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与理论构想
实现现代化,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徐图自强的宏伟愿望。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正是在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自觉的辩证互动中,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在理论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上不断发展。
选择与破题: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理论构想。从19世纪中叶中国的仁人志士就开始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回溯了这段历史,自从鸦片战争失败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都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但是,这些探索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总结革命经验和根据地建设的经验,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创新理论,逐渐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化的总体构想。就经济现代化而言,通过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制度,没收官僚资本,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致力于实现中国工业化,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就政治现代化而言,废除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体制机制,正视殖民主义侵略下的政治危机,旗帜鲜明地将反帝反封建与实现现代化联系起来,开启了中国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纪元。在文化现代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倡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确立了中国文化面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精神与科学方法,为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必然趋势”。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实践成功完成了中华民族在革命时期现代化探索的破题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探索。
开局与奠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理论构想。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真正开局,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探索由此完成了从探索“中国的现代化”到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转变,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七年,鉴于国际国内的需要,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不得不主要模仿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苏共二十大后,随着苏联自身问题的暴露,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致力于摆脱苏联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把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1959年底,毛泽东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构想:“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次阐释,也是后来“四个现代化”由来。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性任务,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共产党通过“走自己的路”,初步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以后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一系列原创性、自主性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破与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形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此,改革开放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又大大深化。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这个思想观念落实到实践当中,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概念。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可以看到,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着眼点是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要考虑中国的国情以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基本认识是:一方面,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另一方面,“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在新时代十年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城市化率有了显著提高,社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我们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上取得巨大成功,现代化道路愈发成型。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又自觉结合了中国的发展优势,成功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思维定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擘画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问题,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理论命题,并且系统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紧接着在2021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使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并且将这两个概念的关系的思考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整体性考虑。2022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并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发,形成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丰富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政治内涵,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相统一。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不是一个自发的、在偶然性中缓慢演进的过程,而是我们党带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自觉推进的过程。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而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只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进一步把握好其他的规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的二十大上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段表述充分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的哲学基础。它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哲学问题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既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也离不开世界现代化的整体推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另一方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也离不开中国具体的实际、离不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所面对的客观历史条件。对于前者,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与世界现代化浪潮之间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一种表达;对于后者,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创造性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五个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首要特征。西方的发达国家进行了数百年的现代化,才有约10亿人口的现代化规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算,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时间也就是100多年,但却是推动了14亿人口的现代化进程,其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必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打破西方现代化模式下少数人占有大多数财富的资本逻辑,致力于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劫富济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急不得,也等不得,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那种以资本为中心的、对外扩张的现代化,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当中国高楼大厦林立的时候,我们精神的大厦也得建立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范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这四大关系中的最为根本关系。西方式现代化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而中国式现代化则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你争我夺、你死我活,而应该是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历史和国情作出的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由多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多方面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从九个方面全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本质要求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既是在世界观的层面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之本质,同时也是在实践论的层面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更是在认识论的层面上力图讲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世界意义以及人类文明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是一个历史过程。总的来看,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可分为七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二是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三是从1991年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四是2010年比2000年翻一番,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五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是从2020年到2035年,通过15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七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说,随着每一个阶段性目标的胜利,我们朝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就更进一步。当前,我们已经开启了第六、七个阶段性目标的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必须坚持五大原则。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中国国情的最大特色和根本保障。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上看,社会主义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第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第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既要发挥高层战略谋划和领导作用,又要发挥基层实践探索的积极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既要增强战略稳定性,又要保持策略灵活性,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确保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又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既要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又要坚定维护国家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既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又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来源:《四川日报》2023年3月20日星期一 第09版·思想周刊·理论创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与理论构想
实现现代化,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徐图自强的宏伟愿望。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正是在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自觉的辩证互动中,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在理论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上不断发展。
选择与破题: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理论构想。从19世纪中叶中国的仁人志士就开始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回溯了这段历史,自从鸦片战争失败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都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但是,这些探索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总结革命经验和根据地建设的经验,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创新理论,逐渐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化的总体构想。就经济现代化而言,通过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制度,没收官僚资本,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致力于实现中国工业化,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就政治现代化而言,废除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体制机制,正视殖民主义侵略下的政治危机,旗帜鲜明地将反帝反封建与实现现代化联系起来,开启了中国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纪元。在文化现代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倡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确立了中国文化面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精神与科学方法,为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必然趋势”。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实践成功完成了中华民族在革命时期现代化探索的破题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探索。
开局与奠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理论构想。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真正开局,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探索由此完成了从探索“中国的现代化”到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转变,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七年,鉴于国际国内的需要,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不得不主要模仿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苏共二十大后,随着苏联自身问题的暴露,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致力于摆脱苏联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把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1959年底,毛泽东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构想:“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次阐释,也是后来“四个现代化”由来。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性任务,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共产党通过“走自己的路”,初步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以后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一系列原创性、自主性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破与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形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此,改革开放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又大大深化。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这个思想观念落实到实践当中,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概念。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可以看到,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着眼点是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要考虑中国的国情以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基本认识是:一方面,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另一方面,“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在新时代十年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城市化率有了显著提高,社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我们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上取得巨大成功,现代化道路愈发成型。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又自觉结合了中国的发展优势,成功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思维定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擘画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问题,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理论命题,并且系统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紧接着在2021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使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并且将这两个概念的关系的思考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整体性考虑。2022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并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发,形成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丰富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政治内涵,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相统一。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不是一个自发的、在偶然性中缓慢演进的过程,而是我们党带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自觉推进的过程。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而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只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进一步把握好其他的规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的二十大上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段表述充分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的哲学基础。它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哲学问题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既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也离不开世界现代化的整体推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另一方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也离不开中国具体的实际、离不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所面对的客观历史条件。对于前者,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与世界现代化浪潮之间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一种表达;对于后者,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创造性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五个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首要特征。西方的发达国家进行了数百年的现代化,才有约10亿人口的现代化规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算,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时间也就是100多年,但却是推动了14亿人口的现代化进程,其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必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打破西方现代化模式下少数人占有大多数财富的资本逻辑,致力于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劫富济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急不得,也等不得,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那种以资本为中心的、对外扩张的现代化,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当中国高楼大厦林立的时候,我们精神的大厦也得建立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范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这四大关系中的最为根本关系。西方式现代化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而中国式现代化则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你争我夺、你死我活,而应该是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历史和国情作出的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由多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多方面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从九个方面全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本质要求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既是在世界观的层面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之本质,同时也是在实践论的层面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更是在认识论的层面上力图讲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世界意义以及人类文明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是一个历史过程。总的来看,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可分为七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二是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三是从1991年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四是2010年比2000年翻一番,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五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是从2020年到2035年,通过15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七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说,随着每一个阶段性目标的胜利,我们朝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就更进一步。当前,我们已经开启了第六、七个阶段性目标的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必须坚持五大原则。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中国国情的最大特色和根本保障。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上看,社会主义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第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第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既要发挥高层战略谋划和领导作用,又要发挥基层实践探索的积极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既要增强战略稳定性,又要保持策略灵活性,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确保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又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既要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又要坚定维护国家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既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又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来源:《四川日报》2023年3月20日星期一 第09版·思想周刊·理论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