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逻辑思维能力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需能力。一直以来,国际上特别重视对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七大基础学科中,逻辑学排在第二位;1977年的大英百科全书把逻辑学列为知识的五大分科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邀全球500多位教育家列出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教育目标,结果在16项教育目标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居第二位。
创新人才需要逻辑思维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依据其知识掌握、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等情况的不同,人才可以分为职业人才、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
职业人才指的是对于其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为突出的能力,亦即职业谋生能力比较强的人,如种田能手、纺织标兵等,职业人才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知识有比较好的掌握,对职业经验的运用能力比较突出,而较少创造知识。专业人才指的是对特定领域内的知识有比较精深的掌握,能够解决专业范围内的难题,或者掌握具有相当技术含量的专门技术,如农业专家、工程师、教授、研究员等,专业人才有可能提出创新性方法,解决专业范围内的新问题。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进而建立新理论、创造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创新贡献的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我国教育、科研等领域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真正的创新人才却极为稀缺。
“我思故我在”,人的创新观点、创新方法、创新理论无疑是由创新思维产生的,所以不论在何种意义上,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都是要具有创新思维。落实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思维?如何培养创新思维?从内容上看,创新思维无疑包括提出新概念、新判断,给出新推理、新论证,构建新理论等。而逻辑思维就是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所以说,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要培养创新思维就必须首先培养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特别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相对于理论创新而言,逻辑思维的核心是通过严密推理与合理论证建立严整的理论体系。提起逻辑,一般人首先会想到通过下定义来明确概念,运用三段论、归谬法等进行推理。其实这只是对逻辑的粗浅理解。以三段论为例,许多人认为三段论就是由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的推理方式而已。其实三段论的理论体系至少包括:第一,将作为三段论前提和结论的句子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二,依据中项在前提中的不同,将三段论区分为四个不同的格;第三,依据两个前提和结论的不同类型以及格的不同,将三段论区分为既不遗漏也不交叉的各不相同的256个推理形式;第四,严格区分出其中24个有效推理形式和其余232个无效推理形式;第五,以其中4个有效推理形式作为公理,通过严格的证明推演出其他20个有效的推理形式;第六,进一步证明只要以其中的2个有效推理形式作为公理,就可以推演出其他22个有效的推理形式。其中,最后两步是三段论理论体系的核心所在。
逻辑思维的要义是以概念为元素、以若干判断为起点、以推理为线索,最终的目标是建立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由此,也可明确地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构建严密论证的思想体系的思维能力,严格地说并不能称其具有逻辑思维。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提出一个新观点,或者证明若干前人未能证明的猜想或难题,只是创新人才的起点,若没有构建严整的创新理论体系,就不能将其认定为创新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人才常有,专业人才常有,而创新人才不常有。
创新离不开逻辑,创新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让我们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其一,创新思维贵在出“新”,诸如提出新观点、发现新方法、给出新证明程序并最终建立新理论体系等。如果我们把观点、方法、证明程序等都视为一种可能,创新思维实际上就是在已有诸多可能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可能。如何突破已有可能赖以成立的背景框架,提出新的可能?靠灵光闪现、突发奇想?靠大胆质疑,小心求证?靠废寝忘食、苦思冥想?这些或许可以。是否还有其他可操作的创新方法或程序?逻辑思维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极具一般性的程序。因为逻辑的另一个定义就是“穷尽所有的可能”,它提供了最一般的分析方法——划分。按照某一标准A,逻辑据“是”与“否”的二分法可将其区分为两种可能“A”和“非A”;按照两个不同标准A、B,逻辑根据“是此非彼”“是彼非此”“ 亦此亦彼”“ 非此非彼”的四分方法可将其区分为“ 是A而不是B”“ 是B而不是A”“ 既是A又是B”“ 既不是A也不是B”四种可能;等等,以此类推。这种对诸多可能的划分是最一般的,不仅包含了所有的可能,而且诸多可能之间不重复、不交叉。分析是逻辑思维最为基本的方法之一,例如对于生物的种类,逻辑可将其二分为“动物”“非动物”;对于“非动物”,又可将其二分为“植物”“非植物”;对于“非植物”又可以将其二分为“ 微生物”“ 非微生物”;等等。又如,对于物质的性质,依据“粒子性”和“波动性”可将其四分为“具有粒子性而不具有波动性”“具有波动性而不具有粒子性”“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既不具有粒子性也不具有波动性”。历史上,正是因为提出了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这一超越“ 具有粒子性而不具有波动性”“ 具有波动性而不具有粒子性”这两种可能的“新可能”,才形成了对光的本性的创新性认识,进而建立了创新性光学理论。逻辑分析不仅提供了发现“新可能”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而且穷尽了创新所需的所有“新可能”。由此可见,逻辑思维实际上就是创新的基本程序思维方式。
其二,构建创新理论如果缺少工具,就如同建大厦没有塔吊,挖隧道没有盾构机,就如同农民没有农具,天文学家没有望远镜。而逻辑就是构建创新理论的工具。一个人如果没有逻辑思维,也许可能提出一个新观点、新方法,但他不可能建立新理论。因为一个理论除了要有基本的概念体系和凝练创见的若干基本命题之外,其关键是要通过严格的证明,构建出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严整理论系统,并由此演绎出可供检验的若干论断。
培养逻辑思维,为创新培根铸魂
在此要特别澄清一下关于逻辑思维培养的两个误解。一是人人都具有逻辑思维;二是人人都能进行逻辑思维,为何还要加强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大家通常认为,人人都具有逻辑思维,因为一般人即使是小孩都能够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人都具有逻辑思维,而只能说明人人都可以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只有当一个人以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作为一种自觉的、恒常的思维方式时,才能说他具有逻辑思维。一个人不自觉地、偶尔使用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更多是习惯性依据经验和直觉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并不能说他具有逻辑思维。
另外,有些人认为,人人都能进行逻辑思维,因此不需要加强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这也是错误的。一个人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并不代表他就能够常常自觉地进行逻辑思维。要形成自觉的逻辑思维,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并且,逻辑思维也有高低之分,只有经过不断的培养和训练,才能使得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升,进而掌握更加复杂的推理方式,更加熟练地进行推理、论证并构建起理论体系。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逻辑思维?如何提高国民的逻辑思维素养?
首先,应该开设专门的逻辑课程。培养逻辑思维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无疑是在大中小学开设逻辑学必修课。尽管在我国基础教育以及普通高中的相关课程标准中,已将“ 逻辑思维”“逻辑推理”列为核心素养之一,但是尚没有独立设置的进行逻辑思维培养的课程。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在欧美?1953年,爱因斯坦在致斯威泽(Switzer)的信中谈到科学的起源时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离开了逻辑思维就不可能有科学,当然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为什么现代欧美等国在诸多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美等国从小学开始就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例如美国的一些小学开设有“推理与写作”(Reasoningand Writing)等课程,对小学生进行专门的逻辑思维训练。要实现科技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必须尽快在中小学开设逻辑学必修课。
其次,要重视各类逻辑教育人才的培养。若要在中小学开设逻辑学必修课,就必须有能够胜任进行逻辑思维培养的教师。而这类教师目前显然是非常稀缺的。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委托中国逻辑学会等专业学会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进行逻辑学教育教学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在师范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开设师范类逻辑学本、专科专业,也可以设立逻辑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逻辑学教育专业博士学位、逻辑学应用专业学位等,以解逻辑学教师稀缺的燃眉之急。
再次,要充分重视逻辑思维培养的理论研究。尽管在我国中小学相关课程标准中都强调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但是对如何培养逻辑思维却缺乏可操作的指南,对逻辑思维培养的具体目标也不明确,缺乏系统的逻辑思维培养理论体系。例如:培养逻辑思维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应该分别进行什么样的逻辑思维训练?这些都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要搞好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必须重视逻辑思维培养的理论研究。如研究逻辑思维的具体要素构成、难易层级,逻辑思维形成、发展和习得的规律,以及逻辑思维测量和评价的标准、方法等。这就如同数学教育,如果没有数学教育理论的指导,在小学阶段教授数学分析,在大学阶段教授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都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与此类似,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等不同阶段,只有依据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不同难易层级的逻辑思维培养,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而有效提升国民的逻辑思维素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需能力。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逻辑学是人类智能的核心部分,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对逻辑推理的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离不开思维素质的提升。只有培育好国民逻辑思维之壤,才能开出科技创新的强国之花;只要培育好国民逻辑思维之壤,就可能开出科技创新的强国之花。
原载:《教育家》2025年1月第2期
来源:教育家杂志强国号2025.1.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逻辑思维能力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需能力。一直以来,国际上特别重视对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七大基础学科中,逻辑学排在第二位;1977年的大英百科全书把逻辑学列为知识的五大分科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邀全球500多位教育家列出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教育目标,结果在16项教育目标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居第二位。
创新人才需要逻辑思维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依据其知识掌握、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等情况的不同,人才可以分为职业人才、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
职业人才指的是对于其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为突出的能力,亦即职业谋生能力比较强的人,如种田能手、纺织标兵等,职业人才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知识有比较好的掌握,对职业经验的运用能力比较突出,而较少创造知识。专业人才指的是对特定领域内的知识有比较精深的掌握,能够解决专业范围内的难题,或者掌握具有相当技术含量的专门技术,如农业专家、工程师、教授、研究员等,专业人才有可能提出创新性方法,解决专业范围内的新问题。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进而建立新理论、创造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创新贡献的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我国教育、科研等领域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真正的创新人才却极为稀缺。
“我思故我在”,人的创新观点、创新方法、创新理论无疑是由创新思维产生的,所以不论在何种意义上,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都是要具有创新思维。落实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思维?如何培养创新思维?从内容上看,创新思维无疑包括提出新概念、新判断,给出新推理、新论证,构建新理论等。而逻辑思维就是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所以说,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要培养创新思维就必须首先培养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特别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相对于理论创新而言,逻辑思维的核心是通过严密推理与合理论证建立严整的理论体系。提起逻辑,一般人首先会想到通过下定义来明确概念,运用三段论、归谬法等进行推理。其实这只是对逻辑的粗浅理解。以三段论为例,许多人认为三段论就是由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的推理方式而已。其实三段论的理论体系至少包括:第一,将作为三段论前提和结论的句子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二,依据中项在前提中的不同,将三段论区分为四个不同的格;第三,依据两个前提和结论的不同类型以及格的不同,将三段论区分为既不遗漏也不交叉的各不相同的256个推理形式;第四,严格区分出其中24个有效推理形式和其余232个无效推理形式;第五,以其中4个有效推理形式作为公理,通过严格的证明推演出其他20个有效的推理形式;第六,进一步证明只要以其中的2个有效推理形式作为公理,就可以推演出其他22个有效的推理形式。其中,最后两步是三段论理论体系的核心所在。
逻辑思维的要义是以概念为元素、以若干判断为起点、以推理为线索,最终的目标是建立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由此,也可明确地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构建严密论证的思想体系的思维能力,严格地说并不能称其具有逻辑思维。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提出一个新观点,或者证明若干前人未能证明的猜想或难题,只是创新人才的起点,若没有构建严整的创新理论体系,就不能将其认定为创新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人才常有,专业人才常有,而创新人才不常有。
创新离不开逻辑,创新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让我们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其一,创新思维贵在出“新”,诸如提出新观点、发现新方法、给出新证明程序并最终建立新理论体系等。如果我们把观点、方法、证明程序等都视为一种可能,创新思维实际上就是在已有诸多可能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可能。如何突破已有可能赖以成立的背景框架,提出新的可能?靠灵光闪现、突发奇想?靠大胆质疑,小心求证?靠废寝忘食、苦思冥想?这些或许可以。是否还有其他可操作的创新方法或程序?逻辑思维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极具一般性的程序。因为逻辑的另一个定义就是“穷尽所有的可能”,它提供了最一般的分析方法——划分。按照某一标准A,逻辑据“是”与“否”的二分法可将其区分为两种可能“A”和“非A”;按照两个不同标准A、B,逻辑根据“是此非彼”“是彼非此”“ 亦此亦彼”“ 非此非彼”的四分方法可将其区分为“ 是A而不是B”“ 是B而不是A”“ 既是A又是B”“ 既不是A也不是B”四种可能;等等,以此类推。这种对诸多可能的划分是最一般的,不仅包含了所有的可能,而且诸多可能之间不重复、不交叉。分析是逻辑思维最为基本的方法之一,例如对于生物的种类,逻辑可将其二分为“动物”“非动物”;对于“非动物”,又可将其二分为“植物”“非植物”;对于“非植物”又可以将其二分为“ 微生物”“ 非微生物”;等等。又如,对于物质的性质,依据“粒子性”和“波动性”可将其四分为“具有粒子性而不具有波动性”“具有波动性而不具有粒子性”“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既不具有粒子性也不具有波动性”。历史上,正是因为提出了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这一超越“ 具有粒子性而不具有波动性”“ 具有波动性而不具有粒子性”这两种可能的“新可能”,才形成了对光的本性的创新性认识,进而建立了创新性光学理论。逻辑分析不仅提供了发现“新可能”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而且穷尽了创新所需的所有“新可能”。由此可见,逻辑思维实际上就是创新的基本程序思维方式。
其二,构建创新理论如果缺少工具,就如同建大厦没有塔吊,挖隧道没有盾构机,就如同农民没有农具,天文学家没有望远镜。而逻辑就是构建创新理论的工具。一个人如果没有逻辑思维,也许可能提出一个新观点、新方法,但他不可能建立新理论。因为一个理论除了要有基本的概念体系和凝练创见的若干基本命题之外,其关键是要通过严格的证明,构建出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严整理论系统,并由此演绎出可供检验的若干论断。
培养逻辑思维,为创新培根铸魂
在此要特别澄清一下关于逻辑思维培养的两个误解。一是人人都具有逻辑思维;二是人人都能进行逻辑思维,为何还要加强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大家通常认为,人人都具有逻辑思维,因为一般人即使是小孩都能够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人都具有逻辑思维,而只能说明人人都可以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只有当一个人以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作为一种自觉的、恒常的思维方式时,才能说他具有逻辑思维。一个人不自觉地、偶尔使用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更多是习惯性依据经验和直觉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并不能说他具有逻辑思维。
另外,有些人认为,人人都能进行逻辑思维,因此不需要加强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这也是错误的。一个人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并不代表他就能够常常自觉地进行逻辑思维。要形成自觉的逻辑思维,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并且,逻辑思维也有高低之分,只有经过不断的培养和训练,才能使得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升,进而掌握更加复杂的推理方式,更加熟练地进行推理、论证并构建起理论体系。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逻辑思维?如何提高国民的逻辑思维素养?
首先,应该开设专门的逻辑课程。培养逻辑思维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无疑是在大中小学开设逻辑学必修课。尽管在我国基础教育以及普通高中的相关课程标准中,已将“ 逻辑思维”“逻辑推理”列为核心素养之一,但是尚没有独立设置的进行逻辑思维培养的课程。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在欧美?1953年,爱因斯坦在致斯威泽(Switzer)的信中谈到科学的起源时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离开了逻辑思维就不可能有科学,当然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为什么现代欧美等国在诸多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美等国从小学开始就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例如美国的一些小学开设有“推理与写作”(Reasoningand Writing)等课程,对小学生进行专门的逻辑思维训练。要实现科技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必须尽快在中小学开设逻辑学必修课。
其次,要重视各类逻辑教育人才的培养。若要在中小学开设逻辑学必修课,就必须有能够胜任进行逻辑思维培养的教师。而这类教师目前显然是非常稀缺的。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委托中国逻辑学会等专业学会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进行逻辑学教育教学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在师范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开设师范类逻辑学本、专科专业,也可以设立逻辑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逻辑学教育专业博士学位、逻辑学应用专业学位等,以解逻辑学教师稀缺的燃眉之急。
再次,要充分重视逻辑思维培养的理论研究。尽管在我国中小学相关课程标准中都强调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但是对如何培养逻辑思维却缺乏可操作的指南,对逻辑思维培养的具体目标也不明确,缺乏系统的逻辑思维培养理论体系。例如:培养逻辑思维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应该分别进行什么样的逻辑思维训练?这些都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要搞好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必须重视逻辑思维培养的理论研究。如研究逻辑思维的具体要素构成、难易层级,逻辑思维形成、发展和习得的规律,以及逻辑思维测量和评价的标准、方法等。这就如同数学教育,如果没有数学教育理论的指导,在小学阶段教授数学分析,在大学阶段教授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都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与此类似,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等不同阶段,只有依据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不同难易层级的逻辑思维培养,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而有效提升国民的逻辑思维素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需能力。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逻辑学是人类智能的核心部分,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对逻辑推理的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离不开思维素质的提升。只有培育好国民逻辑思维之壤,才能开出科技创新的强国之花;只要培育好国民逻辑思维之壤,就可能开出科技创新的强国之花。
原载:《教育家》2025年1月第2期
来源:教育家杂志强国号2025.1.9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