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4年6月20日,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发展和内在机理研究”(项目批准号:23&ZD011)开题报告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本次开题报告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周丹研究员主持。
开题会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张志强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近几年来,哲学所在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承担了许多重要课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去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哲学所就积极参与到院里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作出了丰富的前期成果,适时推出《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丛书”等成果。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是一个既有政治高度又极具学术含量的重大课题,哲学所的中国哲学学科团队能够迅速激活已有的学术积累,高强度高质量完成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和学科优势。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发展和内在机理研究”项目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刘丰研究员,从课题的总体思路、研究问题、内容设计、研究现状、研究计划和预期目标等方面,向与会的评议组专家进行了整体汇报。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刘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匡钊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明副研究员分别就各个子课题的研究思路、重点内容、理论创新和预期成果等内容向与会专家进行了详细汇报。
专家评议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表示,该课题的亮点在于开题之前已有相当丰厚的成果积累,体现出课题组对这一重大论题已有系统深入的成熟思考。总体上,课题内容视野开阔,设计合理;既有高度的政治站位,又有扎实的学理支撑,同时也有强大的团队力量支撑。课题组可以注重中国叙事与世界叙事的整合,在中国叙事的基础上生成文明互鉴的世界叙事。最后,陈赟教授就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分别给出具体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章伟文教授认为,课题组的巨大优势在于具备深厚的学术积累,构思设计科学合理,能够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该课题的创新性体现在深厚的历史纵深、严密的内在逻辑、精准的概括提炼、敏锐的前瞻性等方面。章伟文教授指出,课题组可以在文明互鉴的比较视野中,更好地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孙伟研究员表示,本课题充分展现了哲学所有组织科研的优良经验,令人赞叹,而在课题设计上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每个子课题相互之间均能有机结合。课题组可以进一步发掘那些能够形成交流对话的中西方文明之间的共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阐释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郑任钊研究员指出,该课题在历史脉络和内在机理两个方面都有很突出的特色,能够很好地融合哲学与历史学的学科成果。要在扎实的哲学史、思想史叙述的基础上,加强历史史实的叙述;结合出土文物研究、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等方面成果,充实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厚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通史研究室主任赵现海研究员认为,该课题具有全面性、多学科交融性、准确性等优点。课题组的学科基础在哲学史、思想史,但也需要充分注意历史描述的准确性问题,避免多学科视角运用可能带来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多补充国家制度演进、民族融合过程等史实背景。
最后,刘丰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并作出回应和表态发言。他表示,课题组虽然依托中国哲学学科的力量,但同时也将加强历史叙述,充实相关史料,尤其参考借鉴制度史研究、出土文物成果等学科积累。与会专家们对课题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我们会加大努力,改进打磨前期成果中的不足,发挥哲学所有组织科研的优势和便利,并接受院里的严格监督,优化研究方案,充实研究内容,聚焦研究重点,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该课题的写作,从而推动加深学界和社会对于中华文明的深入理解。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4年6月20日,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发展和内在机理研究”(项目批准号:23&ZD011)开题报告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本次开题报告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周丹研究员主持。
开题会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张志强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近几年来,哲学所在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承担了许多重要课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去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哲学所就积极参与到院里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作出了丰富的前期成果,适时推出《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丛书”等成果。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是一个既有政治高度又极具学术含量的重大课题,哲学所的中国哲学学科团队能够迅速激活已有的学术积累,高强度高质量完成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和学科优势。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发展和内在机理研究”项目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刘丰研究员,从课题的总体思路、研究问题、内容设计、研究现状、研究计划和预期目标等方面,向与会的评议组专家进行了整体汇报。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刘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匡钊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明副研究员分别就各个子课题的研究思路、重点内容、理论创新和预期成果等内容向与会专家进行了详细汇报。
专家评议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表示,该课题的亮点在于开题之前已有相当丰厚的成果积累,体现出课题组对这一重大论题已有系统深入的成熟思考。总体上,课题内容视野开阔,设计合理;既有高度的政治站位,又有扎实的学理支撑,同时也有强大的团队力量支撑。课题组可以注重中国叙事与世界叙事的整合,在中国叙事的基础上生成文明互鉴的世界叙事。最后,陈赟教授就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分别给出具体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章伟文教授认为,课题组的巨大优势在于具备深厚的学术积累,构思设计科学合理,能够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该课题的创新性体现在深厚的历史纵深、严密的内在逻辑、精准的概括提炼、敏锐的前瞻性等方面。章伟文教授指出,课题组可以在文明互鉴的比较视野中,更好地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孙伟研究员表示,本课题充分展现了哲学所有组织科研的优良经验,令人赞叹,而在课题设计上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每个子课题相互之间均能有机结合。课题组可以进一步发掘那些能够形成交流对话的中西方文明之间的共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阐释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郑任钊研究员指出,该课题在历史脉络和内在机理两个方面都有很突出的特色,能够很好地融合哲学与历史学的学科成果。要在扎实的哲学史、思想史叙述的基础上,加强历史史实的叙述;结合出土文物研究、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等方面成果,充实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厚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通史研究室主任赵现海研究员认为,该课题具有全面性、多学科交融性、准确性等优点。课题组的学科基础在哲学史、思想史,但也需要充分注意历史描述的准确性问题,避免多学科视角运用可能带来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多补充国家制度演进、民族融合过程等史实背景。
最后,刘丰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并作出回应和表态发言。他表示,课题组虽然依托中国哲学学科的力量,但同时也将加强历史叙述,充实相关史料,尤其参考借鉴制度史研究、出土文物成果等学科积累。与会专家们对课题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我们会加大努力,改进打磨前期成果中的不足,发挥哲学所有组织科研的优势和便利,并接受院里的严格监督,优化研究方案,充实研究内容,聚焦研究重点,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该课题的写作,从而推动加深学界和社会对于中华文明的深入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