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乡村振兴是由党和国家部署实施的一项攸关中华民族发展与未来的重要战略。在2018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要“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有关农村的文化振兴,《规划》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指明了乡村振兴同保护传承、丰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内在、紧密的关联。
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本人根据所在单位工作安排,在山东省寿光市教育体育局挂职副局长,分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本人对于寿光本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实践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基于调研的经验与感受,本人认为寿光市在新时代如何继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养老育幼、文化教育、移风易俗、精神文明与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做出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探索,也创造出很多非常具有时代性与启发性的宝贵经验。
以下,笔者将根据个人在调研中的一些观察与思考,对于相关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整理与总结。主要涉及如下内容:第一、寿光在全市各个领域深入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工作的具体情况;第二、自己在寿光实地调研、访谈过程中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里面有对于寿光相关情况实地考察的现场速写,有令我身受触动的两位当地老师的生命故事,也有我因这些所见所闻,所展开的初步思考。目前这些还很初步的思考,既有对寿光经验的初步整理与分析,也有反思这一年的挂职与调研工作对于我今后学术工作所具有的启发与意义。第三、对于寿光今后推动相关工作的一些展望与对策建议。由于时间仓促,这一部分还略显简单,有待完善。以下的相关内容,更多是希望借着自己这一年的经历,在内心与头脑中还很鲜明与清晰的时候,及时地将自己的见闻与反思,做一些初步的整理。目前完成的部分感觉跟这篇暂定的报告题目,还有些不能相称。因此,我自己计划接下来,还会围绕寿光传统文化宣传实践中,一些具体的经验,如饺子宴与幸福餐厅等,做一些更为深入的研究与理论分析。这也是在这篇尚显粗疏的调研报告完成之后,接下来我想要开展的工作。
一、寿光全面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的“五进”活动综述[1]
2020年11月28日,在我们到寿光挂职一个月之后,我和挂职团同仁,利用周末时间,到寿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拜访了寿光市政协原主席、关工委主任王茂兴同志。在这次活动中,王主席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当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方面工作的具体情况,也让我产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兴趣。此后,直至挂职结束前的时间里,我经常参与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相关活动,并在2021年担任周末经典研读活动的主讲人,为大家导读《论语·学而》篇。由此,我同实践中心李海梅主任以及长期参与活动的很多志愿者们,结下深厚的友谊。也在同他们的日常交往并跟他们下乡调研考察的过程中,对当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的具体经验,有了更为丰富地了解。以下对相关情况的综述与调研报告,即根据自己参与相关活动以及调研中的见闻所感,并结合相关文件与新闻媒体的报道,综合做出的。对于自己在调研中的亲身见闻,特别是其中令我印象深刻并深受触动的部分,也附在其后。
寿光是山东省中北部的一个县级市,全市有2072平方公里,15个镇(街道、区),975个行政村,人口111万。历史上,寿光经济并不发达,甚至曾以人口大量外出讨饭出名,文化相较比邻的具有历史传统的青州,就更加相形见绌。但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狠抓工业生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趋于合理。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由贫穷落后的小县城跃升为山东县域经济的排头兵。2021年12月6日,全国县域经济专业智库社会组织——中郡研究所完成并发布了《2021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揭晓第二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县域现代化发展质量优等级县市和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前100名县市名单,寿光排名23位。作为全国知名的蔬菜之乡,广大农民靠着蔬菜种植而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收入的提高,如何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解决普通人在社会日常工作生活中存在的身心伦理困扰,提升社会道德与精神文明水平,寿光市当地一些退休领导敏感到这些社会现实问题的急迫性与重要性,并致力于思考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与实践路径。
2015年,寿光响应党中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成立了寿光市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心,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名誉主任,主任由市政协原主席、市关工委主任王茂兴担任,副主任由市人大、市政协退下来的四名同志担任,市教育局、文化局、报社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在全市招募志愿者,组成传统文化志愿者讲师团,分成15个小组,每镇街(区)一个组,开办“道德大学堂”,负责相关镇街(区)的学校、农村、企业的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王主席特别讲到2015年,刚开始利用媒体刊登传统文化志愿者讲师招募启事,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报名参加,共招募志愿者160多名。并且,随着宣讲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队伍中,到第二年秋季,全市志愿者讲师团成员就达到了近400人。讲师团的骨干,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号称“寿光五老”,成为宣传传统文化的火种与当地受群众欢迎的网红。
十九大之后,寿光市成立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人员从事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15个镇街区、145个市直部门、975个行政村,68家大中型企业,全部成立了由单位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本镇村、单位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全市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格局。为保证相关工作部署与落实,配合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2017年12月28日在全省率先制定下发了《寿光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文明振兴工作方案》,在全市开展“传统文化普及学习”“文明行为养成”等“十大行动”,制定了《寿光市2018 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学习工作方案》《寿光市乡村普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寿光市乡村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辅导员职责》。传统文化普及学习总体安排三年时间:2018 年为打基础阶段;2019年为深化提升阶段;2020 年为巩固提高阶段,达到人人有良好的道德、家家有良好的家风,村村有文明的村风,争取全社会文明和谐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
为扎实有效地推进机关、农村、企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寿光市在各镇街区、市直部门、大中型企业及975个行政村选聘了1-2名热爱传统文化、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担任传统文化辅导员,于2018年春节前后在党校集中开办了六期传统文化辅导员培训班,每期五天,集中封闭式培训传统文化辅导员1260人,目前这些辅导员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骨干力量。下面所要着重介绍的其中一位传统文化宣传员台头镇南兵村的侯圣德老师,就是在2018年4月的培训活动中,最为突出的一位。
配合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宣传,解决教材问题,寿光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编印出版了《孝德教育读本》。读本中收录了《弟子规》《孝经》《寿光二十四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等。市财政投资150多万元,将《孝德教育读本》印发每位干部、教师及全市24万户农民家庭,让全民学习传统文化。同时,还出版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解读,发给副科级以上干部自学。在这次调研活动结束后,王主席也将他们编写出版的教材读本赠送了我们。
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传统文化,寿光全面开展了传统文化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机关“五进”行动,并举办了“孝老饺子宴”等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春风化雨般融入具体行动中。
所谓传统文化进农村,据王主席介绍,他们在深入基层的调研中,关注到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在养老方面存在困难,而且在生活与情感方面也缺乏照料与关心。于是他们将“孝亲敬老”传统的弘扬作为推动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工作的切入点。针对农村教育薄弱的现实,他们在每村设立道德学堂,每月一次,学习《孝德教育读本》等传统文化书籍,并定期组织宣讲活动。为将孝德宣讲与乡村养老等现实问题的解决相结合,他们倡导在乡村为八十岁以上老人开办饺子宴。2017年,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办法,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协调,市传统文化宣教中心牵头负责,在圣城街道北关村、洛城街道惠民村试点创建“孝心示范村”,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和部分志愿者为80岁以上老年人举办“敬老饺子宴”。试点取得了超出预先设想的良好效果。不仅在短时间内在村子里带动起了孝亲敬老的风气,并且拉近了村两委与村民之间、村民各家之间、村民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情感距离。由于此前传统文化宣讲活动,已经在观念上让广大村民重新对传统孝亲文化建立起了解与认同,因此在各村为饺子宴举办推动募捐与志愿服务的活动中,获得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由于村民的捐款远远超出了当年所需的实际支出,一些村子为饺子宴还设立了专项公共基金,从资金上保证了这项活动的持续开展。也有村子出现了村民踊跃报名承办饺子宴的情况,需要排队等待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轮到自己。甚至外出打工常年在外的村民,也积极响应,回村承办或参与其中。而且每次活动举办,村民也以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筹备与组织的各项事务,带动培养了村民参与村集体公共事务的意识与热情,以及村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随着活动的开展,参与包饺子,并为饺子宴或为参与老人提供慰问品而捐款捐物的志愿者越来越多,而且有些村还在饺子宴的同时为老人举办文艺演出与健康义诊,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并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正如一些报道所说的,在饺子宴上“老人吃的是饺子,得到的是尊重和尊严,年轻人付出的是劳动,得到的是道德的提升和快乐。”由于这些氛围的带动、情感距离的拉近,村子里因一些利益纠纷导致的冲突与矛盾,也自然化解。因为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饺子宴”也开始向寿光其它村镇推广,目前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各村根据本地情况,每年定期举办两次、四次到每月一次不等,参加人员也根据村庄实际情况,60岁到80岁不等。像我重点调研的台头镇南兵村,每月固定阴历初十举办75岁以上老人的饺子宴,在寿光饺子宴的推动实践中,表现尤为突出。下面我还会从实地调研的经验,展开详述。此外,同饺子宴一起推动的,还有为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的活动,村干部会带着蛋糕和慰问品前去祝寿,或与饺子宴同时集体举办。无论是饺子宴,还是为老人过生日,子女们也都陪伴左右,由此加强了子女与老人的互动交流,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对他们也是一次孝道的教育。因为村干部亲自参与为村民老人过生日,也增进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了解与感情,这也使得村子在推动其它一些工作时,会获得群众的积极响应与支持。此外,很多街道和村镇还为老人办了幸福食堂,为7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营养午、晚餐。“幸福食堂”采取市里补一点、街道拿一点、村里筹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式,老人每餐只掏很少的钱。这也是寿光逐步推广的一种居家分住,集中吃饭的新型养老模式,目前这种幸福食堂已达110多处。这也将孝老爱亲的宣讲活动,最终落实为日常生活实践,并同切实解决基层养老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所谓传统文化进学校,重在以孝德宣讲带动校风建设。自2016年春天开始,寿光从关心青少年的角度出发,以全市33所初中一年级学生(1.2万人)为重点,对学生、家长及教师一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每月一次,每期一年,连年进行。重点讲授传统孝道和子女教育相关内容,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传统文化进机关,进企业,就是在各机关、各大中型企业也陆续开展了学习传统文化活动。市里将传统文化纳入党校培训体系。按照中办、国办文件中:“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党校教学重要内容”的要求。寿光市在干部培训中增加了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有6万多名党员及干部至少参加过两次以上的传统文化培训。据统计,2017年在党校参加轮训的36000多名党员也分别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以来举办的9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及26期党外干部、工会干部、妇女干部培训班上有2000人聆听市传统文化志愿者讲师团的老干部及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宣讲传统文化。
最后传统文化进家庭,提倡户户定家训,村村评先进,每年评选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弘扬孝道,改善风俗。此外,为解决离婚率持续升高这一社会难题,寿光以老干部、老党员为骨干,成立了寿光市婚姻家庭志愿者辅导中心,招募了260多名志愿者,在民政局离婚登记处工作日期间值班,进行婚姻调解,挽救了很多的失和家庭。
以上主要根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乡镇参与推动相关活动同志所做介绍,以及实际调研了解的情况,并参考相关活动资料与新闻报道做出的综述。下面主要围绕个人在实际调研中的观察与思考,做一些具体的展开。
二、台头镇南兵村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经验的调研实录
南兵村位于寿光市台头镇境东南部,益寿河西岸,伏龙河东支流北侧,西北距镇府驻地北洋头村5公里。人口780余人。在寿光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活动中,南兵村走在前列,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因此,南兵作为寿光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具有突出表现的模范村,经常接待前来参观与学习的各种调研与考察团。我与挂职团的同仁,也是因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陪同社科院宗教所赵法生教授对当地的调研活动,第一次有机会走进南兵村,实际观摩当地举办的饺子宴与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但到南兵村实地调研一周前,我们有幸结识了村民侯圣德老师,并了解了他从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到成为村里传统文化宣传辅导员的特殊经历。以下是初识侯老师,以及在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南兵经验之前,先了解到的有关他的生命故事。
2021年3月13日,一早我同王正、范文丽出发前往青州,参与调研赵法生教授在青州推广乡村儒学的实践情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李海梅主任,特别安排寿光市台头镇南兵村的侯圣德老师开车接我们一同前往。侯老师一路讲起他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历。他最早接触传统文化是2018年3月31日到4月4日,参加王茂兴主席在寿光市委党校办的传统文化学习班。侯老师讲到参与这次学习其实纯粹出于偶然,当初村里本来是派村前任老书记参加,后来因为老书记家里临时有事,现任书记苗乃东就请他临时顶替前往。想到去党校参加活动管吃管住,每天还有补助150元误工费,所以侯老师欣然答应,但当时也就是把它当做村里派下来的任务来完成。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一连听了三天课,他就觉得这个东西非常好,特别是看到宣传传统孝道的一些视频,有关一些当代孝亲典范的亲身经历,让他大为感动。回去就跟书记讲,特别感谢能有这个机会让自己接触到传统文化,所以误工费也不要了,而且发心要在村里做传播传统文化的种子。第二天他就在村里刷上了宣传传统文化的标语,像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等。从此,每天下午都会在大队部的大喇叭中,为大家念一些《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方面的读本。但因为村民缺乏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基础,光念这些读本,大家的反应常常是听不懂。于是他找一些跟这些读本或经典相关的解释书籍来读。但由于每天都读,一两个月下来,能找到的通俗读本也读完了。这期间,他也积极参与寿光市的各种传统文化宣传培训与讲座活动,听得多了自己的视野与想法也开阔了。于是他就围绕村子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像是如何孝顺照顾老人,家庭如何和睦,如何搞好兄弟姐妹的关系,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矛盾等等,又将他在培训、讲座中听到的,书上读到的,网上搜集到的资料,根据不同问题,将材料自己组织起来编写讲义。为了便于更多村民学习收听,他也由最初利用大队部的广播宣传,到在村民微信群中发语音条宣讲,后来又申请了荔枝FM账号,用平台将宣讲内容制成节目文档。随着侯老师课越讲越好,他的讲课节目经过村民微信朋友圈经常被转发给更多的人,并在寿光市传统文化各种交流群里传播。
侯老师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分享,在村民中间慢慢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比如有一户人家,因为经济问题产生矛盾,兄弟十多年不来往,往年春节老母亲也只能在弟弟家过年。但因为时常在群里听到关于孝道的内容,兄弟之间终于冰释前嫌,这一年的春节,兄弟两个终于走到一起,一家人过了个团圆年。另外有个村民常年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导致儿子也难以娶到媳妇。但受到传统文化的带动影响,他不仅开始做生意,改善了自家生活,还拿出钱来资助村里的饺子宴,逢年过节,还要拿着各种粮油食物慰问村里的贫困户,并积极参与村里各项公益活动。村民慢慢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儿子也娶到了媳妇,日子越过越红火。据说这位村民有次跟朋友喝酒,别人问他你怎么现在变得这么好,他跟别人说还不是老侯每天在群里讲得好,自己也得学着做。侯老师说自己最初开始讲的时候,还时常引来别人的侧目,大家也会在后面说“就显他能了”。但侯老师说,虽然听到大家这些议论,心里也会难受,但想到自己认准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不能放弃。后来大家不仅慢慢接受,而且有越来越多的村民积极收听。侯老师说有次早上录完节目却发送失败,没有按时发到村民的群里,大家碰到他很多人都问今天你怎么没讲啊,可见大家每天都有关注。随着侯老师长年累月地坚持,他在村民中间也赢得了大家的信赖,村民家里有什么矛盾,像是婆媳不合什么的,也会找他来调解说和。
侯老师还讲到自己学习传统文化前后的变化,他说自己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以前的生活就是工作挣钱,养家糊口,什么挣钱就干点什么。自从2018年偶然参加培训活动当起了村里传统文化辅导员,自己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好像人生一下子有了新的目标方向。后来的两年多时间,他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之中,参加了很多培训活动。而且,随着村里当年9月开始办饺子宴与幸福院。他又积极投入其中,跟村里退休老师苗乃俊一起,筹办每个月村里的饺子宴,从置办食材,到组织活动,以及活动前后打扫收拾的各种事情。他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基本没有再出远门打工,当地有什么临时的工作他就去干一些,从到工地干零工,到刨红薯,平时只要有空闲,就到幸福院去帮忙。他说自己讲传统文化,也得照着学着做。
直到2020年年中,村里前任书记程效明邀请他到自家办的防水材料厂,负责进货,他才开始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侯老师说他们厂以前负责进货的人,常常拿回扣,甚至出现私下让别的厂贴标卖假货的情况,自己能够有这份工作,还是因为讲传统文化,参与村里志愿活动,老程觉得我人品靠得住。虽然现在侯老师因为工作忙了起来,要按时上下班,但讲课参与村里的志愿服务依然一点不含糊。他说现在每天早睡早起,晚上九点半上床睡觉,早上四点半起床。五点前先在在荔枝FM上将十几分钟的传统文化课录好,然后发到南兵群里,一年除了大年初一,天天雷打不动。他说现在的生活很简单,除了上班,就是学习。后来去南兵调研时,我亲眼看到侯老师平时备课的笔记本,厚厚几大本,每页工工整整写满了字。原来侯老师都是将每次早间讲课的内容事先写在本子上,而且他说因为每天讲,所以他备课都是要准备提前十几天的存量,这样心里才踏实。侯老师说,现在因为有工作,不能天天在幸福院做义工,但每个月村里的饺子宴,还有逢年过节以及村里有其它的志愿活动,他一定到场参与做义工。因此,每个月单位的假期存休一般都不用,要留着村里有活动,或参加市里文明实践中心举办的各种宣讲学习活动时,再请假使用。而且侯老师说现在自己在本职工作上也要求自己做到尽心尽力,因为每天讲课都要起早,所以本来每天八点上班,但一般七点左右就到单位,先到公司各处转转,查看有什么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在上班开工前提前处理好,以免影响工作。他说做这一切,自己从不张扬,因为人在做、天在看,就是图了心安踏实。
另外,侯老师真是一位性情中人,在3月13日调研中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感受到他对我们讲述的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历与心得,确实发自于心底的真情与真意。当天上午,侯老师开车带我们到青州市北道村儒学讲堂调研,跟讲堂的孩子们一起参加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主持人让我们作为代表发言。轮到侯老师发言,他一上台就激动哽咽,许久说不出话来。大家起先都认为他是花粉过敏,后来才感到他是因为被现场的氛围所触动而激动不已。他出门到外面呆了好一阵,才平复好心情。在发言中,侯老师讲到,自己这么激动,是因为看到现场的孩子们,这么小就有机会学习传统文化,令他非常羡慕。因为他自己是到了五十岁才开始起步,所以内心特别有感触,一时就激动得泪流不止。因为这次活动的机缘,也让我跟侯老师成为了忘年之交。我添加了他的微信,也关注了他在荔枝FM的播号,经常收听他在村里每天的传统文化分享。我发现侯老师分享的内容非常丰富,重点围绕和村里普通人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主题,还有传统文化中关于做人处事的道理,每逢时令假日,像是清明、端午、重阳、冬至,也会介绍传统的节庆风俗,以及这些风俗背后的伦理教化意涵。每天十分钟的讲述,既有人生大道理,也穿插着名人名言、经典文句、以及古人与现代人的小故事,用带着乡音的朴素语言,娓娓道来,听起来既精彩又生动,对我也有很多的启发。侯老师因为长期在传统文化宣传与志愿服务方面的突显表现,被评为2020年度寿光市最美志愿者。文明实践中心的李海梅主任,给我介绍侯老师在第一次参加培训做分享时,紧张得连话都说不成句,现在即使面对几百位听众,也能从容讲述,娓娓道来,三年多的时间,进步简直是突飞猛进。因为他的课越讲越好,现在也经常受邀参与市里各种培训活动进行主题演讲或经验分享,他的坚持与努力,让更多的乡村普通人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并从传统的人生智慧中获得启示。
在青州调研活动结束一周后的3月20日,因为赵法生教授来寿光讲座,借此机会在寿光关工委副主任马金涛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李海梅主任等人的陪同下,我们挂职团又跟赵教授一起,来到侯圣德老师所在的台头镇南兵村,进行实地调研。这天刚好是南兵村在办每月一次的孝老爱亲饺子宴。我们来到时,饺子已经包好,一盖帘、一盖帘地摆放在桌子上,厨房的大锅已经烧好水,准备下锅。厨房外面,来吃饺子的老人已经坐好,桌子上还摆着两个大蛋糕,准备为当月过生日的老人庆祝,也有因老人行动不便,代为领餐的家属,拿着保温桶等在外面。现场有很多穿着义工服的志愿者,井然有序地做着各种服务工作。侯老师介绍说,这些来服务的人,都是义工,大家来做服务,都是义务出力,而且坚持只帮忙、不吃饭,这也确保大家对饺子宴的捐助,完全用于公益支出。为了进一步了解南兵村的经验,在一个月之后的4月21日,也就是接下来一个月饺子宴的举办日,我再次来到南兵村,这次村里还为老人们安排了文艺演出。前来演出的是临近东望村的志愿演出队,演出内容很丰富,有舞蹈、歌曲、地方戏曲和小品。村里的志愿者,在厨房内外忙着包饺子,老人们就坐在院子里看演出。侯老师介绍,这个演出队,也都是义务服务的,平时大家组织排练,如果自己村里或邻近村里有需要,他们就会来支援。而南兵村的饺子宴,每月一次,每年总会安排几回这种演出活动。每逢旧历春节期间,还会挑天气好的时候,村里出钱请专业的戏班子来演戏。让老人们在吃饺子的同时,也能看看节目,丰富一下文化娱乐生活。
这两次到南兵村调研观摩饺子宴,我都跟南兵村现任的党支书记苗乃东,进行过座谈与交流。从他的讲述中,让我对南兵经验有了更深的体会。苗书记讲到。其实南兵很早就有敬老爱亲的传统,早在八十年代,老书记丁庆儒在任的时候,每逢中秋节八月十五,那时没有什么钱,就给老年人,送个苹果送块月饼。中间因为村里一些矛盾,乱了一段时间。但到了苗书记任职以来,村里渐渐稳定下来。苗书记谈到,他之前其实一直做企业,因为亲戚关系,了解到防水行业,就到北京去学习技术,后来自己建了厂,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村里选举让他做书记,他就将厂里的生意交给家里人料理,自己专心忙村里的事情。因为家里有生意,所以当这个书记,从不拿工资,将国家发的工资用于村委各种支出。苗书记讲到他治村的经验,就是支部坐镇,党员带头。因为党员看支部,群众看党员。村里的年轻党员,每人负责包一个巷子,承担所属区域的卫生管理,以及帮助解决村民生活遇到的各种困难。所有党员,有条件的,要包贫困户,大家轮流负责,为他们生活所需,提供各种帮助。侯老师讲到,苗书记任职以来,特别是自从2018年村里开始做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以来,潜移默化,村里的风气慢慢有了转变。因为村子里办饺子宴、给八十岁老人过生日,村子里孝亲的风气也被带动了起来。如果谁家的儿女或媳妇不孝顺老人,在村子里就会被大家指指点点。这种孝亲的风气在南兵村有个特别明显的例子,就是村里所有的老人都住正屋,没有住偏房的。调研时赵法生教授听到南兵村这个情况后,就特别的赞叹。他讲到最早推动乡村儒学,就是在湖北、山东等地调研时,看到一些老人晚年孤独凄凉没人照顾的状况,以及听到当地农村老人自杀的现象,被此触动而发心在乡村推动传统孝亲文化,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赵教授讲到,他在山东一些地方调研时,看到一些地方,儿女成家后,老年人就把房子让出来,到一些偏僻的地方,弄个简陋的老人屋,基本上就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苗书记也说,寿光虽还没有老人屋这种极端的情况,但是一般村里儿女成了家,都将最好的正屋让给儿女来住,老人都住进偏房。从居住地方的改变,也显示出老人在家庭中存在地位的下降。但南兵村唯独没有一户是这种情况,老人住正屋,已经形成了传统与风气,谁家要敢让老人住偏房,肯定会被大家说不孝,背后指指点点,因此没人敢这样做。
南兵在2018年9月开始举办饺子宴的同时也响应市里的号召办起了医养一体幸福院,解决老人的吃饭与医疗问题,这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基本保障。苗书记介绍说,村里将原来红白理事会用来办白公事的场地,改造成“医养结合幸福院”,全村51名75岁以上老人在这里集中吃饭,如果老人行动不便,还可由子女亲属代为领取。老人在这里每天吃两顿饭,上午十一点,下午五点,75岁到79岁的老人一天交两块五毛钱,80岁到89岁老人一天五毛钱,90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根据“市财政补贴一部分,村党支部出一部分,社会各界捐一部分”的补贴原则,老人只需花极少的钱,就可以吃到营养均衡的美餐,而且饭菜一周七天不重样。幸福院除了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还为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跟寿光市第四人民医院合作,定期开展健康知识咨询与讲座,每月为老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为村里每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血压、心肺功能以及健康史、精神状况等,实行“保姆式”诊疗保健康复服务。南兵村是寿光市第一家村级“医养结合幸福院”。所谓“医养结合”模式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集医疗、养老、康复为一体,整合了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持续、健康的疗养服务。对老人进行集中供餐,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的饮食服务和生活照护,实现“老有所养”;将卫生室“搬进”幸福院,医生可全天候为村内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实现“老有所医”。这也是寿光市探索实践出的一种符合农村特点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通过南兵的调研,让我更深入切实感受到,寿光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中,以传统孝亲文化为切入点,将传统孝道文化的宣讲,同切实解决基层百姓的养老问题有机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带动起村民志愿服务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三者合力,最终起到带动乡风改善的良好成效。
此外,在调研中,苗书记介绍他的经验时还谈及,要想带动好的风气,改善村风,一是靠党员带头,一是靠平时多宣传、多鼓励。如果村里的公共事务,你不做、他也不做,大家互相推诿,结果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因此,首先要党员带头,先把事情做起来,群众也会跟着积极参与。现在大家已经养成了关心公共事务的习惯,村里有任何事,都不用担心没人做。发现问题,只要谁在微信群里说一声,大家都会积极响应。而且大家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也不限于村里的事情。侯老师讲到前几年夏天寿光暴雨成灾,市里的抗洪部门,号召各村出人装沙袋,书记在群里一号召,南兵就有几十人响应,是临近村里人来得最多的。还有自2020年发生新冠疫情以来,在疫情防控期间,家家户户村民积极参与村口执勤、为老弱病残家庭送去生活必需品等志愿服务活动,共计1200余人次,形成了“党员带头、户户参与”的浓厚氛围。苗书记还讲到另一个经验,就是平时多宣传、多鼓励。苗书记特别讲到在这方面老侯起到的作用很大,每天早上讲上十分钟,大家有空都会听,日久天长,就听到心里,就会学着、照着来做。村支部的苗乃俊老师也特别用心,自从侯老师开始在村里宣讲传统文化,他也一同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活动,而且还把村里的好人好事,每日逐一纪录,当天晚上九点以前,他还会将白天搜集的好人好事整理好并发送到“魅力南兵”村民微信群里。这不仅对做好事的村民是一个鼓励,同时对其它人也是一种启发与教育,以此形成人人争做好事,人人以此为荣的良好氛围。在我们去南兵调研时,苗老师还将自己纪录好人好事的好几个笔记本拿出来给我们展示,村里的重要事件,以及大家平日里做的好事,都被逐一纪录下来,可以说是一部村里的光荣史。而且苗书记介绍,现在每年年终都要搞评比,比如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等等,有很多的项目,由村民集体来评,大家都希望能够获得荣誉,得个小牌牌挂在门口很骄傲,这也带动了村里风气的改善。
以上就是我在南兵调研时所见所闻,看起来都是些小事,却带动起整个村子的良好风气,我觉得其中很多的实践经验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都值得我继续再做深入的咀嚼与思考。还有南兵最美志愿者侯圣德老师,他的故事也令我特别感动,因为在寿光期间与他结下了深厚情谊。虽然挂职回京,但我依然与这位亲切的老大哥继续保持联络,也时常收听他每日的传统文化讲课,并经常做一些电话交流,希望从他那里继续了解南兵最新的发展以及那里的人和事。
三、有关当地民政局婚姻辅导特色服务工作的观摩与调研
在寿光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有一支常年驻守在那里的婚姻辅导团队,为前来准备离婚的夫妇,提供婚姻指导,凭借他们的努力,在最后关头,挽救了无数的失和婚姻与家庭。在来到寿光挂职不久,在与挂职团同仁一起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调研时,就听王茂兴主席,介绍过寿光婚姻辅导团队成立的过程。
据王主席介绍,寿光市于2015年成立了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心,组建了160人的志愿者讲师团,经过培训、自学,人人都能登台宣讲传统文化。由于,他们在调研工作中发现,2000年寿光市协议离婚仅174对,到2016年协议离婚便上升到1651对,扩大了近10倍,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有鉴于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为改变协议离婚数量居高不下且愈演愈烈的态势,促进婚姻家庭和谐。2017年1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下,以志愿者讲师团成员为骨干,寿光市婚姻家庭志愿者辅导中心正式组建。通过媒体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吸收热心公益事业、热爱生活、善于沟通、有一定法律知识基础的爱心人士参加。中心将全体志愿者划分为18个小组,每组20人,选出组长、联络员。在民政局离婚登记处工作日期间,均有一个小组人员值班,设8个辅导室,对前来办理协议离婚的夫妻进行辅导。如今,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360多人,既有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干部,又有在职干部职工及个体工商业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中心提炼了引导分流、倾听分析、判断辅导、跟踪回访四步工作流程,对前来离婚的夫妻展开全方位的辅导工作。根据《寿光日报》今年七月份的最新报道,自婚姻家庭志愿者辅导中心成立以来,截止到2020年底,四年时间寿光市婚姻登记中心共对10458对要求离婚的夫妻进行调解,成功劝和4296对,劝和率41.1%。今年上半年寿光市协议离婚同比下降80多对,实现近年来首次下降,预计全年可减少200多对。而在离婚冷静期内婚姻辅导劝和率也大幅提升,达到45%以上。
在寿光挂职期间,我先后两次到寿光婚姻登记中心,调研、观摩并参与爱心九组的婚姻辅导工作。这一组成员,由文明实践中心李海梅主任带队,其中骨干孙继红老师作为寿光最美志愿者,因为她在调解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最近寿光电视台还对她做了专门报道。这一组的成员中,退休的长者居多,其中有两位还是夫妻档,一同参与调解工作,也有两位年青人,一位是年轻的妈妈,还有一位是被她带进来的朋友。在调研中,通过跟辅导团队的老师交流以及现场观摩,了解到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前来离婚的原因,除了婚内出轨、家庭暴力等极端情况,大多都是源于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与琐事,但因为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日积月累不断升级,最终导致“日子过不下去”。在调研期间,听到前来离婚的夫妻讲得最多的话就是“过够了”。
根据调研期间的有限观察,我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深入思考。首先,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上升,在婚姻中自主、平等意识增强,更容易因为生活条件与个人情感方面的需求不能达成,而提出离婚的诉求。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是,来离婚的夫妻二人,往往男性都是低头不语或沉默寡言,往往表现出觉得没有面子或不好意思的感觉。而与此相较,女性往往气势很盛,更能清楚明晰地讲述家庭矛盾与离婚的理由。而且在离婚的态度上,往往相较男方的犹豫不决,表现出的态度更为斩截坚决。在我所观察到的三对夫妻中间,女方提出离婚的诉求,共同之处多在认为男方收入不理想,不能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男方不能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与子女教育,不顾家;缺乏情感的沟通与交流,男方不能在情感上体贴关心;男方不能协调婆媳之间的关系与矛盾。特别是在婆媳共同生活的家庭,媳妇往往抱怨丈夫对婆婆言听计从,称其为“妈宝男”。说实在,看到、听到比我还年长的四十多岁的山东大汉,被自己的媳妇在外人面前控诉为“妈宝男”,而且表现出一脸无辜的表情,着实有些令人同情。我还注意到,很多年轻夫妻,结婚几年,都已经有了一两个孩子,前来离婚时,表现出来还是有很多的孩子气,对于夫妻如何相处,对于共同养育子女的责任,似乎感受理解不多,大多都从个人自我中心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前来离婚的决定也颇为草率。另外,我也发现在山东地区还是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很多矛盾源于媳妇生的是女儿,而时时感到来自丈夫与公婆的不满而受气。调研那天遇到一个颇为极端的个案,便是太太刚刚剖腹生产下一个女儿,医嘱必须三年后才能再次怀孕,却被婆婆与丈夫逼着要赶快生出儿子,否则就要离婚。虽然对当地重男轻女之风早有耳闻,但亲自接触到这一具体的案例,丈夫及其家人完全不顾媳妇的身体健康,而视其为生子的工具,着实令人感到震惊。此外,调研那天有前来离婚的两对夫妻,也令人深感唏嘘。一对夫妇已经年过半百,两个女儿都已经二十多岁,人言少年夫妻老来伴,携手半生将孩子抚养长大,按说夫妻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但却也因为抚养孩子的任务告一段落,常年积蓄的矛盾,反而因为孩子上学工作离家,缺乏缓冲而激化爆发。另一对年轻夫妻,竟然带着不足四岁的女儿来离婚,小伙子以种棚为业,憨厚老实,二人本是中学同学,按说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妻子觉得婚后老公忙于种棚,不够体贴浪漫,缺乏情感沟通,执意离婚。小伙子低头听着妻子抱怨,一时突然失声哭泣。其间四岁的女儿,并不知晓父母带她来到这里所为何事,以及对她今后的生活意味着什么,只当是出来玩耍,一会儿拽拽爸爸,一会又爬到妈妈身上,看到此情此景,不免为孩子的命运担心难过。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观察是,我发现很多前来离婚的夫妻,其实并非是经过周全考虑之后做出的慎重决定。与其说是来办离婚,心态上勿宁说是前来找“青天大老爷”评评理,断断是非。而抱持这种心态前来办离婚的,又以女性居多,虽然她们嘴上态度坚决,但只要吐尽一肚子苦水,有人能够对自己满腔的委屈不平抱以同情理解,并能够站在女方的立场,对于男方那些非原则性的错误,比如不体贴、喝酒打牌不顾家等等毛病,加以批评,男方认错改正态度良好,往往这种情况的劝和率会很高。而在调研过程中,我也亲历了辅导团队的叔叔阿姨们面对前来离婚夫妻或怒火中烧,或痛哭流涕,或言辞激烈等各种极端情绪状态,却能心平气和地善加安抚、耐心劝导与细心调解的过程。他们不仅善于倾听,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给予充分地理解,而且能够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经验,所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以及新闻报道、影视戏剧、周边人事等等具体案例,从人情世故、事理因果到家庭、社会责任担当等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帮助当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道理,讲明利害,进行细致耐心的调解与劝说。调研那天,有两对夫妻的调解过程,都经历了两三个小时,虽然最终一对劝和,一对还是坚持办离,但调解的叔叔阿姨们都是做到了全心投入,全力付出,真是非常令人感动。
在这次调研中,我也感受到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的问题也成为透视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窗口。今天由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伦理价值观念的变化,家庭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因此,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创造融洽和乐、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要认真用心,善加努力。不仅要承担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责任,也要随时关心体贴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情感状态,并且在日常言行与具体关系、事情的处理中,要细致贴心,充分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并且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善。当然,要做到这点诚非易事,在我们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很少能够获得相关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由于社会转型的剧烈,来自父母辈的生活经验亦未必能够适合子女的生活现实,因此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懵懂无知地步入婚姻与生活,只能在生活的磕磕绊绊、摔打磨练中,慢慢自我成长。如果夫妻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经由生活的学习逐渐磨合出彼此适合的相处方式,不免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分歧。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获得恰当解决,夫妻情感不断被各种问题矛盾消耗磨损,最终难免走向矛盾升级、情绪爆发与感情破裂。这也让我感到,寿光在婚姻登记处为前来离婚的夫妻进行矛盾调解、提供婚姻辅导,仿佛是在婚姻重症ICU,为行将破裂的婚姻,进行最后的抢救治疗。在同一些参与辅导工作的志愿者交流中,他们很多人都讲到,因为参与这个工作,真是看尽人间百态,也因为这些经验,让他们开始自觉意识与反思自己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存在的种种不足,并努力做出调整与改善。在他们看来,调解别人家庭矛盾、婚姻关系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而由于参与这一工作,让他们很多人的家庭关系都得到了更好的改善。他们的这些讲述,不仅让我深刻理解到在社会志愿服务过程中,服务社会、帮助他人与自我完善、学习成长之间的内在关系。也让我意识到,为了能够更好解决家庭问题,我们还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式,提供相关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在社区中提供日常的家庭咨询服务,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目前离婚率过高的社会问题。
另外,由于参与调解工作的志愿者,很多都长期投入学习与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之中。因此,我观察他们在调解工作中,时常会运用传统文化中一些伦理教化方面的知识与内容。这也让我意识到,传统社会中,因为时代与社会结构的特点,在家庭关系与伦理规范中,往往强调男主外与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在夫妻关系中,具有男尊女卑的观念,强调夫妻之间的主从关系。到了今天强调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如果继续强调这些在具体历史时代条件下所提倡的伦理规范,显然就不太合适。如果以这样的一些伦理观念,来对年轻夫妻进行一些家庭辅导或道德劝说,也难免会引起一些心理的反弹,从而影响劝说的接受效果。而我们看到,在今天一些专业的儒学研究者中间,也还有部分学者继续强调传统“三纲”观念的当代适用性,这类主张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伦理观念的社会性、历史性与因应时代需加调整与变革的必要性。而如三纲等伦理观念,乃是在汉代特殊的政治、社会、历史条件下被提出,虽然这一伦理观念在历史上作为传统教化的内容被为政者持续强调,但并不意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应被继续延续与提倡[2]。孔子论及三代礼乐的历史变迁,即有因革损益之说。礼作为一种伦理教化的形式,具有人性基础,亦因应社会伦理建构的需求而建立,虽然其人性根源与义理基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共通性,但其具体内容与形式,却需要不断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以因革损益的方式,不断加以变革与创新。这也应是我们在今天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所应特别关注的重要课题。希望今后自己亦将其作为专业研究持续聚焦的议题之一。
四、杨虹老师的生命故事及跟她一道对当地移风易俗工作的调研
因为自己做儒学的研究,其实一直以来都很关心儒家传统思想与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其中有一个议题为我特别关注,即是儒家的礼乐文明传统,是否能够为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建与社会伦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思想与实践资源。2020年5月初,接到寿光市委党校杨虹老师的电话,说她正在着手计划进行一项关于寿光移风易俗课题的研究调研,想与我沟通几个问题。由于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也因为对于杨老师一直以来非常敬佩,所以就一口答应。
说到杨老师,她曾被传统文化办公室借调两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宣传,有浓厚的兴趣与长期的投入。在一次活动中有幸认识杨老师,因为她跟寿光几位宣传传统文化的老师都是朋友,大家时常在参加活动后吃饭小聚,慢慢就熟悉起来,跟她的交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杨老师在党校从事教学工作,也经常到机关、基层去做思想政治方面的讲座。但她的讲座却并非只是空讲大道理,也从不停留于简单宣讲教条,而是从自己的工作生活经验出发,有自己真实体会与真情实感,将思政课讲得有声有色。正像她自己所说的,如果自己讲的,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都从不去实践,又怎么能够感动别人。她还说起,要讲好一堂课,自己的内心与生命也要先经过一番改变,自己希望别人去学习的,自己要先学着做到,这样课才能讲好,讲出自己的真实体验,才能讲得有说服力。有次她跟我谈起来说到,她觉得听别人宣讲中时常会强调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她觉得这还没有讲到实处、深处,因为如果一个人在别人眼中能够做到无私奉献,他自己也一定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与幸福,否则他不可能一直如此坚持不懈。我觉得她的体会真是非常深刻,让我想到孔子讲的为己之学,只有能够在内心感受中打通人我的隔别,才能对他人与世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切与关怀,如此才能做到《中庸》所谓至诚尽性、成己成物的境界。
在我的眼中,杨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听她讲过几件小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起有回去中央党校参加学习,看到有些学员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些浪费,心里觉得很不安。于是就在培训期间,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感受,写了倡议书,倡议大家能够注意节约。倡议内容是朴实的,情感是真诚的,且勇气可嘉。因此得到大家一致的响应与支持,于是接下来的几天,之前浪费的情况大为改观。另外,我还发现她的调研课题大部分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特别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会遭遇到的问题。一旦发现这样的问题,就追踪展开调研,然后写成政策建议,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自己在党校工作的平台,切实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与改善。2015年她注意到元宵节时,市区孔明灯燃放数量猛增,每到这个时候,市区周边特别是下风向种棚的农民们就会特别紧张,一旦燃烧的孔明灯落到大棚上就会发生危险、遭受损失,为此农民常常通宵不敢睡觉要轮流派人把守。杨老师看到这个情况,经过深入调研写成对策建议,后来得到市长的批复,孔明灯燃放问题得到彻底根治,解决了农民的困扰。杨老师说,我们个人的力量虽然微薄,但只要善于用心努力,其实还是可以尽己之力,让我们的社会与生活有所改善。还有一次,我要去南兵村调研,刚好杨老师也要去临近的社区,为劳教释放人员做讲座。她说虽然从前没有接触过这个群体,但她相信一定能够用真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善意,她讲这话时的真诚与自信非常令我感动。第二天我在南兵调研,杨老师讲座结束后,跟我们会合。活动结束后,搭她的车子返回市区,一路问她讲座的情况。她说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一个群体,起先心里还有些紧张,但实际上跟他们交流后,发现这个群体很多人其实都是很有能力的,也很讲义气。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们在人生中犯过错误,就歧视他们,因为只要他们一念真心回头,其实可以为社会做出很多的贡献。她说为了在讲座前跟听众有所互动,设计了小问卷,中间休息时根据问卷得到的信息,她又临时调整讲座内容,从听众的反馈看,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杨老师说她今后一定会持续关注这个群体,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多跟他们做一些交流与互动,能够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这就是杨老师,每次跟她交流,听她谈工作的进展与心得,都能够从她的身上学到很多。这次有机会参与她的课题研究,当时又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当然是求之不得。
首先我和杨老师利用工作日中午的休息时间,连续几天就调研提纲做了详细讨论。在调研阶段,我们跟圣城街道,以及化龙镇、台头镇等地一些干部群众,进行了访问座谈。并到化龙镇北柴东村、贾家村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座谈,也调研观摩了当地的一些婚礼实况。在调研阶段,跟化龙镇一些长者的交流,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化龙镇的贾老师、燕老师、梁老师几位都是村里传统文化学习宣传的积极分子,他们年龄虽然都已经七八十岁,但身体都特别硬朗,人也很有精神,尤为难得的是他们学习的热情特别高。每次市里的文明实践中心搞活动,他们都是积极参加。因为化龙镇离市区较远,他们要从村里先骑电动车到公交车站,中间再转几趟公交车才能到达市区的实践中心。这边搞活动八点半开始,他们凌晨四点多钟就要起来,五点多钟就要出门,往返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真是做到了风雨无阻。而且这些长者知道我们调研移风易俗的问题,给予了我们非常多的支持与帮助,不仅为我们讲述当地风俗的历史变迁,以及对于近些年移风易俗改革的看法、想法,而且像化龙镇贾家村的贾老师,还作为联络员,帮助我们在村里做调查,利用他在当地村民中的影响力与信任度,向更多的村民征询意见,了解大家真实的想法,令我们非常感动。
我和杨老师在调研访谈中,对于当地一些社会风俗的变迁以及移风易俗的改革,有了很多具体的了解。比如关于丧葬风俗,一些村民给我们介绍,从前丧葬的风俗遵循传统的礼俗,礼仪程序繁复,持续时间久、参与人数多,支出也非常大。后来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文革时期,其实这些传统的礼俗,都在破四旧过程中废除了。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这些旧的礼俗又都回来了,而且还愈演愈烈,很多有钱人甚至借此机会来炫富。很多葬礼上,吹吹打打,摆流水席,吃上几天,札各种纸人、纸马甚至房子、汽车来焚化,其实并非是为了怀念故去的老人而是为了显示有钱。老人们说,近些年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白事由理事会专门负责,提倡节俭,事主家里只需要出很少的钱,而且也不摆流水席,一律吃包子,原来的奢侈之风,被遏制,花费也少了。另外村里设立公共墓地,将原来零散的坟丘,一律迁至公共墓地安葬,就像是革命公墓一样,非常整洁干净。对于这些改革措施,村里的长者大部分人都是非常支持肯定的。但唯一引起大家争议的问题是,由于提倡丧事简办,各村在执行相关措施的时候,尺度也有所不同。在村民的感受里,有些村子的措施过于激进,如果老人夜里过世,早上十点前就要发丧入土。这让老人们感觉难以接受。老人们认为,有些村子则可以到三天再发丧,这个才比较合理,老人们认为丧事至少应该要三天,要给子孙一个守丧来怀念自家老人的时间。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老人越来越不重视,生前把老人当做负担,老人生病也不在床前尽孝,老人死后更巴不得赶快把老人埋了了事。现在丧事简办,有些村子激进到当天就发丧入土,反而迎合了这些不肖子孙的想法,其实跟现在村里提倡孝道的精神不符合。跟老人们座谈,一方面感到这些老人们非常通情达理,对于改革提倡新风俗也非常地理解与接受,同时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令我们深思。关于婚俗的问题,老人讲到,现在村里推广移风易俗,建立红白理事会,但基本上还是白事介入比较多,对于红事则介入较少,甚至根本没有干涉。现在农村办婚礼,确实存在彩礼过重,仪式支出过多,特别是为了儿子娶媳妇,不仅事先要满足女方提出的各种条件,备车备房,支付彩礼,而且婚礼筹办也要老人负责,出钱出力,而且婚礼中收的份子钱,也基本归了儿子媳妇,后续还礼还得靠老人自己出。往往一场婚礼下来,不仅拉下很多亏空,而且劳神费力,感觉就像脱了层皮。其中燕老师的儿子,不久前才办过婚礼,他说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现在还没有完全缓过来,筹办婚礼借的钱也还得慢慢再偿还。经过调研,大部分群众都希望,今后红白理事会应该更多介入红公事,提倡婚礼简办,或举办集体婚礼,对婚宴的规模、彩礼、分子钱,也能提供一些指导意见,这样既能够遏制奢侈之风,让婚礼办得既节俭又庄重,也可减轻父母老人的经济与精神负担。我和杨老师根据调研的情况,又经过深入讨论,最后由杨老师执笔,写成调研报告,经由党校渠道上交市府相关部门,并得到了领导批复。
虽然我已经离开寿光,但在回京后的两个月时间里,我依然跟杨老师经常保持微信、电话联络,在撰写这篇报告的过程中,又跟杨老师通过几次很长的电话,向她了解相关情况。杨老师热情地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经过跟她的交流,让我对寿光开展传统文化实践的一些具体过程,以及中间很多的细节情况,又有了不少新的掌握,对于我深入思考、研究寿光经验给予了很多的启发。
五、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讲授论语,并参与相关传统文化活动的体会与心得
自2021年春节假期结束,返回寿光后,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李海梅主任的邀请,本人参加寿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经典会讲活动,并为当地传统文化爱好者、传统文化宣讲团义工、以及中小学老师,主讲《论语》。先后进行了八九次,主要针对《论语·学而》篇各章,进行了完整的讲读,并同参与活动的老师进行了深入互动与交流。由于,教育局安排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发挥个人专业所长,辅助本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宣传的相关活动与工作。对于在文明实践中心主讲《论语》,教育局领导也给予了很多的关心与支持。
虽然,此前在研究室组织过《论语》读书会,并在社科大开设过“孔孟研究”课程,但此前的听者主要为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和哲学专业的学生。但给没有专业基础的社会人士与传统文化爱好者讲授《论语》,对我而言,确实是全新的体验。因为宣讲团的义工,有中小学的老师,也有普通爱好者,相关基础与需求有所不同。为了面向不同听众,兼顾不同需求,我选择杨伯峻《论语译注》、朱子《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提供给大家,作为预习与讲读的参考读本。最初在讲读每一章时,我尝试为大家细致串讲朱子《集注》,并以钱穆《新解》为基础,对每一章的义理思想加以阐发,并结合我们当下的社会日常工作生活,做一些尽可能的发挥。令我感到收获很多的是,在每次讲读后,李主任还会特别安排一段时间让我跟大家互动交流,一方面为大家答疑,另一方面是聆听在场听众的心得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在王茂兴主席等一大批退休老领导的号召、组织与带动下,在文明实践中心李海梅主任等一大批热心人士对宣传推广传统文化事业全力投入下,其实在寿光本地已经带动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烈氛围。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被培养、带动并参与其中,经过多年的学习交流,他们不仅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方面具有了相当的基础,而且很多热心公益的人士,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公益宣传员,并投入相关的一系列公益活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在心得分享的环节,听到他们一个个现身说法,讲到各自接触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讲到因为学习传统文化对于他们自身的改变,以及他们经由自身处事待人方式的调整,而带来的对于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的改善,还有他们投身公益活动的经验与心得,这些不仅让我对当地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播的情况,有了非常丰富具体的了解,而且他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故事、经验分享,也让我深受感动。此外,大家的提问,也让我在这种对话交流中,有很多收获。因为大家往往由经典的文本义理,延伸讲到他们在当下现实工作生活中所遭遇的一些问题,以及因这些遭遇而有的焦虑、困惑与反思,其中涉及家庭关系、人情交往、职场工作,以及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对我而言,对于他们的问题,其中很多一时间我也难以为他们提供满意的答案。但这些经验对我而言,却是特别宝贵的,让我产生很多的反思。
让我想到,近代以来我们面临民族危机,在救亡图存的紧迫形势下,曾经有过批判传统的思潮,甚至延伸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国家、民间与知识界,都开始意识到继承与弘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实与未来中国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国家层面,早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重要讲话中,就曾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创”课题的明确提出,为我们在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而在民间层面,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由民间推动,以民众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热潮[3]。民间社会对于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播的热情,既同伴随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对于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有关,还源于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中,人们在身心安顿、精神伦理方面所遭遇的困扰,因而迫切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以解决相关问题。而学术思想界,自九十年代国学热以来,很多大学与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国学院、国学类学术研究刊物,培养国学研究人才,推动国学研究发展。新世纪以来,在传统研究领域,有关儒学以及儒学中的经学研究日益发展,不仅一些大学相继成立儒学研究院,而且每年都有大量研讨会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更时有儒学研究者围绕现实问题的发言与讨论,见诸媒体,引起关注。作为中国哲学领域,并且以传统儒学作为研究方向的学者,既为传统文化复兴与儒学研究繁荣的现状感到高兴,但同时又为自己在这种现状中,所应选择的研究道路与方向,而感到困惑。在传统文化复兴热潮持续的今天,知识思想界中以传统文化为自己工作领域与关注焦点的人,自然应该以有品质的学术思想工作,回应来自国家与社会的期待。但如何理顺个人在时代中的生命感受、专业的研究工作与社会现实关怀之间的张力关系,其实是不太容易协调与处理的问题。在专业研究领域,我们往往在学科内部,根据个人的学术兴趣以及所在研究机构的工作安排,选择研究课题,并运用自己的专业训练,依循学科内部被普遍认可接受的研究方法,展开个人研究,呈现研究成果。但这种研究工作的意义赋予与认定,往往被封闭在学科内部,并不必然寻找与现实的连结或对现实保持开放。
但当我在讲读之后,聆听大家的心得分享,解答大家问题的过程中,让我愈加强烈的意识到,自己在从事传统研究时,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个人生命感受、社会现实关怀与专业研究之间,建立起有机的关联。因为社会中的众多普通人投身传统文化学习的热忱,并不仅仅出于个人的兴趣,更多是为在现实生活中寻求精神思想资源,以解决日常遭遇的身心困扰。无论是他们所遭遇的困扰,以及寻求身心安顿的精神需求,在我而言亦多有共鸣。而要想诚实面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并期待自己的研究工作,除了在专业内部对于相关知识积累所具有的学科意义,而对于关乎当下现实的问题也能具有一定的意义。那么必然要想办法让自己的研究,能够有效面对与回应现实,特别是那些同自我与同时代人切己相关的现实课题。对我而言,因为以上这些经验对于自我的触动,期待在今后一段时期,能够以当下中国人身心困扰切己相关的精神伦理问题,作为切入方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相关学术思想资源,进行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探索。
以上这些经验也让我意识到,在今天从事传统文化研究,或传播传统文化,应当具备一定的历史感与现实感。也就是,我们应当认识到无论是传统还是经典,都不可能不经转化而照搬到现实中,即能发挥解决现实问题的功效。虽然我看到很多热心传统的人士,他们提倡、推广、并身体力行地诵读经典,但这毕竟只是学习经典、接近传统的起点与入门,而非自然即能将一切现实问题迎刃而解的万能法宝。回看历史,其实所谓的传统亦非固定有形可以把捉的永恒性存在,而是流动鲜活、生生不息的历史过程。经典产生于文明开创的源头,并在文明的发展中,因其持久的启示性而被人们奉为经典。但经典的启示性,正在于不断启示后来者,基于对历史文明经验的反省,不断因应现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以创造性的诠释与作为,让经典所承载的价值,于现实中再度焕发生机,并持久延续。而由于近代以来,面临现代性的历史转变与中西碰撞的文明挑战,都使得我们所遭遇问题的复杂性与挑战性,还要超过古人。近代以来,中西文明之间的碰撞,虽曾让我们历经磨难与曲折,但西方文明的挑战,也成为我们反省自身历史文明的契机。虽然我们曾有过全盘否定与批判历史传统的思潮与阶段,但实际我们一路走来、直至今天的历史道路,仍是我们自身文明传统的更新与发展。因此,我们只有在对自身的文明传统以及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进行贯通性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理解与把握现实,并基于现实的挑战与需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让我们的文明朝向理想的未来。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指出当代的现实性正为我们叩问历史、理解历史提供了新的契机。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强调“源流互质”,强调我们只有通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才能全面地理解文明的历史,并从历史中人们不断在文明根源性价值的召唤下,承继与发展文明的创造性经验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启示。这些都提示我们在今天从事传统研究,需要深入的理解我们所身处的现实,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具有承载现实的意义,并有助于导引现实朝向一个更好的未来。因此,挂职的工作,以及参与文明实践中心经典讲读的交流活动,对我而言,都是难得地接触与了解现实的契机。这些对于我深入理解传统,寻找传统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点,都会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最后,如果说对当地今后推动相关工作,做一些展望与建议。或许就是应当积极从当地传统文化研究者与爱好者中间不断发现与培养相关人才,并与本地以外的高校研究机构与相关学者建立长期深度地交流与合作。在调研中个人发现,寿光当地在村镇传统文化宣传站的组织建设与宣讲培训活动中,已经涌现出众多具有相当文化素养,并热心公益的爱好者与志愿者。他们中间有潍坊科技学院、市委党校的学者,有长期致力于当地传统文化公益学习组织与教学工作的民间学者,有中小学老师、退休领导干部,有老年大学的学员,以及各行各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他们长期参与中心组织的各项公益学习、交流与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初步的学习与交流的组织与网络。虽然他们具有积极的学习交流主动性与参与热情,但还是较为被动地参与中心组织的相关活动,彼此之间横向的交流与合作还较为松散。如果寿光当地,可以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个交流平台,对于各个领域的参与者与人才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与整合,形成长期稳定与密切连带的学习与实践共同体。对于当地推广传统文化宣讲与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围绕不同的主题,定期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讨论。这样可以及时将当地不断推动的传统文化宣讲实践活动,在不同村镇社区、机关单位、教育机构、行业领域等实际学习实践中产生的鲜活经验与遭遇的问题困难,进行及时的分享汇总与交流讨论。这样可以使自上而下推动的宣讲活动,通过自下而上的交流管道,获得及时最新的经验总结与效果反馈。这必将有利于,寿光推动的传统文化宣传实践活动与当地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具体特点,以及群众工作生活中的实际状况、现实需求进行深度的融合。通过及时的效果反馈、经验的总结推广与问题的发现解决,可以促进当地传统文化宣讲与实践活动,不断因应当地实际与群众需求,进行内容与形式的调整、扩充与丰富,由此必将有利于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与现实改善。
同时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当地非常重视跟本地以外的传统文化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展开长期的交流合作。但这些合作,更多体现在邀请这些机构与专家学者到当地指导工作或开办讲座,虽然对提升当地传统文化学习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帮助。但这种较为单向式的指导授课与合作交流,未必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需求。笔者认为如果能够以寿光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人才骨干组成本地的研究团队,更加具有自主性地同其它研究机构与学者,展开深度的交流与合作。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邀请相关领域学者与研究团队,围绕当地传统文化宣讲与实践过程中的鲜活经验,以协同调研、合作研究等方式,不断予以丰富完善,并加以理论总结,同时对于遭遇到的困惑问题,及时加以切实有效地面对与解决。通过经验交流、理论总结、以及问题困惑的及时解决,不仅有助于当地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活动,在既有经验不断丰富完善的基础上,持续创造出更能贴近现实、深入生活、打动人心的宣传、实践形式与方法,更能够将寿光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宝贵经验,以理论学术成果的形式,加以宣传并提供其它地区参考。对此,笔者虽已结束挂职,但仍会持续关注寿光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尽己所能积极参与其中,以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这一部分主要根据第一次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调研时,王茂兴主席为我们所做的相关介绍以及他们提供的有关材料,并结合近年来媒体相关报道,以及自己通过调研了解到的具体情况汇总所做出的综述。
[2]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存山先生曾与清华历史系方朝晖教授,针对“三纲”问题展开论辩,见《三纲之辨》,载《光明日报》2013年02月25日。李存山先生强调我们今天对于传统文化,应从常与变的角度,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与把握。李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经数千年之久而未中断,此中内在的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可谓中国文化的“常道”。至于“三纲”之说,不是出于千古不变的“天理”,而是中国历史变化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新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在今天我们应当,重视人伦、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对此观点,我亦深表认同。参见李存山:《重视人伦,解构三纲》,见《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中国文化的“变”与“常”》,《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3]张志强:《传统与当代中国——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传统复兴现象的社会文化脉络分析》(《开放时代》2011年第3期)一文对此社会文化现象,有非常展开详细的分析。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乡村振兴是由党和国家部署实施的一项攸关中华民族发展与未来的重要战略。在2018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要“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有关农村的文化振兴,《规划》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指明了乡村振兴同保护传承、丰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内在、紧密的关联。
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本人根据所在单位工作安排,在山东省寿光市教育体育局挂职副局长,分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本人对于寿光本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实践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基于调研的经验与感受,本人认为寿光市在新时代如何继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养老育幼、文化教育、移风易俗、精神文明与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做出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探索,也创造出很多非常具有时代性与启发性的宝贵经验。
以下,笔者将根据个人在调研中的一些观察与思考,对于相关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整理与总结。主要涉及如下内容:第一、寿光在全市各个领域深入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工作的具体情况;第二、自己在寿光实地调研、访谈过程中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里面有对于寿光相关情况实地考察的现场速写,有令我身受触动的两位当地老师的生命故事,也有我因这些所见所闻,所展开的初步思考。目前这些还很初步的思考,既有对寿光经验的初步整理与分析,也有反思这一年的挂职与调研工作对于我今后学术工作所具有的启发与意义。第三、对于寿光今后推动相关工作的一些展望与对策建议。由于时间仓促,这一部分还略显简单,有待完善。以下的相关内容,更多是希望借着自己这一年的经历,在内心与头脑中还很鲜明与清晰的时候,及时地将自己的见闻与反思,做一些初步的整理。目前完成的部分感觉跟这篇暂定的报告题目,还有些不能相称。因此,我自己计划接下来,还会围绕寿光传统文化宣传实践中,一些具体的经验,如饺子宴与幸福餐厅等,做一些更为深入的研究与理论分析。这也是在这篇尚显粗疏的调研报告完成之后,接下来我想要开展的工作。
一、寿光全面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的“五进”活动综述[1]
2020年11月28日,在我们到寿光挂职一个月之后,我和挂职团同仁,利用周末时间,到寿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拜访了寿光市政协原主席、关工委主任王茂兴同志。在这次活动中,王主席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当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方面工作的具体情况,也让我产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兴趣。此后,直至挂职结束前的时间里,我经常参与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相关活动,并在2021年担任周末经典研读活动的主讲人,为大家导读《论语·学而》篇。由此,我同实践中心李海梅主任以及长期参与活动的很多志愿者们,结下深厚的友谊。也在同他们的日常交往并跟他们下乡调研考察的过程中,对当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的具体经验,有了更为丰富地了解。以下对相关情况的综述与调研报告,即根据自己参与相关活动以及调研中的见闻所感,并结合相关文件与新闻媒体的报道,综合做出的。对于自己在调研中的亲身见闻,特别是其中令我印象深刻并深受触动的部分,也附在其后。
寿光是山东省中北部的一个县级市,全市有2072平方公里,15个镇(街道、区),975个行政村,人口111万。历史上,寿光经济并不发达,甚至曾以人口大量外出讨饭出名,文化相较比邻的具有历史传统的青州,就更加相形见绌。但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狠抓工业生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趋于合理。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由贫穷落后的小县城跃升为山东县域经济的排头兵。2021年12月6日,全国县域经济专业智库社会组织——中郡研究所完成并发布了《2021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揭晓第二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县域现代化发展质量优等级县市和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前100名县市名单,寿光排名23位。作为全国知名的蔬菜之乡,广大农民靠着蔬菜种植而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收入的提高,如何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解决普通人在社会日常工作生活中存在的身心伦理困扰,提升社会道德与精神文明水平,寿光市当地一些退休领导敏感到这些社会现实问题的急迫性与重要性,并致力于思考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与实践路径。
2015年,寿光响应党中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成立了寿光市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心,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名誉主任,主任由市政协原主席、市关工委主任王茂兴担任,副主任由市人大、市政协退下来的四名同志担任,市教育局、文化局、报社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在全市招募志愿者,组成传统文化志愿者讲师团,分成15个小组,每镇街(区)一个组,开办“道德大学堂”,负责相关镇街(区)的学校、农村、企业的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王主席特别讲到2015年,刚开始利用媒体刊登传统文化志愿者讲师招募启事,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报名参加,共招募志愿者160多名。并且,随着宣讲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队伍中,到第二年秋季,全市志愿者讲师团成员就达到了近400人。讲师团的骨干,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号称“寿光五老”,成为宣传传统文化的火种与当地受群众欢迎的网红。
十九大之后,寿光市成立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人员从事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15个镇街区、145个市直部门、975个行政村,68家大中型企业,全部成立了由单位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本镇村、单位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全市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格局。为保证相关工作部署与落实,配合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2017年12月28日在全省率先制定下发了《寿光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文明振兴工作方案》,在全市开展“传统文化普及学习”“文明行为养成”等“十大行动”,制定了《寿光市2018 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学习工作方案》《寿光市乡村普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寿光市乡村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辅导员职责》。传统文化普及学习总体安排三年时间:2018 年为打基础阶段;2019年为深化提升阶段;2020 年为巩固提高阶段,达到人人有良好的道德、家家有良好的家风,村村有文明的村风,争取全社会文明和谐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
为扎实有效地推进机关、农村、企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寿光市在各镇街区、市直部门、大中型企业及975个行政村选聘了1-2名热爱传统文化、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担任传统文化辅导员,于2018年春节前后在党校集中开办了六期传统文化辅导员培训班,每期五天,集中封闭式培训传统文化辅导员1260人,目前这些辅导员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骨干力量。下面所要着重介绍的其中一位传统文化宣传员台头镇南兵村的侯圣德老师,就是在2018年4月的培训活动中,最为突出的一位。
配合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宣传,解决教材问题,寿光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编印出版了《孝德教育读本》。读本中收录了《弟子规》《孝经》《寿光二十四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等。市财政投资150多万元,将《孝德教育读本》印发每位干部、教师及全市24万户农民家庭,让全民学习传统文化。同时,还出版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解读,发给副科级以上干部自学。在这次调研活动结束后,王主席也将他们编写出版的教材读本赠送了我们。
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传统文化,寿光全面开展了传统文化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机关“五进”行动,并举办了“孝老饺子宴”等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春风化雨般融入具体行动中。
所谓传统文化进农村,据王主席介绍,他们在深入基层的调研中,关注到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在养老方面存在困难,而且在生活与情感方面也缺乏照料与关心。于是他们将“孝亲敬老”传统的弘扬作为推动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工作的切入点。针对农村教育薄弱的现实,他们在每村设立道德学堂,每月一次,学习《孝德教育读本》等传统文化书籍,并定期组织宣讲活动。为将孝德宣讲与乡村养老等现实问题的解决相结合,他们倡导在乡村为八十岁以上老人开办饺子宴。2017年,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办法,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协调,市传统文化宣教中心牵头负责,在圣城街道北关村、洛城街道惠民村试点创建“孝心示范村”,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和部分志愿者为80岁以上老年人举办“敬老饺子宴”。试点取得了超出预先设想的良好效果。不仅在短时间内在村子里带动起了孝亲敬老的风气,并且拉近了村两委与村民之间、村民各家之间、村民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情感距离。由于此前传统文化宣讲活动,已经在观念上让广大村民重新对传统孝亲文化建立起了解与认同,因此在各村为饺子宴举办推动募捐与志愿服务的活动中,获得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由于村民的捐款远远超出了当年所需的实际支出,一些村子为饺子宴还设立了专项公共基金,从资金上保证了这项活动的持续开展。也有村子出现了村民踊跃报名承办饺子宴的情况,需要排队等待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轮到自己。甚至外出打工常年在外的村民,也积极响应,回村承办或参与其中。而且每次活动举办,村民也以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筹备与组织的各项事务,带动培养了村民参与村集体公共事务的意识与热情,以及村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随着活动的开展,参与包饺子,并为饺子宴或为参与老人提供慰问品而捐款捐物的志愿者越来越多,而且有些村还在饺子宴的同时为老人举办文艺演出与健康义诊,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并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正如一些报道所说的,在饺子宴上“老人吃的是饺子,得到的是尊重和尊严,年轻人付出的是劳动,得到的是道德的提升和快乐。”由于这些氛围的带动、情感距离的拉近,村子里因一些利益纠纷导致的冲突与矛盾,也自然化解。因为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饺子宴”也开始向寿光其它村镇推广,目前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各村根据本地情况,每年定期举办两次、四次到每月一次不等,参加人员也根据村庄实际情况,60岁到80岁不等。像我重点调研的台头镇南兵村,每月固定阴历初十举办75岁以上老人的饺子宴,在寿光饺子宴的推动实践中,表现尤为突出。下面我还会从实地调研的经验,展开详述。此外,同饺子宴一起推动的,还有为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的活动,村干部会带着蛋糕和慰问品前去祝寿,或与饺子宴同时集体举办。无论是饺子宴,还是为老人过生日,子女们也都陪伴左右,由此加强了子女与老人的互动交流,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对他们也是一次孝道的教育。因为村干部亲自参与为村民老人过生日,也增进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了解与感情,这也使得村子在推动其它一些工作时,会获得群众的积极响应与支持。此外,很多街道和村镇还为老人办了幸福食堂,为7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营养午、晚餐。“幸福食堂”采取市里补一点、街道拿一点、村里筹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式,老人每餐只掏很少的钱。这也是寿光逐步推广的一种居家分住,集中吃饭的新型养老模式,目前这种幸福食堂已达110多处。这也将孝老爱亲的宣讲活动,最终落实为日常生活实践,并同切实解决基层养老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所谓传统文化进学校,重在以孝德宣讲带动校风建设。自2016年春天开始,寿光从关心青少年的角度出发,以全市33所初中一年级学生(1.2万人)为重点,对学生、家长及教师一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每月一次,每期一年,连年进行。重点讲授传统孝道和子女教育相关内容,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传统文化进机关,进企业,就是在各机关、各大中型企业也陆续开展了学习传统文化活动。市里将传统文化纳入党校培训体系。按照中办、国办文件中:“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党校教学重要内容”的要求。寿光市在干部培训中增加了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有6万多名党员及干部至少参加过两次以上的传统文化培训。据统计,2017年在党校参加轮训的36000多名党员也分别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以来举办的9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及26期党外干部、工会干部、妇女干部培训班上有2000人聆听市传统文化志愿者讲师团的老干部及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宣讲传统文化。
最后传统文化进家庭,提倡户户定家训,村村评先进,每年评选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弘扬孝道,改善风俗。此外,为解决离婚率持续升高这一社会难题,寿光以老干部、老党员为骨干,成立了寿光市婚姻家庭志愿者辅导中心,招募了260多名志愿者,在民政局离婚登记处工作日期间值班,进行婚姻调解,挽救了很多的失和家庭。
以上主要根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乡镇参与推动相关活动同志所做介绍,以及实际调研了解的情况,并参考相关活动资料与新闻报道做出的综述。下面主要围绕个人在实际调研中的观察与思考,做一些具体的展开。
二、台头镇南兵村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经验的调研实录
南兵村位于寿光市台头镇境东南部,益寿河西岸,伏龙河东支流北侧,西北距镇府驻地北洋头村5公里。人口780余人。在寿光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活动中,南兵村走在前列,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因此,南兵作为寿光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具有突出表现的模范村,经常接待前来参观与学习的各种调研与考察团。我与挂职团的同仁,也是因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陪同社科院宗教所赵法生教授对当地的调研活动,第一次有机会走进南兵村,实际观摩当地举办的饺子宴与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但到南兵村实地调研一周前,我们有幸结识了村民侯圣德老师,并了解了他从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到成为村里传统文化宣传辅导员的特殊经历。以下是初识侯老师,以及在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南兵经验之前,先了解到的有关他的生命故事。
2021年3月13日,一早我同王正、范文丽出发前往青州,参与调研赵法生教授在青州推广乡村儒学的实践情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李海梅主任,特别安排寿光市台头镇南兵村的侯圣德老师开车接我们一同前往。侯老师一路讲起他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历。他最早接触传统文化是2018年3月31日到4月4日,参加王茂兴主席在寿光市委党校办的传统文化学习班。侯老师讲到参与这次学习其实纯粹出于偶然,当初村里本来是派村前任老书记参加,后来因为老书记家里临时有事,现任书记苗乃东就请他临时顶替前往。想到去党校参加活动管吃管住,每天还有补助150元误工费,所以侯老师欣然答应,但当时也就是把它当做村里派下来的任务来完成。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一连听了三天课,他就觉得这个东西非常好,特别是看到宣传传统孝道的一些视频,有关一些当代孝亲典范的亲身经历,让他大为感动。回去就跟书记讲,特别感谢能有这个机会让自己接触到传统文化,所以误工费也不要了,而且发心要在村里做传播传统文化的种子。第二天他就在村里刷上了宣传传统文化的标语,像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等。从此,每天下午都会在大队部的大喇叭中,为大家念一些《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方面的读本。但因为村民缺乏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基础,光念这些读本,大家的反应常常是听不懂。于是他找一些跟这些读本或经典相关的解释书籍来读。但由于每天都读,一两个月下来,能找到的通俗读本也读完了。这期间,他也积极参与寿光市的各种传统文化宣传培训与讲座活动,听得多了自己的视野与想法也开阔了。于是他就围绕村子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像是如何孝顺照顾老人,家庭如何和睦,如何搞好兄弟姐妹的关系,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矛盾等等,又将他在培训、讲座中听到的,书上读到的,网上搜集到的资料,根据不同问题,将材料自己组织起来编写讲义。为了便于更多村民学习收听,他也由最初利用大队部的广播宣传,到在村民微信群中发语音条宣讲,后来又申请了荔枝FM账号,用平台将宣讲内容制成节目文档。随着侯老师课越讲越好,他的讲课节目经过村民微信朋友圈经常被转发给更多的人,并在寿光市传统文化各种交流群里传播。
侯老师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分享,在村民中间慢慢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比如有一户人家,因为经济问题产生矛盾,兄弟十多年不来往,往年春节老母亲也只能在弟弟家过年。但因为时常在群里听到关于孝道的内容,兄弟之间终于冰释前嫌,这一年的春节,兄弟两个终于走到一起,一家人过了个团圆年。另外有个村民常年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导致儿子也难以娶到媳妇。但受到传统文化的带动影响,他不仅开始做生意,改善了自家生活,还拿出钱来资助村里的饺子宴,逢年过节,还要拿着各种粮油食物慰问村里的贫困户,并积极参与村里各项公益活动。村民慢慢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儿子也娶到了媳妇,日子越过越红火。据说这位村民有次跟朋友喝酒,别人问他你怎么现在变得这么好,他跟别人说还不是老侯每天在群里讲得好,自己也得学着做。侯老师说自己最初开始讲的时候,还时常引来别人的侧目,大家也会在后面说“就显他能了”。但侯老师说,虽然听到大家这些议论,心里也会难受,但想到自己认准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不能放弃。后来大家不仅慢慢接受,而且有越来越多的村民积极收听。侯老师说有次早上录完节目却发送失败,没有按时发到村民的群里,大家碰到他很多人都问今天你怎么没讲啊,可见大家每天都有关注。随着侯老师长年累月地坚持,他在村民中间也赢得了大家的信赖,村民家里有什么矛盾,像是婆媳不合什么的,也会找他来调解说和。
侯老师还讲到自己学习传统文化前后的变化,他说自己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以前的生活就是工作挣钱,养家糊口,什么挣钱就干点什么。自从2018年偶然参加培训活动当起了村里传统文化辅导员,自己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好像人生一下子有了新的目标方向。后来的两年多时间,他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之中,参加了很多培训活动。而且,随着村里当年9月开始办饺子宴与幸福院。他又积极投入其中,跟村里退休老师苗乃俊一起,筹办每个月村里的饺子宴,从置办食材,到组织活动,以及活动前后打扫收拾的各种事情。他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基本没有再出远门打工,当地有什么临时的工作他就去干一些,从到工地干零工,到刨红薯,平时只要有空闲,就到幸福院去帮忙。他说自己讲传统文化,也得照着学着做。
直到2020年年中,村里前任书记程效明邀请他到自家办的防水材料厂,负责进货,他才开始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侯老师说他们厂以前负责进货的人,常常拿回扣,甚至出现私下让别的厂贴标卖假货的情况,自己能够有这份工作,还是因为讲传统文化,参与村里志愿活动,老程觉得我人品靠得住。虽然现在侯老师因为工作忙了起来,要按时上下班,但讲课参与村里的志愿服务依然一点不含糊。他说现在每天早睡早起,晚上九点半上床睡觉,早上四点半起床。五点前先在在荔枝FM上将十几分钟的传统文化课录好,然后发到南兵群里,一年除了大年初一,天天雷打不动。他说现在的生活很简单,除了上班,就是学习。后来去南兵调研时,我亲眼看到侯老师平时备课的笔记本,厚厚几大本,每页工工整整写满了字。原来侯老师都是将每次早间讲课的内容事先写在本子上,而且他说因为每天讲,所以他备课都是要准备提前十几天的存量,这样心里才踏实。侯老师说,现在因为有工作,不能天天在幸福院做义工,但每个月村里的饺子宴,还有逢年过节以及村里有其它的志愿活动,他一定到场参与做义工。因此,每个月单位的假期存休一般都不用,要留着村里有活动,或参加市里文明实践中心举办的各种宣讲学习活动时,再请假使用。而且侯老师说现在自己在本职工作上也要求自己做到尽心尽力,因为每天讲课都要起早,所以本来每天八点上班,但一般七点左右就到单位,先到公司各处转转,查看有什么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在上班开工前提前处理好,以免影响工作。他说做这一切,自己从不张扬,因为人在做、天在看,就是图了心安踏实。
另外,侯老师真是一位性情中人,在3月13日调研中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感受到他对我们讲述的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历与心得,确实发自于心底的真情与真意。当天上午,侯老师开车带我们到青州市北道村儒学讲堂调研,跟讲堂的孩子们一起参加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主持人让我们作为代表发言。轮到侯老师发言,他一上台就激动哽咽,许久说不出话来。大家起先都认为他是花粉过敏,后来才感到他是因为被现场的氛围所触动而激动不已。他出门到外面呆了好一阵,才平复好心情。在发言中,侯老师讲到,自己这么激动,是因为看到现场的孩子们,这么小就有机会学习传统文化,令他非常羡慕。因为他自己是到了五十岁才开始起步,所以内心特别有感触,一时就激动得泪流不止。因为这次活动的机缘,也让我跟侯老师成为了忘年之交。我添加了他的微信,也关注了他在荔枝FM的播号,经常收听他在村里每天的传统文化分享。我发现侯老师分享的内容非常丰富,重点围绕和村里普通人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主题,还有传统文化中关于做人处事的道理,每逢时令假日,像是清明、端午、重阳、冬至,也会介绍传统的节庆风俗,以及这些风俗背后的伦理教化意涵。每天十分钟的讲述,既有人生大道理,也穿插着名人名言、经典文句、以及古人与现代人的小故事,用带着乡音的朴素语言,娓娓道来,听起来既精彩又生动,对我也有很多的启发。侯老师因为长期在传统文化宣传与志愿服务方面的突显表现,被评为2020年度寿光市最美志愿者。文明实践中心的李海梅主任,给我介绍侯老师在第一次参加培训做分享时,紧张得连话都说不成句,现在即使面对几百位听众,也能从容讲述,娓娓道来,三年多的时间,进步简直是突飞猛进。因为他的课越讲越好,现在也经常受邀参与市里各种培训活动进行主题演讲或经验分享,他的坚持与努力,让更多的乡村普通人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并从传统的人生智慧中获得启示。
在青州调研活动结束一周后的3月20日,因为赵法生教授来寿光讲座,借此机会在寿光关工委副主任马金涛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李海梅主任等人的陪同下,我们挂职团又跟赵教授一起,来到侯圣德老师所在的台头镇南兵村,进行实地调研。这天刚好是南兵村在办每月一次的孝老爱亲饺子宴。我们来到时,饺子已经包好,一盖帘、一盖帘地摆放在桌子上,厨房的大锅已经烧好水,准备下锅。厨房外面,来吃饺子的老人已经坐好,桌子上还摆着两个大蛋糕,准备为当月过生日的老人庆祝,也有因老人行动不便,代为领餐的家属,拿着保温桶等在外面。现场有很多穿着义工服的志愿者,井然有序地做着各种服务工作。侯老师介绍说,这些来服务的人,都是义工,大家来做服务,都是义务出力,而且坚持只帮忙、不吃饭,这也确保大家对饺子宴的捐助,完全用于公益支出。为了进一步了解南兵村的经验,在一个月之后的4月21日,也就是接下来一个月饺子宴的举办日,我再次来到南兵村,这次村里还为老人们安排了文艺演出。前来演出的是临近东望村的志愿演出队,演出内容很丰富,有舞蹈、歌曲、地方戏曲和小品。村里的志愿者,在厨房内外忙着包饺子,老人们就坐在院子里看演出。侯老师介绍,这个演出队,也都是义务服务的,平时大家组织排练,如果自己村里或邻近村里有需要,他们就会来支援。而南兵村的饺子宴,每月一次,每年总会安排几回这种演出活动。每逢旧历春节期间,还会挑天气好的时候,村里出钱请专业的戏班子来演戏。让老人们在吃饺子的同时,也能看看节目,丰富一下文化娱乐生活。
这两次到南兵村调研观摩饺子宴,我都跟南兵村现任的党支书记苗乃东,进行过座谈与交流。从他的讲述中,让我对南兵经验有了更深的体会。苗书记讲到。其实南兵很早就有敬老爱亲的传统,早在八十年代,老书记丁庆儒在任的时候,每逢中秋节八月十五,那时没有什么钱,就给老年人,送个苹果送块月饼。中间因为村里一些矛盾,乱了一段时间。但到了苗书记任职以来,村里渐渐稳定下来。苗书记谈到,他之前其实一直做企业,因为亲戚关系,了解到防水行业,就到北京去学习技术,后来自己建了厂,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村里选举让他做书记,他就将厂里的生意交给家里人料理,自己专心忙村里的事情。因为家里有生意,所以当这个书记,从不拿工资,将国家发的工资用于村委各种支出。苗书记讲到他治村的经验,就是支部坐镇,党员带头。因为党员看支部,群众看党员。村里的年轻党员,每人负责包一个巷子,承担所属区域的卫生管理,以及帮助解决村民生活遇到的各种困难。所有党员,有条件的,要包贫困户,大家轮流负责,为他们生活所需,提供各种帮助。侯老师讲到,苗书记任职以来,特别是自从2018年村里开始做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以来,潜移默化,村里的风气慢慢有了转变。因为村子里办饺子宴、给八十岁老人过生日,村子里孝亲的风气也被带动了起来。如果谁家的儿女或媳妇不孝顺老人,在村子里就会被大家指指点点。这种孝亲的风气在南兵村有个特别明显的例子,就是村里所有的老人都住正屋,没有住偏房的。调研时赵法生教授听到南兵村这个情况后,就特别的赞叹。他讲到最早推动乡村儒学,就是在湖北、山东等地调研时,看到一些老人晚年孤独凄凉没人照顾的状况,以及听到当地农村老人自杀的现象,被此触动而发心在乡村推动传统孝亲文化,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赵教授讲到,他在山东一些地方调研时,看到一些地方,儿女成家后,老年人就把房子让出来,到一些偏僻的地方,弄个简陋的老人屋,基本上就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苗书记也说,寿光虽还没有老人屋这种极端的情况,但是一般村里儿女成了家,都将最好的正屋让给儿女来住,老人都住进偏房。从居住地方的改变,也显示出老人在家庭中存在地位的下降。但南兵村唯独没有一户是这种情况,老人住正屋,已经形成了传统与风气,谁家要敢让老人住偏房,肯定会被大家说不孝,背后指指点点,因此没人敢这样做。
南兵在2018年9月开始举办饺子宴的同时也响应市里的号召办起了医养一体幸福院,解决老人的吃饭与医疗问题,这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基本保障。苗书记介绍说,村里将原来红白理事会用来办白公事的场地,改造成“医养结合幸福院”,全村51名75岁以上老人在这里集中吃饭,如果老人行动不便,还可由子女亲属代为领取。老人在这里每天吃两顿饭,上午十一点,下午五点,75岁到79岁的老人一天交两块五毛钱,80岁到89岁老人一天五毛钱,90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根据“市财政补贴一部分,村党支部出一部分,社会各界捐一部分”的补贴原则,老人只需花极少的钱,就可以吃到营养均衡的美餐,而且饭菜一周七天不重样。幸福院除了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还为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跟寿光市第四人民医院合作,定期开展健康知识咨询与讲座,每月为老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为村里每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血压、心肺功能以及健康史、精神状况等,实行“保姆式”诊疗保健康复服务。南兵村是寿光市第一家村级“医养结合幸福院”。所谓“医养结合”模式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集医疗、养老、康复为一体,整合了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持续、健康的疗养服务。对老人进行集中供餐,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的饮食服务和生活照护,实现“老有所养”;将卫生室“搬进”幸福院,医生可全天候为村内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实现“老有所医”。这也是寿光市探索实践出的一种符合农村特点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通过南兵的调研,让我更深入切实感受到,寿光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中,以传统孝亲文化为切入点,将传统孝道文化的宣讲,同切实解决基层百姓的养老问题有机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带动起村民志愿服务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三者合力,最终起到带动乡风改善的良好成效。
此外,在调研中,苗书记介绍他的经验时还谈及,要想带动好的风气,改善村风,一是靠党员带头,一是靠平时多宣传、多鼓励。如果村里的公共事务,你不做、他也不做,大家互相推诿,结果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因此,首先要党员带头,先把事情做起来,群众也会跟着积极参与。现在大家已经养成了关心公共事务的习惯,村里有任何事,都不用担心没人做。发现问题,只要谁在微信群里说一声,大家都会积极响应。而且大家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也不限于村里的事情。侯老师讲到前几年夏天寿光暴雨成灾,市里的抗洪部门,号召各村出人装沙袋,书记在群里一号召,南兵就有几十人响应,是临近村里人来得最多的。还有自2020年发生新冠疫情以来,在疫情防控期间,家家户户村民积极参与村口执勤、为老弱病残家庭送去生活必需品等志愿服务活动,共计1200余人次,形成了“党员带头、户户参与”的浓厚氛围。苗书记还讲到另一个经验,就是平时多宣传、多鼓励。苗书记特别讲到在这方面老侯起到的作用很大,每天早上讲上十分钟,大家有空都会听,日久天长,就听到心里,就会学着、照着来做。村支部的苗乃俊老师也特别用心,自从侯老师开始在村里宣讲传统文化,他也一同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活动,而且还把村里的好人好事,每日逐一纪录,当天晚上九点以前,他还会将白天搜集的好人好事整理好并发送到“魅力南兵”村民微信群里。这不仅对做好事的村民是一个鼓励,同时对其它人也是一种启发与教育,以此形成人人争做好事,人人以此为荣的良好氛围。在我们去南兵调研时,苗老师还将自己纪录好人好事的好几个笔记本拿出来给我们展示,村里的重要事件,以及大家平日里做的好事,都被逐一纪录下来,可以说是一部村里的光荣史。而且苗书记介绍,现在每年年终都要搞评比,比如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等等,有很多的项目,由村民集体来评,大家都希望能够获得荣誉,得个小牌牌挂在门口很骄傲,这也带动了村里风气的改善。
以上就是我在南兵调研时所见所闻,看起来都是些小事,却带动起整个村子的良好风气,我觉得其中很多的实践经验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都值得我继续再做深入的咀嚼与思考。还有南兵最美志愿者侯圣德老师,他的故事也令我特别感动,因为在寿光期间与他结下了深厚情谊。虽然挂职回京,但我依然与这位亲切的老大哥继续保持联络,也时常收听他每日的传统文化讲课,并经常做一些电话交流,希望从他那里继续了解南兵最新的发展以及那里的人和事。
三、有关当地民政局婚姻辅导特色服务工作的观摩与调研
在寿光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有一支常年驻守在那里的婚姻辅导团队,为前来准备离婚的夫妇,提供婚姻指导,凭借他们的努力,在最后关头,挽救了无数的失和婚姻与家庭。在来到寿光挂职不久,在与挂职团同仁一起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调研时,就听王茂兴主席,介绍过寿光婚姻辅导团队成立的过程。
据王主席介绍,寿光市于2015年成立了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心,组建了160人的志愿者讲师团,经过培训、自学,人人都能登台宣讲传统文化。由于,他们在调研工作中发现,2000年寿光市协议离婚仅174对,到2016年协议离婚便上升到1651对,扩大了近10倍,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有鉴于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为改变协议离婚数量居高不下且愈演愈烈的态势,促进婚姻家庭和谐。2017年1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下,以志愿者讲师团成员为骨干,寿光市婚姻家庭志愿者辅导中心正式组建。通过媒体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吸收热心公益事业、热爱生活、善于沟通、有一定法律知识基础的爱心人士参加。中心将全体志愿者划分为18个小组,每组20人,选出组长、联络员。在民政局离婚登记处工作日期间,均有一个小组人员值班,设8个辅导室,对前来办理协议离婚的夫妻进行辅导。如今,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360多人,既有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干部,又有在职干部职工及个体工商业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中心提炼了引导分流、倾听分析、判断辅导、跟踪回访四步工作流程,对前来离婚的夫妻展开全方位的辅导工作。根据《寿光日报》今年七月份的最新报道,自婚姻家庭志愿者辅导中心成立以来,截止到2020年底,四年时间寿光市婚姻登记中心共对10458对要求离婚的夫妻进行调解,成功劝和4296对,劝和率41.1%。今年上半年寿光市协议离婚同比下降80多对,实现近年来首次下降,预计全年可减少200多对。而在离婚冷静期内婚姻辅导劝和率也大幅提升,达到45%以上。
在寿光挂职期间,我先后两次到寿光婚姻登记中心,调研、观摩并参与爱心九组的婚姻辅导工作。这一组成员,由文明实践中心李海梅主任带队,其中骨干孙继红老师作为寿光最美志愿者,因为她在调解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最近寿光电视台还对她做了专门报道。这一组的成员中,退休的长者居多,其中有两位还是夫妻档,一同参与调解工作,也有两位年青人,一位是年轻的妈妈,还有一位是被她带进来的朋友。在调研中,通过跟辅导团队的老师交流以及现场观摩,了解到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前来离婚的原因,除了婚内出轨、家庭暴力等极端情况,大多都是源于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与琐事,但因为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日积月累不断升级,最终导致“日子过不下去”。在调研期间,听到前来离婚的夫妻讲得最多的话就是“过够了”。
根据调研期间的有限观察,我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深入思考。首先,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上升,在婚姻中自主、平等意识增强,更容易因为生活条件与个人情感方面的需求不能达成,而提出离婚的诉求。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是,来离婚的夫妻二人,往往男性都是低头不语或沉默寡言,往往表现出觉得没有面子或不好意思的感觉。而与此相较,女性往往气势很盛,更能清楚明晰地讲述家庭矛盾与离婚的理由。而且在离婚的态度上,往往相较男方的犹豫不决,表现出的态度更为斩截坚决。在我所观察到的三对夫妻中间,女方提出离婚的诉求,共同之处多在认为男方收入不理想,不能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男方不能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与子女教育,不顾家;缺乏情感的沟通与交流,男方不能在情感上体贴关心;男方不能协调婆媳之间的关系与矛盾。特别是在婆媳共同生活的家庭,媳妇往往抱怨丈夫对婆婆言听计从,称其为“妈宝男”。说实在,看到、听到比我还年长的四十多岁的山东大汉,被自己的媳妇在外人面前控诉为“妈宝男”,而且表现出一脸无辜的表情,着实有些令人同情。我还注意到,很多年轻夫妻,结婚几年,都已经有了一两个孩子,前来离婚时,表现出来还是有很多的孩子气,对于夫妻如何相处,对于共同养育子女的责任,似乎感受理解不多,大多都从个人自我中心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前来离婚的决定也颇为草率。另外,我也发现在山东地区还是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很多矛盾源于媳妇生的是女儿,而时时感到来自丈夫与公婆的不满而受气。调研那天遇到一个颇为极端的个案,便是太太刚刚剖腹生产下一个女儿,医嘱必须三年后才能再次怀孕,却被婆婆与丈夫逼着要赶快生出儿子,否则就要离婚。虽然对当地重男轻女之风早有耳闻,但亲自接触到这一具体的案例,丈夫及其家人完全不顾媳妇的身体健康,而视其为生子的工具,着实令人感到震惊。此外,调研那天有前来离婚的两对夫妻,也令人深感唏嘘。一对夫妇已经年过半百,两个女儿都已经二十多岁,人言少年夫妻老来伴,携手半生将孩子抚养长大,按说夫妻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但却也因为抚养孩子的任务告一段落,常年积蓄的矛盾,反而因为孩子上学工作离家,缺乏缓冲而激化爆发。另一对年轻夫妻,竟然带着不足四岁的女儿来离婚,小伙子以种棚为业,憨厚老实,二人本是中学同学,按说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妻子觉得婚后老公忙于种棚,不够体贴浪漫,缺乏情感沟通,执意离婚。小伙子低头听着妻子抱怨,一时突然失声哭泣。其间四岁的女儿,并不知晓父母带她来到这里所为何事,以及对她今后的生活意味着什么,只当是出来玩耍,一会儿拽拽爸爸,一会又爬到妈妈身上,看到此情此景,不免为孩子的命运担心难过。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观察是,我发现很多前来离婚的夫妻,其实并非是经过周全考虑之后做出的慎重决定。与其说是来办离婚,心态上勿宁说是前来找“青天大老爷”评评理,断断是非。而抱持这种心态前来办离婚的,又以女性居多,虽然她们嘴上态度坚决,但只要吐尽一肚子苦水,有人能够对自己满腔的委屈不平抱以同情理解,并能够站在女方的立场,对于男方那些非原则性的错误,比如不体贴、喝酒打牌不顾家等等毛病,加以批评,男方认错改正态度良好,往往这种情况的劝和率会很高。而在调研过程中,我也亲历了辅导团队的叔叔阿姨们面对前来离婚夫妻或怒火中烧,或痛哭流涕,或言辞激烈等各种极端情绪状态,却能心平气和地善加安抚、耐心劝导与细心调解的过程。他们不仅善于倾听,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给予充分地理解,而且能够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经验,所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以及新闻报道、影视戏剧、周边人事等等具体案例,从人情世故、事理因果到家庭、社会责任担当等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帮助当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道理,讲明利害,进行细致耐心的调解与劝说。调研那天,有两对夫妻的调解过程,都经历了两三个小时,虽然最终一对劝和,一对还是坚持办离,但调解的叔叔阿姨们都是做到了全心投入,全力付出,真是非常令人感动。
在这次调研中,我也感受到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的问题也成为透视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窗口。今天由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伦理价值观念的变化,家庭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因此,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创造融洽和乐、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要认真用心,善加努力。不仅要承担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责任,也要随时关心体贴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情感状态,并且在日常言行与具体关系、事情的处理中,要细致贴心,充分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并且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善。当然,要做到这点诚非易事,在我们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很少能够获得相关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由于社会转型的剧烈,来自父母辈的生活经验亦未必能够适合子女的生活现实,因此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懵懂无知地步入婚姻与生活,只能在生活的磕磕绊绊、摔打磨练中,慢慢自我成长。如果夫妻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经由生活的学习逐渐磨合出彼此适合的相处方式,不免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分歧。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获得恰当解决,夫妻情感不断被各种问题矛盾消耗磨损,最终难免走向矛盾升级、情绪爆发与感情破裂。这也让我感到,寿光在婚姻登记处为前来离婚的夫妻进行矛盾调解、提供婚姻辅导,仿佛是在婚姻重症ICU,为行将破裂的婚姻,进行最后的抢救治疗。在同一些参与辅导工作的志愿者交流中,他们很多人都讲到,因为参与这个工作,真是看尽人间百态,也因为这些经验,让他们开始自觉意识与反思自己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存在的种种不足,并努力做出调整与改善。在他们看来,调解别人家庭矛盾、婚姻关系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而由于参与这一工作,让他们很多人的家庭关系都得到了更好的改善。他们的这些讲述,不仅让我深刻理解到在社会志愿服务过程中,服务社会、帮助他人与自我完善、学习成长之间的内在关系。也让我意识到,为了能够更好解决家庭问题,我们还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式,提供相关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在社区中提供日常的家庭咨询服务,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目前离婚率过高的社会问题。
另外,由于参与调解工作的志愿者,很多都长期投入学习与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之中。因此,我观察他们在调解工作中,时常会运用传统文化中一些伦理教化方面的知识与内容。这也让我意识到,传统社会中,因为时代与社会结构的特点,在家庭关系与伦理规范中,往往强调男主外与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在夫妻关系中,具有男尊女卑的观念,强调夫妻之间的主从关系。到了今天强调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如果继续强调这些在具体历史时代条件下所提倡的伦理规范,显然就不太合适。如果以这样的一些伦理观念,来对年轻夫妻进行一些家庭辅导或道德劝说,也难免会引起一些心理的反弹,从而影响劝说的接受效果。而我们看到,在今天一些专业的儒学研究者中间,也还有部分学者继续强调传统“三纲”观念的当代适用性,这类主张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伦理观念的社会性、历史性与因应时代需加调整与变革的必要性。而如三纲等伦理观念,乃是在汉代特殊的政治、社会、历史条件下被提出,虽然这一伦理观念在历史上作为传统教化的内容被为政者持续强调,但并不意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应被继续延续与提倡[2]。孔子论及三代礼乐的历史变迁,即有因革损益之说。礼作为一种伦理教化的形式,具有人性基础,亦因应社会伦理建构的需求而建立,虽然其人性根源与义理基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共通性,但其具体内容与形式,却需要不断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以因革损益的方式,不断加以变革与创新。这也应是我们在今天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所应特别关注的重要课题。希望今后自己亦将其作为专业研究持续聚焦的议题之一。
四、杨虹老师的生命故事及跟她一道对当地移风易俗工作的调研
因为自己做儒学的研究,其实一直以来都很关心儒家传统思想与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其中有一个议题为我特别关注,即是儒家的礼乐文明传统,是否能够为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建与社会伦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思想与实践资源。2020年5月初,接到寿光市委党校杨虹老师的电话,说她正在着手计划进行一项关于寿光移风易俗课题的研究调研,想与我沟通几个问题。由于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也因为对于杨老师一直以来非常敬佩,所以就一口答应。
说到杨老师,她曾被传统文化办公室借调两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宣传,有浓厚的兴趣与长期的投入。在一次活动中有幸认识杨老师,因为她跟寿光几位宣传传统文化的老师都是朋友,大家时常在参加活动后吃饭小聚,慢慢就熟悉起来,跟她的交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杨老师在党校从事教学工作,也经常到机关、基层去做思想政治方面的讲座。但她的讲座却并非只是空讲大道理,也从不停留于简单宣讲教条,而是从自己的工作生活经验出发,有自己真实体会与真情实感,将思政课讲得有声有色。正像她自己所说的,如果自己讲的,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都从不去实践,又怎么能够感动别人。她还说起,要讲好一堂课,自己的内心与生命也要先经过一番改变,自己希望别人去学习的,自己要先学着做到,这样课才能讲好,讲出自己的真实体验,才能讲得有说服力。有次她跟我谈起来说到,她觉得听别人宣讲中时常会强调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她觉得这还没有讲到实处、深处,因为如果一个人在别人眼中能够做到无私奉献,他自己也一定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与幸福,否则他不可能一直如此坚持不懈。我觉得她的体会真是非常深刻,让我想到孔子讲的为己之学,只有能够在内心感受中打通人我的隔别,才能对他人与世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切与关怀,如此才能做到《中庸》所谓至诚尽性、成己成物的境界。
在我的眼中,杨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听她讲过几件小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起有回去中央党校参加学习,看到有些学员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些浪费,心里觉得很不安。于是就在培训期间,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感受,写了倡议书,倡议大家能够注意节约。倡议内容是朴实的,情感是真诚的,且勇气可嘉。因此得到大家一致的响应与支持,于是接下来的几天,之前浪费的情况大为改观。另外,我还发现她的调研课题大部分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特别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会遭遇到的问题。一旦发现这样的问题,就追踪展开调研,然后写成政策建议,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自己在党校工作的平台,切实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与改善。2015年她注意到元宵节时,市区孔明灯燃放数量猛增,每到这个时候,市区周边特别是下风向种棚的农民们就会特别紧张,一旦燃烧的孔明灯落到大棚上就会发生危险、遭受损失,为此农民常常通宵不敢睡觉要轮流派人把守。杨老师看到这个情况,经过深入调研写成对策建议,后来得到市长的批复,孔明灯燃放问题得到彻底根治,解决了农民的困扰。杨老师说,我们个人的力量虽然微薄,但只要善于用心努力,其实还是可以尽己之力,让我们的社会与生活有所改善。还有一次,我要去南兵村调研,刚好杨老师也要去临近的社区,为劳教释放人员做讲座。她说虽然从前没有接触过这个群体,但她相信一定能够用真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善意,她讲这话时的真诚与自信非常令我感动。第二天我在南兵调研,杨老师讲座结束后,跟我们会合。活动结束后,搭她的车子返回市区,一路问她讲座的情况。她说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一个群体,起先心里还有些紧张,但实际上跟他们交流后,发现这个群体很多人其实都是很有能力的,也很讲义气。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们在人生中犯过错误,就歧视他们,因为只要他们一念真心回头,其实可以为社会做出很多的贡献。她说为了在讲座前跟听众有所互动,设计了小问卷,中间休息时根据问卷得到的信息,她又临时调整讲座内容,从听众的反馈看,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杨老师说她今后一定会持续关注这个群体,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多跟他们做一些交流与互动,能够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这就是杨老师,每次跟她交流,听她谈工作的进展与心得,都能够从她的身上学到很多。这次有机会参与她的课题研究,当时又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当然是求之不得。
首先我和杨老师利用工作日中午的休息时间,连续几天就调研提纲做了详细讨论。在调研阶段,我们跟圣城街道,以及化龙镇、台头镇等地一些干部群众,进行了访问座谈。并到化龙镇北柴东村、贾家村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座谈,也调研观摩了当地的一些婚礼实况。在调研阶段,跟化龙镇一些长者的交流,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化龙镇的贾老师、燕老师、梁老师几位都是村里传统文化学习宣传的积极分子,他们年龄虽然都已经七八十岁,但身体都特别硬朗,人也很有精神,尤为难得的是他们学习的热情特别高。每次市里的文明实践中心搞活动,他们都是积极参加。因为化龙镇离市区较远,他们要从村里先骑电动车到公交车站,中间再转几趟公交车才能到达市区的实践中心。这边搞活动八点半开始,他们凌晨四点多钟就要起来,五点多钟就要出门,往返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真是做到了风雨无阻。而且这些长者知道我们调研移风易俗的问题,给予了我们非常多的支持与帮助,不仅为我们讲述当地风俗的历史变迁,以及对于近些年移风易俗改革的看法、想法,而且像化龙镇贾家村的贾老师,还作为联络员,帮助我们在村里做调查,利用他在当地村民中的影响力与信任度,向更多的村民征询意见,了解大家真实的想法,令我们非常感动。
我和杨老师在调研访谈中,对于当地一些社会风俗的变迁以及移风易俗的改革,有了很多具体的了解。比如关于丧葬风俗,一些村民给我们介绍,从前丧葬的风俗遵循传统的礼俗,礼仪程序繁复,持续时间久、参与人数多,支出也非常大。后来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文革时期,其实这些传统的礼俗,都在破四旧过程中废除了。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这些旧的礼俗又都回来了,而且还愈演愈烈,很多有钱人甚至借此机会来炫富。很多葬礼上,吹吹打打,摆流水席,吃上几天,札各种纸人、纸马甚至房子、汽车来焚化,其实并非是为了怀念故去的老人而是为了显示有钱。老人们说,近些年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白事由理事会专门负责,提倡节俭,事主家里只需要出很少的钱,而且也不摆流水席,一律吃包子,原来的奢侈之风,被遏制,花费也少了。另外村里设立公共墓地,将原来零散的坟丘,一律迁至公共墓地安葬,就像是革命公墓一样,非常整洁干净。对于这些改革措施,村里的长者大部分人都是非常支持肯定的。但唯一引起大家争议的问题是,由于提倡丧事简办,各村在执行相关措施的时候,尺度也有所不同。在村民的感受里,有些村子的措施过于激进,如果老人夜里过世,早上十点前就要发丧入土。这让老人们感觉难以接受。老人们认为,有些村子则可以到三天再发丧,这个才比较合理,老人们认为丧事至少应该要三天,要给子孙一个守丧来怀念自家老人的时间。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老人越来越不重视,生前把老人当做负担,老人生病也不在床前尽孝,老人死后更巴不得赶快把老人埋了了事。现在丧事简办,有些村子激进到当天就发丧入土,反而迎合了这些不肖子孙的想法,其实跟现在村里提倡孝道的精神不符合。跟老人们座谈,一方面感到这些老人们非常通情达理,对于改革提倡新风俗也非常地理解与接受,同时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令我们深思。关于婚俗的问题,老人讲到,现在村里推广移风易俗,建立红白理事会,但基本上还是白事介入比较多,对于红事则介入较少,甚至根本没有干涉。现在农村办婚礼,确实存在彩礼过重,仪式支出过多,特别是为了儿子娶媳妇,不仅事先要满足女方提出的各种条件,备车备房,支付彩礼,而且婚礼筹办也要老人负责,出钱出力,而且婚礼中收的份子钱,也基本归了儿子媳妇,后续还礼还得靠老人自己出。往往一场婚礼下来,不仅拉下很多亏空,而且劳神费力,感觉就像脱了层皮。其中燕老师的儿子,不久前才办过婚礼,他说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现在还没有完全缓过来,筹办婚礼借的钱也还得慢慢再偿还。经过调研,大部分群众都希望,今后红白理事会应该更多介入红公事,提倡婚礼简办,或举办集体婚礼,对婚宴的规模、彩礼、分子钱,也能提供一些指导意见,这样既能够遏制奢侈之风,让婚礼办得既节俭又庄重,也可减轻父母老人的经济与精神负担。我和杨老师根据调研的情况,又经过深入讨论,最后由杨老师执笔,写成调研报告,经由党校渠道上交市府相关部门,并得到了领导批复。
虽然我已经离开寿光,但在回京后的两个月时间里,我依然跟杨老师经常保持微信、电话联络,在撰写这篇报告的过程中,又跟杨老师通过几次很长的电话,向她了解相关情况。杨老师热情地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经过跟她的交流,让我对寿光开展传统文化实践的一些具体过程,以及中间很多的细节情况,又有了不少新的掌握,对于我深入思考、研究寿光经验给予了很多的启发。
五、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讲授论语,并参与相关传统文化活动的体会与心得
自2021年春节假期结束,返回寿光后,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李海梅主任的邀请,本人参加寿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经典会讲活动,并为当地传统文化爱好者、传统文化宣讲团义工、以及中小学老师,主讲《论语》。先后进行了八九次,主要针对《论语·学而》篇各章,进行了完整的讲读,并同参与活动的老师进行了深入互动与交流。由于,教育局安排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发挥个人专业所长,辅助本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宣传的相关活动与工作。对于在文明实践中心主讲《论语》,教育局领导也给予了很多的关心与支持。
虽然,此前在研究室组织过《论语》读书会,并在社科大开设过“孔孟研究”课程,但此前的听者主要为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和哲学专业的学生。但给没有专业基础的社会人士与传统文化爱好者讲授《论语》,对我而言,确实是全新的体验。因为宣讲团的义工,有中小学的老师,也有普通爱好者,相关基础与需求有所不同。为了面向不同听众,兼顾不同需求,我选择杨伯峻《论语译注》、朱子《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提供给大家,作为预习与讲读的参考读本。最初在讲读每一章时,我尝试为大家细致串讲朱子《集注》,并以钱穆《新解》为基础,对每一章的义理思想加以阐发,并结合我们当下的社会日常工作生活,做一些尽可能的发挥。令我感到收获很多的是,在每次讲读后,李主任还会特别安排一段时间让我跟大家互动交流,一方面为大家答疑,另一方面是聆听在场听众的心得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在王茂兴主席等一大批退休老领导的号召、组织与带动下,在文明实践中心李海梅主任等一大批热心人士对宣传推广传统文化事业全力投入下,其实在寿光本地已经带动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烈氛围。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被培养、带动并参与其中,经过多年的学习交流,他们不仅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方面具有了相当的基础,而且很多热心公益的人士,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公益宣传员,并投入相关的一系列公益活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在心得分享的环节,听到他们一个个现身说法,讲到各自接触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讲到因为学习传统文化对于他们自身的改变,以及他们经由自身处事待人方式的调整,而带来的对于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的改善,还有他们投身公益活动的经验与心得,这些不仅让我对当地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播的情况,有了非常丰富具体的了解,而且他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故事、经验分享,也让我深受感动。此外,大家的提问,也让我在这种对话交流中,有很多收获。因为大家往往由经典的文本义理,延伸讲到他们在当下现实工作生活中所遭遇的一些问题,以及因这些遭遇而有的焦虑、困惑与反思,其中涉及家庭关系、人情交往、职场工作,以及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对我而言,对于他们的问题,其中很多一时间我也难以为他们提供满意的答案。但这些经验对我而言,却是特别宝贵的,让我产生很多的反思。
让我想到,近代以来我们面临民族危机,在救亡图存的紧迫形势下,曾经有过批判传统的思潮,甚至延伸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国家、民间与知识界,都开始意识到继承与弘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实与未来中国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国家层面,早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重要讲话中,就曾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创”课题的明确提出,为我们在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而在民间层面,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由民间推动,以民众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热潮[3]。民间社会对于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播的热情,既同伴随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对于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有关,还源于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中,人们在身心安顿、精神伦理方面所遭遇的困扰,因而迫切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以解决相关问题。而学术思想界,自九十年代国学热以来,很多大学与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国学院、国学类学术研究刊物,培养国学研究人才,推动国学研究发展。新世纪以来,在传统研究领域,有关儒学以及儒学中的经学研究日益发展,不仅一些大学相继成立儒学研究院,而且每年都有大量研讨会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更时有儒学研究者围绕现实问题的发言与讨论,见诸媒体,引起关注。作为中国哲学领域,并且以传统儒学作为研究方向的学者,既为传统文化复兴与儒学研究繁荣的现状感到高兴,但同时又为自己在这种现状中,所应选择的研究道路与方向,而感到困惑。在传统文化复兴热潮持续的今天,知识思想界中以传统文化为自己工作领域与关注焦点的人,自然应该以有品质的学术思想工作,回应来自国家与社会的期待。但如何理顺个人在时代中的生命感受、专业的研究工作与社会现实关怀之间的张力关系,其实是不太容易协调与处理的问题。在专业研究领域,我们往往在学科内部,根据个人的学术兴趣以及所在研究机构的工作安排,选择研究课题,并运用自己的专业训练,依循学科内部被普遍认可接受的研究方法,展开个人研究,呈现研究成果。但这种研究工作的意义赋予与认定,往往被封闭在学科内部,并不必然寻找与现实的连结或对现实保持开放。
但当我在讲读之后,聆听大家的心得分享,解答大家问题的过程中,让我愈加强烈的意识到,自己在从事传统研究时,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个人生命感受、社会现实关怀与专业研究之间,建立起有机的关联。因为社会中的众多普通人投身传统文化学习的热忱,并不仅仅出于个人的兴趣,更多是为在现实生活中寻求精神思想资源,以解决日常遭遇的身心困扰。无论是他们所遭遇的困扰,以及寻求身心安顿的精神需求,在我而言亦多有共鸣。而要想诚实面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并期待自己的研究工作,除了在专业内部对于相关知识积累所具有的学科意义,而对于关乎当下现实的问题也能具有一定的意义。那么必然要想办法让自己的研究,能够有效面对与回应现实,特别是那些同自我与同时代人切己相关的现实课题。对我而言,因为以上这些经验对于自我的触动,期待在今后一段时期,能够以当下中国人身心困扰切己相关的精神伦理问题,作为切入方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相关学术思想资源,进行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探索。
以上这些经验也让我意识到,在今天从事传统文化研究,或传播传统文化,应当具备一定的历史感与现实感。也就是,我们应当认识到无论是传统还是经典,都不可能不经转化而照搬到现实中,即能发挥解决现实问题的功效。虽然我看到很多热心传统的人士,他们提倡、推广、并身体力行地诵读经典,但这毕竟只是学习经典、接近传统的起点与入门,而非自然即能将一切现实问题迎刃而解的万能法宝。回看历史,其实所谓的传统亦非固定有形可以把捉的永恒性存在,而是流动鲜活、生生不息的历史过程。经典产生于文明开创的源头,并在文明的发展中,因其持久的启示性而被人们奉为经典。但经典的启示性,正在于不断启示后来者,基于对历史文明经验的反省,不断因应现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以创造性的诠释与作为,让经典所承载的价值,于现实中再度焕发生机,并持久延续。而由于近代以来,面临现代性的历史转变与中西碰撞的文明挑战,都使得我们所遭遇问题的复杂性与挑战性,还要超过古人。近代以来,中西文明之间的碰撞,虽曾让我们历经磨难与曲折,但西方文明的挑战,也成为我们反省自身历史文明的契机。虽然我们曾有过全盘否定与批判历史传统的思潮与阶段,但实际我们一路走来、直至今天的历史道路,仍是我们自身文明传统的更新与发展。因此,我们只有在对自身的文明传统以及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进行贯通性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理解与把握现实,并基于现实的挑战与需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让我们的文明朝向理想的未来。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指出当代的现实性正为我们叩问历史、理解历史提供了新的契机。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强调“源流互质”,强调我们只有通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才能全面地理解文明的历史,并从历史中人们不断在文明根源性价值的召唤下,承继与发展文明的创造性经验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启示。这些都提示我们在今天从事传统研究,需要深入的理解我们所身处的现实,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具有承载现实的意义,并有助于导引现实朝向一个更好的未来。因此,挂职的工作,以及参与文明实践中心经典讲读的交流活动,对我而言,都是难得地接触与了解现实的契机。这些对于我深入理解传统,寻找传统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点,都会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最后,如果说对当地今后推动相关工作,做一些展望与建议。或许就是应当积极从当地传统文化研究者与爱好者中间不断发现与培养相关人才,并与本地以外的高校研究机构与相关学者建立长期深度地交流与合作。在调研中个人发现,寿光当地在村镇传统文化宣传站的组织建设与宣讲培训活动中,已经涌现出众多具有相当文化素养,并热心公益的爱好者与志愿者。他们中间有潍坊科技学院、市委党校的学者,有长期致力于当地传统文化公益学习组织与教学工作的民间学者,有中小学老师、退休领导干部,有老年大学的学员,以及各行各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他们长期参与中心组织的各项公益学习、交流与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初步的学习与交流的组织与网络。虽然他们具有积极的学习交流主动性与参与热情,但还是较为被动地参与中心组织的相关活动,彼此之间横向的交流与合作还较为松散。如果寿光当地,可以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个交流平台,对于各个领域的参与者与人才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与整合,形成长期稳定与密切连带的学习与实践共同体。对于当地推广传统文化宣讲与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围绕不同的主题,定期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讨论。这样可以及时将当地不断推动的传统文化宣讲实践活动,在不同村镇社区、机关单位、教育机构、行业领域等实际学习实践中产生的鲜活经验与遭遇的问题困难,进行及时的分享汇总与交流讨论。这样可以使自上而下推动的宣讲活动,通过自下而上的交流管道,获得及时最新的经验总结与效果反馈。这必将有利于,寿光推动的传统文化宣传实践活动与当地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具体特点,以及群众工作生活中的实际状况、现实需求进行深度的融合。通过及时的效果反馈、经验的总结推广与问题的发现解决,可以促进当地传统文化宣讲与实践活动,不断因应当地实际与群众需求,进行内容与形式的调整、扩充与丰富,由此必将有利于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与现实改善。
同时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当地非常重视跟本地以外的传统文化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展开长期的交流合作。但这些合作,更多体现在邀请这些机构与专家学者到当地指导工作或开办讲座,虽然对提升当地传统文化学习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帮助。但这种较为单向式的指导授课与合作交流,未必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需求。笔者认为如果能够以寿光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人才骨干组成本地的研究团队,更加具有自主性地同其它研究机构与学者,展开深度的交流与合作。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邀请相关领域学者与研究团队,围绕当地传统文化宣讲与实践过程中的鲜活经验,以协同调研、合作研究等方式,不断予以丰富完善,并加以理论总结,同时对于遭遇到的困惑问题,及时加以切实有效地面对与解决。通过经验交流、理论总结、以及问题困惑的及时解决,不仅有助于当地传统文化宣传与实践活动,在既有经验不断丰富完善的基础上,持续创造出更能贴近现实、深入生活、打动人心的宣传、实践形式与方法,更能够将寿光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宝贵经验,以理论学术成果的形式,加以宣传并提供其它地区参考。对此,笔者虽已结束挂职,但仍会持续关注寿光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尽己所能积极参与其中,以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这一部分主要根据第一次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调研时,王茂兴主席为我们所做的相关介绍以及他们提供的有关材料,并结合近年来媒体相关报道,以及自己通过调研了解到的具体情况汇总所做出的综述。
[2]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存山先生曾与清华历史系方朝晖教授,针对“三纲”问题展开论辩,见《三纲之辨》,载《光明日报》2013年02月25日。李存山先生强调我们今天对于传统文化,应从常与变的角度,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与把握。李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经数千年之久而未中断,此中内在的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可谓中国文化的“常道”。至于“三纲”之说,不是出于千古不变的“天理”,而是中国历史变化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新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在今天我们应当,重视人伦、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对此观点,我亦深表认同。参见李存山:《重视人伦,解构三纲》,见《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中国文化的“变”与“常”》,《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3]张志强:《传统与当代中国——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传统复兴现象的社会文化脉络分析》(《开放时代》2011年第3期)一文对此社会文化现象,有非常展开详细的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