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主要内容,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赋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哲学意蕴和时代内涵,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其根本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类解放。与英雄史观不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主体力量。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一切伟大成果都离不开我们党所秉持的群众史观,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我们党取得一切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出发,始终坚持和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带领人民独立自主开辟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坚持自信自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这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法论前提,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伟大真理力量的充分彰显。自信自立、独立自主不仅是我们党在一百多年奋斗中锤炼出来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实践精神,贯穿着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表明,只有走自己的路,我们的事业才有前途和希望。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新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密码,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并使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机械的、重复的教条,这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思想结晶,这一理论体系真正做到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这对于我们从整体和全局角度理解和把握守正创新,不断推动形成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任何一种有价值的理论,都要能够有力回答时代问题,都要能够经得住时代考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能够培养人们的问题意识,以及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自觉。“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把握时代就是切中时代的问题,否则就会变得空洞;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也就必然会失去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风格和重要品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运用矛盾分析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取得更大胜利。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观念就是在确认事物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基础上,具体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本质规律。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全面准确了解事物,才能不失原则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处理事情、解决问题。马克思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社会就是一个大系统。善于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和解决问题,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事业越是向前发展,越将面临更加深刻复杂变化的环境,需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和推动工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的继承和发展,真正将系统思维贯穿其中,是运用系统观念全面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典范。一方面,这一思想体系本身就是一个主题鲜明、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譬如“十个明确”涉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目标任务、发展理念、发展布局、发展动力、治国方略、战略重点、战略保证、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十四个坚持”对应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等;另一方面,这一思想体系坚持透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坚持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够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实现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足人类解放的理想和胸怀。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坚持胸怀天下,以高远视野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以宏阔格局思考人类前途命运走向。在理论上,我们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彰显“天下为公”和“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实践上,我们要不断拓展世界眼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力量,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名义发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哲学研究”〔23ZDA011〕的阶段性成果。
原载:《光明日报》( 2023年7月10日)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主要内容,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赋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哲学意蕴和时代内涵,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其根本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类解放。与英雄史观不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主体力量。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一切伟大成果都离不开我们党所秉持的群众史观,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我们党取得一切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出发,始终坚持和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带领人民独立自主开辟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坚持自信自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这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法论前提,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伟大真理力量的充分彰显。自信自立、独立自主不仅是我们党在一百多年奋斗中锤炼出来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实践精神,贯穿着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表明,只有走自己的路,我们的事业才有前途和希望。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新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密码,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并使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机械的、重复的教条,这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思想结晶,这一理论体系真正做到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这对于我们从整体和全局角度理解和把握守正创新,不断推动形成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任何一种有价值的理论,都要能够有力回答时代问题,都要能够经得住时代考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能够培养人们的问题意识,以及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自觉。“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把握时代就是切中时代的问题,否则就会变得空洞;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也就必然会失去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风格和重要品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运用矛盾分析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取得更大胜利。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观念就是在确认事物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基础上,具体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本质规律。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全面准确了解事物,才能不失原则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处理事情、解决问题。马克思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社会就是一个大系统。善于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和解决问题,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事业越是向前发展,越将面临更加深刻复杂变化的环境,需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和推动工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的继承和发展,真正将系统思维贯穿其中,是运用系统观念全面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典范。一方面,这一思想体系本身就是一个主题鲜明、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譬如“十个明确”涉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目标任务、发展理念、发展布局、发展动力、治国方略、战略重点、战略保证、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十四个坚持”对应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等;另一方面,这一思想体系坚持透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坚持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够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实现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足人类解放的理想和胸怀。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坚持胸怀天下,以高远视野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以宏阔格局思考人类前途命运走向。在理论上,我们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彰显“天下为公”和“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实践上,我们要不断拓展世界眼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力量,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名义发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哲学研究”〔23ZDA011〕的阶段性成果。
原载:《光明日报》( 2023年7月10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