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对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作系统分析,对于我们深刻把握这一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具有重要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一定要有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发挥自己自觉创造历史的全部力量,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对中国来说,这个无产阶级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1939年冬天,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详细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问题,并明确指出:“中国革命是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现在阶段的革命和将来阶段的革命这样两重任务的。而这两重革命任务的领导,都是担负在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双肩之上,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抗日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武装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东北的行动采取妥协退让政策,“绝对抱不抵抗主义”。面对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中国共产党创建东北抗日游击队,带领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据统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上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力量,牵制和抗击了58%—75%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无数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战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这一原理在现实生产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灵活应用。实事求是,说到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路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930年,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多年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调查工作》,这就是后来的《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持久战》,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国际局势变化,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阐明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双方国情、战争性质和国际环境等作了系统分析,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作了科学预判。一是敌强我弱。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军事、经济、组织力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军力、经济落后。这决定中国无法速胜。二是敌小我大。日本国土小、人口少、资源匮乏,难以支撑长期战争;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战略纵深和持久潜力。这决定日本无法迅速灭亡中国。三是敌退步我进步。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非正义的;中国的抗战是进步的、正义的。这决定中国能够凝聚力量,逐步扭转劣势。四是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在国际上孤立,与德、意等法西斯国家沆瀣一气;中国得到苏联、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及被压迫民族的援助。这决定战争形势向有利于中国方向转化。据此,毛泽东同志把持久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略防御:日本凭借优势进攻,中国处于防守;中国通过运动战、游击战消耗敌人,避免决战,保存实力。第二阶段战略相持:日本战线过长、兵力分散,陷入消耗战;中国发展敌后根据地,壮大人民武装,逐步积累反攻力量。第三阶段战略反攻:中国力量增强,国际形势有利,从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最终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毛泽东同志的持久战理论为中华民族争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作出了科学判断、制定了科学战略、指引了正确方向。
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建立统一战线联合抗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同时存在、互相交织,构成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在矛盾体系中,往往有一种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就是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其余的矛盾则属于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规律告诉我们,要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推动事物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逐步实行完全征服中国的政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就突出地表现为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且这一矛盾逐渐超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针对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2月,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七七事变后,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和行动,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从根本上说,建立起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和团结一切力量,进行全民族抗战,是争取抗战完全胜利的关键。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政权就是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具体来讲,我们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只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抗战到底,才能最终赶走日本侵略者,实现抗日战争伟大胜利。
依靠人民力量,打赢人民战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党领导人民英勇牺牲换来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是党领导人民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是党领导人民探索、创造出来的,中国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党领导人民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驳斥了“唯武器论”,并且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我们坚持全面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要依靠“不死的人民力量”,打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提出,抗日战争中,中国是依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广大抗日人民武装来战胜日寇呢?还是依靠了国民党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雇用的军队呢?十四年抗战证明,依靠前者才得到胜利,因为前者是“向上生长的力量”。艾思奇进一步指出:“之所以成为向上生长的力量,是因为它是与人民结合的军队,是因为它获得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觉悟不断地提高和组织不断地加强了的人民的支持,是因为广大人民的支持成为八路军、新四军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泉源。”中国人民的强烈民族精神、空前民族团结和顽强民族抗争,是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这场战争中的充分体现,是一代代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激励我们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原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5年第10期
来源:学习强国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对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作系统分析,对于我们深刻把握这一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具有重要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一定要有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发挥自己自觉创造历史的全部力量,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对中国来说,这个无产阶级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1939年冬天,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详细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问题,并明确指出:“中国革命是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现在阶段的革命和将来阶段的革命这样两重任务的。而这两重革命任务的领导,都是担负在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双肩之上,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抗日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武装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东北的行动采取妥协退让政策,“绝对抱不抵抗主义”。面对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中国共产党创建东北抗日游击队,带领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据统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上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力量,牵制和抗击了58%—75%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无数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战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这一原理在现实生产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灵活应用。实事求是,说到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路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930年,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多年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调查工作》,这就是后来的《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持久战》,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国际局势变化,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阐明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双方国情、战争性质和国际环境等作了系统分析,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作了科学预判。一是敌强我弱。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军事、经济、组织力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军力、经济落后。这决定中国无法速胜。二是敌小我大。日本国土小、人口少、资源匮乏,难以支撑长期战争;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战略纵深和持久潜力。这决定日本无法迅速灭亡中国。三是敌退步我进步。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非正义的;中国的抗战是进步的、正义的。这决定中国能够凝聚力量,逐步扭转劣势。四是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在国际上孤立,与德、意等法西斯国家沆瀣一气;中国得到苏联、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及被压迫民族的援助。这决定战争形势向有利于中国方向转化。据此,毛泽东同志把持久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略防御:日本凭借优势进攻,中国处于防守;中国通过运动战、游击战消耗敌人,避免决战,保存实力。第二阶段战略相持:日本战线过长、兵力分散,陷入消耗战;中国发展敌后根据地,壮大人民武装,逐步积累反攻力量。第三阶段战略反攻:中国力量增强,国际形势有利,从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最终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毛泽东同志的持久战理论为中华民族争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作出了科学判断、制定了科学战略、指引了正确方向。
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建立统一战线联合抗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同时存在、互相交织,构成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在矛盾体系中,往往有一种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就是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其余的矛盾则属于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规律告诉我们,要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推动事物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逐步实行完全征服中国的政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就突出地表现为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且这一矛盾逐渐超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针对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2月,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七七事变后,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和行动,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从根本上说,建立起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和团结一切力量,进行全民族抗战,是争取抗战完全胜利的关键。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政权就是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具体来讲,我们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只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抗战到底,才能最终赶走日本侵略者,实现抗日战争伟大胜利。
依靠人民力量,打赢人民战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党领导人民英勇牺牲换来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是党领导人民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是党领导人民探索、创造出来的,中国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党领导人民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驳斥了“唯武器论”,并且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我们坚持全面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要依靠“不死的人民力量”,打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提出,抗日战争中,中国是依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广大抗日人民武装来战胜日寇呢?还是依靠了国民党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雇用的军队呢?十四年抗战证明,依靠前者才得到胜利,因为前者是“向上生长的力量”。艾思奇进一步指出:“之所以成为向上生长的力量,是因为它是与人民结合的军队,是因为它获得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觉悟不断地提高和组织不断地加强了的人民的支持,是因为广大人民的支持成为八路军、新四军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泉源。”中国人民的强烈民族精神、空前民族团结和顽强民族抗争,是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这场战争中的充分体现,是一代代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激励我们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原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5年第10期
来源:学习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