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摘要:“第二个结合”的世界历史意蕴是构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既有之义,揭示了“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的深刻哲理。具体地看,“第二个结合”的世界历史意蕴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以大历史观树立文化自信、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以文化主体性推动文明发展;其二,在人类文明发展新视野中秉持群己合一的正确义利观、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其三,以守正创新在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中化解文明隔阂、破解“文明冲突论”、反对霸权主义。“第二个结合”所蕴含的世界历史意蕴启示我们,必须破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幻象,不断巩固和扩大文明共存、共享、共荣的精神基础,从而推动建设世界人民团结协作、和平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世界历史;中华文明;全人类共同价值;守正创新
一、“第二个结合”蕴含的世界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2)。“第二个结合”的世界历史意蕴不仅突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指导意义,而且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早在黑格尔那里,就揭示出世界历史发展兼具普遍性与文明多样性两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则进一步揭示世界历史中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统一关系,“第二个结合”的世界历史观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得以确立的。
(一) 以大历史观树立文化自信
大历史观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关乎国本、国运。”(3)而“国运”所对应的是大跨度文明变迁与社会演变的历史规律,后者只有在大历史观中才能浮现。而文化又是文明的直接表现,是把握国运的起点。正因如此,“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4)。反过来看,以文化自信把握国运,就是要在大历史观中看中华文明延续的必然,以“第二个结合”助力中华文明在世界民族之林与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因此,文化自信的树立要求我们在大历史观中理解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这就不能不警惕西方中心论式的错误文明观。自维克托·里凯蒂首次在现代意义上使用“文明”一词以来,孟德斯鸠、伏尔泰、孔多塞等西方思想家就一直沿用文明概念构建西方现代性叙事,将文明概念用以论述西方现代化主导世界历史的合理性(5)。于是乎,一种西方中心论式的进步史观也就被置于文明概念之后。诚然西方现代化不等于其就是文明的,但是随着西方现代化的扩张,一整套具有显著文化优越性的意识形态话语被构建起来了,西方中心论式的文明观也就演化为话语的霸权,至今仍在国际舆论界混淆视听。
要破除西方中心论式的错误文明观,就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真正理解并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一方面,文化自信应建立在洞察人类文明现代化方向的哲学基础之上。现代化决定了世界历史走向,现代化进程需要什么,世界历史就会趋向什么。因此,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其现代化发展都必然要以世界历史为前提。另一方面,在世界历史中,树立文化自信有着关乎文明存续的现实意义。丧失文化自信就会丧失文化自主性,就必然造成文化断流、文明倾覆的悲剧。就此而言,坚定文化自信是捍卫文化主体性的现实需要,这是贯穿“第二个结合”的一条基本逻辑。
(二) 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
文明赓续是世界文明现代化的普遍议题,文化创新是人类文明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人类文明现代化的历史中,如何处理好文明赓续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却是一个难题:因循守旧就有“落后挨打”的风险,“喜新厌旧”则不免回沦为“弱肉强食”的牺牲品。针对这一难题,“第二个结合”蕴含着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的构想。
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强调在继承中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⑤忘记传统与历史,就必然陷入虚无主义的陷阱,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还蕴含着革故鼎新、励精图治、继往开来的中华智慧。正所谓“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革故鼎新、励精图治、继往开来自古以来就是印刻在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的深层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6)
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还应有两个注意:其一,不论是文明赓续还是文化创新都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要推进中华文明赓续与中华文化创新,重中之重是要落脚到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如此才能践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底蕴、中国气派的文明赓续与文化创新之路;其二,开明开放是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方法。《贞观政要》有云:“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以开明开放的心态推动文明交流、文化借鉴,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创新发展的深层密码。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的今天,世界历史发展给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既不能不加甄别、拿来就用,也不能故步自封、逡巡不前,而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引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三) 以文化主体性推动文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②“第二个结合”强调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其最终要落脚到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与巩固。
“第二个结合”昭示着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主体。中华文明始终秉持和发扬“以人为本”的实践精神与文明智慧:在中华大地上,先秦已降便传承着将家国情怀系于“亲亲”之理的儒家思想,汉代以来形成了将长治久安寓于“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道家理念,唐代之后将安定和谐寄予“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释家真言广为流传。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穿越时代、延绵至今,为中华文脉源远流长、生机勃发提供了重要支撑,接续了中华民族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主体性。
“第二个结合”的世界历史观强调通过坚守“魂脉”和“根脉”,感召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进而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优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一物质基础,而人民群众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7)正因如此,“第二个结合”不仅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8)。诚如是,以“第二个结合”所构筑的文化主体性,就不是对中华文明的孤芳自赏,而是在深刻认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的前提下,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自信自觉。
二、面向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新视野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面向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新视野,这呈现出中华文明之进步与全人类文明发展相得益彰的世界历史新篇,也昭示出中华文明秉持群己合一的正确义利观、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世界历史导向。
(一) 秉持群己合一的正确义利观
交流交往是最基本的人类文明活动。然而在人类文明交流中,不同文明之间难免遭遇义利之争的难题,当义利之争无法调和时,就会导致国际关系恶化甚至出现“修昔底德陷阱”。如何“化干戈为玉帛”?如何从义利之争转向和睦与共?这是当今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突出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 重。”(9)“群 己合一”是中华文明坚守和平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化解义利之争的超凡智慧。《中庸》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调“群己合一”就是站在世界不同文明共存的现代化视野,摒弃那种西方中心论式的错误思想,后者是一种将“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被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的发展和活 动”(10)的形而上学思维。如果执着于这种西方中心论,就必然会任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宰人类现代化进程,也必然导致世界人民失去和平安定的生存和生活条件。
呼吁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是化解当今世界义利之争的中国主张。当前,随着逆全球化、地缘战争与意识形态争端愈演愈烈,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而在这些乱象背后,实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作祟,是奉行“损人利己”的义利观要破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必须秉持群己合一的正确义利观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弘义融利。进而大力促进文明交流,不断形成、巩固和扩大共同利益基础,从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入手,推动确立正确义利观,建立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伦理秩序。
(二)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纵观人类文明史进程,当世界不同文明达成价值共识,往往就有世界文明发展在全人类意义上的推进,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
放眼全球,世界不同文明达成价值共识也面临着“普世价值”所带来的文明困境。“普世价值”自我标榜为超越时空界限、最具普遍意义的人类价值观念。资本主义在其全球化进程中,总是假借“普世价值”所谓的人权、自由与平等之名,而行剥削、垄断与战争之实,使不同文明之间的分歧、隔阂与摩擦不断加剧。由此,人们愈益清楚地认识到“普世价值”的实质是二元论逻辑下“东西”“南北”之间的价值背离,也愈益清醒地意识到隐匿于“普世价值”背后的西方中心论的意识形态幻象、悖谬与错乱。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着力破解“普世价值”所造成的文明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③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绝不是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站在道德高地,试图将所谓的“普世价值”强加于人。而是要促进文明交流,在“求同存异”中增进文明共识,推动构建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基础,这正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的显著区别所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以文明实践不断丰富共同价值的内容,彰显出和平与发展互为表里、公平与正义互为保障、民主与自由互为支撑的系统性特征。
(三) 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
文明多样性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了文明多样性,人类文明才能走向世界历史、走向现代化、走向繁荣发展。
在“第二个结合”所展开的人类文明新视野下,矛盾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常态,文明多样性与普遍性的矛盾统一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辩证把握文明多样性与普遍性的矛盾,既要看到人类文明现代化的大逻辑,也要看到世界文明共存、共生、共荣的文明发展大趋势。在尊重文明多样性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是人类文明新视野在具体实践中的必然要求,是为了避免不同国家和民族陷入意识形态层面的“主义之争”,如“文明冲突”、零和博弈、逆全球化等等。
文明多样性还是人类文明现代化与世界不同文明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羮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11)首先,文明多样性与世界文明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良性循环,也使得人类文明发展在面临未来不可预期的状况时拥有更多解决方案;其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②。尊重文明多样性,首先要尊重世界各民族独立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历史一再证明,丧失独立自主性的发展道路必然走向失败,苏东剧变、“阿拉伯之春”等无不是如此;再次,文明多样性离不开文明包容性,这是中华文明贡献给世界的重要智慧。正是因为具有开放包容的文明特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既不去输出意识形态,亦不去争价值理念高下,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在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中守正创新
“第二个结合”还蕴含着应对新时代世界历史变局的审时度势,旗帜鲜明地坚持在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中守正创新。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多。唯有守正创新,才能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类文明注入更多确定性。
(一) 以守正创新化解文明隔阂
创造互利共赢的全球化新局面是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③
然而,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愈演愈烈,文明隔阂日渐加剧,全球发展格局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当前的国际秩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中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利益牵连与影响力依然巨大,他们为了维护、巩固和扩大自身利益,利用自身财力、权力和势力不择手段地制造出严峻复杂、矛盾重重的文明隔阂。
面对文明隔阂,一方面,“第二个结合”强调在守正的意义上坚持文明交流,进而瓦解文明隔阂。逆全球化的形成与其说是一种思维谬误,毋宁说是国际义利之争恶化的额产物。历史和实践表明,以文明交流化解文明隔阂代价最小,也最为有效,联合国的建立、中美“乒乓外交”、印巴板球比赛等概莫如是;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强调在创新的意义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尊重世界各国自身特色和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聚人心、聚能量、聚创意,共同谱写全球化发展新篇。正如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2)。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全球化,旨在于化文明隔阂为互利共赢,为全球化开辟新思路、新办法和新模式。
(二) 以守正创新破解“文明冲突论”
世界历史表明,文明隔阂失控则必然造成文明冲突。当今世界,“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大行其道。在这种思维惯性主导下,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等文明冲突蔓延全球。两河文明、罗马文明、印加文明等留下的历史教训表明,放任文明冲突必然导致文明走向衰亡。破解“文明冲突论”,要守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思想指引,也要汲取以文明互鉴推进文化创新的中华智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3)一方面,要破解“文明冲突论”的错误思想,要在“守正”的意义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看到“文明冲突论”的本质不过是某些西方国家蓄意炮制的意识形态话语;另一方面,破解“文明冲突论”,要“创新”解决文明冲突的方式方法,离不开文明互鉴的中国智慧,这是“第二个结合”的既有之义。世界文明之间固然总有差异,但是归根到底是在同一个世界中生存与发展,也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方法,这是文明互鉴的基础。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表明:文明互鉴越多,文明冲突越少。这是因为,文明互鉴不仅能够给文明生存发展提供新思路,还能推动世界不同文明在生存发展问题上同向奔赴,将不同文明之间的潜在冲突转化为相互理解、支持与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14)
(三) 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
全球化30多年来,尽管世界各国早已深度互联、密不可分、荣辱与共,但霸权主义依旧能够通过恐吓、胁迫与霸凌等手段“损人利己”,始终是悬在世界各国之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因此,在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延续。帝国主义“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把“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15)纳入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之中。霸权主义不过是延续帝国主义霸权。历史地看,从苏东剧变中的动荡纷争,到中东乱局下的难民流离失所,再到当前贸易战造成的逆全球化乱局,无不是霸权主义大行其道的后果,无不是给世界各国与地区带去了愈发严峻的贫困、动乱与极端冲突。
可见,霸权主义流毒深远,反对霸权主义势在必行。一方面,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殷鉴不远,它打碎了新自由主义“终结历史”的美梦,也使得霸权主义必然走向衰落成为定局。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不仅是摆正了立场态度,更是洞察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担当起人类文明发展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反对霸权主义还要“立新破旧”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这是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的“创新”要义。新的国际秩序必然要以全人类共同命运、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为伸张,以公平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以文明实践不断丰富共同价值的内容,彰显出和平与发展互为表里、公平与正义互为保障、民主与自由互为支撑的系统性特征。正义与共同发展为宗旨,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担负的世界历史使命。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16)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7)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创造人类文明的世界历史新阶段,是“第二个结合”之世界历史意蕴充分展开并实现的最高愿景。就此而言,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中国道路就是人类文明现代化之路。这意味着,“第二个结合”是在世界历史意义上将人类文明智慧相联通,从而为人类文明现代化贡献力量。世界历史实践表明,夜郎自大、心怀叵测绝不可取,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实现文明的延续、发展与繁荣。在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的今天,尽管各种矛盾与问题愈加严峻复杂,但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合作共赢的趋势与路径亦愈发清晰,世界各民族都应共享文明发展成果,每个有责任担当的国家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带动其他国家一起进步,携手构建“荣辱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引领世界人民真正走上文明美美与共、文化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
【注释】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2) ⑤ 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3)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536页。
(5) 参见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肖昶、冯棠、张文英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25页。
(6) ②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7)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164页。
(8) 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9) ③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996页。
(11) ②③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568页;第105页;第50页。
(12) 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下)》,《群言》2005年第2期。
(13)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第17期。
(1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229—230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404—405页。
(16)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11页。
(17)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原载:《马克思主义哲学》2025第4期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摘要:“第二个结合”的世界历史意蕴是构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既有之义,揭示了“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的深刻哲理。具体地看,“第二个结合”的世界历史意蕴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以大历史观树立文化自信、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以文化主体性推动文明发展;其二,在人类文明发展新视野中秉持群己合一的正确义利观、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其三,以守正创新在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中化解文明隔阂、破解“文明冲突论”、反对霸权主义。“第二个结合”所蕴含的世界历史意蕴启示我们,必须破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幻象,不断巩固和扩大文明共存、共享、共荣的精神基础,从而推动建设世界人民团结协作、和平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世界历史;中华文明;全人类共同价值;守正创新
一、“第二个结合”蕴含的世界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2)。“第二个结合”的世界历史意蕴不仅突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指导意义,而且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早在黑格尔那里,就揭示出世界历史发展兼具普遍性与文明多样性两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则进一步揭示世界历史中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统一关系,“第二个结合”的世界历史观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得以确立的。
(一) 以大历史观树立文化自信
大历史观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关乎国本、国运。”(3)而“国运”所对应的是大跨度文明变迁与社会演变的历史规律,后者只有在大历史观中才能浮现。而文化又是文明的直接表现,是把握国运的起点。正因如此,“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4)。反过来看,以文化自信把握国运,就是要在大历史观中看中华文明延续的必然,以“第二个结合”助力中华文明在世界民族之林与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因此,文化自信的树立要求我们在大历史观中理解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这就不能不警惕西方中心论式的错误文明观。自维克托·里凯蒂首次在现代意义上使用“文明”一词以来,孟德斯鸠、伏尔泰、孔多塞等西方思想家就一直沿用文明概念构建西方现代性叙事,将文明概念用以论述西方现代化主导世界历史的合理性(5)。于是乎,一种西方中心论式的进步史观也就被置于文明概念之后。诚然西方现代化不等于其就是文明的,但是随着西方现代化的扩张,一整套具有显著文化优越性的意识形态话语被构建起来了,西方中心论式的文明观也就演化为话语的霸权,至今仍在国际舆论界混淆视听。
要破除西方中心论式的错误文明观,就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真正理解并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一方面,文化自信应建立在洞察人类文明现代化方向的哲学基础之上。现代化决定了世界历史走向,现代化进程需要什么,世界历史就会趋向什么。因此,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其现代化发展都必然要以世界历史为前提。另一方面,在世界历史中,树立文化自信有着关乎文明存续的现实意义。丧失文化自信就会丧失文化自主性,就必然造成文化断流、文明倾覆的悲剧。就此而言,坚定文化自信是捍卫文化主体性的现实需要,这是贯穿“第二个结合”的一条基本逻辑。
(二) 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
文明赓续是世界文明现代化的普遍议题,文化创新是人类文明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人类文明现代化的历史中,如何处理好文明赓续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却是一个难题:因循守旧就有“落后挨打”的风险,“喜新厌旧”则不免回沦为“弱肉强食”的牺牲品。针对这一难题,“第二个结合”蕴含着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的构想。
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强调在继承中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⑤忘记传统与历史,就必然陷入虚无主义的陷阱,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还蕴含着革故鼎新、励精图治、继往开来的中华智慧。正所谓“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革故鼎新、励精图治、继往开来自古以来就是印刻在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的深层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6)
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还应有两个注意:其一,不论是文明赓续还是文化创新都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要推进中华文明赓续与中华文化创新,重中之重是要落脚到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如此才能践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底蕴、中国气派的文明赓续与文化创新之路;其二,开明开放是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方法。《贞观政要》有云:“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以开明开放的心态推动文明交流、文化借鉴,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创新发展的深层密码。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的今天,世界历史发展给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既不能不加甄别、拿来就用,也不能故步自封、逡巡不前,而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引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三) 以文化主体性推动文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②“第二个结合”强调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其最终要落脚到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与巩固。
“第二个结合”昭示着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主体。中华文明始终秉持和发扬“以人为本”的实践精神与文明智慧:在中华大地上,先秦已降便传承着将家国情怀系于“亲亲”之理的儒家思想,汉代以来形成了将长治久安寓于“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道家理念,唐代之后将安定和谐寄予“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释家真言广为流传。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穿越时代、延绵至今,为中华文脉源远流长、生机勃发提供了重要支撑,接续了中华民族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主体性。
“第二个结合”的世界历史观强调通过坚守“魂脉”和“根脉”,感召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进而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优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一物质基础,而人民群众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7)正因如此,“第二个结合”不仅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8)。诚如是,以“第二个结合”所构筑的文化主体性,就不是对中华文明的孤芳自赏,而是在深刻认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的前提下,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自信自觉。
二、面向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新视野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面向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新视野,这呈现出中华文明之进步与全人类文明发展相得益彰的世界历史新篇,也昭示出中华文明秉持群己合一的正确义利观、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世界历史导向。
(一) 秉持群己合一的正确义利观
交流交往是最基本的人类文明活动。然而在人类文明交流中,不同文明之间难免遭遇义利之争的难题,当义利之争无法调和时,就会导致国际关系恶化甚至出现“修昔底德陷阱”。如何“化干戈为玉帛”?如何从义利之争转向和睦与共?这是当今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突出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 重。”(9)“群 己合一”是中华文明坚守和平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化解义利之争的超凡智慧。《中庸》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调“群己合一”就是站在世界不同文明共存的现代化视野,摒弃那种西方中心论式的错误思想,后者是一种将“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被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的发展和活 动”(10)的形而上学思维。如果执着于这种西方中心论,就必然会任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宰人类现代化进程,也必然导致世界人民失去和平安定的生存和生活条件。
呼吁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是化解当今世界义利之争的中国主张。当前,随着逆全球化、地缘战争与意识形态争端愈演愈烈,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而在这些乱象背后,实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作祟,是奉行“损人利己”的义利观要破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必须秉持群己合一的正确义利观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弘义融利。进而大力促进文明交流,不断形成、巩固和扩大共同利益基础,从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入手,推动确立正确义利观,建立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伦理秩序。
(二)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纵观人类文明史进程,当世界不同文明达成价值共识,往往就有世界文明发展在全人类意义上的推进,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
放眼全球,世界不同文明达成价值共识也面临着“普世价值”所带来的文明困境。“普世价值”自我标榜为超越时空界限、最具普遍意义的人类价值观念。资本主义在其全球化进程中,总是假借“普世价值”所谓的人权、自由与平等之名,而行剥削、垄断与战争之实,使不同文明之间的分歧、隔阂与摩擦不断加剧。由此,人们愈益清楚地认识到“普世价值”的实质是二元论逻辑下“东西”“南北”之间的价值背离,也愈益清醒地意识到隐匿于“普世价值”背后的西方中心论的意识形态幻象、悖谬与错乱。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着力破解“普世价值”所造成的文明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③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绝不是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站在道德高地,试图将所谓的“普世价值”强加于人。而是要促进文明交流,在“求同存异”中增进文明共识,推动构建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基础,这正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的显著区别所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以文明实践不断丰富共同价值的内容,彰显出和平与发展互为表里、公平与正义互为保障、民主与自由互为支撑的系统性特征。
(三) 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
文明多样性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了文明多样性,人类文明才能走向世界历史、走向现代化、走向繁荣发展。
在“第二个结合”所展开的人类文明新视野下,矛盾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常态,文明多样性与普遍性的矛盾统一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辩证把握文明多样性与普遍性的矛盾,既要看到人类文明现代化的大逻辑,也要看到世界文明共存、共生、共荣的文明发展大趋势。在尊重文明多样性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是人类文明新视野在具体实践中的必然要求,是为了避免不同国家和民族陷入意识形态层面的“主义之争”,如“文明冲突”、零和博弈、逆全球化等等。
文明多样性还是人类文明现代化与世界不同文明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羮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11)首先,文明多样性与世界文明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良性循环,也使得人类文明发展在面临未来不可预期的状况时拥有更多解决方案;其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②。尊重文明多样性,首先要尊重世界各民族独立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历史一再证明,丧失独立自主性的发展道路必然走向失败,苏东剧变、“阿拉伯之春”等无不是如此;再次,文明多样性离不开文明包容性,这是中华文明贡献给世界的重要智慧。正是因为具有开放包容的文明特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既不去输出意识形态,亦不去争价值理念高下,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在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中守正创新
“第二个结合”还蕴含着应对新时代世界历史变局的审时度势,旗帜鲜明地坚持在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中守正创新。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多。唯有守正创新,才能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类文明注入更多确定性。
(一) 以守正创新化解文明隔阂
创造互利共赢的全球化新局面是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③
然而,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愈演愈烈,文明隔阂日渐加剧,全球发展格局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当前的国际秩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中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利益牵连与影响力依然巨大,他们为了维护、巩固和扩大自身利益,利用自身财力、权力和势力不择手段地制造出严峻复杂、矛盾重重的文明隔阂。
面对文明隔阂,一方面,“第二个结合”强调在守正的意义上坚持文明交流,进而瓦解文明隔阂。逆全球化的形成与其说是一种思维谬误,毋宁说是国际义利之争恶化的额产物。历史和实践表明,以文明交流化解文明隔阂代价最小,也最为有效,联合国的建立、中美“乒乓外交”、印巴板球比赛等概莫如是;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强调在创新的意义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尊重世界各国自身特色和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聚人心、聚能量、聚创意,共同谱写全球化发展新篇。正如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2)。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全球化,旨在于化文明隔阂为互利共赢,为全球化开辟新思路、新办法和新模式。
(二) 以守正创新破解“文明冲突论”
世界历史表明,文明隔阂失控则必然造成文明冲突。当今世界,“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大行其道。在这种思维惯性主导下,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等文明冲突蔓延全球。两河文明、罗马文明、印加文明等留下的历史教训表明,放任文明冲突必然导致文明走向衰亡。破解“文明冲突论”,要守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思想指引,也要汲取以文明互鉴推进文化创新的中华智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3)一方面,要破解“文明冲突论”的错误思想,要在“守正”的意义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看到“文明冲突论”的本质不过是某些西方国家蓄意炮制的意识形态话语;另一方面,破解“文明冲突论”,要“创新”解决文明冲突的方式方法,离不开文明互鉴的中国智慧,这是“第二个结合”的既有之义。世界文明之间固然总有差异,但是归根到底是在同一个世界中生存与发展,也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方法,这是文明互鉴的基础。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表明:文明互鉴越多,文明冲突越少。这是因为,文明互鉴不仅能够给文明生存发展提供新思路,还能推动世界不同文明在生存发展问题上同向奔赴,将不同文明之间的潜在冲突转化为相互理解、支持与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14)
(三) 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
全球化30多年来,尽管世界各国早已深度互联、密不可分、荣辱与共,但霸权主义依旧能够通过恐吓、胁迫与霸凌等手段“损人利己”,始终是悬在世界各国之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因此,在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延续。帝国主义“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把“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15)纳入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之中。霸权主义不过是延续帝国主义霸权。历史地看,从苏东剧变中的动荡纷争,到中东乱局下的难民流离失所,再到当前贸易战造成的逆全球化乱局,无不是霸权主义大行其道的后果,无不是给世界各国与地区带去了愈发严峻的贫困、动乱与极端冲突。
可见,霸权主义流毒深远,反对霸权主义势在必行。一方面,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殷鉴不远,它打碎了新自由主义“终结历史”的美梦,也使得霸权主义必然走向衰落成为定局。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不仅是摆正了立场态度,更是洞察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担当起人类文明发展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反对霸权主义还要“立新破旧”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这是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的“创新”要义。新的国际秩序必然要以全人类共同命运、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为伸张,以公平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以文明实践不断丰富共同价值的内容,彰显出和平与发展互为表里、公平与正义互为保障、民主与自由互为支撑的系统性特征。正义与共同发展为宗旨,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担负的世界历史使命。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16)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7)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创造人类文明的世界历史新阶段,是“第二个结合”之世界历史意蕴充分展开并实现的最高愿景。就此而言,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中国道路就是人类文明现代化之路。这意味着,“第二个结合”是在世界历史意义上将人类文明智慧相联通,从而为人类文明现代化贡献力量。世界历史实践表明,夜郎自大、心怀叵测绝不可取,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实现文明的延续、发展与繁荣。在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的今天,尽管各种矛盾与问题愈加严峻复杂,但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合作共赢的趋势与路径亦愈发清晰,世界各民族都应共享文明发展成果,每个有责任担当的国家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带动其他国家一起进步,携手构建“荣辱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引领世界人民真正走上文明美美与共、文化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
【注释】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2) ⑤ 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3)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536页。
(5) 参见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肖昶、冯棠、张文英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25页。
(6) ②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7)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164页。
(8) 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9) ③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996页。
(11) ②③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568页;第105页;第50页。
(12) 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下)》,《群言》2005年第2期。
(13)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第17期。
(1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229—230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404—405页。
(16)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11页。
(17)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原载:《马克思主义哲学》2025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