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原文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12月02日 第03版)
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深入理解激活何以可能、如何实现等基本问题,以此把握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主体、前提、过程、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肩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二个结合”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这一重要论述,充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在“激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的“同”字,本身即已表明在两者并列关系中也存在主次之别。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不仅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只有坚持其立场观点方法,巩固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始终确保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在于它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唯有坚持以此为遵循,方可充分挖掘并有效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使之在充分融合新时代的具体实际中获得新的内涵。
只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才是激活的对象,而不是其全部内容和形式。由此,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构成了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一个基本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孕育于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赋予仁爱理念以博施济众、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等丰富内涵,为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赋予民本理念以立邦为民、民贵君轻、天道民心等深刻意涵,使国家和民族维持革故鼎新的动力;赋予诚信理念以伦常之本、诚意正心、真实无妄等精深意蕴,为社会秩序稳固奠定了坚实基础;赋予正义理念以公平公正、正己正人、先义后利等独特意义,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强大的价值感召力;赋予和合理念以求同存异、万物共生、气化流行等宏大图景,为多元一体的天下格局奠定了宇宙论基础;赋予大同理念以天下为公、均平公正、安乐和谐等价值理想,使社会各阶层都葆有昂扬向上的追求。这些精神内涵深刻融入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和中华文明最深层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同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彼此契合,这是激活的另一个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所谓“契合”,简言之是指相融、相通、相合。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优秀因子,是以重视人本身并把人安放在天下之中为前提的,这与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基于社会关系来把握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相符合,它们都反对把人看作抽象的、孤立的个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人文化成的根本精神,这与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逻辑上是相通的。此外,内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系列重要理念,包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讲信修睦,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主张,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人类解放、自由人的联合体、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等,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在一个强大的主体作为领导力量下,才能真正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这两者相结合的伟大使命的担纲主体,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自觉肩负起中华文脉的永续之任,深刻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所塑造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揭示出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在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过程中,百余年党史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被贯通起来。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融入中华文明史中,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把中华文明发展道路向现代拓展延伸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让中华文明具有了现代形态。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发扬光大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建立在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上,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
彼此契合的结果是有机结合,而有机结合的结果则为相互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文化主体性,造就出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同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道路一气贯通;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宝库,确立起对中华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的信心,激发了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华文明具有了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征。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12月2日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原文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12月02日 第03版)
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深入理解激活何以可能、如何实现等基本问题,以此把握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主体、前提、过程、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肩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二个结合”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这一重要论述,充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在“激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的“同”字,本身即已表明在两者并列关系中也存在主次之别。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不仅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只有坚持其立场观点方法,巩固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始终确保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在于它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唯有坚持以此为遵循,方可充分挖掘并有效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使之在充分融合新时代的具体实际中获得新的内涵。
只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才是激活的对象,而不是其全部内容和形式。由此,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构成了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一个基本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孕育于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赋予仁爱理念以博施济众、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等丰富内涵,为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赋予民本理念以立邦为民、民贵君轻、天道民心等深刻意涵,使国家和民族维持革故鼎新的动力;赋予诚信理念以伦常之本、诚意正心、真实无妄等精深意蕴,为社会秩序稳固奠定了坚实基础;赋予正义理念以公平公正、正己正人、先义后利等独特意义,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强大的价值感召力;赋予和合理念以求同存异、万物共生、气化流行等宏大图景,为多元一体的天下格局奠定了宇宙论基础;赋予大同理念以天下为公、均平公正、安乐和谐等价值理想,使社会各阶层都葆有昂扬向上的追求。这些精神内涵深刻融入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和中华文明最深层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同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彼此契合,这是激活的另一个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所谓“契合”,简言之是指相融、相通、相合。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优秀因子,是以重视人本身并把人安放在天下之中为前提的,这与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基于社会关系来把握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相符合,它们都反对把人看作抽象的、孤立的个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人文化成的根本精神,这与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逻辑上是相通的。此外,内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系列重要理念,包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讲信修睦,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主张,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人类解放、自由人的联合体、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等,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在一个强大的主体作为领导力量下,才能真正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这两者相结合的伟大使命的担纲主体,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自觉肩负起中华文脉的永续之任,深刻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所塑造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揭示出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在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过程中,百余年党史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被贯通起来。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融入中华文明史中,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把中华文明发展道路向现代拓展延伸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让中华文明具有了现代形态。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发扬光大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建立在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上,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
彼此契合的结果是有机结合,而有机结合的结果则为相互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文化主体性,造就出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同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道路一气贯通;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宝库,确立起对中华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的信心,激发了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华文明具有了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征。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12月2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