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职业道德建设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都与劳动者的职业活动与职业素养紧密相关,三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
劳模精神彰显职业道德建设的榜样力量
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在职业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优秀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凝练。“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一直坚持的人格追求,劳动模范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全面地体现了劳动者在职业岗位上追求“至善”的道德境界,展示了劳动者向上向善和追求卓越的道德风貌。劳动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成就,铸就了内蕴职业道德要求的劳模精神。劳动模范是广大劳动者中的闪光群体,是劳动者的杰出代表,是引导更多劳动者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体现出强大的道德人格力量。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了劳动模范的优秀道德品质,代表了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价值导向,给予每一个期待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劳动者以昂扬的道德激励。在职业岗位上,劳动模范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和忘我的拼搏奉献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了示范和标杆。
发挥劳动模范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提高劳动者职业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劳动模范是时代的道德典范,引领着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方向。坚持和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直接影响职业道德建设的进程和成效。劳动模范的道德行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职业道德规范的切实践行,为劳动者的职业行为选择树立了道德榜样。劳动模范所遵循的正确价值观,不仅体现了他们对劳动意义与职业追求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广大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辨析是非、善恶和美丑的界限提供了明确的价值观标尺。劳动模范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神仙”,他们来自于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就在每个普通劳动者的身边。中国式现代化的事业和职业空间非常宽广,抱有志气和闯劲的普通劳动者,也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舞台上展示自我的能力和才华。每个劳动者只要愿意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将职业道德要求化为切实的具体行动,经过不断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个有职业精神的人。对普通劳动者来说,在日常的职业活动中主动践行工作岗位的道德规范,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职业责任担当,用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劳动实践创造精彩的人生,就能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平凡岗位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劳动精神契合职业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
劳动是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将劳动视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职业是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不同的职业以分工和协作的形式共同构成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每一个具体的职业活动都反映着劳动之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道德意义。虽然劳动者的社会分工不同,因职业岗位差异而形成的收入和待遇也有不同,但所有劳动者都以职业活动的方式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都应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承认和普遍尊重。在当代文明社会,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应当努力营造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文化环境。劳动分工和职业活动中产生的道德要求,在其起始时就具有职业道德的性质和特征,职业道德是适应劳动分工和职业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以此规范职业活动和职业交往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以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来说明劳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了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价值。
劳动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相契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作为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职业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是促进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养,而“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具有内在契合性。劳动者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就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和服务群众;劳动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就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奉献社会。从职业道德建设的角度看,崇尚劳动就是珍爱自己的职业岗位,认可作为劳动者的价值与地位,养成爱岗敬业的道德自觉;热爱劳动是对劳动的积极情感,只有热爱劳动,才能热爱职业岗位,是否热爱劳动成为能否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标准;辛勤劳动要求劳动者在职业岗位上积极投入和努力付出,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在职业岗位上获得成功;诚实劳动既是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也是优良的职业道德品格。新时代职业道德倡导依靠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梦想、改变自身命运,反对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和“躺平”享乐的错误行为。
工匠精神提升职业道德建设的专业高度
工匠精神是劳动者敬业美德的升华。发端于传统社会工匠实践活动的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日益显示出跨越时空的伦理价值。古往今来,凡是在职业岗位和专业领域追求至臻境界的劳动者,在职业和专业目标锚定后,都能够做到方向不移、努力不懈、忘我付出。劳动者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严格要求,塑造了不断追求完美和卓越的工匠精神,劳动者以专业的职业素养升华了“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的敬业美德。专心敬业既是劳动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劳动者安身立业、成就事业的精神品格。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身处何种岗位,都应当对自己选择的职业和工作执着专注、心无旁骛、倾心投入。工匠精神超越了把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的功利观念,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视岗位工作为职业使命和职业理想,能够主动履行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
在职业岗位上传承弘扬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集知识、技能、创新和美德于一身的大国工匠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亟待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工匠精神强调劳动者对专业技术的超越性追求,它在职业道德上表现为劳动者主动地追求职业生涯和岗位工作的完善与卓越。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坚守,不仅是为了向他人和社会提供精良产品和优质服务,而且更为看重附着在产品和服务之上的良心、荣誉以及人格等道德要素。把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和全领域,就是要在践行普遍性职业道德规范基础上,面对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职业越来越专业化和岗位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以职业活动的专业性为抓手,提高劳动者职业道德建设的针对性,鼓励更多劳动者立足本职工作,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感召下,练就高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书写属于劳动者自己的精彩动人的“工匠故事”。
原载:《光明日报》2023-10-16理论版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2023-10-16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职业道德建设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都与劳动者的职业活动与职业素养紧密相关,三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
劳模精神彰显职业道德建设的榜样力量
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在职业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优秀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凝练。“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一直坚持的人格追求,劳动模范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全面地体现了劳动者在职业岗位上追求“至善”的道德境界,展示了劳动者向上向善和追求卓越的道德风貌。劳动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成就,铸就了内蕴职业道德要求的劳模精神。劳动模范是广大劳动者中的闪光群体,是劳动者的杰出代表,是引导更多劳动者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体现出强大的道德人格力量。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了劳动模范的优秀道德品质,代表了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价值导向,给予每一个期待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劳动者以昂扬的道德激励。在职业岗位上,劳动模范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和忘我的拼搏奉献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了示范和标杆。
发挥劳动模范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提高劳动者职业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劳动模范是时代的道德典范,引领着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方向。坚持和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直接影响职业道德建设的进程和成效。劳动模范的道德行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职业道德规范的切实践行,为劳动者的职业行为选择树立了道德榜样。劳动模范所遵循的正确价值观,不仅体现了他们对劳动意义与职业追求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广大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辨析是非、善恶和美丑的界限提供了明确的价值观标尺。劳动模范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神仙”,他们来自于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就在每个普通劳动者的身边。中国式现代化的事业和职业空间非常宽广,抱有志气和闯劲的普通劳动者,也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舞台上展示自我的能力和才华。每个劳动者只要愿意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将职业道德要求化为切实的具体行动,经过不断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个有职业精神的人。对普通劳动者来说,在日常的职业活动中主动践行工作岗位的道德规范,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职业责任担当,用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劳动实践创造精彩的人生,就能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平凡岗位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劳动精神契合职业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
劳动是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将劳动视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职业是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不同的职业以分工和协作的形式共同构成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每一个具体的职业活动都反映着劳动之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道德意义。虽然劳动者的社会分工不同,因职业岗位差异而形成的收入和待遇也有不同,但所有劳动者都以职业活动的方式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都应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承认和普遍尊重。在当代文明社会,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应当努力营造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文化环境。劳动分工和职业活动中产生的道德要求,在其起始时就具有职业道德的性质和特征,职业道德是适应劳动分工和职业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以此规范职业活动和职业交往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以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来说明劳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了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价值。
劳动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相契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作为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职业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是促进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养,而“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具有内在契合性。劳动者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就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和服务群众;劳动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就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奉献社会。从职业道德建设的角度看,崇尚劳动就是珍爱自己的职业岗位,认可作为劳动者的价值与地位,养成爱岗敬业的道德自觉;热爱劳动是对劳动的积极情感,只有热爱劳动,才能热爱职业岗位,是否热爱劳动成为能否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标准;辛勤劳动要求劳动者在职业岗位上积极投入和努力付出,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在职业岗位上获得成功;诚实劳动既是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也是优良的职业道德品格。新时代职业道德倡导依靠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梦想、改变自身命运,反对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和“躺平”享乐的错误行为。
工匠精神提升职业道德建设的专业高度
工匠精神是劳动者敬业美德的升华。发端于传统社会工匠实践活动的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日益显示出跨越时空的伦理价值。古往今来,凡是在职业岗位和专业领域追求至臻境界的劳动者,在职业和专业目标锚定后,都能够做到方向不移、努力不懈、忘我付出。劳动者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严格要求,塑造了不断追求完美和卓越的工匠精神,劳动者以专业的职业素养升华了“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的敬业美德。专心敬业既是劳动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劳动者安身立业、成就事业的精神品格。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身处何种岗位,都应当对自己选择的职业和工作执着专注、心无旁骛、倾心投入。工匠精神超越了把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的功利观念,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视岗位工作为职业使命和职业理想,能够主动履行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
在职业岗位上传承弘扬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集知识、技能、创新和美德于一身的大国工匠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亟待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工匠精神强调劳动者对专业技术的超越性追求,它在职业道德上表现为劳动者主动地追求职业生涯和岗位工作的完善与卓越。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坚守,不仅是为了向他人和社会提供精良产品和优质服务,而且更为看重附着在产品和服务之上的良心、荣誉以及人格等道德要素。把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和全领域,就是要在践行普遍性职业道德规范基础上,面对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职业越来越专业化和岗位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以职业活动的专业性为抓手,提高劳动者职业道德建设的针对性,鼓励更多劳动者立足本职工作,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感召下,练就高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书写属于劳动者自己的精彩动人的“工匠故事”。
原载:《光明日报》2023-10-16理论版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2023-10-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