如此。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要自觉地将国外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有益内容,学习借鉴过来,使其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机和活力。从主体性的角度来看,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有益部分,同时要注重在吸收外来的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将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有积极作用的理论成果,融入到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去。从原创性的角度来看,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是我们进一步创造新的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有益内容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反映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新要求、新内容、新特点,来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以面向未来为目标,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不过时,之所以不断彰显生命力与时代价值,指导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具有面向未来、开拓创新的理论特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就要面向未来,始终坚持和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总结而成的科学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愿景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深刻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因而,必须要以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研究与阐释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一方面,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基础上,致力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创新和未来展望,从而为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提供科学先进的理论支撑。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不仅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入剖析和准确把握,还要以前瞻性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也是我们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工具和理论遵循。我们要坚持构建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理论指导,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另一方面,面向未来,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发展和前进方向,以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理论生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着新的实践活动。当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百年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人民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奋斗的坚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需要进一步将中国人民所创造的新的发展成就和实践经验,凝练、归纳、总结成具有深刻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理念和命题,并使其回归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中去,使中国人民在科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机互动中不断创造新的成就。从中国的发展来看,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既需要深入研究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问题,还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坚持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问题。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辨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来向世界讲清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本文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5期
文章来源:“哲学中国”微信公众号2023-10-20
参考注释请参见原文。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阅读导引
一、准确把握主体性与原创性的深刻内涵与特征
二、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三、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深入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和时代任务。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和原创性是在研究与阐释一个个具体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彰显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是构建具有主体性与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要增强并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既要厘清何为主体性与原创性以及何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还要准确把握主体性与原创性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用唯物史观特别是其大历史观来观察、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并坚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过程中,为构建具有主体性与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新时代的道理学理哲理支持和通透的理论逻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性;原创性
现代化问题研究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外学界聚焦的热点主题,各种观点见仁见智。世界现代化在17—19世纪,只有欧美一种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但分两种类型,英法美等先发内生型和德意日等后发外生型)。20世纪上半期,世界现代化逐渐突破欧美资本主义单一模式,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近年来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热点主题和讨论焦点,但对其主体性与原创性问题研究显然重视不够、挖掘不深。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本身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深刻的原创性特征,同时这种主体性和原创性也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支撑。因此,深入研究和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必须不断增强并突显其主体性和原创性,这对于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和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构建具有主体性与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主体性与原创性的深刻内涵与特征
要准确理解、深入研究和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首先要思考与阐释何为主体性与原创性这一基础问题与元哲学问题,特别是唯物史观中的主体性和原创性问题。主体性与原创性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又是一个紧跟时代发展的实践问题。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可见,对对象、现实、感性,要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从社会实践、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也是理解人的主体性的关键,同时人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必然地会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事物,从而彰显人的原创性。因此,要深刻把握何为主体性与原创性,就需要以现实的人为立足点,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充分挖掘主体性与原创性的深刻内涵。
主体是人,但不能说人自然就是主体。主体性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主体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与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实现双向发展的特性。从主客体特别是主-客-主的关系来看,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实现了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运动,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体性。人要彰显其主体性就必然需要与主客体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就具体表现成了人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人的自主意识的外化,即作为主体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与其他事物的不同并突显自主意识,譬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六经注我”、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等;自为性即在自主性的基础上能够自觉地通过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改造主客观世界;选择性是对自为性的进一步深化,即人在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选择;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形式,即人不仅能够观察世界,还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自然世界没有的新事物。可见,作为主体的人必定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自觉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作用,同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下人的主体性又有着特殊的内涵和规定。因此,针对不同的侧重点,主体性有着不同的基本类型。其一,实践主体性。身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要达到生存的基本条件就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在这一过程中人就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彰显了实践主体性;其二,认知主体性。存在于社会当中的人,在其与自然、社会等对象的交往实践过程中,形成一个认知的过程,使人不断实现从不知到知、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相对的知到绝对的知的升华和转变。其三,评价主体性。人不仅是认识和改造主客体对象的主体,还是评价主客体对象及其发展变化的主体。其四,决策主体性。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做出选择,必然也会相应地做出决策,体现决策主体性。总之,人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意识与物质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中,不断推动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自身的发展。
原创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动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必然结果,是人的主体性的延伸和升华,有主体性才有原创性,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原创性。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理论的创新往往源自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社会实践飞跃到新的发展阶段。原创性不仅仅包含着基本的创新性——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还着重强调这种创新是首创的、区别于他人的创新——即从无到有的创新。因此,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原创性也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所谓原创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通过对一定社会的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凝练,创造出以往没有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方法。另一方面,原创也不是完全的“另起炉灶”,而是在已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之上,结合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继承基础上发展,使其形成新的理论内涵、命题、方法和特点。可见,一种理论的原创性往往体现在一定的历史场域之中,脱离了历史和实践而凭空捏造的创新发展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同时,实现一定的原创需要在以往的理论体系之上,结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内容实现新的理论飞跃。因此,原创性必须立足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实践发展的现实需求作为一定理论的创新方向,从而达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创性理论。
回答主体性与原创性的相关问题,不仅要研究何为主体性与何为原创性的基本问题,还内在地包含了为何要同时强调主体性与原创性的问题,即主体性与原创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问题。一种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主体性与原创性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也必将回归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可以说,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一行为和目的是联系主体性与原创性的桥梁。马克思对此早就给出了回答:“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可见,人“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解和把握主体性与原创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钥匙。一方面,突显主体性是增强原创性的前提。主体性强调人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才能具有原创性。另一方面,原创性是主体性的凸显。具有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然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和总结的实践智慧,是人在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中其思想精髓的体现。因此,主体性与原创性是相互建构、相互推进的逻辑关系,人在追求真理和现实价值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的过程中,必然会推动主体性与原创性的有机互动与辩证统一。
二、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辟并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极其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就要从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从做好主题教育的高度,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深入思考、系统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是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创新息息相关的,只有从构建具有主体性与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思考,才能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从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来思考、研究和剖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凝聚集体智慧和创新的理论结晶和实践指引,是中国人民探索新现代化进程,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首先就要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阐释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建构具有主体性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向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讲清和释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使中外人民群众了解到当代中国要走的现代化道路何以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污染之路与霸权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把握和发挥主体性,将人的自觉能动性与这一研究与阐释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主体性的关键,就在于要坚持从主体出发,善于用中国话语和中国故事来研究与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不断彰显其深刻内涵和重大价值。
首先,要注重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工作的自主性。自主性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一旦缺乏自主性,那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不仅停留于“学徒状态”还会陷入混乱的无意识、无目的的状态。当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是一项极具热点的重大理论工程,但是,当一些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以一些新奇的社会热点问题凸显的时候,往往就会导致一些不假思索或思考不深的表达随之产生。这些表达往往缺乏内在的自主性,没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要注重突显研究工作的主体性,从构建具有主体性与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以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叙事方式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不断赋予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鲜明的自主性。
其次,要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工作的自为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曾在一段时期是直接借鉴和模仿其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及其方法,而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丰富实践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随着改革开放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不断繁荣发展,学界也逐步认识到,要构建具有主体性与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必须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为性,即强调人民群众的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工作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开创与发展都是与中国一定社会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实因素息息相关的,这决定了相关的研究与阐释工作必须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创新发展,进而推动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的更大成就为行为目的,更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再次,要始终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工作的选择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不仅要增强自主性和自为性,还要突出研究与阐释的选择性,即相应的研究与阐释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研究内容、不同研究立场、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性质、不同研究方法等进行有目的性的深入分析和认真选择,选题好有时等于成功了一半。
最后,要不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工作的创造性。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是对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和总结,并不是简单直接地“复刻”现实情况,而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理论提升与理论创新,进而指导新的实践活动。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工作,要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来不断体现中国人民在探索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中的伟大创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必然结果,具有鲜明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新性和优越性。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据新发展阶段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始终在与时俱进中切实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律问题探索上的一个原创性贡献。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双向互动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互相成就的理论结晶和实践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传统苏联现代化模式,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是充分回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和文明的现代化。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国实际,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绝不是封闭僵化、自说自话的,只有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充分融入到世界中,顺应、追赶和引领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本身来看,就内在地蕴含着鲜明的原创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必须始终强调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就彰显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在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并将其转化为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必须以充分的原创性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即要站在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来研究和阐释原创性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包含了在原有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以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的思想理论来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不是一种“另起炉灶”的理论体系,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理论架构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解析为前提和基础,做出进一步的理论解析和哲学思考,从而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新的理论成果。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还体现在以新的理论构建解析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新内涵、新特点和新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以新理念、新概念和新命题来不断研究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是随着中国人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而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也必须随着研究对象的创新发展而形成原创性的理论思考。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及其创新根基。开展具有原创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要以中国理论、中国道路的现实情况和中国人民的实践创新活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使这一原创性具备引领新时代发展和实践创新的现实意义。
相应地,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和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的内在逻辑关系问题。主体性就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要以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人民的主体性,通过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讲解何为中国式现代化。原创性就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要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紧密结合起来,开创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新的理论范式、叙事方式和表达方式。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而言,其蕴含的主体性与原创性是一体两面、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身就是中国人民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新道路内在地蕴含了鲜明的主体性与丰富的原创性。深入研究与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就必然要强调和坚持从主体性和原创性的视域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系统剖析。因此,注重和强调主体性与原创性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工作的逻辑必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能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必须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中挖掘和总结人民群众的智慧。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况状以及中国人民的实践活动的现代化,而不是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翻板,因而,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也就决定了要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高度,来准确把握和深入分析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三、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百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伟绩,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增强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需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因此,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必须立足于中国人民立场之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坚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全过程中,并且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就是一条理论联系实际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就会丧失其光明前景以及精神内核。因此,在实践层面上,我们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层面上,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准确地剖析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从主体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工具。习近平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准确地认识和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理论主体,确保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当代中国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集中彰显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的继承与发展。从原创性的角度来看,要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发展形成新的理论内涵和哲学思考。“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哲学,是在实现自身的思想解放和推进哲学的观念变革中不断地进行哲学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的理论源头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起点,正如习近平强调指出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换言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以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来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以不忘本来为基础,不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传承中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鲜明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治理观念、“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以及天下大同的精神追求等诸多优秀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深远的历史基底。不忘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来,就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中提炼和升华出能够有效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的思想理念,“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括、新范畴、新表述,引领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相区别的鲜明标识。强调和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就需要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时代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首先就体现在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用其来深刻剖析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为强大、最为深刻的民族底色和文化底蕴。因此,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要自觉认同和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使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精华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中去。同时,不忘本来还包含了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推动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发展。坚持不忘本来,并不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照搬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中,而是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活力,从而以原创性的理论视角和文化理念来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总之,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需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本来”的关键作用,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发展和有机转化,从而以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与阐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现代化,让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化,不断增强与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
以借鉴吸收外来为参考,不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既要立足本来,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借鉴吸收外来,在与不同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理论思想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从而不断增强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以人类社会既有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基础的,并在对其进行辩证肯定地理解和把握的过程中,推动人类社会哲学社会科学概念、理念、命题和理论思想的创新与变革,从而赋予哲学社会科学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性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可以说,如果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拒绝承认和吸收人类社会既有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精华内容,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诞生,不会不断创新发展,更不会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构建与实践的推进,就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辩证地认识和吸收外来文化理念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过程,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更是如此。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要自觉地将国外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有益内容,学习借鉴过来,使其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机和活力。从主体性的角度来看,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有益部分,同时要注重在吸收外来的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将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有积极作用的理论成果,融入到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去。从原创性的角度来看,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是我们进一步创造新的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有益内容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反映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新要求、新内容、新特点,来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以面向未来为目标,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不过时,之所以不断彰显生命力与时代价值,指导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具有面向未来、开拓创新的理论特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就要面向未来,始终坚持和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总结而成的科学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愿景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深刻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因而,必须要以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研究与阐释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一方面,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基础上,致力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创新和未来展望,从而为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提供科学先进的理论支撑。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不仅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入剖析和准确把握,还要以前瞻性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也是我们研究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工具和理论遵循。我们要坚持构建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理论指导,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主体性。另一方面,面向未来,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发展和前进方向,以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理论生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着新的实践活动。当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百年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人民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奋斗的坚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工作,需要进一步将中国人民所创造的新的发展成就和实践经验,凝练、归纳、总结成具有深刻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理念和命题,并使其回归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中去,使中国人民在科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机互动中不断创造新的成就。从中国的发展来看,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既需要深入研究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问题,还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坚持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问题。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阐释的原创性,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辨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来向世界讲清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本文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5期
文章来源:“哲学中国”微信公众号2023-10-20
参考注释请参见原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