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李存山先生的学术论集《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于2020年9月由贵阳孔学堂书局出版,全书56.3万字。
本书是作者对何为儒家文化的“常道”、哪些是儒家文化在现时代需要实现的“新命”思考成果的论集。全书分为五组,第一组是“对中国文化之‘变’与‘常’的认识”,阐述了张岱年、冯友兰两位先生文化观,以及对“儒家文化的‘常道’”、“中国文化的‘变’与‘常’”、“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等论题的集中思考。第二组是“儒家文化的普遍道德价值”,重在从先秦儒学论述儒家道德的普遍性,论述儒家文化的“常道”所包含的主要内容。第三组是“汉代儒学略论”,重在论述在秦汉儒学的转变,以及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陆贾、贾谊、董仲舒等大儒的首创、承变、大成作用;由董仲舒最先提出的“五常”和“三纲”的概念容纳了“五行”之说、适应了秦以后的君主集权、带有汉儒的思想建构的性质,前者仍属于儒家文化的“常道”,而“三纲”就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而作出的一种“变”。第四组是“宋代新儒学略论”,重在论述宋代新儒学在儒、释、道三教鼎立的格局下所实现的儒家文化的复兴;范仲淹、“宋初三先生”、周敦颐、朱熹、二程、张载等人在儒家思想、学问事功和学校教育等方面皆有伟勋。第五组是“中国文化的近现代转型”,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型的见解,对认识儒学传统与五四传统的关系的思考和关于中国文化中民本与民主的关系的系列讨论。
作者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文化之“常”与“变”的认识,在现时代主要就是对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的认识。该书对中国文化的“变”与“常”、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中国文化的近现代转型的探讨,意义重大而论域广阔。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李存山先生的学术论集《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于2020年9月由贵阳孔学堂书局出版,全书56.3万字。
本书是作者对何为儒家文化的“常道”、哪些是儒家文化在现时代需要实现的“新命”思考成果的论集。全书分为五组,第一组是“对中国文化之‘变’与‘常’的认识”,阐述了张岱年、冯友兰两位先生文化观,以及对“儒家文化的‘常道’”、“中国文化的‘变’与‘常’”、“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等论题的集中思考。第二组是“儒家文化的普遍道德价值”,重在从先秦儒学论述儒家道德的普遍性,论述儒家文化的“常道”所包含的主要内容。第三组是“汉代儒学略论”,重在论述在秦汉儒学的转变,以及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陆贾、贾谊、董仲舒等大儒的首创、承变、大成作用;由董仲舒最先提出的“五常”和“三纲”的概念容纳了“五行”之说、适应了秦以后的君主集权、带有汉儒的思想建构的性质,前者仍属于儒家文化的“常道”,而“三纲”就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而作出的一种“变”。第四组是“宋代新儒学略论”,重在论述宋代新儒学在儒、释、道三教鼎立的格局下所实现的儒家文化的复兴;范仲淹、“宋初三先生”、周敦颐、朱熹、二程、张载等人在儒家思想、学问事功和学校教育等方面皆有伟勋。第五组是“中国文化的近现代转型”,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型的见解,对认识儒学传统与五四传统的关系的思考和关于中国文化中民本与民主的关系的系列讨论。
作者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文化之“常”与“变”的认识,在现时代主要就是对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的认识。该书对中国文化的“变”与“常”、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中国文化的近现代转型的探讨,意义重大而论域广阔。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