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为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本刊特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艳秋研究员就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谈谈他们的学习体会与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
一、 底色: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而此变革之底色,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政治上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与新中国成立
实现现代化,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徐图自强的宏伟愿望。尽管它的发端是由外力促使的,但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终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身社会发展的认知历程以及自我超越的现实探索。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最早启动于鸦片战争,其后各阶层知识分子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救亡图存运动。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出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奏鸣曲,体现了中国发展现代化、探索现代化的必然性。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开始译洋书、兴西学,建工厂、筑铁路、开矿山、炼钢铁,开启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洋务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效仿日本实行变法,开启了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改革。维新运动失败后,随着办工厂、兴实业,以及派遣留学生出国、大量引进西方现代认识论等,中国的现代化思想启蒙运动迈出了一大步。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颁布的革新政策和相关法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但是随着封建旧势力卷土重来和军阀混战,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再次遭遇危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自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经济上富起来:改革开放大潮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推动中华民族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飞跃。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生产力的归属问题。
从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夕,中华民族在经济上一步步富起来。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如邓小平所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强调,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吸收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夕,中华民族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19322亿元,并于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于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12年为38354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初步实现。
(三)综合国力上“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征程,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明显改善;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等等。
党的十九大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几代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 共性: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发展
作为一种世界现象和国际潮流,现代化大致兴起于18世纪,扩散于19世纪,流行于20世纪和21世纪,它“是一个诱人的概念,是进步、繁荣、文明、富裕的别名”。作为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现代化包括了科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为诸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所共同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同其他西方国家相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经济的高度发达、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发展。
其一,经济的高度发达。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作为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回应,中国的有识之士陆续提出了“师夷长技”等发展机器制造工业的口号和计划。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便开始出现了国人自办的机器工业。此后,虽然经过了许多曲折,但是工业化的进程始终没有中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毛泽东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经济总量大幅跃升,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党的十八大以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81000元;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化率达到64.7%;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
其二,社会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代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进入现代化行列,这必将成为人类史上的壮举。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追求的目标。经过长期艰苦奋斗,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性贫困得到了全面解决。另一方面,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城镇化人口占比仅11%,到1978年也仅18%。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城镇化率提高的同时,城镇化的质量也不断改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到2020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60%,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此外,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具体表现在: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5100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及时调整生育政策;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0.3亿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等等。其三,人的现代性发展。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维新派就把人的现代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主体要素提了出来,认为只有实现了现代化的新公民,才会有真正的新社会、新国家。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在1901年就概括提出了现代人的人格和行为特征:(1)“独立与合群”:独立之德与合群之德的统一;(2)“自由与制裁”:自由与法制的统一;(3)“自信与虚心”:“自信与虚心,相反而相成者也”;(4)“利己与爱他”:“善能利己者,必先利其群,而后己之利亦从而进焉”;(5)“破坏与成立”:破旧立新“两相济者”。他辩证地总结道:“知有合群之独立,则独立而不轧轹;知有制裁之自由,则自由而不乱暴;知有虚心之自信,则自信而不骄盈;知有爱他之利己,则利己而不偏私;知有成立之破坏,则破坏而不危险。”当代国际发展学专家英克尔斯通过对6个国家6000人的调查分析,概括出了现代人的14个特征,后又通过对12个国家的观察,1986年访华时又做了11点补充。国内很多学者也就现代人的人文特征进行了多种概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有现代化的理想与进取精神;其二,有社会公德和现代人格;其三,具有现代法律意识和理性精神;其四,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时空观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现代化的理念下,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任务,更是成为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标准。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 个性: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各国、各地区有着共同的规律性,但是共性和个性往往是相伴相生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由于各国、各地区现代化起步和发展的时代条件不同,各国的领土、自然条件、人口、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性质等要素不同,因而具有各不相同的发展特征。因此,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同样也要把握其个性。
我们必须辩证看待现代化之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其各自所具有的共性有利于相互启迪、互相借鉴,但是决不能一味地相互模仿。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式的是非得失,不仅要回到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共性中加以探究,还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
(一)建设内容:“五位一体”的现代化
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有着特殊的基本国情、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基因和历史语境,这些特殊要素共同决定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必然是一条独具特色的“长征之路”。一百多年来的经验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并非对西方现代化的简单复制,而是立足于中国自身条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中不难看出,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包括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其次,中国现代化新道路之“新”,在于它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所表现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追求并非完全一致。大多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伴随着对外殖民掠夺和侵略。在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后,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分裂。而中国式现代化则反对走“国强必霸”、战争掠夺和对外转嫁污染的老路,对外强调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而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它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无论困难程度,还是世界意义,都前所未有。它丰富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和路径。
(二)保障层面: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作风和鲜明品格,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所在。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没有经验可循,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才能确保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建设现代化进程中,党充分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三)本质特征:坚持人民至上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恪守人民至上。马克思首先将全部人类历史视为人的存在,“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表现,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的现代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是最具有决定性和创造性的力量,是最活跃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水平,是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如何保持人的全面发展水平与社会现代化水平之间的平衡,是世界现代化史上的一大难题。一些国家和地区推进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表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只见物不见人,往往导致人文精神的迷失,最终拖累整个现代化的发展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不断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解放。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思想。
四、 价值意蕴: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
回顾历史,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单一国家到整个世界的动态演化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和基本特点蕴藏中国独特的现代化解决方案,其本质要求内嵌于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共建共享、以民为本、自强不息、尊重自然、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之中。就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而言,它将重塑现代化世界版图,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方案选择,塑造共融共生的文明新秩序,从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新的现代化世界版图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真正的奇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创举”。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自身的发展就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大贡献。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蓬勃发展使世界社会主义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前所未有。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一带一路”平台等,为解决人类共同发展问题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道路,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彰显世界意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价值,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为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方案选择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大趋势,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追求。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坚强领导核心的带领下凝心聚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在发展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本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和探索,没有唯一正确的发展模式。照抄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会成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探索的最大启示。
(三)中国式现代化塑造共荣共生新秩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要以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塑造共荣共生新秩序,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国际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各种全球性问题日益复杂且不易解决,全球治理面临巨大挑战。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下,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仅凭一国之力来解决世界性问题,全世界人民需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因此,人类在事实上需要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探索符合中国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新时代发展趋势的现代化道路上,既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又博采其他模式之长,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新路。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深刻阐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逻辑、本质特征和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程,是艰辛探索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既为中国发展繁荣进步创造了重要前提,同时也为世界现代化的多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2期,注释从略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为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本刊特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艳秋研究员就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谈谈他们的学习体会与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
一、 底色: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而此变革之底色,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政治上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与新中国成立
实现现代化,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徐图自强的宏伟愿望。尽管它的发端是由外力促使的,但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终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身社会发展的认知历程以及自我超越的现实探索。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最早启动于鸦片战争,其后各阶层知识分子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救亡图存运动。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出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奏鸣曲,体现了中国发展现代化、探索现代化的必然性。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开始译洋书、兴西学,建工厂、筑铁路、开矿山、炼钢铁,开启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洋务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效仿日本实行变法,开启了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改革。维新运动失败后,随着办工厂、兴实业,以及派遣留学生出国、大量引进西方现代认识论等,中国的现代化思想启蒙运动迈出了一大步。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颁布的革新政策和相关法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但是随着封建旧势力卷土重来和军阀混战,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再次遭遇危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自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经济上富起来:改革开放大潮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推动中华民族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飞跃。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生产力的归属问题。
从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夕,中华民族在经济上一步步富起来。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如邓小平所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强调,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吸收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夕,中华民族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19322亿元,并于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于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12年为38354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初步实现。
(三)综合国力上“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征程,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明显改善;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等等。
党的十九大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几代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 共性: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发展
作为一种世界现象和国际潮流,现代化大致兴起于18世纪,扩散于19世纪,流行于20世纪和21世纪,它“是一个诱人的概念,是进步、繁荣、文明、富裕的别名”。作为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现代化包括了科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为诸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所共同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同其他西方国家相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经济的高度发达、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发展。
其一,经济的高度发达。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作为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回应,中国的有识之士陆续提出了“师夷长技”等发展机器制造工业的口号和计划。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便开始出现了国人自办的机器工业。此后,虽然经过了许多曲折,但是工业化的进程始终没有中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毛泽东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经济总量大幅跃升,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党的十八大以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81000元;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化率达到64.7%;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
其二,社会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代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进入现代化行列,这必将成为人类史上的壮举。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追求的目标。经过长期艰苦奋斗,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性贫困得到了全面解决。另一方面,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城镇化人口占比仅11%,到1978年也仅18%。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城镇化率提高的同时,城镇化的质量也不断改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到2020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60%,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此外,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具体表现在: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5100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及时调整生育政策;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0.3亿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等等。其三,人的现代性发展。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维新派就把人的现代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主体要素提了出来,认为只有实现了现代化的新公民,才会有真正的新社会、新国家。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在1901年就概括提出了现代人的人格和行为特征:(1)“独立与合群”:独立之德与合群之德的统一;(2)“自由与制裁”:自由与法制的统一;(3)“自信与虚心”:“自信与虚心,相反而相成者也”;(4)“利己与爱他”:“善能利己者,必先利其群,而后己之利亦从而进焉”;(5)“破坏与成立”:破旧立新“两相济者”。他辩证地总结道:“知有合群之独立,则独立而不轧轹;知有制裁之自由,则自由而不乱暴;知有虚心之自信,则自信而不骄盈;知有爱他之利己,则利己而不偏私;知有成立之破坏,则破坏而不危险。”当代国际发展学专家英克尔斯通过对6个国家6000人的调查分析,概括出了现代人的14个特征,后又通过对12个国家的观察,1986年访华时又做了11点补充。国内很多学者也就现代人的人文特征进行了多种概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有现代化的理想与进取精神;其二,有社会公德和现代人格;其三,具有现代法律意识和理性精神;其四,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时空观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现代化的理念下,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任务,更是成为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标准。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 个性: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各国、各地区有着共同的规律性,但是共性和个性往往是相伴相生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由于各国、各地区现代化起步和发展的时代条件不同,各国的领土、自然条件、人口、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性质等要素不同,因而具有各不相同的发展特征。因此,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同样也要把握其个性。
我们必须辩证看待现代化之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其各自所具有的共性有利于相互启迪、互相借鉴,但是决不能一味地相互模仿。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式的是非得失,不仅要回到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共性中加以探究,还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
(一)建设内容:“五位一体”的现代化
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有着特殊的基本国情、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基因和历史语境,这些特殊要素共同决定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必然是一条独具特色的“长征之路”。一百多年来的经验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并非对西方现代化的简单复制,而是立足于中国自身条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中不难看出,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包括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其次,中国现代化新道路之“新”,在于它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所表现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追求并非完全一致。大多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伴随着对外殖民掠夺和侵略。在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后,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分裂。而中国式现代化则反对走“国强必霸”、战争掠夺和对外转嫁污染的老路,对外强调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而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它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无论困难程度,还是世界意义,都前所未有。它丰富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和路径。
(二)保障层面: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作风和鲜明品格,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所在。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没有经验可循,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才能确保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建设现代化进程中,党充分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三)本质特征:坚持人民至上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恪守人民至上。马克思首先将全部人类历史视为人的存在,“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表现,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的现代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是最具有决定性和创造性的力量,是最活跃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水平,是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如何保持人的全面发展水平与社会现代化水平之间的平衡,是世界现代化史上的一大难题。一些国家和地区推进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表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只见物不见人,往往导致人文精神的迷失,最终拖累整个现代化的发展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不断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解放。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思想。
四、 价值意蕴: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
回顾历史,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单一国家到整个世界的动态演化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和基本特点蕴藏中国独特的现代化解决方案,其本质要求内嵌于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共建共享、以民为本、自强不息、尊重自然、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之中。就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而言,它将重塑现代化世界版图,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方案选择,塑造共融共生的文明新秩序,从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新的现代化世界版图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真正的奇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创举”。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自身的发展就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大贡献。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蓬勃发展使世界社会主义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前所未有。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一带一路”平台等,为解决人类共同发展问题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道路,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彰显世界意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价值,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为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方案选择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大趋势,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追求。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坚强领导核心的带领下凝心聚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在发展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本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和探索,没有唯一正确的发展模式。照抄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会成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探索的最大启示。
(三)中国式现代化塑造共荣共生新秩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要以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塑造共荣共生新秩序,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国际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各种全球性问题日益复杂且不易解决,全球治理面临巨大挑战。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下,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仅凭一国之力来解决世界性问题,全世界人民需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因此,人类在事实上需要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探索符合中国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新时代发展趋势的现代化道路上,既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又博采其他模式之长,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新路。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深刻阐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逻辑、本质特征和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程,是艰辛探索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既为中国发展繁荣进步创造了重要前提,同时也为世界现代化的多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2期,注释从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