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聚焦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回答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领域改什么、如何改、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深刻认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扎实深入,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面貌焕然一新,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蔚然成风,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以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成熟和定型。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包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在内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要求。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开放初期,成功“杀出一条血路”,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对改革的支持拥护和贯彻落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改革各项任务落实,对党员、干部精神状态、思想观念、素质能力、作风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不可避免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和社会关系,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更需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与担当,需要求真务实的改革促进派、实干家。新时代新征程,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必须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我们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我们党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二、牢牢把握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效如何,直接关系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深入贯彻《决定》精神,必须坚持正确改革方向,牢牢把握基本要求,稳妥有序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主线,深刻阐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科学布局、价值追求、重点任务,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问题,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结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深刻回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往哪里改、怎么样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课题,对于系统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点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征程上,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总遵循、总依据、总指引,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正纠偏,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三个“不能变”的正确政治方向。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必须把握好坚持三个“不能变”的正确政治方向,即“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尤其需要指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根本方向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通过深化改革,把党的领导更好体现到治国理政各方面全过程,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而更加有利于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落实,有利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贯彻。
坚持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抓好《决定》的贯彻落实,关键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党的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眼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环境,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争做改革发展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带动全社会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三、坚定不移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引向深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落实《决定》部署的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任务的攻坚期。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引向深入,必须强化责任担当抓落实,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相继落地、渐次开花,取得扎扎实实成效。
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全面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领导班子读书班制度、专题党课制度,加强党章学习教育,强化党性教育,抓实党员、干部经常性学习教育,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走心。加强党员、干部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抓好党员、干部履职能力培训,着力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四下基层”制度,经常性开展领导班子政治体检、扎实开展纪律教育,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打扫政治灰尘、净化政治灵魂、纠正行为偏差。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着眼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把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情况纳入巡视巡察、干部考核考察、审计整改监督的重要内容,及时发现和纠治政绩观偏差、错位问题;发挥正反典型的示范警示作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高度统一起来,持续推动精准规范追责问责,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及时选树宣传表彰党员、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加大对基层干部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干部关心关爱力度。
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政治属性是党组织的根本属性,政治功能是党组织的基本功能。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须不断强化各级各类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开展工作,形成党的组织体系整体合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严格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深化立足岗位作贡献、建言献策等活动,组织党员在推动改革发展、维护安全稳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基层治理等各方面发挥作用。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时,组织在职党员、村(社区)党员、流动党员、新就业群体党员等就近就地转化为应急处突力量,冲锋在前、英勇奋斗。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组织引导党员在网络空间主动发声亮剑,让正能量形成大流量,让党旗在网络空间高高飘扬。
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坚持从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和全面从严治党实际出发,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民主集中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法规衔接和协调,深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改革,做好顶层设计、查漏补缺、提质增效文章,面向实践需要,及时将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办公厅(室)统筹协调、主管部门牵头负责、相关单位协助配合、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严格监督的执规责任制,统分结合、各司其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增强党员、干部的执规意识,提高执规能力,牢固树立执规是本职、执规不力是失职的理念,严格执规标准,规范执规程序,提升执规效果。
原载:《红旗文稿》2024年第17期
来源:红旗文稿微信公众号 2024年09月11日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聚焦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回答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领域改什么、如何改、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深刻认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扎实深入,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面貌焕然一新,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蔚然成风,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以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成熟和定型。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包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在内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要求。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开放初期,成功“杀出一条血路”,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对改革的支持拥护和贯彻落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改革各项任务落实,对党员、干部精神状态、思想观念、素质能力、作风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不可避免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和社会关系,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更需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与担当,需要求真务实的改革促进派、实干家。新时代新征程,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必须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我们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我们党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二、牢牢把握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效如何,直接关系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深入贯彻《决定》精神,必须坚持正确改革方向,牢牢把握基本要求,稳妥有序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主线,深刻阐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科学布局、价值追求、重点任务,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问题,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结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深刻回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往哪里改、怎么样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课题,对于系统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点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征程上,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总遵循、总依据、总指引,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正纠偏,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三个“不能变”的正确政治方向。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必须把握好坚持三个“不能变”的正确政治方向,即“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尤其需要指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根本方向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通过深化改革,把党的领导更好体现到治国理政各方面全过程,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而更加有利于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落实,有利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贯彻。
坚持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抓好《决定》的贯彻落实,关键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党的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眼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环境,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争做改革发展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带动全社会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三、坚定不移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引向深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落实《决定》部署的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任务的攻坚期。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引向深入,必须强化责任担当抓落实,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相继落地、渐次开花,取得扎扎实实成效。
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全面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领导班子读书班制度、专题党课制度,加强党章学习教育,强化党性教育,抓实党员、干部经常性学习教育,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走心。加强党员、干部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抓好党员、干部履职能力培训,着力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四下基层”制度,经常性开展领导班子政治体检、扎实开展纪律教育,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打扫政治灰尘、净化政治灵魂、纠正行为偏差。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着眼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把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情况纳入巡视巡察、干部考核考察、审计整改监督的重要内容,及时发现和纠治政绩观偏差、错位问题;发挥正反典型的示范警示作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高度统一起来,持续推动精准规范追责问责,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及时选树宣传表彰党员、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加大对基层干部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干部关心关爱力度。
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政治属性是党组织的根本属性,政治功能是党组织的基本功能。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须不断强化各级各类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开展工作,形成党的组织体系整体合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严格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深化立足岗位作贡献、建言献策等活动,组织党员在推动改革发展、维护安全稳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基层治理等各方面发挥作用。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时,组织在职党员、村(社区)党员、流动党员、新就业群体党员等就近就地转化为应急处突力量,冲锋在前、英勇奋斗。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组织引导党员在网络空间主动发声亮剑,让正能量形成大流量,让党旗在网络空间高高飘扬。
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坚持从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和全面从严治党实际出发,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民主集中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法规衔接和协调,深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改革,做好顶层设计、查漏补缺、提质增效文章,面向实践需要,及时将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办公厅(室)统筹协调、主管部门牵头负责、相关单位协助配合、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严格监督的执规责任制,统分结合、各司其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增强党员、干部的执规意识,提高执规能力,牢固树立执规是本职、执规不力是失职的理念,严格执规标准,规范执规程序,提升执规效果。
原载:《红旗文稿》2024年第17期
来源:红旗文稿微信公众号 2024年09月11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