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摘要:本研究基于人文社科文献大数据,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2000—2024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发表成果进行全景考察。通过历时性和结构性知识图谱分析,发现该领域发展脉络呈现“探索—发展—深化”的阶段特征,反映出“第二个结合”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推进文化强国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系统阐释本领域知识生产的动力机制与结构特征,为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的理论探索提供具有历史厚度与哲学深度的学理参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文献大数据;知识图谱;
本研究选取2000—2024年间公开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文期刊成果作为研究对象,依托人文社科学术大数据分析工具CiteSpace, 聚焦研究的历时性、多维度与学科交叉特性,对全部文献展开基于共引分析理论与寻径网络算法的知识图谱分析 (1) ,为解析本领域学术史的内在规律、发展沿革、研究趋势、成果结构和前沿热点的动态变化提供相应的可视化数据观测框架。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年度变化趋势及学术影响力分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聚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领域,并基于专业性与影响力双重标准,系统筛选并处理相关文献数据。在确保文献覆盖广度的前提下,通过学科专业度评估(核心期刊索引)与学术影响力计量(被引频次等指标)的叠加考量,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个结合”“三大体系”“两创”“中国哲学”“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关键词作为检索条件,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共计检索出2801篇论文 (2) ,其中北大核心期刊935篇,CSSCI期刊913篇,AMI期刊356篇,其他来源期刊1672篇。为充分保证研究对象的权威性、客观性和代表性,本研究选取核心期刊论文作为最终研究对象,即以北大核心、CSSCI和AMI来源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源,最终保留1129篇有效文献作为基础分析数据。
通过对本领域2000—2024年间年度文献增长数量的基本判断,结合文献年度被引数量及增长趋势(见图1),研究结果表明,本领域研究的传播广度与关注度表现出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演进特征,其主要阶段划分及成因表现为如下方面。
图1 2000—2024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主题文献被引数量及环比增长趋势图
一是初步探索与议题聚焦阶段(2000—2012年)。此间本领域核心文献被引频次呈现稳步积累的上升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与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所激发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路径探索密切相关。学界重点围绕“引领转型的指导思想”与“实现转型的文化发展道路”两大核心问题展开探讨,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实现转型的核心理论话题,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心。如有研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中国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的有机统一” (3) 。也有研究认为,唯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互化,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获得其现代形态 (4) ,等等。同时,此时期学界聚焦于概念辨析、思维比较与价值融通等关键领域,从不同维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可行路径与理论内涵,为后续研究的持续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学理支撑。
二是研究规模与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阶段(2013—2021年前后)。此间文献被引量实现突破性增长,从2010年近200次跃升至2021年的近600次,增幅达到200%。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战略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5) ,进一步科学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实践指明了方向。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6)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重要会议在认识论层面为理解“第二个结合”奠定了学理基础,引领学界围绕相关议题积极展开讨论。
三是高影响力深化阶段(2022—2024年)。此阶段学术论文的传播广度与影响力显著提升,理论辐射效应持续增强,成为学术影响持续输出的重要阶段。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7)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两个结合”做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明确指出:“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8) 整体而言,这一时段学界围绕“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在当代中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持续展开深入探讨,如从学术探讨与理论体系层面深化了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意蕴,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探索的现实进路,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主题情况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概念模型可将研究领域抽象为“研究前沿Ψ(t)→知识基础Ω(t)”的动态映射结构(Φ(t)) (9) ,其中关键词作为研究主题的凝练载体,其共现网络能有效揭示领域知识结构与演化态势。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对2000—2024年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参数:Top N=50/时间切片),生成了包含284个节点与367条连线的网络图谱(见图2),网络密度达0.0091,呈现出显著的聚合关联特征。
图2 2000—2024年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由下图可见,“传统文化”“中国化”“文化自信”“毛泽东”等高频关键词构成本研究领域核心语汇,而“中国哲学”“理论创新”“中国文化”等高中介中心性节点(≥0.1)则作为结构性枢纽连接亚研究领域,较好印证了学界以传统文化现代化阐释为逻辑起点的研究基调。其中,中介中心性标识着关键转折点(Turning Point),其数值越高表示知识整合能力越强 (10) 。据此,频次与中心性双高关键词可精准定位研究热点与前沿主题,表现出如下一些具体特征。
1. 研究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溯源、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深入与新发展的具体体现。在理论维度上,“第二个结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有研究认为,“世界历史”语境构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依据,两者在实践哲学、天人观与社会理想等层面存在深度会通 (11) ;还有研究认为,“第二个结合”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确立了方法论原则 (12) 。在实践维度上,相关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两者相结合的理论基底与文明根脉。这些系列研究成果往往具有一定的互文互补性,从不同角度或使用不同方法形成网络状的立体研究,充分体现出“第二个结合”的理论价值和划时代意义。
2. 研究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新发展。由图2所示,与毛泽东文化思想相关的研究形成了明显的关键词聚类,有研究认为,“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基本原则正是毛泽东立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现实需要而创造性提出的,包括“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民族化大众化方式阐释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性传承发展传统文化。” (13) 毛泽东不仅在基本原则上实现了质的突破,他还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奠定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基础、逻辑框架以及基本原则;明确提出‘第二次结合’的命题,奠定了‘第二个结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14) 诸多成果显示,毛泽东实现了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忽视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性纠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3. 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业研究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采集的全部论文数据进行分析,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出现150次,但相对于其他高频关键词而言,尚没有凸显出数量优势。目前的研究面向主要聚焦在如下方面。一是部分学者积极探讨“第二个结合”的哲学基础。如有研究系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第二个结合”的本质联系,等等。 (15) 二是部分学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代表人物进行符合当代发展语境的重新解读,认为只有牢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对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作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16) 三是部分学者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方法,对“第二个结合”等问题进行了学理性系统性阐释,强调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哲学意蕴、时代特色、科学性阐释和实践路径等维度。这些案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第二个结合”研究中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将大有可为。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的学术进路
特定时期内涌现的热词或关键词,既标识着该阶段学者群体的关注焦点,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同期的研究动向。通过对各学术阶段“热词”与“突现词”(Burst Terms)的捕获与解析,可客观识别学界对本领域核心议题的关注兴趣的新趋势 (17) ;同时,基于时间序列对这些活跃节点进行图谱化考察,能够进一步明确各热点的存续周期(详见图3) (18) 。在2000年至2024年的观测区间内,共探测到8个“突现词”,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时期学界聚焦的研究主题。
图3 2000—2024年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活跃关键词列表
由图3可见,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主题展开的研究中,突现词基本均出现在2015年至2024年的十年间,表现出明显的时序特征。其中尤以“中国化”“两个结合”“习近平”“文化自信”等词最为凸显,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和鲜明的“思想性”。
1. 对中华文明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科学解读。 数据显示,诸多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新价值、新涵义、新使命、新方法和新特征展开了充分讨论。如有学者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遵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继承与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生动力,提升文化认同的现实需求内蓄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动力,对中华民族文化道路的接力探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使命。” (19) 有学者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蕴含着中华民族在文化共同体建设层面的内在要求,体现出以文化自信为基础、以文化自觉为引导、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文化强国为目标的内在逻辑,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有机统一的内在特质。” (20) 还有学者关注到革命文化、儒家文化、民族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不同类型文化,对文化体系性建构的作用机理和重要助推作用。此外,在新时代语境中对“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等突现词的锚定,也在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与“第二个结合”密切相关的重点议题。
2. 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理论方法的创新与突破。多个研究主题在特定时期内的集体转向,在相当程度上源于特定的时代战略导向与社会热点关切。尤其当某一研究议题在长时段内持续拓展时,学者们需持续探寻与时代精神内核相契合的研究载体,即从相对分散的研究方向逐步聚焦于某一核心意涵。这一学术研究的战略性转向也更多体现在不同领域的集体性关注上,围绕“第二个结合”相关理论和本领域学术理论体系开展融合性建构研究。如在艺术学领域,有学者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同样需要做到‘两个结合’” (21) 。在“第二个结合”的时代大背景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将成为进一步丰富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实践佐证和精神来源。
3. 围绕“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阐释研究或将持续成为热点话题。 从突现词来看,“理论创新”这一研究主题首次于2020年出现,并持续至今,未来也将持续成为研究的重点议题。近两年间,学界对“第二个结合”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哲学意义层面的学理性抽象倾向,这一方面反映出本研究领域在量的实践积累基础上推动实现了理论上的突破,另一方面,相关理论成果也逐渐以体系化的理论形式固定下来,围绕其发展历程合理性、历史选择必然性和理论创新阐释等展开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由图3所示,上述热点依然存续并未中断,意味着围绕“第二个结合”理论阐释开展的研究将进一步发展充实,未来或将生发出更多细分研究方向和更多创新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科学计量学视角系统阐释了20余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的演进谱系:从现代化转型的学理探索出发,经重大历史节点驱动的方法论范式发展,最终深化为对“两个结合”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哲学自觉。在新时代持续深化本领域研究进程中,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学理维度上,持续聚焦历史溯源、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的哲学思考,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阐释框架;在方法创新上,积极突破个体思辨窠臼,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打造“理论—实践”辩证范式;在成果呈现上,进一步丰富发展“第二个结合”研究成果,积极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注释】
(1) 参见陈超美:《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第12页。
(2) 检索条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个结合+三大体系+两创+中国哲学+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检索时间为2025年7月1日。
(3) 袁辉初:《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4) 参见黄凯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8期。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第164页。
(6)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第28页。
(7)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14页。
(8)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5页。
(9) 参见陈超美、陈悦、侯剑华:《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情报学报》2009年第3期。
(10) 参见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3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2,第87页。
(11) 参见何中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两个结合”的意涵》,《哲学研究》2023年第9期。
(12) 参见杨洪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贡献:“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4期。
(13) 尚庆飞、谷生秀:《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14) 张文:《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探索与形成的开拓性贡献》,《毛泽东研究》2024年第1期。
(15) 参见张瑞涛:《论“第二个结合”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5期。
(16) 参见王伟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2025年第1期。
(17) Cf.Jon Kleinberg,“Bursty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n Streams”,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7(2003):pp.373-397.
(18) 探测模型(Detection Model)公式为S=(C_t-C_avg)/σ,其中C_t表示在某一时间点t出现的主题或关键词的频率(即计数),C_avg表示在整个时间范围内主题或关键词的平均频率,σ表示主题或关键词频率的标准差。
(19) 闫金红、李繁荣:《习近平文化思想:出场逻辑、内涵要旨及价值意蕴》,《领导科学》2024年第3期。
(20) 青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新文化使命》,《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年第4期。
(21) 彭吉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两个结合”的重要启示》,《民族艺术研究》2024年第1期。
原载:《马克思主义哲学》2025年第4期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摘要:本研究基于人文社科文献大数据,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2000—2024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发表成果进行全景考察。通过历时性和结构性知识图谱分析,发现该领域发展脉络呈现“探索—发展—深化”的阶段特征,反映出“第二个结合”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推进文化强国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系统阐释本领域知识生产的动力机制与结构特征,为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的理论探索提供具有历史厚度与哲学深度的学理参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文献大数据;知识图谱;
本研究选取2000—2024年间公开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文期刊成果作为研究对象,依托人文社科学术大数据分析工具CiteSpace, 聚焦研究的历时性、多维度与学科交叉特性,对全部文献展开基于共引分析理论与寻径网络算法的知识图谱分析 (1) ,为解析本领域学术史的内在规律、发展沿革、研究趋势、成果结构和前沿热点的动态变化提供相应的可视化数据观测框架。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年度变化趋势及学术影响力分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聚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领域,并基于专业性与影响力双重标准,系统筛选并处理相关文献数据。在确保文献覆盖广度的前提下,通过学科专业度评估(核心期刊索引)与学术影响力计量(被引频次等指标)的叠加考量,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个结合”“三大体系”“两创”“中国哲学”“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关键词作为检索条件,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共计检索出2801篇论文 (2) ,其中北大核心期刊935篇,CSSCI期刊913篇,AMI期刊356篇,其他来源期刊1672篇。为充分保证研究对象的权威性、客观性和代表性,本研究选取核心期刊论文作为最终研究对象,即以北大核心、CSSCI和AMI来源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源,最终保留1129篇有效文献作为基础分析数据。
通过对本领域2000—2024年间年度文献增长数量的基本判断,结合文献年度被引数量及增长趋势(见图1),研究结果表明,本领域研究的传播广度与关注度表现出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演进特征,其主要阶段划分及成因表现为如下方面。
图1 2000—2024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主题文献被引数量及环比增长趋势图
一是初步探索与议题聚焦阶段(2000—2012年)。此间本领域核心文献被引频次呈现稳步积累的上升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与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所激发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路径探索密切相关。学界重点围绕“引领转型的指导思想”与“实现转型的文化发展道路”两大核心问题展开探讨,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实现转型的核心理论话题,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心。如有研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中国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的有机统一” (3) 。也有研究认为,唯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互化,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获得其现代形态 (4) ,等等。同时,此时期学界聚焦于概念辨析、思维比较与价值融通等关键领域,从不同维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可行路径与理论内涵,为后续研究的持续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学理支撑。
二是研究规模与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阶段(2013—2021年前后)。此间文献被引量实现突破性增长,从2010年近200次跃升至2021年的近600次,增幅达到200%。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战略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5) ,进一步科学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实践指明了方向。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6)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重要会议在认识论层面为理解“第二个结合”奠定了学理基础,引领学界围绕相关议题积极展开讨论。
三是高影响力深化阶段(2022—2024年)。此阶段学术论文的传播广度与影响力显著提升,理论辐射效应持续增强,成为学术影响持续输出的重要阶段。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7)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两个结合”做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明确指出:“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8) 整体而言,这一时段学界围绕“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在当代中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持续展开深入探讨,如从学术探讨与理论体系层面深化了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意蕴,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探索的现实进路,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主题情况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概念模型可将研究领域抽象为“研究前沿Ψ(t)→知识基础Ω(t)”的动态映射结构(Φ(t)) (9) ,其中关键词作为研究主题的凝练载体,其共现网络能有效揭示领域知识结构与演化态势。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对2000—2024年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参数:Top N=50/时间切片),生成了包含284个节点与367条连线的网络图谱(见图2),网络密度达0.0091,呈现出显著的聚合关联特征。
图2 2000—2024年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由下图可见,“传统文化”“中国化”“文化自信”“毛泽东”等高频关键词构成本研究领域核心语汇,而“中国哲学”“理论创新”“中国文化”等高中介中心性节点(≥0.1)则作为结构性枢纽连接亚研究领域,较好印证了学界以传统文化现代化阐释为逻辑起点的研究基调。其中,中介中心性标识着关键转折点(Turning Point),其数值越高表示知识整合能力越强 (10) 。据此,频次与中心性双高关键词可精准定位研究热点与前沿主题,表现出如下一些具体特征。
1. 研究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溯源、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深入与新发展的具体体现。在理论维度上,“第二个结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有研究认为,“世界历史”语境构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依据,两者在实践哲学、天人观与社会理想等层面存在深度会通 (11) ;还有研究认为,“第二个结合”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确立了方法论原则 (12) 。在实践维度上,相关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两者相结合的理论基底与文明根脉。这些系列研究成果往往具有一定的互文互补性,从不同角度或使用不同方法形成网络状的立体研究,充分体现出“第二个结合”的理论价值和划时代意义。
2. 研究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新发展。由图2所示,与毛泽东文化思想相关的研究形成了明显的关键词聚类,有研究认为,“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基本原则正是毛泽东立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现实需要而创造性提出的,包括“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民族化大众化方式阐释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性传承发展传统文化。” (13) 毛泽东不仅在基本原则上实现了质的突破,他还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奠定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基础、逻辑框架以及基本原则;明确提出‘第二次结合’的命题,奠定了‘第二个结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14) 诸多成果显示,毛泽东实现了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忽视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性纠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3. 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业研究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采集的全部论文数据进行分析,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出现150次,但相对于其他高频关键词而言,尚没有凸显出数量优势。目前的研究面向主要聚焦在如下方面。一是部分学者积极探讨“第二个结合”的哲学基础。如有研究系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第二个结合”的本质联系,等等。 (15) 二是部分学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代表人物进行符合当代发展语境的重新解读,认为只有牢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对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作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16) 三是部分学者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方法,对“第二个结合”等问题进行了学理性系统性阐释,强调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哲学意蕴、时代特色、科学性阐释和实践路径等维度。这些案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第二个结合”研究中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将大有可为。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的学术进路
特定时期内涌现的热词或关键词,既标识着该阶段学者群体的关注焦点,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同期的研究动向。通过对各学术阶段“热词”与“突现词”(Burst Terms)的捕获与解析,可客观识别学界对本领域核心议题的关注兴趣的新趋势 (17) ;同时,基于时间序列对这些活跃节点进行图谱化考察,能够进一步明确各热点的存续周期(详见图3) (18) 。在2000年至2024年的观测区间内,共探测到8个“突现词”,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时期学界聚焦的研究主题。
图3 2000—2024年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活跃关键词列表
由图3可见,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主题展开的研究中,突现词基本均出现在2015年至2024年的十年间,表现出明显的时序特征。其中尤以“中国化”“两个结合”“习近平”“文化自信”等词最为凸显,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和鲜明的“思想性”。
1. 对中华文明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科学解读。 数据显示,诸多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新价值、新涵义、新使命、新方法和新特征展开了充分讨论。如有学者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遵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继承与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生动力,提升文化认同的现实需求内蓄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动力,对中华民族文化道路的接力探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使命。” (19) 有学者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蕴含着中华民族在文化共同体建设层面的内在要求,体现出以文化自信为基础、以文化自觉为引导、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文化强国为目标的内在逻辑,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有机统一的内在特质。” (20) 还有学者关注到革命文化、儒家文化、民族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不同类型文化,对文化体系性建构的作用机理和重要助推作用。此外,在新时代语境中对“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等突现词的锚定,也在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与“第二个结合”密切相关的重点议题。
2. 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理论方法的创新与突破。多个研究主题在特定时期内的集体转向,在相当程度上源于特定的时代战略导向与社会热点关切。尤其当某一研究议题在长时段内持续拓展时,学者们需持续探寻与时代精神内核相契合的研究载体,即从相对分散的研究方向逐步聚焦于某一核心意涵。这一学术研究的战略性转向也更多体现在不同领域的集体性关注上,围绕“第二个结合”相关理论和本领域学术理论体系开展融合性建构研究。如在艺术学领域,有学者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同样需要做到‘两个结合’” (21) 。在“第二个结合”的时代大背景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将成为进一步丰富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实践佐证和精神来源。
3. 围绕“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阐释研究或将持续成为热点话题。 从突现词来看,“理论创新”这一研究主题首次于2020年出现,并持续至今,未来也将持续成为研究的重点议题。近两年间,学界对“第二个结合”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哲学意义层面的学理性抽象倾向,这一方面反映出本研究领域在量的实践积累基础上推动实现了理论上的突破,另一方面,相关理论成果也逐渐以体系化的理论形式固定下来,围绕其发展历程合理性、历史选择必然性和理论创新阐释等展开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由图3所示,上述热点依然存续并未中断,意味着围绕“第二个结合”理论阐释开展的研究将进一步发展充实,未来或将生发出更多细分研究方向和更多创新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科学计量学视角系统阐释了20余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的演进谱系:从现代化转型的学理探索出发,经重大历史节点驱动的方法论范式发展,最终深化为对“两个结合”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哲学自觉。在新时代持续深化本领域研究进程中,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学理维度上,持续聚焦历史溯源、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的哲学思考,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阐释框架;在方法创新上,积极突破个体思辨窠臼,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打造“理论—实践”辩证范式;在成果呈现上,进一步丰富发展“第二个结合”研究成果,积极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注释】
(1) 参见陈超美:《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第12页。
(2) 检索条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个结合+三大体系+两创+中国哲学+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检索时间为2025年7月1日。
(3) 袁辉初:《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4) 参见黄凯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8期。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第164页。
(6)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第28页。
(7)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14页。
(8)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5页。
(9) 参见陈超美、陈悦、侯剑华:《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情报学报》2009年第3期。
(10) 参见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3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2,第87页。
(11) 参见何中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两个结合”的意涵》,《哲学研究》2023年第9期。
(12) 参见杨洪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贡献:“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4期。
(13) 尚庆飞、谷生秀:《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14) 张文:《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探索与形成的开拓性贡献》,《毛泽东研究》2024年第1期。
(15) 参见张瑞涛:《论“第二个结合”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5期。
(16) 参见王伟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2025年第1期。
(17) Cf.Jon Kleinberg,“Bursty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n Streams”,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7(2003):pp.373-397.
(18) 探测模型(Detection Model)公式为S=(C_t-C_avg)/σ,其中C_t表示在某一时间点t出现的主题或关键词的频率(即计数),C_avg表示在整个时间范围内主题或关键词的平均频率,σ表示主题或关键词频率的标准差。
(19) 闫金红、李繁荣:《习近平文化思想:出场逻辑、内涵要旨及价值意蕴》,《领导科学》2024年第3期。
(20) 青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新文化使命》,《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年第4期。
(21) 彭吉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两个结合”的重要启示》,《民族艺术研究》2024年第1期。
原载:《马克思主义哲学》2025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