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成建华,江苏南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86-1994年留学于斯里兰卡,先后获斯里兰卡克拉尼亚大学文学硕士、哲学硕士学位。2005-2007年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哲学卷·东方哲学史主编,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
印度哲学、佛教哲学。
1、《梵动经译著研究》(英文),美国哲学价值研究会出版,2002年10月。
2、《佛学义理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2012年8月。
1、《东方哲学史》,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
1、《世界名人谈佛教》,福建省佛教教育基金会出版,2001年10月。
1、《阿特曼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哲学内涵》,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7期。
2、《宗教大国,印度观感》,载《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第2期。
3、《早期佛教的业报轮回问题》,载《东方哲学》第1辑,台湾养正堂文化出版,2002年1月。
4、《从缘起论看佛教的无我思想》,载台湾《中国佛学》2000年第3卷第1期。
5、《佛教对重构东方哲学的意义》,载《哲学的时代课题》沈阳出版社出版,2000年5月。
6、《小乘佛教哲学研究》,载《佛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7、Is Buddhism Related to Brahmanism and Hinduism, 载The Indi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No.4,2003(印度)。
8、《关于龙树的生平及其时代问题》,载《哲学宗教与人文》,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年12月。
9、《龙树思想的精神与特色》,载《惑问》,日本关西大学,2006年12月。
10、《构筑中印学术研究的桥梁》,载《学问有道》,方志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
11、《龙树哲学思想探源》,载《东方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6月。
12、《从人间佛教看佛教的俗化问题》,载《人间佛教及参与佛教的模式与展望》,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台湾),2009年12月。
13、《龙树中观哲学的发展与演变》,载《中国佛学》,中华书局出版,2010年12月。
14、《天台宗思想渊源及其理论特色》,载《磨镜台》文库,南岳佛教协会出版,2011年8月。
15、《三论宗思想渊源及其特质》,载《赵州禅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11年10月。
16、《佛教的护国利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中国佛学》,中华书局出版,2011年12月。
17、《关于“唯识”一词的再思考》,载《哲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18、《从“不二论”看佛教对吠檀多哲学的影响》,载《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6期。
19、《中观佛教的渊源及其理论特色》,载《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第6期。
20、《人间佛教:中国佛教的机遇与挑战》,载《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5期。
1、《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支末分宗问题》,载《玄奘研究》,铜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
2、《试析玄奘所译“自性”的意义》,载《玄奘研究》,铜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
3、《论开智慧》,载《澳门佛教》1998年9期。
4、《禅宗的战争观》,载《世界哲学》,2004年第2期。
5、《上座部佛教从“自度”到“普度”的演变》,载《佛学与国学》,九州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成建华,江苏南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86-1994年留学于斯里兰卡,先后获斯里兰卡克拉尼亚大学文学硕士、哲学硕士学位。2005-2007年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哲学卷·东方哲学史主编,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
印度哲学、佛教哲学。
1、《梵动经译著研究》(英文),美国哲学价值研究会出版,2002年10月。
2、《佛学义理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2012年8月。
1、《东方哲学史》,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
1、《世界名人谈佛教》,福建省佛教教育基金会出版,2001年10月。
1、《阿特曼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哲学内涵》,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7期。
2、《宗教大国,印度观感》,载《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第2期。
3、《早期佛教的业报轮回问题》,载《东方哲学》第1辑,台湾养正堂文化出版,2002年1月。
4、《从缘起论看佛教的无我思想》,载台湾《中国佛学》2000年第3卷第1期。
5、《佛教对重构东方哲学的意义》,载《哲学的时代课题》沈阳出版社出版,2000年5月。
6、《小乘佛教哲学研究》,载《佛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7、Is Buddhism Related to Brahmanism and Hinduism, 载The Indi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No.4,2003(印度)。
8、《关于龙树的生平及其时代问题》,载《哲学宗教与人文》,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年12月。
9、《龙树思想的精神与特色》,载《惑问》,日本关西大学,2006年12月。
10、《构筑中印学术研究的桥梁》,载《学问有道》,方志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
11、《龙树哲学思想探源》,载《东方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6月。
12、《从人间佛教看佛教的俗化问题》,载《人间佛教及参与佛教的模式与展望》,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台湾),2009年12月。
13、《龙树中观哲学的发展与演变》,载《中国佛学》,中华书局出版,2010年12月。
14、《天台宗思想渊源及其理论特色》,载《磨镜台》文库,南岳佛教协会出版,2011年8月。
15、《三论宗思想渊源及其特质》,载《赵州禅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11年10月。
16、《佛教的护国利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中国佛学》,中华书局出版,2011年12月。
17、《关于“唯识”一词的再思考》,载《哲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18、《从“不二论”看佛教对吠檀多哲学的影响》,载《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6期。
19、《中观佛教的渊源及其理论特色》,载《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第6期。
20、《人间佛教:中国佛教的机遇与挑战》,载《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5期。
1、《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支末分宗问题》,载《玄奘研究》,铜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
2、《试析玄奘所译“自性”的意义》,载《玄奘研究》,铜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
3、《论开智慧》,载《澳门佛教》1998年9期。
4、《禅宗的战争观》,载《世界哲学》,2004年第2期。
5、《上座部佛教从“自度”到“普度”的演变》,载《佛学与国学》,九州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