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2020年2月14日
  • 首页
  • 本所概况
    哲学所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 现任领导
    更多+
    • wanglisheng.png

      王立胜

      党委书记、副所长

    • zhangzhiqiang.png

      张志强

      所长

    • read_image.jpg

      冯颜利

      纪委书记、副所长

    • 于晓丹.jpg

      于晓丹

      副所长

    • 单继刚.jpg

      单继刚

      副所长

    更多+
    • 王立胜

      党委书记、副所长

    • 冯颜利

      党委书记、副所长

    • 张志强

      党委书记、副所长

    • 王立胜

      党委书记、副所长

    组织机构
    更多+

    研究室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室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
    •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
    • 中国哲学研究室
    • 西方哲学史研究室
    • 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
    • 东方哲学研究室
    • 逻辑学研究室
    • 伦理学研究室
    • 美学研究室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
    • 文化研究中心(实体)
    • 智能与逻辑实验室

    科研辅助

    • 《哲学研究》编辑部
    • 《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
    • 《世界哲学》编辑部
    • 图书资料室

    职能处室

    • 人事处
    • 办公室
    • 科研处
    • 离退休管理办公室

    社团学会

    研究中心

  • 党建工作
    历史沿革

    哲学研究所现行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此前曾实行过党支部、党的领导小组、党总支、党委、机关党委、分党组、联合党委等领导形式。
    1955年4月,哲学所成立第一届党支部,周宜明担任支部书记,下半年党支部增设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李奇担任宣传委员,鲁孝文担任组织委员。<详情>

    党建专栏
    更多+
    • ds.png
    • 20200619074713.jpg
    离退休工作
    更多+
    • 浓浓关怀暖人心——哲学所开展春节慰问离退...
    • 王炳文先生生平
    • 沉痛悼念王炳文先生
    • 哲学所开展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
    • 哲学所举办离退休干部2020年度秋季讲坛学习...
    工会、青年工作
    更多+
    • 关于做好我所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
    • 青年哲学论坛暨哲学所建所55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
  • 研究学人
    已故名家
    更多+
    • panzinian.jpg潘梓年
    • jinyuelin.jpg金岳霖
    • 贺麟.jpg贺麟
    • 杜任之.jpg杜任之
    • 容肇祖.jpg容肇祖
    • 沈有鼎.jpg沈有鼎
    • wubaihui.jpg巫白慧
    • 杨一之.jpg杨一之
    荣誉学部委员
    更多+
    • 徐崇温(大图).png徐崇温
    • 陈筠泉(编辑图).png陈筠泉
    • 姚介厚.jpg姚介厚
    学部委员
    更多+
    • 李景源.jpg李景源
    • 赵汀阳4.jpg赵汀阳
    本所同仁

    在职学者

    • 正高级
    • 副高级
    • 中 级
    • 初 级

    离退休学者

  • 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
    更多+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中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东方哲学
    • 伦理学
    • 逻辑学
    • 科学技术哲学
    • 美学
    • 文化哲学
    学术动态
    更多+
    • 我所1项课题获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
    • 我所5项课题获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
    • 我所1项课题获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
    • 我所1项课题获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
    • 我所6项成果获“第十届(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
    论著评介
    更多+
    • 王立胜 钱跃编著《逆转——中国共产党百年重大危机...
    • 王立胜 李河总主编 | ​“文化中国书系”成果介绍
    • 蔡俊生著《文化模式解——西方文化模式、俄罗斯文...
    • 李存山学术论集《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
    • 贺翠香专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第四卷 马克思主...
    学术争鸣
    更多+
    • 【刘文旋】理解柯尔施:“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
    • 【李俊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程与思考
    • 哲人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忠诚捍卫者与无私奉献者...
    • 【贺翠香】在错误的生活中能否正确地生活?——论阿...
    • 【王立胜】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逻辑
    获奖、成果
    • 重大会议、论坛
    • 重大研究项目
    • 学者资助计划
    • 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 哲学所优秀科研成果奖
    • 哲学所青年哲学论坛获奖
    • 贺麟青年哲学奖
  • 学术期刊
    • 哲学研究 W020200505496508761908.jpg
    • 哲学动态 哲学动态.png
    • 世界哲学 世界哲学.png
    • 中国哲学年鉴 中国哲学年鉴.png
    • 中国哲学史 W020200520604858941756.jpg
  • 人才培养
    博士后
    更多+
    ttpt003.jpg
    •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管理规定
    •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
    • 哲学研究所关于博士后工作的管理办法
    •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青年哲学论坛
    更多+
    ttpt004.jpg
    • 青年哲学论坛
    访问学者
    更多+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内访问学者申请表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内访问学者进出所手续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内访问学者期满鉴定表...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
    更多+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3期高级研讨班在华东师范大...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2期高级研讨班在首都师范大...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1期高级研讨班在中国人民大...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0期高级研讨班在深圳大学举行
    • PHILOSOPHY SUMMER SCHOOL IN CHINA EXAMINERS' RE...
  • 图书档案
    图书馆简介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专业书库藏书特色简介
    • 哲学书库——几代馆人竭尽心力完整系统收藏书
    • 图书室藏书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汗水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图书室馆藏哲学书刊简况
    哲学学科服务
    更多+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图书室馆藏哲学书刊简况
    • 哲学书库——几代馆人竭尽心力完整系统收藏书
    • 图书室藏书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汗水
    特色馆藏
    更多+
    • 傅兰雅与《格致汇编》
  • 哲学系
    哲学系简介

    哲学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为国家级专业研究学术机构。195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哲学所便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因“文革”一度停止招生。自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以来...<详情>

    哲学系动态
    更多+
    • 哲学院举行2020迎新典礼
    • 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楼宇烈民生奖学...
    招生信息
    更多+
    • 2021年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 2021年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复试成绩公示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1年博士招生初试网上笔试考...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关于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表格下载
    更多+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报考博士学位研究...
    • 硕士研究生在读证明
    • 2021年报考研究生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表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1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
    • 师资队伍
    • 学生名录
    • 常用链接
    •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研究学人>本所同仁>正高级

本所同仁

  • 正高级
  • 副高级
  • 中级
  • 初级
  • 离退休学者

刘悦笛(研究员,美学研究室)

发布时间: 2014-03-30
【字号 +字号 -】

刘悦笛,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和博士后(北京大学),美国富布莱特(Fulbright)访问学者(2013年),任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曾任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韩国艺术哲学学会(KAPA)顾问,美国纽约城市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客座教授,任《美学》杂志执行主编之一,Comparative Philosophy杂志编委。

目前转向中国思想与情感哲学研究。近年来,提出并倡导中国化的“生活美学”,深入研究英美“分析美学”,其余研究领域涉及比较哲学、中国思想与文化产业,在国内外先后出版翻译专著28部,曾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在国外期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11篇,被译成其他文字多篇,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257篇,其中核心期刊近80余篇,近三十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主持国际会议7次,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据CNKI统计,H指数目前为15,被引862次,下载54237次,2017年被列入首次公布的《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6年版)》。获奖情况是,专著《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

 

Liu Yuedi. Ph.D. in Philosophy.

Professor at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Delegate-At-Larg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esthetics (IAA).

Secretary-General of Chinese Society for Aesthetics (CSA).

Consultant of Korean Association for Philosophy of Art (KAPA)

Managing Editor of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Editor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Author of The Histo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2008), he has published on culture, aesthetics and art.

Addres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Jianguomennei Da Jie 5, 100732, Beijing, P.R. China

Email: liuyd1217@sina.com

 

 

著 作

【专著】

1.     Liu Yuedi and Curtis L. Cater eds., 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East and West,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4.《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剑桥学者出版社2014年版。

         其一,该书入选“斯坦福哲学百科”“生活美学”(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和“”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 Aesthetics)两个词条,并被列为重要参考书目;其二,被美国美学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列为“亚洲美学”重要参考书目,评价该书“通过聚焦于东西方比较美学,在使用日常生活与对象方面上做出了重要的哲学贡献”;其三,Philosophy in Review(《哲学评论》杂志,简称PIR) Vol 35, No 6 (2015),刊发了对该书的书评,作者是University of Winnipeg的Jane Forsey教授。

2.     Mary B. Wiseman and Liu Yuedi eds., 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Brill Academic Press, 2011.《当代中国艺术激进策略》,布里尔学术出版社2011年版。该书已经成为国际上研究当代中国艺术的重要参考书目,被多所海外大学列为研究书目。

3.     《分析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该书是国内对于英美分析美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国际美学学会主席柯提斯·卡特做序。

4.     《英美分析美學史論》,台湾秀威出版社2016年版。

5.     《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是建构“生活美学”本体论的第一部专著。

6.     《艺术终结之后》,南京出版社2006年。该书是汉语学界研究“艺术终结”的第一本专著。

7.     《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审美即生活,艺术即经验》,南京出版社2007年。该书获得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属于哲学宗教类的七本专著之一。

8.     《视觉美学史——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8年。

9.     《当代艺术理论:分析美学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10.   《世界又平又美:全球美学地图》,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

11.   《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版。

 

【主编】

11.   《美学国际:国际美学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这是当今主流国际美学家的访谈录。

12.   “美学艺术学译文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经出版专著4部,接续李泽厚先生1980年代主编“美学译文丛书”并拓展到艺术学领域)。

13.   “北京大学美学与艺术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专著20部)。

14.   “生活美学小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已经出版专著3部)。

15.   《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合著】

16.   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7.   滕守尧等:《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南京出版社2006年。

18.   王南湜、刘悦笛:《复调文化时代的来临——市场社会下中国文化的走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   刘悦笛、李修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20.   李修建、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中国社科出2013年。

21.   刘悦笛、赵强:《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

22.   聂振斌等:《艺术哲学与艺术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翻译】

23.   [奥]维特根斯坦:《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24.   [英]理查德·沃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25.   [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主编:《全球化的美学和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

26.   [美]阿诺德·伯林特主编:《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重庆出版社2007年。

27.      [美]乔治·迪基:《美学导论:一种分析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访谈与对话】

1.     《走向全球与回归本土的“生活美学”——刘悦笛博士访谈录》,廖明君、刘悦笛,载《民族艺术》2013年第5期。

2.     《分析美学在当代中国的研究者与传播者——刘悦笛访谈录》,吴飞、刘悦笛,载《文艺争鸣》2015年第12期。

3.     《从“生活美学”定位公共艺术——访谈刘悦笛》,王洪义、刘悦笛,《公共艺术》2012年第2期。

4.     李泽厚,刘悦笛:《从“情本体”反思政治哲学》,《开放时代》2014年第7期

5.     李泽厚,刘悦笛:《关于“情本体”的中国哲学对话录》,《文史哲》2014年第3期

6.     李泽厚,刘悦笛:《“情本体”是世界的》,《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4期

7.     阿瑟·丹托,刘悦笛:《从分析哲学、历史叙事到分析美学——关于哲学、美学前沿问题的对话》,载《学术月刊》2008年11期

 

项 目

1. 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西方分析美学研究(09BZX065)。

2. 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艺术终结的哲学反思(06CZX022)。

3.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论 文

1.   Liu yuedi, The qi in Zhuangzi’s hole analogy and the light in Plato’s cave allegory, in Skepsis, 2008 (1). 刘悦笛:《庄子洞喻中的气与柏拉图穴喻中的光》,《怀疑论》2008年第1期

2.   Liu yuedi, Globalization and the End of Art in China,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vol.1, 2008 Fall, pp. 69-89. 刘悦笛:《全球化与艺术终结在中国》,《国际决策伦理学杂志》2008年秋季号

3.   Liu yuedi,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From De-Chineseness to Re-Chineseness,i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 Volume 13, 2009, pp. 39-55. 刘悦笛:《中国当代艺术: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国际美学年刊2009》,总第13卷

4.   Liu yuedi, Land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oist Appreciation of Nature, in The Journal of Asian Arts & Aesthetics, vol.3, 2010, pp. 43-52. 刘悦笛:《大地艺术:从道家的自然审美视角看》,《亚洲艺术与美学杂志》2010年第3卷

5.   Liu Yuedi, “Wittgenstein, Dewey and Confucianism on Aesthetic Ethics”, 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东西方思想杂志》) No.3. Vol.2. 2012.

6.   Wang Que and Liu Yuedi, “Multiple Dialogues on Living Aesthetics: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esthetics towards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esthetics Newsletter, (《国际美学协会通讯》)Volume 41 - November, 2012.

7.   2012年6月28-30日,参加国际美学协会执委会暨城市与自然国际会议(Nature and the City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esthetics IAA),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发表英文论文Humanization-Culturalization of Nature and Chinese Everyday Aesthetics, i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国际美学年刊》), Volume 17, 2013.

8.   Rethinking Confucianism: Private Experience, Emotions (Qing) and Public Harmony (Dialogue Among Cultures: Peace, Justice and Harmony),http://isud.typepad.com/

9.   Liu Yuedi, “Rethinking Emotions in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 (《东西方思想杂志》)No.1, Vol. 4, 2014, pp. 43-57.

10.  Liu Yuedi, “The Global Value of Mencius’s Ideas on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Reinterpreting the Feeling of Compa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文化与宗教研究》)2016 June, Volume 4, Number 6.

11. Liu Yuedi, “Contemporary Chinese Calligraphic Experiment”(现代中国书法的实验),  《”书的美学”的传统与变容》,日本三元社2016年版,(日文与英文两个版本发表),pp. 144-169.

12. 《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光明日报》2009-08-11

13. 刘悦笛:《当代中国艺术的“书法性”表现》,《东亚洲文化与艺术学术期刊》(韩国)2009年第45-73页

14. 刘悦笛:《会通韩中自称一格》,《世界美术》(韩国)2008年第4期

15.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6.   《深描20世纪分析美学的历史脉络》,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7.   《哲学如何剥夺艺术?——当代“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8.   《从伦理美学到审美伦理学——维特根斯坦、杜威与原始儒家的比较研究》,载《哲学研究》  2011年第8期

19.   《从“实践美学”到“生活美学”——当代中国美学本体论的转向》,《哲学动态》2013年第1期 

20.   《艾思奇与“哲学中国化”》,载《哲学动态》2010年第8期

21.   《美的真理观:“共识观”与“解释学”的统一》,载《哲学动态》2006年第8期

22.   《德里达解构夏皮罗-海德格尔之辩》,载《哲学动态》2008年第8期

23.   《在“自然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载《哲学动态》2007年第11期

24.   《当代"大地艺术"的自然审美省反思》,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7期

25.   《在文化间架桥的当代美学》,载《哲学动态》2007年10期

26.   《今日政治和社会中的“幸福生活”》,载《哲学动态》2009年第11期

27.   《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生发语境和哲学贡献》,载《世界哲学》2008年第3期

28.   M. 巴德:《自然美学的基本谱系》,刘悦笛译,载《世界哲学》2008年第3期

29.   A. 伯林特:《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新近问题》,刘悦笛译,载《世界哲学》2008年第3期

30.   A. 艾尔雅维茨:《美学与作为全球化的美学》,刘悦笛译,载《世界哲学》2006年第6期

31.   《在“批判启蒙”与“审美批判”之间——构建“全面的现代性”》,载《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32.   《分析美学:方法,模式与历史》,载《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

33.   《“生活美学”建构的中西源泉》,载《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34.   《“文化原型”比较视野中的“比较哲学”——以“窍喻”与“洞喻”的比较为例》,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2期

35.   《试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载《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9期

36.   《走向“生活之道”的当今西方哲学——兼与孔子的“生活哲学”比较》,载《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0期

37.   《评估“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之争——兼论中国儒学的前途》,载《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  

38.   《“启蒙与救亡”的变奏:孰是孰非》,载《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01期

39.   《从“大启蒙思想”到“新文化启蒙”——反思当今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整合之路》,《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2期

40.   《“反三俗”:后乌托邦时代的文化救赎》,《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

41.   《儒家政治哲学当中的“情之本体”——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谈起》,载《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11期

42.   《儒家生活美学当中的“情”:郭店楚简的启示》,《人文杂志》2009年第7期

43.   《实践与生命的张力——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着眼》,《人文杂志》2004年第11期

44.   《当代“艺术终结”问题的新进展》,载《中国哲学年鉴(2008)》,哲学研究杂志社2008年版  

45.   《近代中国艺术观源流考辨——兼论“日本桥”的历史中介功能》,载《文艺研究》2011年第11期

46.   《美学的传入与本土创建的历史》,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47.   《当今西方艺术定义与非西方的挑战——兼论一种全球艺术定义的可能性》,载《文艺研究》  2013年第7期

48.   《在哲学与美学之间》,载《文艺研究》2009年第7期

49.   《“生活美学”的兴起与康德美学的黄昏 》,载《文艺争鸣》   2010年第3期

50.   《儒道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7期

51.   《杜威的“哥白尼革命”与中国美学鼎新 》,载《文艺争鸣》   2010年第5期

52.   《当代中国艺术的“书法性”表现》,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

53.   《从“审美介入”到“介入美学”——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访谈录》,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1期

54.   《艺术终结: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载《文艺争鸣》2008年第7期

55.   《中国美学三十年的功过得失》,载《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

56.   《今日西方“生活美学”的最新思潮——兼论中国美学如何融入全球对话》,载《文艺争鸣》2013年第3期

57.   《“生活美学”与当代中国艺术史——在亚洲艺术学会京都年会上的演讲》,《文艺争鸣》2011年第1期

58.   《中国艺术观:指向“新的中国性”》,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

59.   《素描李泽厚》,载《文艺争鸣》2011年第3期

60.   《当今文艺理论:复兴于“生活美学”——兼驳文艺理论新一轮“危机论”》,《文艺争鸣》2016年第5期

61.   《维特根斯坦的分析美学概观》,载《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62.   《试论纳尔逊古德曼的分析美学——以〈艺术的语言〉为考察中心》,载《南方丛刊》2007年第4期

63.   《从“艺术界”理论到“艺术终结”观念——阿瑟丹托的分析美学概观》,载《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64.   《日常生活美学的哲学反思——以现象学、解释学和语用学为视角》,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8年 第03期

65.   《当代中国艺术:建构“新的中国性”——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之后   刘悦笛》,载《艺术百家》,2010年第5期

66.   《当代“艺术表现论”的革新——以“分析美学”为考察中心》,载《艺术百家》2016年第3期

67.   《艺术终结与现代性终结》,载《艺术百家》2007年第4期

68.   《当今“元艺术学”的十个基本问题与五层基础架构》,载《艺术百家》2015年第1期

69.   《从艺术学的“中国化”到中国化的“艺术学”——以民国时期艺术本体论与主体论为例》,载《艺术百家》2013年第7期

70.   《从当代艺术、环境美学到生活美学——从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观东西方美学新主潮》,载《艺术百家》2010年第9期

71.   《艺术品如何存在与何以分类——分析美学的“艺术本体论”研究之一》,载《艺术百家》2012年第9期

72.   《作为人类“活动”的艺术———再论分析美学的“艺术本体论”》,《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

73.   《中西“自然美学”的会通》,载《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4.   《美学》,载李景源主编:《中国哲学三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5.   《30年西方美学研究缺什么?》,载《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5期

76.   《当代中国美学的“历史分期”与“新生长点”》,《社会科学辑刊》   2010年3期

77.   《比较美学视野中的“意境说”——以朱光潜和宗白华为例》,载《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78.   《“复数化”的全球化与文学命运》,载《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

79.   《中国人文科学的“自创性”:以文化间性以柔克刚》,载《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1期

80.   《从日常生活“革命”到日常生活“实践”》,载《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5期

81.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康德美学的黄昏——兼论“生活美学”本体论的建构》,载《新哲学》第八辑,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

82.   《“政统”、“道统”与“学统”:中国社会转型中“士人”向“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83.   《“文革”研究的第三种思路》,载《粤海风》2008年第4期

84.   《如何重思“文革”的基本矛盾?》,载《粤海风》2008年第6期

85.   《生活儒学:中韩日共通的思想奠基——兼论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缺憾》,载《粤海风》2009年第7期

86.   《“英国文化创意十年”对文化产业的启示》,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87.   《景观社会中的“阿凡达悖论”》,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88.   《走向“生活美学”的新电视本体论》,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89.   《20世纪符号论美学新探》,载《汕头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90.   《原典儒学人性论:“自然—使然”架构——以告子、孟子与荀子之辩为考察中心》,载《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91.   《作为“看见世界”与“假扮成真”的电影——再论走向新的“电影本体论”》,载《电影艺术》2016年第7期

92.   《将电影还原为“移动影像”——新旧“电影本体论”的交替》,载《电影艺术》2015年第5期

93.   《从艺术的“审美定义”到“非审美”的反驳——论分析美学的“比尔兹利-迪基之争”》,载《湖北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94.   《情感哲学视野中的“恻隐之心”——兼论孟子情论的全球性价值》,载《孔学堂》2015年第12期   

95.   《气氛美学、超逾美学与显现美学——当今德国的“生活美学”取向》,载《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96.   乔治·迪基:《 “艺术惯例论”:早期版本与晚期版本》,刘悦笛译,载《烟台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97.   《走向全球语境的“艺术界定”难题——以“生活美学”为解决出路》,载《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1期

98.   《在东西文化间共建“全球生活美学” 》,载《江汉学术》2014年第12期

99.   刘悦笛、刘陶:《当代新青年“新文化”的结构与走势——兼论亚文化与反文化研究的本土适用性》,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1期

100. 《美国流行音乐产业运作模式论析》,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

101. 《从“生活美育”建成“观赏文明”——如何走向审美化的“文明生态” 》,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

102. 《如何撰写“世界艺术史”?——兼与大卫·卡里尔商榷》,载《美术研究》2011年第2期

103. 《美术馆:从“殿堂化”到“本土化”》,载《美术观察》2011年第2期

104. 《“生活美学”:建树中国美术观的切近之途,载《美术观察》2010年第4期

105. 《建构“新的中国性”的美术观》,载《美术观察》2010年第1期

106. 《库奈里斯贫穷艺术的“中国性”呈现》,载《美术观察》2012年第1期

107. 《谁在“妖魔”化? 妖魔“化”了谁?》,载《美术观察》2008年第4期

108. 《融入“全球对话主义”的中国美学》,载《艺术评论》2012年第1期

109. 《走向“生活美学”的“新的中国性”艺术》,载《艺术评论》2010年第10期

110. 《“生活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载《艺术评论》2011年第4期

111. 《当代中国艺术思潮史:“生活美学”嬗变》,载《艺术评论》2010年第12期

112. 《作为“元批评”的分析美学——比尔兹利的批评美学研究》,载《外国语文》2009年第12期

113. 《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活美学”》,载《贵州社会科学   》2009年第2期

114. 《“政统”、“道统”与“学统”——中国社会转型中“士人”向“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115. 《马克思的“生活美学”——兼与维特根斯坦、杜威比较》,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16. 《深描20世纪中国艺术文化学》,载《民族艺术》2004年第12期

117. 《存在主义东渐与中国生命论美学建构》,载《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刊

118. 《现代商业设计文化的美学批判》,载《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7期

119. 《“生活的”实践与“实践的”生活》,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20. 《大学理念:新旧两种版本》,载《民主与科学》2005年第4期

121. 《从现代汉语反思文学理论的建构》,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22. 《论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意蕴》,载《河北学刊》2002年第5期

123. 《“公域交往”与“私域交往”论》,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24. 《论文化全球化  》,载《学术论坛》2002年第1期

125. 《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审美主义思潮论》,载《思想战线》2001年第12期

126. 《中国绘画审美的“时间意识”》,载《东方丛刊》2000年第3辑  

127. 《英美分析美学视野下的艺术批评类型》,载《中国文艺评论》2015年第3期

128. 杜维明;徐友渔;李公明;刘悦笛;干春松等:《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开放时代》2011年第11期

 

报纸

1.   《何谓美学“中国化”》,《人民日报》2012-01-12  

2.   《走上美学研究的“中国化”之路》,《人民日报》2010-04-09

3.   《让西方哲学说地道中国话》,《人民日报》2016-10-18

4.   《“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人民日报》2010-12-28

5.   《微时代的审美嬗变》,《人民日报》2015-05-12

6.   《走向文明中国的“生活美学”》,《人民日报》2017-3-21

7.   《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光明日报》2009-08-11

8.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光明日报》2015-10-28

 

转 载

1.     《存在主义东渐与中国生命论美学建构》,《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全文转载。

2.     《艺术终结与中国美学》,《新华文摘》2007年第27期摘要转载,题目改为《艺术终结与中国美学的出场》。

3.     《朱光潜与宗白华审美主义的异同》,《新华文摘》2008年第24期摘要转载

4.     《实践与生命的张力——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着眼》,《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转载

5.     《在“审美批判”与“批判启蒙之间——建构全面的现代性》,《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10月30日摘要转载

*此外,《人大复印资料》的《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文艺理论》《文化研究》《文化创意产业》《造型艺术》《青少年导刊》等全文转载20余篇,2017年被列入首次公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6年版)》,属于哲学类的103位学者之一。

 

主持国际会议情况

1.     九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作为其中分论坛的主持

2.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作为“哲学与大众文化”分会场主持

3.     第十八届国际美学学会,作为圆桌会议发言人

4.     第二十三届世界哲学大会,论坛会议发言人

5.     “生活美学”国际会议,主办人

6.      第十七届国际美学学会,作为圆桌会议发言人

7.     第十六届国际美学学会,作为圆桌会议发言人

 

学术网页

1.“中国学术论坛”个人主页:http://www.frchina.net/person.php?id=249

2.“哲学中国网”个人专辑:http://www.philosophy.org.cn/article_list.aspx?m=20090726144136937873

3.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学者文集:http://www.renwu.org/scholar_preview.jsp?id=206&name=刘悦笛

 

演讲视频

1.国家图书馆的演讲网址:http://vod.nlc.gov.cn/show.php?id=449 (刘悦笛《艺术终结与当代艺术发展》)

2.上海艺术博览会的演讲网址:http://bangbenw.com/bbzt/shlt/splb/201006/t20100603_105827.shtml (刘悦笛《后现代语境的阶段》)

3.“艺术中国网”关于第18届国际美学大会的采访http://art.china.cn/huodong/2010-08/14/content_3660206.htm

2017年12月更新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 哲学中国网 中国儒学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哲学系 更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京ICP备20004808号
  • 微信

    《哲学中国》

    《哲学研究》

    《哲学动态》

    《世界哲学》

首页

本所概况

  • 哲学所介绍
  • 组织机构
  • 历任领导
  • 现任领导
  • 历史资料
  • 通知公告
  • 新闻资讯
  • 人才招聘

党建工作

  • 历史沿革
  • 组织机构
  • 全面从严治党专栏
  • 政策方针
  • 党建专栏
  • 离退休工作
  • 工会、青年工作

研究学人

  • 荣誉学部委员
  • 学部委员
  • 本所同仁
  • 历史名家

科研工作

  • 学科建设
  • 学术动态
  • 论著评介
  • 学术争鸣
  • 获奖、成果
  • 重大会议、论坛
  • 重大研究项目
  • 学者资助计划

学术期刊

  • 哲学研究
  • 哲学动态
  • 世界哲学
  • 中国哲学年鉴
  • 中国哲学史

人才培养

  • 博士后
  • 访问学者
  • 青年哲学论坛
  • 中英美暑期学院

图书档案

  • 图书馆简介
  • 哲学学科服务
  • 特色馆藏

哲学系

  • 哲学系简介
  • 哲学系动态
  • 招生信息
  • 表格下载
  • 师资队伍
  • 学生名录
  • 常用链接
  • 联系我们
点击搜索
正高级
  • · 正高级
  • · 副高级
  • · 中级
  • · 初级
  • · 离退休学者

刘悦笛(研究员,美学研究室)

发布日期: 2014-03-30

刘悦笛,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和博士后(北京大学),美国富布莱特(Fulbright)访问学者(2013年),任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曾任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韩国艺术哲学学会(KAPA)顾问,美国纽约城市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客座教授,任《美学》杂志执行主编之一,Comparative Philosophy杂志编委。

目前转向中国思想与情感哲学研究。近年来,提出并倡导中国化的“生活美学”,深入研究英美“分析美学”,其余研究领域涉及比较哲学、中国思想与文化产业,在国内外先后出版翻译专著28部,曾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在国外期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11篇,被译成其他文字多篇,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257篇,其中核心期刊近80余篇,近三十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主持国际会议7次,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据CNKI统计,H指数目前为15,被引862次,下载54237次,2017年被列入首次公布的《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6年版)》。获奖情况是,专著《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

 

Liu Yuedi. Ph.D. in Philosophy.

Professor at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Delegate-At-Larg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esthetics (IAA).

Secretary-General of Chinese Society for Aesthetics (CSA).

Consultant of Korean Association for Philosophy of Art (KAPA)

Managing Editor of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Editor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Author of The Histo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2008), he has published on culture, aesthetics and art.

Addres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Jianguomennei Da Jie 5, 100732, Beijing, P.R. China

Email: liuyd1217@sina.com

 

 

著 作

【专著】

1.     Liu Yuedi and Curtis L. Cater eds., 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East and West,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4.《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剑桥学者出版社2014年版。

         其一,该书入选“斯坦福哲学百科”“生活美学”(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和“”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 Aesthetics)两个词条,并被列为重要参考书目;其二,被美国美学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列为“亚洲美学”重要参考书目,评价该书“通过聚焦于东西方比较美学,在使用日常生活与对象方面上做出了重要的哲学贡献”;其三,Philosophy in Review(《哲学评论》杂志,简称PIR) Vol 35, No 6 (2015),刊发了对该书的书评,作者是University of Winnipeg的Jane Forsey教授。

2.     Mary B. Wiseman and Liu Yuedi eds., 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Brill Academic Press, 2011.《当代中国艺术激进策略》,布里尔学术出版社2011年版。该书已经成为国际上研究当代中国艺术的重要参考书目,被多所海外大学列为研究书目。

3.     《分析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该书是国内对于英美分析美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国际美学学会主席柯提斯·卡特做序。

4.     《英美分析美學史論》,台湾秀威出版社2016年版。

5.     《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是建构“生活美学”本体论的第一部专著。

6.     《艺术终结之后》,南京出版社2006年。该书是汉语学界研究“艺术终结”的第一本专著。

7.     《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审美即生活,艺术即经验》,南京出版社2007年。该书获得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属于哲学宗教类的七本专著之一。

8.     《视觉美学史——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8年。

9.     《当代艺术理论:分析美学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10.   《世界又平又美:全球美学地图》,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

11.   《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版。

 

【主编】

11.   《美学国际:国际美学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这是当今主流国际美学家的访谈录。

12.   “美学艺术学译文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经出版专著4部,接续李泽厚先生1980年代主编“美学译文丛书”并拓展到艺术学领域)。

13.   “北京大学美学与艺术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专著20部)。

14.   “生活美学小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已经出版专著3部)。

15.   《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合著】

16.   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7.   滕守尧等:《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南京出版社2006年。

18.   王南湜、刘悦笛:《复调文化时代的来临——市场社会下中国文化的走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   刘悦笛、李修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20.   李修建、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中国社科出2013年。

21.   刘悦笛、赵强:《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

22.   聂振斌等:《艺术哲学与艺术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翻译】

23.   [奥]维特根斯坦:《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24.   [英]理查德·沃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25.   [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主编:《全球化的美学和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

26.   [美]阿诺德·伯林特主编:《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重庆出版社2007年。

27.      [美]乔治·迪基:《美学导论:一种分析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访谈与对话】

1.     《走向全球与回归本土的“生活美学”——刘悦笛博士访谈录》,廖明君、刘悦笛,载《民族艺术》2013年第5期。

2.     《分析美学在当代中国的研究者与传播者——刘悦笛访谈录》,吴飞、刘悦笛,载《文艺争鸣》2015年第12期。

3.     《从“生活美学”定位公共艺术——访谈刘悦笛》,王洪义、刘悦笛,《公共艺术》2012年第2期。

4.     李泽厚,刘悦笛:《从“情本体”反思政治哲学》,《开放时代》2014年第7期

5.     李泽厚,刘悦笛:《关于“情本体”的中国哲学对话录》,《文史哲》2014年第3期

6.     李泽厚,刘悦笛:《“情本体”是世界的》,《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4期

7.     阿瑟·丹托,刘悦笛:《从分析哲学、历史叙事到分析美学——关于哲学、美学前沿问题的对话》,载《学术月刊》2008年11期

 

项 目

1. 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西方分析美学研究(09BZX065)。

2. 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艺术终结的哲学反思(06CZX022)。

3.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论 文

1.   Liu yuedi, The qi in Zhuangzi’s hole analogy and the light in Plato’s cave allegory, in Skepsis, 2008 (1). 刘悦笛:《庄子洞喻中的气与柏拉图穴喻中的光》,《怀疑论》2008年第1期

2.   Liu yuedi, Globalization and the End of Art in China,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vol.1, 2008 Fall, pp. 69-89. 刘悦笛:《全球化与艺术终结在中国》,《国际决策伦理学杂志》2008年秋季号

3.   Liu yuedi,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From De-Chineseness to Re-Chineseness,i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 Volume 13, 2009, pp. 39-55. 刘悦笛:《中国当代艺术: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国际美学年刊2009》,总第13卷

4.   Liu yuedi, Land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oist Appreciation of Nature, in The Journal of Asian Arts & Aesthetics, vol.3, 2010, pp. 43-52. 刘悦笛:《大地艺术:从道家的自然审美视角看》,《亚洲艺术与美学杂志》2010年第3卷

5.   Liu Yuedi, “Wittgenstein, Dewey and Confucianism on Aesthetic Ethics”, 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东西方思想杂志》) No.3. Vol.2. 2012.

6.   Wang Que and Liu Yuedi, “Multiple Dialogues on Living Aesthetics: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esthetics towards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esthetics Newsletter, (《国际美学协会通讯》)Volume 41 - November, 2012.

7.   2012年6月28-30日,参加国际美学协会执委会暨城市与自然国际会议(Nature and the City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esthetics IAA),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发表英文论文Humanization-Culturalization of Nature and Chinese Everyday Aesthetics, i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国际美学年刊》), Volume 17, 2013.

8.   Rethinking Confucianism: Private Experience, Emotions (Qing) and Public Harmony (Dialogue Among Cultures: Peace, Justice and Harmony),http://isud.typepad.com/

9.   Liu Yuedi, “Rethinking Emotions in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 (《东西方思想杂志》)No.1, Vol. 4, 2014, pp. 43-57.

10.  Liu Yuedi, “The Global Value of Mencius’s Ideas on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Reinterpreting the Feeling of Compa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文化与宗教研究》)2016 June, Volume 4, Number 6.

11. Liu Yuedi, “Contemporary Chinese Calligraphic Experiment”(现代中国书法的实验),  《”书的美学”的传统与变容》,日本三元社2016年版,(日文与英文两个版本发表),pp. 144-169.

12. 《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光明日报》2009-08-11

13. 刘悦笛:《当代中国艺术的“书法性”表现》,《东亚洲文化与艺术学术期刊》(韩国)2009年第45-73页

14. 刘悦笛:《会通韩中自称一格》,《世界美术》(韩国)2008年第4期

15.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6.   《深描20世纪分析美学的历史脉络》,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7.   《哲学如何剥夺艺术?——当代“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8.   《从伦理美学到审美伦理学——维特根斯坦、杜威与原始儒家的比较研究》,载《哲学研究》  2011年第8期

19.   《从“实践美学”到“生活美学”——当代中国美学本体论的转向》,《哲学动态》2013年第1期 

20.   《艾思奇与“哲学中国化”》,载《哲学动态》2010年第8期

21.   《美的真理观:“共识观”与“解释学”的统一》,载《哲学动态》2006年第8期

22.   《德里达解构夏皮罗-海德格尔之辩》,载《哲学动态》2008年第8期

23.   《在“自然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载《哲学动态》2007年第11期

24.   《当代"大地艺术"的自然审美省反思》,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7期

25.   《在文化间架桥的当代美学》,载《哲学动态》2007年10期

26.   《今日政治和社会中的“幸福生活”》,载《哲学动态》2009年第11期

27.   《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生发语境和哲学贡献》,载《世界哲学》2008年第3期

28.   M. 巴德:《自然美学的基本谱系》,刘悦笛译,载《世界哲学》2008年第3期

29.   A. 伯林特:《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新近问题》,刘悦笛译,载《世界哲学》2008年第3期

30.   A. 艾尔雅维茨:《美学与作为全球化的美学》,刘悦笛译,载《世界哲学》2006年第6期

31.   《在“批判启蒙”与“审美批判”之间——构建“全面的现代性”》,载《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32.   《分析美学:方法,模式与历史》,载《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

33.   《“生活美学”建构的中西源泉》,载《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34.   《“文化原型”比较视野中的“比较哲学”——以“窍喻”与“洞喻”的比较为例》,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2期

35.   《试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载《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9期

36.   《走向“生活之道”的当今西方哲学——兼与孔子的“生活哲学”比较》,载《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0期

37.   《评估“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之争——兼论中国儒学的前途》,载《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  

38.   《“启蒙与救亡”的变奏:孰是孰非》,载《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01期

39.   《从“大启蒙思想”到“新文化启蒙”——反思当今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整合之路》,《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2期

40.   《“反三俗”:后乌托邦时代的文化救赎》,《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

41.   《儒家政治哲学当中的“情之本体”——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谈起》,载《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11期

42.   《儒家生活美学当中的“情”:郭店楚简的启示》,《人文杂志》2009年第7期

43.   《实践与生命的张力——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着眼》,《人文杂志》2004年第11期

44.   《当代“艺术终结”问题的新进展》,载《中国哲学年鉴(2008)》,哲学研究杂志社2008年版  

45.   《近代中国艺术观源流考辨——兼论“日本桥”的历史中介功能》,载《文艺研究》2011年第11期

46.   《美学的传入与本土创建的历史》,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47.   《当今西方艺术定义与非西方的挑战——兼论一种全球艺术定义的可能性》,载《文艺研究》  2013年第7期

48.   《在哲学与美学之间》,载《文艺研究》2009年第7期

49.   《“生活美学”的兴起与康德美学的黄昏 》,载《文艺争鸣》   2010年第3期

50.   《儒道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7期

51.   《杜威的“哥白尼革命”与中国美学鼎新 》,载《文艺争鸣》   2010年第5期

52.   《当代中国艺术的“书法性”表现》,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

53.   《从“审美介入”到“介入美学”——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访谈录》,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1期

54.   《艺术终结: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载《文艺争鸣》2008年第7期

55.   《中国美学三十年的功过得失》,载《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

56.   《今日西方“生活美学”的最新思潮——兼论中国美学如何融入全球对话》,载《文艺争鸣》2013年第3期

57.   《“生活美学”与当代中国艺术史——在亚洲艺术学会京都年会上的演讲》,《文艺争鸣》2011年第1期

58.   《中国艺术观:指向“新的中国性”》,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

59.   《素描李泽厚》,载《文艺争鸣》2011年第3期

60.   《当今文艺理论:复兴于“生活美学”——兼驳文艺理论新一轮“危机论”》,《文艺争鸣》2016年第5期

61.   《维特根斯坦的分析美学概观》,载《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62.   《试论纳尔逊古德曼的分析美学——以〈艺术的语言〉为考察中心》,载《南方丛刊》2007年第4期

63.   《从“艺术界”理论到“艺术终结”观念——阿瑟丹托的分析美学概观》,载《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64.   《日常生活美学的哲学反思——以现象学、解释学和语用学为视角》,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8年 第03期

65.   《当代中国艺术:建构“新的中国性”——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之后   刘悦笛》,载《艺术百家》,2010年第5期

66.   《当代“艺术表现论”的革新——以“分析美学”为考察中心》,载《艺术百家》2016年第3期

67.   《艺术终结与现代性终结》,载《艺术百家》2007年第4期

68.   《当今“元艺术学”的十个基本问题与五层基础架构》,载《艺术百家》2015年第1期

69.   《从艺术学的“中国化”到中国化的“艺术学”——以民国时期艺术本体论与主体论为例》,载《艺术百家》2013年第7期

70.   《从当代艺术、环境美学到生活美学——从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观东西方美学新主潮》,载《艺术百家》2010年第9期

71.   《艺术品如何存在与何以分类——分析美学的“艺术本体论”研究之一》,载《艺术百家》2012年第9期

72.   《作为人类“活动”的艺术———再论分析美学的“艺术本体论”》,《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

73.   《中西“自然美学”的会通》,载《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4.   《美学》,载李景源主编:《中国哲学三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5.   《30年西方美学研究缺什么?》,载《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5期

76.   《当代中国美学的“历史分期”与“新生长点”》,《社会科学辑刊》   2010年3期

77.   《比较美学视野中的“意境说”——以朱光潜和宗白华为例》,载《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78.   《“复数化”的全球化与文学命运》,载《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

79.   《中国人文科学的“自创性”:以文化间性以柔克刚》,载《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1期

80.   《从日常生活“革命”到日常生活“实践”》,载《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5期

81.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康德美学的黄昏——兼论“生活美学”本体论的建构》,载《新哲学》第八辑,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

82.   《“政统”、“道统”与“学统”:中国社会转型中“士人”向“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83.   《“文革”研究的第三种思路》,载《粤海风》2008年第4期

84.   《如何重思“文革”的基本矛盾?》,载《粤海风》2008年第6期

85.   《生活儒学:中韩日共通的思想奠基——兼论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缺憾》,载《粤海风》2009年第7期

86.   《“英国文化创意十年”对文化产业的启示》,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87.   《景观社会中的“阿凡达悖论”》,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88.   《走向“生活美学”的新电视本体论》,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89.   《20世纪符号论美学新探》,载《汕头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90.   《原典儒学人性论:“自然—使然”架构——以告子、孟子与荀子之辩为考察中心》,载《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91.   《作为“看见世界”与“假扮成真”的电影——再论走向新的“电影本体论”》,载《电影艺术》2016年第7期

92.   《将电影还原为“移动影像”——新旧“电影本体论”的交替》,载《电影艺术》2015年第5期

93.   《从艺术的“审美定义”到“非审美”的反驳——论分析美学的“比尔兹利-迪基之争”》,载《湖北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94.   《情感哲学视野中的“恻隐之心”——兼论孟子情论的全球性价值》,载《孔学堂》2015年第12期   

95.   《气氛美学、超逾美学与显现美学——当今德国的“生活美学”取向》,载《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96.   乔治·迪基:《 “艺术惯例论”:早期版本与晚期版本》,刘悦笛译,载《烟台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97.   《走向全球语境的“艺术界定”难题——以“生活美学”为解决出路》,载《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1期

98.   《在东西文化间共建“全球生活美学” 》,载《江汉学术》2014年第12期

99.   刘悦笛、刘陶:《当代新青年“新文化”的结构与走势——兼论亚文化与反文化研究的本土适用性》,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1期

100. 《美国流行音乐产业运作模式论析》,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

101. 《从“生活美育”建成“观赏文明”——如何走向审美化的“文明生态” 》,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

102. 《如何撰写“世界艺术史”?——兼与大卫·卡里尔商榷》,载《美术研究》2011年第2期

103. 《美术馆:从“殿堂化”到“本土化”》,载《美术观察》2011年第2期

104. 《“生活美学”:建树中国美术观的切近之途,载《美术观察》2010年第4期

105. 《建构“新的中国性”的美术观》,载《美术观察》2010年第1期

106. 《库奈里斯贫穷艺术的“中国性”呈现》,载《美术观察》2012年第1期

107. 《谁在“妖魔”化? 妖魔“化”了谁?》,载《美术观察》2008年第4期

108. 《融入“全球对话主义”的中国美学》,载《艺术评论》2012年第1期

109. 《走向“生活美学”的“新的中国性”艺术》,载《艺术评论》2010年第10期

110. 《“生活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载《艺术评论》2011年第4期

111. 《当代中国艺术思潮史:“生活美学”嬗变》,载《艺术评论》2010年第12期

112. 《作为“元批评”的分析美学——比尔兹利的批评美学研究》,载《外国语文》2009年第12期

113. 《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活美学”》,载《贵州社会科学   》2009年第2期

114. 《“政统”、“道统”与“学统”——中国社会转型中“士人”向“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115. 《马克思的“生活美学”——兼与维特根斯坦、杜威比较》,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16. 《深描20世纪中国艺术文化学》,载《民族艺术》2004年第12期

117. 《存在主义东渐与中国生命论美学建构》,载《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刊

118. 《现代商业设计文化的美学批判》,载《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7期

119. 《“生活的”实践与“实践的”生活》,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20. 《大学理念:新旧两种版本》,载《民主与科学》2005年第4期

121. 《从现代汉语反思文学理论的建构》,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22. 《论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意蕴》,载《河北学刊》2002年第5期

123. 《“公域交往”与“私域交往”论》,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24. 《论文化全球化  》,载《学术论坛》2002年第1期

125. 《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审美主义思潮论》,载《思想战线》2001年第12期

126. 《中国绘画审美的“时间意识”》,载《东方丛刊》2000年第3辑  

127. 《英美分析美学视野下的艺术批评类型》,载《中国文艺评论》2015年第3期

128. 杜维明;徐友渔;李公明;刘悦笛;干春松等:《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开放时代》2011年第11期

 

报纸

1.   《何谓美学“中国化”》,《人民日报》2012-01-12  

2.   《走上美学研究的“中国化”之路》,《人民日报》2010-04-09

3.   《让西方哲学说地道中国话》,《人民日报》2016-10-18

4.   《“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人民日报》2010-12-28

5.   《微时代的审美嬗变》,《人民日报》2015-05-12

6.   《走向文明中国的“生活美学”》,《人民日报》2017-3-21

7.   《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光明日报》2009-08-11

8.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光明日报》2015-10-28

 

转 载

1.     《存在主义东渐与中国生命论美学建构》,《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全文转载。

2.     《艺术终结与中国美学》,《新华文摘》2007年第27期摘要转载,题目改为《艺术终结与中国美学的出场》。

3.     《朱光潜与宗白华审美主义的异同》,《新华文摘》2008年第24期摘要转载

4.     《实践与生命的张力——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着眼》,《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转载

5.     《在“审美批判”与“批判启蒙之间——建构全面的现代性》,《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10月30日摘要转载

*此外,《人大复印资料》的《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文艺理论》《文化研究》《文化创意产业》《造型艺术》《青少年导刊》等全文转载20余篇,2017年被列入首次公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6年版)》,属于哲学类的103位学者之一。

 

主持国际会议情况

1.     九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作为其中分论坛的主持

2.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作为“哲学与大众文化”分会场主持

3.     第十八届国际美学学会,作为圆桌会议发言人

4.     第二十三届世界哲学大会,论坛会议发言人

5.     “生活美学”国际会议,主办人

6.      第十七届国际美学学会,作为圆桌会议发言人

7.     第十六届国际美学学会,作为圆桌会议发言人

 

学术网页

1.“中国学术论坛”个人主页:http://www.frchina.net/person.php?id=249

2.“哲学中国网”个人专辑:http://www.philosophy.org.cn/article_list.aspx?m=20090726144136937873

3.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学者文集:http://www.renwu.org/scholar_preview.jsp?id=206&name=刘悦笛

 

演讲视频

1.国家图书馆的演讲网址:http://vod.nlc.gov.cn/show.php?id=449 (刘悦笛《艺术终结与当代艺术发展》)

2.上海艺术博览会的演讲网址:http://bangbenw.com/bbzt/shlt/splb/201006/t20100603_105827.shtml (刘悦笛《后现代语境的阶段》)

3.“艺术中国网”关于第18届国际美学大会的采访http://art.china.cn/huodong/2010-08/14/content_3660206.htm

2017年12月更新

Top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