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导言
本文试图从一个典型个案——潍坊科技学院的历史沿革——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潍坊科技学院至今发展近四十年,基本上与改革开放波及到我国县城的时长相同。职业教育本来就是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设立,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又涵盖了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所有类型,因而其历史沿革之路就几乎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在第一部分,我对潍坊科技学院从一个农民技校、中专逐步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本科职业学校,到现在的新建应用型本科的历史沿革进程进行了扼要介绍。这部分历史梳理的必要性在于,一个职业学校的升格之路往往错综复杂,中间会经历各种筹建、换校名、一校二牌、合并院校、不同办学层次并存等诸多情况,其发展历史并不像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历史那样容易查询和辨认。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了解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基本分类,弄清高职、本科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之间的异同。
第二部分讨论的是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教育的观念转变及其纵向贯通培养的制度保证。我认为潍坊科技学院发展历史中办学层次的升级背后,反映的是时代对更广阔多元的“技术”——包含操作-技能-科研一体的“技术”——的理解的需要。这与当下强调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而非层次教育的政策导向是一致的。从潍坊科科技学院看,地方教育实践中早已出现了对层次教育不自觉的突破,现有政策导向是对既有经验的总结提炼。将职业教育作为关于技术的类型教育看待,其所需的制度支撑就是纵向贯通构架。在这部分我们将看到潍坊科技学院的发展各阶段的贯通策略,都凝结着教育实践者的实践智慧;特别是其升级为本科后创新的长学制(3+4)对口专业的贯通分段培养方案,非常有助于将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道路的建设,值得推广借鉴。作为对照,我也解释了一些职业院校虽采取了类似形式,但却达不到贯通效果的痛点及原因。
第三部分讨论的是职业教育的应用实践特征,教学-研究-产业一体是其独特的培养模式,横向融通则是保证这个培养模式的架构。在这部分,我根据潍坊科技学院的办学经验,从中总结该模式的三个要点。1)开放办学。潍坊科技学院很早就提出办学主体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还有不少中外合作办学的院系。2)科研兴校。职业院校的发展不能没有科研,这是由现代技术分科精细化、技术产业高精尖化造成的;技术研究也不只是科学理论的应用和转化,还需要大量围绕技术本身开展的应用型研究。这里我举了潍坊科技学院优势专业海洋化工平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的具体科研设置来说明。3)校企融合。这最集中的体现在潍坊科技学院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软件园”和学校全资注册成立的山东飞翔软件产业集团下属6家全资子公司上。这些子公司都成了学校产学研的基地,我在文中介绍了他们具体对接的学院。最后我认为潍坊科技学院的横向融通经验,是对当前一种流行但较为堪忧的提法的反驳,这种看法认为职业类型学校的办学主体中可以没有政府。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我将分别讨论职业技术学校中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第四部分的主题是职业教育中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技术技能的养成,职业作为终生教育,创新能力的激发,都需要文化滋养。这体现在潍坊科技学院初期阶段重视素质教育,具体表现是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成为新建应用型本科后,于2018年成立了通识教育部,开始推出通识教育课程,并从2018级起实施了彻底的对所有一年级新生进校为一期年通识教育学习的方案。潍坊科技学院也不是在职业类型院校中推广通识教育的孤例。我觉得这一自发的地方现象值得研究通识教育研究者们注意。在文中我讨论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类、哲学和逻辑思维类、科学史类、艺术与美育类等通识课程可能会是未来职业院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的方向。
第五部分讨论职业教育中大类特色专业的建设,这是职业类型院校具有吸引力最关键的因素。前面所讲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以及文化支持,最后都体现在是否能够建设好具有特色专业上。职业教育不等于狭窄教育,特色专业的设置要讲究宽窄结合,在大类专业基础上突出特色。潍坊科技学院在这方面的经验是教科书式的,他们建设有多个特色突出的专业,如园艺设施、海洋化工、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等。我选取最为突出的贾思勰农学院下的园艺(本科专业)和园艺技术(专科专业)来进行了说明。
一、县级职业学校变迁缩影:从农民技校、中专、高职,到普通本科和新建应用型本科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从不发达到发达、从贫穷到富裕,或者在经济衰退之后想要全面振兴经济,职业教育往往都是其秘密武器。例如德国二战战败后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崛起,秘密就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而德国职业教育的发达,也成就了德国闻名于世的工业。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局面是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经济亟待发展,需要大批职业人才。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加强农村学校教育问题进行了指示,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的文件中指出:“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学好知识和本领。”这一通知拉开了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序幕,明确了当时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即提升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知识和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和劳动。换句话说,就是培养现代化农民与技术工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潍坊科技学院发展与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完全对应,第一阶段就是从改革开放初到1998/1999年全国大学大面积扩招产生波及效应的阶段,大约十五年时间。潍坊科技学院最早的“寿光县城关镇农业技术学校”是当时寿光县的一批有前瞻眼光的干部感受到时代对新型职业化农民需求的产物。1984年,寿光成立了一所乡镇农业技术学校“寿光县城关镇农业技术学校”,学校最初建立时主要做农业培训及其相关知识的教授,为的是配合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如养鱼)的生产,用赚了的钱再盖教室和完善学校公共设施的勤工俭学方式发展。但由于这所学校的创始人和校长王焕新,是整个寿光现代化农业崛起历程中最大的功臣王伯祥[2]高中时期的班主任,使得农民技校与政府之间的联合办学成为可能。在1986年王伯祥担任了寿光县委书记后,当年就从县财政拨款资助成人中专,并将学校改名为“寿光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还大胆提出了逐步在县里建立大学的畅想。[3]之后王焕新、王伯祥师生二人一直在学校和政府之间合力,并终于在1989年秋,借山东省陵县创办的“农村经济发展学院”要停办的契机,将可以颁发中专文凭的正式中专的牌子挂到寿光,正式开启了寿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之路。
除了这所最初的农民技校外,寿光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满足改革开放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实际操作人才的需要,还陆续成立了一些针对其他职业的中专。如负责本县的广播教育工作的寿光电大(1984年成立,1997年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寿光教师进修学校”和“寿光师范”合并,更名为“潍坊广播电视大学寿光分校”);主要培养的是化工、机电、财经、艺术方面的职业人才的寿光县职业教育中心(1987年成立,后更名为“寿光县第一职业中专”)。之后,随着潍坊市逐渐成为山东省最大的盐及盐化工生产基地,对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大,寿光又在寿光第一职业中专建立了“潍坊市化工学校”(1993年成立)。
1999年底,顺应从1998年开始的全国高校大面积扩招的形势,寿光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合教育资源,将王焕新任校长的寿光县成人中专和山东经济职业技术进修学院(大专),以及上段提到的其他三所中专,加上1999年11月由寿光师范学校改办的寿光中专,六校合一,成立了齐鲁经济学院(筹)。两年后(2001年9月24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政鲁政字[2001]289号文件批准,正式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正式成立,其性质为一所能够独立颁发文凭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学校。
潍坊科技学院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从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学校(加上筹备期)变为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大约用了十年时间。从1999年六校合一成立“齐鲁经济学院”(筹)开始,学校由崔效杰担任校长。合校之初,学院分为东院、西院两个教学区,东院区主要进行大专层次的教育教学,包括大专、电大、职业中专、成人中专、培训以及其他部门的教学管理工作;西院主要进行中专层次的教育教学。学校决定为推行实质性融合,调整为“一个思路、一个制度、一套班子”。合校后发展规划就被确定为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的人能够获得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将当时普通大学推行的素质教育加入了高职的培养方案,并开始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当时就确定,要用6-10年发展成为以本、专科为主,多层次、多方式、联合开放,并有万名在校生规模的富有特色的高等院校。
2008年4月9日,教育部以教发函[2008]107号文件向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教育部关于同意在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基础上建立潍坊科技学院的通知》,同意在潍坊科技职业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潍坊科技学院,成为本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首批设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园艺、英语等五个本科专业。4月20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潍坊科技学院正式成立,成为县级市政府兴办的全国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高校。
第三阶段是2011年开始至今,是潍坊科技学院从本科职业学校到应用型新建本科的阶段。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有何差异,相信大多数人都不大清楚。按照教育部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设置工作的说法,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被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4]其中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而应用型高等学校则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但我们不应认为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之间有断裂的逻辑起点。因为首先从经验看很多应用型本科并不是从普通大学转型而来(因而或许可以被认为是根据学科分化需要而诞生),而是从职业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潍坊科技学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应用型大学与高职有很多共通之处,如本质都是实践性的,后者并不是单属于高职的特点;二者都需要针对技术的开发性研究和学科交叉,这个特点不单属于应用型大学。在这几个方面潍坊科技学院都是很好的例证。[5]
对于潍坊科技学院来说,从职业技能型向应用型的转变,主要的表现为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2011年2月19日,李昌武校长在新学期全体教职工会议上,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特色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定位。2012年,学校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学校全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学校现在的目标是在2024年,建校40年之际,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34年,建校50周年时,建成应用型大学;到建校60年,建成区域性、国际化、高水平的全国知名应用型大学。[6]
潍坊科技学院从中专、大专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升格之路,是根据国情“自下而上”摸索的道路。借助其发展历史,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潍坊科技学院自身办学特点如何形成,还可以以此为镜窥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构建本科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作为技术类型教育:操作-技能-科研一体与纵向贯通
潍坊科技学院的发展历史,看上去是办学层次的逐级升格,但这背后其实是对“技术”之理解的逐渐深化:从较为单一的劳动操作实践及其相关知识教授和培训,到强调以能力为中心的技能的全面培养,再到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科研、技能、操作实践为一体;人才培养的时长上也从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育,到特色专业长学制培养方案。在历史沿革的各个阶段,学校各界领导的智慧在于,没有将办学层次升格变成一种更替式的线性演进,相反一直采取扩容式、生长式深化,不同办学层次并重。因而现在的潍坊科技学院并没有出现中职和高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难的常见问题,并且还做出了特殊专业长学制培养的体制创新。纵向贯通成为这所学校发展的历史印记。
在我看来,这正是地方教育实践中对层次教育不自觉的突破。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后地方职业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就不断要求着将这种以技术技能培养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来看待。这具体体现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办学层次的变化(中职、高职、本科,甚至之后的硕士、博士),但对于对这样一类职业的技术技能导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渠道则一直保持着各层沟通、上下贯通,学校在各个阶段都用了不同的制度措施来保证这一点。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一句话就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判断,开启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征程。近期学者们也在不同场合强调类型教育的新理解。[7]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指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系统设计,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有机衔接,促进普职融通。”这就更加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与教育层次间纵向贯通的密切关系。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种自上而下进行的观念推广,从潍坊科技学院的发展历程看,这更像是一种对地方已经干出来的实践的提炼和总结。可以说,纵向贯通是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看待的必要的体系架构承载。
在学校创立初期,纵向贯通的自觉表现为学校升级挂牌后仍保持与原职业学校资源共享,等前者完全发展壮大、形成独立特色后,再与前者脱离。这种模式类似于生物的母体孕育,有助于新个体的成长,也有助于在二者之间建立关联。例如,1989年挂上“农村经济发展研究院”牌子的“寿光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并没有以前者取代后者,而是一校挂二牌,均由王焕新任校长。发展六年后前者更名为“齐鲁职业技术培训学院(筹)”(1995年11月—1998年7月),1996年升级为非学历教育高等学校[8],1998年成为山东省首批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成为可独立颁发大专文凭的资格的大专,更名为“山东经济职业技术进修学院”(1998年7月—1999年12月)。虽然在从中专发展到大专期间几度更名,但始终保持一校二牌和资源共享,因而达到了大专、中专并重。又如,当需要加大培养盐业及盐化工技术和管理人才时,他们将“潍坊市化工学校”的牌子挂到“寿光第一职业学校”上,借助后者原先就有的化工强项加大发展,同样时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既招收普通中专学生,也招收专门的职业中专学生。
纵向贯通模式一直伴随学院发展,在不同办学层级的学校合并时,学校采取“一个思路、一个制度、一套班子”进行实质融合。例如,当六校合并为“齐鲁经济学院”(筹)时,由于原来合并的六校有中专也有大专,因而形成了中专、大专在空间和结构上均并置的局面:东院进行大专教育、西院进行中专教育。但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形成有机整体和体系,因而学院决定打破层级限制,在全院推行“一个思路、一个制度、一套班子”,实行院长负责制,设立院务委员会,特别是调整中层岗位,对于东西二院的科室进行统一设置,这样也就促进了中专与大专的实质的融合。后来学校的性质转变为全日制高等职业学校(“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学校也仍然按照这个思路,保留中专部继续招收普通中专和职业中专学生;当学校再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校“潍坊科技学院”时也在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同时,保留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这具体表现在,潍坊科技学院现在拥有的16个二级学院中,除有专门职能的通识学院(负责全校所有大一本科学生的通识教育工作)、技术学院(承担五年专科培养后两年大专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和士官学院(承担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海军三个军兵种的士官定向培养)外,其余的贾思勰农学院、计算机软件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外语与旅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护理学院、综合教育学院等二级学院下,均是既有本科专业,又有专科专业。
成为新建应用型本科之后,这种纵向贯通的培养作为办学理念,更进行了积极的制度和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其中最有特色的是“3+4”的贯通培养方案。这具体是指在一些特殊需要长时间培养的专业上,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园艺专业,新建应用型本科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学制七年的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这也就是说,前三年按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完成中职阶段学业,并且在过程考核合格后,参加转段综合测试。转段综合测试中分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测试和文化基础知识测试,前两项由潍坊科技学院组织实施,而文化基础知识测试则由全省统一组织实施,学生需参加春季高考知识部分的文化基础知识考试。达到转段录取标准的学生,就可以注册潍坊科技学院本科学籍,继续在学院校本部进行四年本科学习。未通过转段录取的学生,也仍然可参加专升本考试,再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
按照我们过去的职业教育路线,如果初中毕业后选择进入职业中专,还需要读职业高中,再参加专升本的考试进入本科教育,这就比一般初中毕业后进入普通高中,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本科的教育路线,时间上增加了三年,这使家长和学生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选择职业技术培养路线。但如果培养时间上一样,并且两条线路之间有殊途同归的升学模式,那么职业技术培养线路就能变成一条很有吸引力的平行培养路线。[9]
以潍坊科技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园艺技术为例,它在办学层级上属于“五专部”,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学生3年后通过转录就可以进入潍坊科技学院农学院继续就读。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办学层级,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一进校,就属于潍坊科技学院贾思勰农学院的一部分。在对外简章中,贾思勰农学院介绍自己包含五个本科专业(园艺、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园林、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和三个专科(园艺技术、园林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也就是说,完成了园艺技术专科学习的学生,通过转段,就可以选择贾思勰农学院的其他五个本科专业继续攻读。这样初中毕业就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不仅没有耽误时间,还在专业上有了优势。如对于现代化农业发展来说,植物医生的工作非常紧俏,但培养一位给植物看病和防疫的职务医生至少要6-8年,而一个好的经验丰富的植物医生大概需要10年养成,这样的职业就需要比本科更长的学制,3+4的长时段培养模式就有优势。在整个纵向贯通培养过程中,即便是没有转段成功的学生,由于潍坊科技学院对该专业良好的课程设置、产学研一体化和国际办学优势(见下节),并且还拥有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学生毕业时可以拿到双证),使得这个该专业的毕业就业率为100%。除了园艺技术之外,电气自动化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实行了“3+4”贯通培养。潍坊科技学院“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很好的制度探索。学校以这样的方式积极探索着打通初中到高职(专科)、高职(专科)到本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实现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和多样化,服务于当前工业时代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也为全国输送人才。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2012年以来,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省支持高职院校与本科学校在某些专业点上开展以“依托高职优质资源、联合本科举办、发放本科文凭、高职院校办学”为特点的“4+0”培养(四年全部在高职院校培养)试点和“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3+2”培养(三年高职+两年本科)试点,看上去与潍坊科技学院的“3+4”贯通培养方案类似,但却遇到了诸多瓶颈。原因何在?我们先看一下其碰到的瓶颈。学者指出,“4+0”模式是以高职院校作为主体办学方、本科院校作为合作方,这种模式面临的问题是高职方因“学校没有冠名权、教师没有主导权、学生没有归属感”,办学主动性逐步减弱,而本科院校方也由于面临各类评估、认证以及申报硕士点等考核,逐步收紧对生源及培养要求,合作办学的积极性降低;而“3+2”模式面临的问题则是,高职院校和与其对接的本科学校由于培养定位、评价体系、师资结构不同,造成学生一旦升入本科,将不再按照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接续培养,而不利于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持续提升。[10]换句话说,这些试点中实行虽然采取了“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之表,仍然无法突破层次教育壁垒之实,实际上只不过将本科培养和职高培养并置,这当然无法达到实质的贯通。
相较而言,在潍坊科技学院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粗糙的一校二牌方式,还是逐渐精细化的“一个思路、一个制度、一套班子”,在不同层级的中层岗位之间进行统一的科室设置的办法,以及近年来对“3+4”长学制培养的特色学科建设和学制等,都凝结着教育实践者非常高的实践智慧,为的都是达到实质的纵向贯通。由此看来,纵向贯通并不是几加几就可以达到的。只有做到了实质上的纵向贯通,才能为真正做到实践、技能、科研的一体化,才能为选择了技术教育但不同基础、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搭建不同高度的成长桥梁,真正做到将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类型教育。
三、技术教育的实践应用特征:产学研一体与横向融通
技术教育的应用型特征,最主要体现在其横向融通和产学研一体上。横向融通最主要的含义就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协同发展,即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开放型的联合办学、紧密合作,其核心在于“校地共生”,达到职业技术教育扎根地方、服务地方,促进产业融合的功能。而其具体培养方式则是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在这方面我国主要借鉴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方案,为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同时配备导师,因而我们也称为“双师制”。
如何才能达到产学研一体横向融通?我从潍坊科技学院的发展历史中提炼除了三个关键:开放办学、科技兴校和校企融合。
第一个关键是开放办学,学校之外,企业和政府都是必要的参与办学方。在潍坊科技学院的发展史上,最初王焕新任校长时的一个最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改变办学类型,从封闭型改为开放型,[11]也就是与社会各界联合办学,这成为日后一直贯穿学校发展的基本办学方针。从中专到大专的发展过程,联合办学的机构有所扩大。在学校中专时期(寿光县城关镇农业技术学校到寿光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目标是掌握新工艺的劳动者和各行实操性人才,如建筑经理、中高级厨师、果农菜农、驾驶员等,因而与学校的联合办学的单位也相应为建筑部门、建筑工地,园艺场、餐厅等。学校发展为大专和高职后,教学模式开始注重能力培养,从操作逐步转向技能,实行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现代技能”的复合型教学,以及融合教、学与做的实验实习教学。这个阶段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则体现在当时实行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上,董事长、院长等均由当时的寿光市长、民盟山东省委主委、寿光政协副主席等担任。2000年11月,寿光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将组建公办齐鲁经济学院的计划改为依托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山东省民盟和晨鸣集团共同筹建“民办齐鲁经济学院”。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经贸委确定的512家“全国优秀企业”之一,是中国造纸业上市A股、B股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当时正值我国加入WTO,晨鸣纸业集团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以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兴企。
开放办学除了体现在政校企的合作,还体现在其国际合作。高职时期,2002年园艺技术专业就与荷兰北荷兰省农业基金会共同成立了中荷农业科技培训中心。2003年学院又与印度德尔科恩工程有限公司迪特恩软件学院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成立了“潍坊科技职业学院中印软件学院”。这两个学科现在都发展成了学校最强、最具优势和特色的学科。
第二条是科技兴校。过去的看法总是觉得应用型学校、技术职业类学校,似乎并不需要科研。这是对于“技术”的过于单一化理解。没有“研”,高职和应用型大学同样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提高。只是普通大学,研究的类型多是理论性的,擅长的是具有前瞻性,属于学科基础的研究。而应用型大学所做的研究,主要属于开发型研究,一方面是将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工艺转化和再开发,也就是说是一种科学的应用(applied science),但还有另一部分是根据一些新技术本身所有的特点去做开发,是一种应用为导向的研究(application-oriented research),这种开发型的研究可能需要在具体的实验场地进行研究,因而也就是横向与企业、研究院所等的合作。[12]
潍坊科技学院发展历史上,很早就提出了科研的重要性。在最初王焕新任校长的“山东经济职业技术进修学院”时期,他就确定了“科研兴校”的战略,并以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孙家集镇三元朱村为基底,成立无公害蔬菜研究所,投资50万元引进无公害蔬菜检测线。1988年4月,学院又与省海洋水产厅合作成立“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潍坊中心”,改造全省盐艺化工工艺,促进盐化工高新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这二者在日后都发展为潍坊科技学院的两大方向。在“齐鲁经济学院”高职时期,崔效杰校长更是推行学院上下重视科研,人人制定科研课题,着手规划和筹建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农业化学与植保研究所、科技兴海与海洋化工转移中心、机电技术应用研究所等科研所。
升格为应用型本科之后,特色专业(如智能制造、设施农业、海洋化工)在科研能力的夹持下,都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限于篇幅,这里仅以海洋化工方向的研究平台建设为例。潍坊滨海地区有丰富的不可再生资源——卤水,这是其蓝色经济和海洋化工发展的基础。正如上文所说,在中专时期,他们就已经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海洋化工的研究。成为本科之后,学院于2012年4月成立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简称“蓝工院”),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投资金额8500万元,是全国第一家针对“蓝色经济”战略的地方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和海洋科学发展需求,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进行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自2012年,蓝工院陆续建立了下面5个科研机构。1)海洋精细化工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主要开展三个方向的研究,即精细化工的微型化、连续化、绿色化的安全型合成工艺研究,化工物料的提纯与精制研究,化工三废的资源化利用与治理研究。2)海洋药物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重点研究卤素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高值化利用。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制备色谱仪、微分干涉生物显微镜等检测仪器50多台套,可满足等新型药物的有机合成、检测分析、毒理分析等研究工作。3)卤水高值化利用水产养殖研究所,主要从事地下卤水在水产育苗、养殖中的应用,虾蟹类良种选育及单性化繁育等方面的研究,配备了藻类实验室、水生动物实验室、矿物质研发实验室,能满足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试验、实习、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的需要。4)环境检测中心,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以环境检测为主的专业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拥有大气采样器、紫外差分烟气分析仪、多参数油气回收系统、气质联用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等检测仪器150多台(套),可以从事环境大气、水、噪声、土壤等方面的检测工作,检测项目涉及105类产品中的3000多个参数。5)新型材料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以应用研究为主,形成了以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主的两大研究方向。中心拥有凝胶色谱仪、Zeta电位分析仪、红外光谱仪、锂电制备与测试全套系统、万能试验机等实验仪器100多台(套),主要从事高纯氧化铝、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光学树脂单体、防水材料等方向的应用研究。除此之外,蓝工院还与中国石油大学、吉林大学等知名高校和默锐集团、博源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建了8个省市级研发中心。从以上蓝工院科研所所涉及的范围、科目、实验室和实验仪器配置等,我们能够窥见现代技术教育对精细化的研究和高精尖的仪器配套的需要,并且也能够看出现代技术的教育绝不仅仅是将已有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转化,而需要大量围绕技术本身开展的应用型研究支撑。
第三点是校企融合。这里选取潍坊科技学院的计算机软件专业,说明学校如何依托优势专业构建学科公司服务实践应用型教学。在高职时期,软件技术与园艺技术专业就都已成为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03年与印度德尔科恩工程有限公司迪特恩软件学院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成立了“潍坊科技职业学院中印软件学院”,之后又与印度环球科技发展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印环球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全省第一家高校与外国公司合作成立的高科技企业。该公司在教育、政府、企业、军事、医疗等领域成功开发实施了50多个软件项目,曾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公司——美国UPS公司设计网络服务器。2008年成为本科职业学校之后,2009年在政府支持下,学校投资了5.6亿元在校园内建设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软件园”,由此为企业入驻提供了平台,为政府向企业提供政策倾斜提供了园地。2013年学院全资注册成立了山东飞翔软件产业集团,成为学校最重要的产学研基地之一。该集团下设6家全资子公司。1)山东环球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由学校创办的国资控股、新三板挂牌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为软件研发与系统集成,是业内领先的区县级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十余年来,公司始终坚持产、学、研融合发展,积极服务学校教学实践工作。一是先后与学院软件学院、建工学院联合共建博士科研工作站2个,联合工作室3个,促进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进软件信息技术的发展。二是接收学校优秀教师到公司挂职锻炼,助力教学质量提升;三是主动承担学生实训、技能指导及毕业生实习等工作,先后为300多名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支持,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部分优秀毕业生选择在公司就业,为公司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9月,前身正是潍坊科技学院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的一支软件研发团队,近年来在教育、农业、民生纪检等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产学研所做的工作与环球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类似。3)潍坊科技学院建筑安装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集团下成立地最早的子公司,主要对接的是建筑工程学院专业。4)潍坊市学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对接建工学院、工商学院、化工学院、机械学院,不仅是这几个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该公司还陆续向这些学院的部分教师支持横向课题费近1000万元。5)寿光市潍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既是教师学生的科研实验基地,也是贾思勰农学院成果转化基地。6)山东美高斯麦化妆品有限公司,是学校化工与环境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
最后我想提醒注意的是,横向融通并不就是校企融合或产教融合,后者只是前者的一个部分。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设,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校企融合中就能达到产学研一体,不需要政府,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应该主要依托企业。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提议。从潍坊科技学院发展的例子中,我们看到政府对于教育体系的规划指导、拨款、拨地,以及各种资格认证的申请,学校升格的推动等等,是职业技术类院校能够发展的推手;而且校企融合、产教融合,也需要政府层面也需要有很大的投入。例如潍坊科技学院“软件园”的建立,就为政府向学校全资注册企业提供倾斜政策提供了一个基础。没有政府的扶持,山东飞翔软件产业集团下设的6家子公司也不可能成为学校最重要的产学研基地。
四、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
在以潍坊科技学院的建设的纵向和横向构架之后,我们再用两节来讲它的共同教育与专业特色教育的形成。这节先讲它的共同教育,及其大一新生统一在通识教育学院接受一年通识教育的举措的形成。这其实也就是在讲技术与文化的关系。
在2000年刚开始筹建高等职业学校(“齐鲁经济学院”[筹])时,学院院长崔效杰在第一次全体教职工会议上就说明了学院的基本办学思想:以开放的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是崔效杰校长一贯的思路。他甚至在1987年被任命责筹建寿光市第一职业中专时,就确定了也要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提出这样的超越惟效率至上,超越“只业教育”[13],是非常有长远眼光的。当然,这也是积极适应地方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的拥有更全面可适应性技能的要求。在这个阶段,潍坊科技学院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为拓宽的能力培养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潍坊科技学院找到的校园文化便是农圣文化。这一方面是由于贾思勰在此地写作了《齐民要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于当代寿光,“蔬菜之乡”是其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张名片。
2018年8月,潍坊科技学院开始组建通识教育,实施通识教育育人模式改革。这离2015年北大、清华、复旦和中大联合成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刚过去三年。潍坊科技学院非常大胆地将通识教育引入一个本科职业院校,并且采取了一种非常彻底的形式作为整个学院共同教育。它采取的方式是:所有大一学生从2018级开始,都在通识教育学院集中进行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之后再进入自己的专业学院学习。2018年大一新生的人数是2300人,到2020年增长到了2800人。这算是非常激进的通识教育改革了。在一般的研究型院校,通识教育所倡导的共同教育,也无法做到全校新生第一年的共同教育,顶多只是在部分书院(仍然要分为人文社科类、理工类模块)实行第一年共同教育,而对于非书院的其他院系学生实行通识必修和选修模式。
我国的通识教育往往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上开始推行的,但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还是有一定区别:素质教育主要突出的是氛围养成和熏陶,与校园文化有关,但不一定有关课程;[14]但通识教育所注重的“共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依靠课程。学院在设立了“通识教育”学院后,陆续建设了思政教研室、国学教研室、大学英语教研室、数理教研室、体育教研室五个教研室,承担起思政类课程、国学、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等必修教学任务。在通识课程方面,通识学院的老师们意识到,“通识课程既不是专业课程的混合版,也不是公共课程的复制版,必须是在深刻理解通识内涵基础上科学设计、整体筹划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通识育人的核心工作。”[15]他们因此为所有大一新生开设了四门通识核心课:《写作与沟通》《批判性思维》《自然科学导论》《人文科学导论》。通识选修课程则包括国学经典与人文素养、科学探索与生命关怀、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社会发展与国际视野、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五个模块。学院还设置有“学习能力提升计划”(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审美)、“博雅教育计划”(包括批判性思维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培养、问耕大讲堂、读书会等)、“实践能力训练计划”(包括应用型科研项目申报、创新和竞赛指导)。此外,学院还创办了内部刊物《问耕》,主要分享教师的通识研究文章、学校的通识教育进展、问耕大讲堂专家报告摘录、个人读书计划的读书报告、读书班的读书笔记,以及社会服务的记录等。
潍坊科技学院为何要设立通识教育学院,为何要为大一本科新生设立这样的课程?我认为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2011年成为新建应用型本科之后,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需求,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有技术应用创新的能力,也要有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的能力。这都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交叉的跨领域知识和技术创新。这看起来好像更像是对研究型人才的要求,其实不然。应用型人才只有对更大学科的历史和发展、对技术背后的原理的理解和思考,才能生发出真正的创新,只是这种知识不需要达到理论研究的艰深程度,以应用为导向,但可能需要比理论研究更宽的广度。就这一需求而言,就会需要一些思维类、逻辑类、科学史类、艺术设计等课程,启发学生以思考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二是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观念上的变化。对照国外职业教育这几年的发展也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目的,都不再仅仅是为职业做准备,只懂得固有专业技术、只会单一技能操作的“工具人”和“机器人”被看作职业教育的悲哀,而强调将职业作为一个人相伴终生的“生涯教育”来看待,要使学生过上一种有尊严的生活。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的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已经为生涯教育和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所取代。这种方向性的转变就要求在技术类型的学校,设置通识类课程。除了对个体生命终身发展的重视外,这些课程也有社会功能,即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人和公民。
就我所知,潍坊科技学院是唯一一家采取了对所有大一新生实行共同的通识教育模式的职业学校。这是当时李昌武校长全力支持、通识学院院长马爱胜大力推行的结果。在此之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也有过设置通识教育课的尝试。该校名誉校长陈智2011年接受采访时,提到他到该校任职后在学院建设了三门通识核心课程:一门是《哲学与智慧人生》,教学生学习认识论和方法论,教会学生在哲学层面思考问题,了解思辨、求真、审美及明辨是非、善恶之道;一门《大学国文》,讲授国学经典,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介绍给学生;一门是《数学文化》,与专业的数学课程相结合,讲授数学思想和数学技术的关系、数学的发展。与潍坊科技学院对比,可以看见以职业技术一系学校的通识研究课程设立的共同特性,即传统文化教育、哲学和逻辑思维教育、科学史教育、艺术与美育教育等。这为未来我们在职业技能类和应用类型学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提供的方向。[16]
值得注意的是,通识教育在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代表的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推行,完全是自下而上自发的,并且现已形成一定气候,这是非常值得通识教育者们注意的现象。目前的“通识教育联盟”主要还是集中在研究型本科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未来或可以吸收这些自下而上的经验,考虑纳入将设有通识教育课程的新建应用型本科和部分高职也纳入通识教育联盟。
2016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我们容易将这两句话理解为学术人才是与通识教育对应,而应用人才则与专业教育对应,认为应用人才的培养似乎可以只是专业教育。但在像潍坊科技学院这样的地方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高等教育以上的职业教育学校,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已经有意识地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甚至设置通识教育部。潍坊科技学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实践经验反过来促使我们认为应用人才与学术人才一样,都是以人的完善为目的,只是不同类型的人旨趣不同;既然以完善人的潜能为目的,培养制度上就都需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因而纲要中的前一句分类的是教育类型,后一句分类的是培养方式,前后不是一一对应,而是一对二的关系。实际上,在2013年教育部初步提出通识教育新模式时(见《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就已经提到了:“鼓励和支持高校结合实际,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开展地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组织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然而,职业技术教育毕竟是与普通高校尤其是研究型教育不同的类型,那么如何打造适合它的通识教育课,就成为需要深入讨论的。潍坊科技学院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五、技术的吸引力:大类学科下的特色专业建设
职业技术学校如何增强吸引力,常常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曾就此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回答时指出了一些国家和社会层面应当推动的工作,包括政府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对待;与职业准入紧密挂钩,实行双证书制度,同时出台技能人才的最低工资标准;学制上打通立交桥;同时舆论上也支持职业教育。[17]
除了这些外部建设和制度保证,职业学校吸引力的塑造还需要激活其内生发展动力,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建设和培育自己学校的特色专业上。在进入具体案例前,要首先修正一个认识误区:即将专业等于狭窄,将职业性等于窄化的专业性。xxx校长曾经提出一个他感到很奇怪的大众看法,即本来任何事情加了职业都好像变得更好,唯独教育,在中国加了职业二字,就变得好像低人一等。[18]将职业教育等同于狭窄教育,或许也是形成这种既定观念的原因之一。这一误区的纠正不只在舆论中和学生、家长一方,更在于学校主办方及相关领导对于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的引导上。以前的观念总是强调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将专业设置得太过狭窄。但这既不符合现代技术所需要的适应性、跨学科特征,另一方面也不符合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全人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转变。职业学校的特色专业设置上需要掌握宽窄平衡,既强调与实际岗位工作的对口的职业性特点,又注重技术对于操作、技能、科研、文化的多方面整体要求,因而就应当有体系性地建设大类专业群,在其中再培育出最具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在这个方面,潍坊科技学院的做法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非常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在潍坊科技学院的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看到农学园艺、海洋化工、机电和信息都是其在历史发展中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方向。农学园艺和海洋工程成为优势专业,与山东半岛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寿光作为冬暖式大棚发源地有关,而机械电气、信息工程则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加入WTO、互联网、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建设起来的。学校目前的架构很成体系。最大的架构是六大学部,学部有学科交叉的特点,分别是:农学与环境学部、建筑与艺术学部、机电信息学部、经济管理学部、通识教育学部。其次,每个学部下又分为若干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大多是按照学科设置,如贾思勰农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学院、计算机软件学院、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通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学院形成的优势特色专业,都不是单独相对窄化的专业,相反,均属于一个大类专业群(如设施园艺、海洋化工、机械电子、信息技术),大类特色专业下各专业相互补充、相互支撑。
去仔细考察这几个大类专业群下特色专业(如园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软件技术、软件工程、智能制造等)的形成与发展,可以看到它们全都满足本文上面所谈的纵向贯通(专科与本科、中高职与本科)、横向融通(包括办学主体多元、研究、产业)和文化(支撑、赋能)的架构。这反过来证明,上述三个方面并不是空的架构,而切实为职业学校的注入内在生命力。我们就以最具特色的园艺专业的建设来具体说明。
贾思勰农学院下有两个与园艺有关的专业,一个是本科园艺专业,与之并行的其他四个本科专业是园林、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另一个是专科园艺技术专业,尤其以蔬菜园艺为主要发展方向,与之平行的是园林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三个专科专业。很明显,园艺技术(专科)与园艺(本科)有纵向贯通关系(园林技术与园林也是如此)。
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不但是全国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全国规模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而且也是国内外先进蔬菜种植技术交流的集散地,兼有国家级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试产,蔬菜产业发展前景无比广阔。蔬菜产业的发展急需大批园艺技术专业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院本着主动为当地农业发展服务的宗旨,设置了园艺技术(蔬菜)专业。园艺技术专业从2001年开始招生,2013年,园艺专业作为中职与本科“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新模式正式招生。其转段学制已在第二部分有所介绍,不再重复。纵向贯通后,不仅园艺技术专业(专科)成为了省级示范专业,而且园艺专业(本科)也被教育部确定的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先后被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势特色专业。2018年在中国民办大学学科门类排名中,贾思勰农学院的农学学科全国排名第一,其园艺专业则获评2019全国同类高校第一名。
在开放办学方面,学校早在2002年就与荷兰王国北荷兰省农业基金会共同成立了中荷农业科技培训中心。荷兰派蔬菜花卉专家来到学院,由园艺技术(蔬菜)专业的教师与荷兰专家共同进行蔬菜和花卉的引进栽培试验。其成果是,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出了国内先进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寿光蔬菜生产与国际接轨。荷兰专家既为学生进行现场授课,也对学生的实践实习进行导师式的指导。同时,中荷农业科技培训中心还对菜农进行培训,每期1000多人,使寿光和全国十几个地区的菜农掌握了国内外先进的蔬菜生产技术,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和蔬菜生产技术的传播。同时,在政府的协助努力下,该专业也拿到了山东省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总站批准,建立了农业行业特有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点,并且已经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这样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就可以拿到双证,本科或专科毕业证,以及农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证,这就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就市场短缺和需求情况看,园艺技术和园艺专业,日后完全可以走高技能、高价值、高工资相对应的路子。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是产学研一体的典范。课程充分突出了应用性。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体现“模块化”要求。特别以农时季节为主线,紧紧围绕当前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各环节设计。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学院自己编写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当前最新技术。实践、实训课课时比例占到50%。学院在校内建立了2座高标准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和占地30亩的实验基地,进行多种蔬菜种植试验;在校外多家园艺公司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立了实训基地,如蔬菜花卉新品种繁育综合实训基地(130亩,位于寿光市北洛);与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建立了长期合作,为每年一度的(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蔬菜花卉展品进行管理和养护(负责10000m 2 菜博会展厅[9号厅])[19]。这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品种繁多的高技术含量的蔬菜、花卉种植和管理技术。学院还拥有自己的高新农业技术集成示范中心(占地36亩),拥有4个高标准智能温室及连栋拱棚1处,主要进行品牌蔬菜的生产与运营,高标准园艺设施构建、营造与展示。
在科技研发方面,贾思勰农学院 8000m2 的设施园艺实验教学中心,内设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生物防治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所和实验室等。其中蔬菜花卉新品种繁育基地(110亩),主要承担的设施园艺相关专业有关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设施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设施蔬菜精准栽培及高效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相关研究。几年前,学院又成立了自己的蔬菜育种中心(100亩,位于寿光洛城),设有种子检验、加工、生产、贮藏生产线及种质资源库及高标准智能温室1处,设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力求将设施园艺专业的相关科研成果快速推广及市场化。
除了这些纵向和横向的技术技能培养外,学校还有与该特色专业配套的人文教育经典:《齐民要术》。《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公元6世纪,全书10卷92篇11万多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一部农学综合性著作,作者“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一般认为是北魏齐郡益都县钓台里人,即在今寿光市城关镇一带,在青州齐郡高阳县(今山东临淄高阳)做官。《齐民要术》内容不仅包括耕作技术、田地管理、良种选育、蔬菜和林果栽培、果蔬贮藏与加工食品、畜牧和动植物管理等,也有关于各类盐的提纯技术,与今日寿光的农业特色和海洋化工特色一脉相承。学校抓住这点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有意加入农圣文化特色,通过对农圣文化和讲授和阅读,激发学生们的对土地和家乡的热爱,对农业、化工等技术职业的热情。学校艺术学院师生,自行创作了52集大型动画片《农圣贾思勰》,在央视新科动漫频道和山东卫视播放。学校层面也经常举办农圣文化主题讲座,还编写了《农圣文化与国学经典教育》(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年)教材,还牵头成立了中国农业历史学会辖下的国家二级学会“农学思想与《齐民要术》研究会”,建设了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农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近年来也出版了一系列研究著作,如《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20册(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齐民要术〉通俗读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年)、《农圣文化概论》(科学出版社,2019年)《贾思勰家缘源流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年)等,其中《〈齐民要术〉通俗读本》免费向寿光农村、社区、机关单位发放1万余册。
余论
2021年是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大年。先是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强调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以及纵向贯通的架构。[20]3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李克强总理也作出批示。这次会议上还创造性地首次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概念与战略。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1],为未来的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22]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可见职业教育正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工具。[23]对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而言,职业教育在整个版图中的定位准确了,不但肯定会引起整个高等教育本身的变化,也会带来一些改变。希望本文借助对潍坊科技学院这一较为成熟、且有明确体系建设意识的地方职业类型学校的讨论,能够为当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任务尽一份力。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爷爷刘效德。刘效德[1913.4-2004.11],山东潍坊人。1946年,他利用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鲁青分署”工作的便利,兴办了一所职业学校“台儿庄胜利中学”,任校长。1963年,“昆明市西郊职工业余联合大学”成立后,他任副校长,并自编教材。1978年,他促成了该校复课,此后一直在学校工作,直至1984年。这也正是王焕新在寿光始建农民技校[即现潍坊科技学院前身]的年份。谨以此文献给在地方进行职业教育的先行者们。本文亦是对我在寿光市委办公室挂职锻炼[2019.9-2021.2]的纪念。)
2022年1月29日于北京
[1]黄达人等著,《高职的前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版(2016年第4次印刷),第X页。
[2]王伯祥在任期间,凭借对寿光的全面了解,他在任期内带领全县人民打响了寿光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战役”——推进蔬菜产业化、决战寿北、打造工业巨舰,他因此被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打造寿光蔬菜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典型代表”和“最美奋斗者”。
[3]《大地为鉴》,王良瑛、李登建、展恩华著,山东出版社,2008年,第171-172页。
[4]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参见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3/s181/201702/t20170217_296529.html
[5]有学者认为,应用型本科与研究型本科都属于普通教育,二者的分别主要是学科分化:研究型本科的逻辑起点是促进学科发展,本质上是理论性的,而应用型本科的逻辑起点是促进行业领域发展,行业领域的交叉融合要求应用型本科必须遵循多学科交叉;而职业型本科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发展需求,是因为技术技能复杂程度上升而出现的,遵循的是工作体系逻辑,不是因为学科深化或分化所派生的,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参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研究型本科、应用型本科的不同》,载《职教论坛》。http://www.cvae.com.cn/zgzcw/jcll/202106/36c0b84ec22e4ee4a000134673b9478a.shtml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有误导性的。其错误的来源或许是将“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以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误解为是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分类,因而得出“我国现有本科教育形成的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双轨并行’,研究型、应用型与职业技能型’三类并行’”的错误总结。
[6]参见李昌武《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2014年);《新建本科院校校地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报告(2019年)。
[7]薛二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人民政协报》(2021年12月08日第10版);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办好职业教育须扭转“层次教育”思路》,《光明日报》(2021年12月27日第16版)。
[8]非学历教育高等学校即学员学习期满考试合格,由学校发给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写实性学业证书。但学员也可以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证书。见《潍坊科技学院校志》,李昌武主编,2016年,吉林教育出版社,第15-16页。
[9]实际上,新加坡教育体制中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侧重的理工学院之所以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其作为中学毕业生的平行线路。这样家长和学生就愿意因材选择,每年大约有40%左右的中学毕业生到本地五所理工学院(相当于我们的高职)就读。
[10]吴学敏,《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25期,第5—13页。
[11]“四改”:改单一型为多样型,改书生型为实用型,改封闭型为开放型,改消费型为开发型。
[12]20世纪关于“技术”的一大哲学争论,就围绕技术到底是否“仅仅是”应用科学(applied science)而展开,以此来探讨技术与科学的复杂关系。这里采取的是较为中庸的看法,即技术是一种应用科学,但又包含超出仅仅研究科学如何应用之外的部分。正是因为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学校的任务不只是产业转化,因而才需要更全面的教学和课程体系的设计。
[13]“谨防职业教育成为’只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21年12月20日),http://www.cvae.com.cn/zgzcw/yjdt1/202112/986b198917a14d1fb2648c1bad181a14.shtml
[14]对于校园文化的作用,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曾说过一个很接地气的比喻,他说校园文化就是做泡菜,文化便是那一锅汤汁,不同种类的果蔬就如同不同性格的学生,无论放黄瓜、白菜、洋葱,出来的都是“泡菜”味,那就是经过学校文化的熏陶后那种个性中便都具有的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属性。
[15]孙淑娟,马爱胜,《探索通识育人,服务地方发展——以潍坊科技学院“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为例》,载《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二十次工作会议研讨论文集》(2020年11月),第205页。
[16]职业院校的通识课程甚至与研究型大学的同时课程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例如潍坊科技学院开设的《写作与沟通》,就完全可以参考研究型大学的教课经验。《写作与沟通》作为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有明确的训练要求:课程既不是要培养文学修养,也不是训练学术论文写作,而是强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一个专门的主题展开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形成问题和分析框架,最后完成完整的说理文的写作。2022年1月11日在“新雅书院第七届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工作会”上,梅赐琪老师介绍了《写作与沟通》课程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两点经验:第一是强调教学过程的深度浸润,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授,还要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小班的培养模式为师生的深入交流提供了支撑;第二是明确课程的期望管理,由教学中心统一规定课程要求,并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作明确说明,从而在教学之间形成良性的配合和互动。(见《新雅书院第七届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召开》,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公众号,vol.483)
[17]“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访谈——访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09年12月5日),http://www.cvae.com.cn/zgzcw/yjrd/200912/97cf4575a59d41babbdd9cbe4d97bbab. shtml)
[18]黄达人等著,《高职的前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版(2016年第4次印刷),第X页。
[19]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是商务部正式批准的年度例会,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蔬菜产业品牌展会,每年4月20日—5月30日在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举行。2000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20届。2013年,第14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新增了9号、10号两个展馆。根据寿光市委市政府和菜博会组委会的决定,9号展馆由潍坊科技学院负责建设和维护管理。2014年,9号馆改名为学院馆。学院馆面积1万平方米,是潍坊科技学院自主知识产权蔬菜新品种及国内外值得推广的蔬菜新品种展示厅。整个展厅实行信息化管理、水肥一体化生产、机械化操作。
[20]该办法指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系统设计,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有机衔接,促进普职融通。”
[21]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22]本科职业学校招生规模,2020年是每年5万,到2025年,要达到每年50万。
[23]关于潍坊科技学院与寿光发展的关系,可以参见高宏斌,《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与区域发展———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例》,载《文化纵横》,2020年第1期。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导言
本文试图从一个典型个案——潍坊科技学院的历史沿革——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潍坊科技学院至今发展近四十年,基本上与改革开放波及到我国县城的时长相同。职业教育本来就是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设立,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又涵盖了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所有类型,因而其历史沿革之路就几乎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在第一部分,我对潍坊科技学院从一个农民技校、中专逐步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本科职业学校,到现在的新建应用型本科的历史沿革进程进行了扼要介绍。这部分历史梳理的必要性在于,一个职业学校的升格之路往往错综复杂,中间会经历各种筹建、换校名、一校二牌、合并院校、不同办学层次并存等诸多情况,其发展历史并不像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历史那样容易查询和辨认。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了解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基本分类,弄清高职、本科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之间的异同。
第二部分讨论的是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教育的观念转变及其纵向贯通培养的制度保证。我认为潍坊科技学院发展历史中办学层次的升级背后,反映的是时代对更广阔多元的“技术”——包含操作-技能-科研一体的“技术”——的理解的需要。这与当下强调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而非层次教育的政策导向是一致的。从潍坊科科技学院看,地方教育实践中早已出现了对层次教育不自觉的突破,现有政策导向是对既有经验的总结提炼。将职业教育作为关于技术的类型教育看待,其所需的制度支撑就是纵向贯通构架。在这部分我们将看到潍坊科技学院的发展各阶段的贯通策略,都凝结着教育实践者的实践智慧;特别是其升级为本科后创新的长学制(3+4)对口专业的贯通分段培养方案,非常有助于将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道路的建设,值得推广借鉴。作为对照,我也解释了一些职业院校虽采取了类似形式,但却达不到贯通效果的痛点及原因。
第三部分讨论的是职业教育的应用实践特征,教学-研究-产业一体是其独特的培养模式,横向融通则是保证这个培养模式的架构。在这部分,我根据潍坊科技学院的办学经验,从中总结该模式的三个要点。1)开放办学。潍坊科技学院很早就提出办学主体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还有不少中外合作办学的院系。2)科研兴校。职业院校的发展不能没有科研,这是由现代技术分科精细化、技术产业高精尖化造成的;技术研究也不只是科学理论的应用和转化,还需要大量围绕技术本身开展的应用型研究。这里我举了潍坊科技学院优势专业海洋化工平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的具体科研设置来说明。3)校企融合。这最集中的体现在潍坊科技学院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软件园”和学校全资注册成立的山东飞翔软件产业集团下属6家全资子公司上。这些子公司都成了学校产学研的基地,我在文中介绍了他们具体对接的学院。最后我认为潍坊科技学院的横向融通经验,是对当前一种流行但较为堪忧的提法的反驳,这种看法认为职业类型学校的办学主体中可以没有政府。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我将分别讨论职业技术学校中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第四部分的主题是职业教育中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技术技能的养成,职业作为终生教育,创新能力的激发,都需要文化滋养。这体现在潍坊科技学院初期阶段重视素质教育,具体表现是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成为新建应用型本科后,于2018年成立了通识教育部,开始推出通识教育课程,并从2018级起实施了彻底的对所有一年级新生进校为一期年通识教育学习的方案。潍坊科技学院也不是在职业类型院校中推广通识教育的孤例。我觉得这一自发的地方现象值得研究通识教育研究者们注意。在文中我讨论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类、哲学和逻辑思维类、科学史类、艺术与美育类等通识课程可能会是未来职业院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的方向。
第五部分讨论职业教育中大类特色专业的建设,这是职业类型院校具有吸引力最关键的因素。前面所讲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以及文化支持,最后都体现在是否能够建设好具有特色专业上。职业教育不等于狭窄教育,特色专业的设置要讲究宽窄结合,在大类专业基础上突出特色。潍坊科技学院在这方面的经验是教科书式的,他们建设有多个特色突出的专业,如园艺设施、海洋化工、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等。我选取最为突出的贾思勰农学院下的园艺(本科专业)和园艺技术(专科专业)来进行了说明。
一、县级职业学校变迁缩影:从农民技校、中专、高职,到普通本科和新建应用型本科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从不发达到发达、从贫穷到富裕,或者在经济衰退之后想要全面振兴经济,职业教育往往都是其秘密武器。例如德国二战战败后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崛起,秘密就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而德国职业教育的发达,也成就了德国闻名于世的工业。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局面是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经济亟待发展,需要大批职业人才。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加强农村学校教育问题进行了指示,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的文件中指出:“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学好知识和本领。”这一通知拉开了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序幕,明确了当时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即提升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知识和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和劳动。换句话说,就是培养现代化农民与技术工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潍坊科技学院发展与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完全对应,第一阶段就是从改革开放初到1998/1999年全国大学大面积扩招产生波及效应的阶段,大约十五年时间。潍坊科技学院最早的“寿光县城关镇农业技术学校”是当时寿光县的一批有前瞻眼光的干部感受到时代对新型职业化农民需求的产物。1984年,寿光成立了一所乡镇农业技术学校“寿光县城关镇农业技术学校”,学校最初建立时主要做农业培训及其相关知识的教授,为的是配合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如养鱼)的生产,用赚了的钱再盖教室和完善学校公共设施的勤工俭学方式发展。但由于这所学校的创始人和校长王焕新,是整个寿光现代化农业崛起历程中最大的功臣王伯祥[2]高中时期的班主任,使得农民技校与政府之间的联合办学成为可能。在1986年王伯祥担任了寿光县委书记后,当年就从县财政拨款资助成人中专,并将学校改名为“寿光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还大胆提出了逐步在县里建立大学的畅想。[3]之后王焕新、王伯祥师生二人一直在学校和政府之间合力,并终于在1989年秋,借山东省陵县创办的“农村经济发展学院”要停办的契机,将可以颁发中专文凭的正式中专的牌子挂到寿光,正式开启了寿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之路。
除了这所最初的农民技校外,寿光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满足改革开放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实际操作人才的需要,还陆续成立了一些针对其他职业的中专。如负责本县的广播教育工作的寿光电大(1984年成立,1997年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寿光教师进修学校”和“寿光师范”合并,更名为“潍坊广播电视大学寿光分校”);主要培养的是化工、机电、财经、艺术方面的职业人才的寿光县职业教育中心(1987年成立,后更名为“寿光县第一职业中专”)。之后,随着潍坊市逐渐成为山东省最大的盐及盐化工生产基地,对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大,寿光又在寿光第一职业中专建立了“潍坊市化工学校”(1993年成立)。
1999年底,顺应从1998年开始的全国高校大面积扩招的形势,寿光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合教育资源,将王焕新任校长的寿光县成人中专和山东经济职业技术进修学院(大专),以及上段提到的其他三所中专,加上1999年11月由寿光师范学校改办的寿光中专,六校合一,成立了齐鲁经济学院(筹)。两年后(2001年9月24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政鲁政字[2001]289号文件批准,正式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正式成立,其性质为一所能够独立颁发文凭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学校。
潍坊科技学院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从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学校(加上筹备期)变为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大约用了十年时间。从1999年六校合一成立“齐鲁经济学院”(筹)开始,学校由崔效杰担任校长。合校之初,学院分为东院、西院两个教学区,东院区主要进行大专层次的教育教学,包括大专、电大、职业中专、成人中专、培训以及其他部门的教学管理工作;西院主要进行中专层次的教育教学。学校决定为推行实质性融合,调整为“一个思路、一个制度、一套班子”。合校后发展规划就被确定为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的人能够获得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将当时普通大学推行的素质教育加入了高职的培养方案,并开始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当时就确定,要用6-10年发展成为以本、专科为主,多层次、多方式、联合开放,并有万名在校生规模的富有特色的高等院校。
2008年4月9日,教育部以教发函[2008]107号文件向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教育部关于同意在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基础上建立潍坊科技学院的通知》,同意在潍坊科技职业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潍坊科技学院,成为本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首批设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园艺、英语等五个本科专业。4月20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潍坊科技学院正式成立,成为县级市政府兴办的全国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高校。
第三阶段是2011年开始至今,是潍坊科技学院从本科职业学校到应用型新建本科的阶段。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有何差异,相信大多数人都不大清楚。按照教育部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设置工作的说法,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被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4]其中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而应用型高等学校则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但我们不应认为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之间有断裂的逻辑起点。因为首先从经验看很多应用型本科并不是从普通大学转型而来(因而或许可以被认为是根据学科分化需要而诞生),而是从职业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潍坊科技学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应用型大学与高职有很多共通之处,如本质都是实践性的,后者并不是单属于高职的特点;二者都需要针对技术的开发性研究和学科交叉,这个特点不单属于应用型大学。在这几个方面潍坊科技学院都是很好的例证。[5]
对于潍坊科技学院来说,从职业技能型向应用型的转变,主要的表现为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2011年2月19日,李昌武校长在新学期全体教职工会议上,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特色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定位。2012年,学校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学校全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学校现在的目标是在2024年,建校40年之际,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34年,建校50周年时,建成应用型大学;到建校60年,建成区域性、国际化、高水平的全国知名应用型大学。[6]
潍坊科技学院从中专、大专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升格之路,是根据国情“自下而上”摸索的道路。借助其发展历史,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潍坊科技学院自身办学特点如何形成,还可以以此为镜窥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构建本科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作为技术类型教育:操作-技能-科研一体与纵向贯通
潍坊科技学院的发展历史,看上去是办学层次的逐级升格,但这背后其实是对“技术”之理解的逐渐深化:从较为单一的劳动操作实践及其相关知识教授和培训,到强调以能力为中心的技能的全面培养,再到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科研、技能、操作实践为一体;人才培养的时长上也从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育,到特色专业长学制培养方案。在历史沿革的各个阶段,学校各界领导的智慧在于,没有将办学层次升格变成一种更替式的线性演进,相反一直采取扩容式、生长式深化,不同办学层次并重。因而现在的潍坊科技学院并没有出现中职和高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难的常见问题,并且还做出了特殊专业长学制培养的体制创新。纵向贯通成为这所学校发展的历史印记。
在我看来,这正是地方教育实践中对层次教育不自觉的突破。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后地方职业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就不断要求着将这种以技术技能培养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来看待。这具体体现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办学层次的变化(中职、高职、本科,甚至之后的硕士、博士),但对于对这样一类职业的技术技能导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渠道则一直保持着各层沟通、上下贯通,学校在各个阶段都用了不同的制度措施来保证这一点。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一句话就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判断,开启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征程。近期学者们也在不同场合强调类型教育的新理解。[7]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指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系统设计,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有机衔接,促进普职融通。”这就更加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与教育层次间纵向贯通的密切关系。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种自上而下进行的观念推广,从潍坊科技学院的发展历程看,这更像是一种对地方已经干出来的实践的提炼和总结。可以说,纵向贯通是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看待的必要的体系架构承载。
在学校创立初期,纵向贯通的自觉表现为学校升级挂牌后仍保持与原职业学校资源共享,等前者完全发展壮大、形成独立特色后,再与前者脱离。这种模式类似于生物的母体孕育,有助于新个体的成长,也有助于在二者之间建立关联。例如,1989年挂上“农村经济发展研究院”牌子的“寿光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并没有以前者取代后者,而是一校挂二牌,均由王焕新任校长。发展六年后前者更名为“齐鲁职业技术培训学院(筹)”(1995年11月—1998年7月),1996年升级为非学历教育高等学校[8],1998年成为山东省首批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成为可独立颁发大专文凭的资格的大专,更名为“山东经济职业技术进修学院”(1998年7月—1999年12月)。虽然在从中专发展到大专期间几度更名,但始终保持一校二牌和资源共享,因而达到了大专、中专并重。又如,当需要加大培养盐业及盐化工技术和管理人才时,他们将“潍坊市化工学校”的牌子挂到“寿光第一职业学校”上,借助后者原先就有的化工强项加大发展,同样时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既招收普通中专学生,也招收专门的职业中专学生。
纵向贯通模式一直伴随学院发展,在不同办学层级的学校合并时,学校采取“一个思路、一个制度、一套班子”进行实质融合。例如,当六校合并为“齐鲁经济学院”(筹)时,由于原来合并的六校有中专也有大专,因而形成了中专、大专在空间和结构上均并置的局面:东院进行大专教育、西院进行中专教育。但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形成有机整体和体系,因而学院决定打破层级限制,在全院推行“一个思路、一个制度、一套班子”,实行院长负责制,设立院务委员会,特别是调整中层岗位,对于东西二院的科室进行统一设置,这样也就促进了中专与大专的实质的融合。后来学校的性质转变为全日制高等职业学校(“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学校也仍然按照这个思路,保留中专部继续招收普通中专和职业中专学生;当学校再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校“潍坊科技学院”时也在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同时,保留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这具体表现在,潍坊科技学院现在拥有的16个二级学院中,除有专门职能的通识学院(负责全校所有大一本科学生的通识教育工作)、技术学院(承担五年专科培养后两年大专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和士官学院(承担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海军三个军兵种的士官定向培养)外,其余的贾思勰农学院、计算机软件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外语与旅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护理学院、综合教育学院等二级学院下,均是既有本科专业,又有专科专业。
成为新建应用型本科之后,这种纵向贯通的培养作为办学理念,更进行了积极的制度和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其中最有特色的是“3+4”的贯通培养方案。这具体是指在一些特殊需要长时间培养的专业上,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园艺专业,新建应用型本科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学制七年的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这也就是说,前三年按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完成中职阶段学业,并且在过程考核合格后,参加转段综合测试。转段综合测试中分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测试和文化基础知识测试,前两项由潍坊科技学院组织实施,而文化基础知识测试则由全省统一组织实施,学生需参加春季高考知识部分的文化基础知识考试。达到转段录取标准的学生,就可以注册潍坊科技学院本科学籍,继续在学院校本部进行四年本科学习。未通过转段录取的学生,也仍然可参加专升本考试,再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
按照我们过去的职业教育路线,如果初中毕业后选择进入职业中专,还需要读职业高中,再参加专升本的考试进入本科教育,这就比一般初中毕业后进入普通高中,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本科的教育路线,时间上增加了三年,这使家长和学生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选择职业技术培养路线。但如果培养时间上一样,并且两条线路之间有殊途同归的升学模式,那么职业技术培养线路就能变成一条很有吸引力的平行培养路线。[9]
以潍坊科技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园艺技术为例,它在办学层级上属于“五专部”,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学生3年后通过转录就可以进入潍坊科技学院农学院继续就读。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办学层级,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一进校,就属于潍坊科技学院贾思勰农学院的一部分。在对外简章中,贾思勰农学院介绍自己包含五个本科专业(园艺、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园林、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和三个专科(园艺技术、园林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也就是说,完成了园艺技术专科学习的学生,通过转段,就可以选择贾思勰农学院的其他五个本科专业继续攻读。这样初中毕业就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不仅没有耽误时间,还在专业上有了优势。如对于现代化农业发展来说,植物医生的工作非常紧俏,但培养一位给植物看病和防疫的职务医生至少要6-8年,而一个好的经验丰富的植物医生大概需要10年养成,这样的职业就需要比本科更长的学制,3+4的长时段培养模式就有优势。在整个纵向贯通培养过程中,即便是没有转段成功的学生,由于潍坊科技学院对该专业良好的课程设置、产学研一体化和国际办学优势(见下节),并且还拥有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学生毕业时可以拿到双证),使得这个该专业的毕业就业率为100%。除了园艺技术之外,电气自动化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实行了“3+4”贯通培养。潍坊科技学院“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很好的制度探索。学校以这样的方式积极探索着打通初中到高职(专科)、高职(专科)到本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实现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和多样化,服务于当前工业时代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也为全国输送人才。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2012年以来,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省支持高职院校与本科学校在某些专业点上开展以“依托高职优质资源、联合本科举办、发放本科文凭、高职院校办学”为特点的“4+0”培养(四年全部在高职院校培养)试点和“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3+2”培养(三年高职+两年本科)试点,看上去与潍坊科技学院的“3+4”贯通培养方案类似,但却遇到了诸多瓶颈。原因何在?我们先看一下其碰到的瓶颈。学者指出,“4+0”模式是以高职院校作为主体办学方、本科院校作为合作方,这种模式面临的问题是高职方因“学校没有冠名权、教师没有主导权、学生没有归属感”,办学主动性逐步减弱,而本科院校方也由于面临各类评估、认证以及申报硕士点等考核,逐步收紧对生源及培养要求,合作办学的积极性降低;而“3+2”模式面临的问题则是,高职院校和与其对接的本科学校由于培养定位、评价体系、师资结构不同,造成学生一旦升入本科,将不再按照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接续培养,而不利于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持续提升。[10]换句话说,这些试点中实行虽然采取了“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之表,仍然无法突破层次教育壁垒之实,实际上只不过将本科培养和职高培养并置,这当然无法达到实质的贯通。
相较而言,在潍坊科技学院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粗糙的一校二牌方式,还是逐渐精细化的“一个思路、一个制度、一套班子”,在不同层级的中层岗位之间进行统一的科室设置的办法,以及近年来对“3+4”长学制培养的特色学科建设和学制等,都凝结着教育实践者非常高的实践智慧,为的都是达到实质的纵向贯通。由此看来,纵向贯通并不是几加几就可以达到的。只有做到了实质上的纵向贯通,才能为真正做到实践、技能、科研的一体化,才能为选择了技术教育但不同基础、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搭建不同高度的成长桥梁,真正做到将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类型教育。
三、技术教育的实践应用特征:产学研一体与横向融通
技术教育的应用型特征,最主要体现在其横向融通和产学研一体上。横向融通最主要的含义就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协同发展,即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开放型的联合办学、紧密合作,其核心在于“校地共生”,达到职业技术教育扎根地方、服务地方,促进产业融合的功能。而其具体培养方式则是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在这方面我国主要借鉴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方案,为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同时配备导师,因而我们也称为“双师制”。
如何才能达到产学研一体横向融通?我从潍坊科技学院的发展历史中提炼除了三个关键:开放办学、科技兴校和校企融合。
第一个关键是开放办学,学校之外,企业和政府都是必要的参与办学方。在潍坊科技学院的发展史上,最初王焕新任校长时的一个最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改变办学类型,从封闭型改为开放型,[11]也就是与社会各界联合办学,这成为日后一直贯穿学校发展的基本办学方针。从中专到大专的发展过程,联合办学的机构有所扩大。在学校中专时期(寿光县城关镇农业技术学校到寿光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目标是掌握新工艺的劳动者和各行实操性人才,如建筑经理、中高级厨师、果农菜农、驾驶员等,因而与学校的联合办学的单位也相应为建筑部门、建筑工地,园艺场、餐厅等。学校发展为大专和高职后,教学模式开始注重能力培养,从操作逐步转向技能,实行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现代技能”的复合型教学,以及融合教、学与做的实验实习教学。这个阶段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则体现在当时实行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上,董事长、院长等均由当时的寿光市长、民盟山东省委主委、寿光政协副主席等担任。2000年11月,寿光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将组建公办齐鲁经济学院的计划改为依托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山东省民盟和晨鸣集团共同筹建“民办齐鲁经济学院”。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经贸委确定的512家“全国优秀企业”之一,是中国造纸业上市A股、B股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当时正值我国加入WTO,晨鸣纸业集团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以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兴企。
开放办学除了体现在政校企的合作,还体现在其国际合作。高职时期,2002年园艺技术专业就与荷兰北荷兰省农业基金会共同成立了中荷农业科技培训中心。2003年学院又与印度德尔科恩工程有限公司迪特恩软件学院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成立了“潍坊科技职业学院中印软件学院”。这两个学科现在都发展成了学校最强、最具优势和特色的学科。
第二条是科技兴校。过去的看法总是觉得应用型学校、技术职业类学校,似乎并不需要科研。这是对于“技术”的过于单一化理解。没有“研”,高职和应用型大学同样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提高。只是普通大学,研究的类型多是理论性的,擅长的是具有前瞻性,属于学科基础的研究。而应用型大学所做的研究,主要属于开发型研究,一方面是将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工艺转化和再开发,也就是说是一种科学的应用(applied science),但还有另一部分是根据一些新技术本身所有的特点去做开发,是一种应用为导向的研究(application-oriented research),这种开发型的研究可能需要在具体的实验场地进行研究,因而也就是横向与企业、研究院所等的合作。[12]
潍坊科技学院发展历史上,很早就提出了科研的重要性。在最初王焕新任校长的“山东经济职业技术进修学院”时期,他就确定了“科研兴校”的战略,并以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孙家集镇三元朱村为基底,成立无公害蔬菜研究所,投资50万元引进无公害蔬菜检测线。1988年4月,学院又与省海洋水产厅合作成立“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潍坊中心”,改造全省盐艺化工工艺,促进盐化工高新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这二者在日后都发展为潍坊科技学院的两大方向。在“齐鲁经济学院”高职时期,崔效杰校长更是推行学院上下重视科研,人人制定科研课题,着手规划和筹建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农业化学与植保研究所、科技兴海与海洋化工转移中心、机电技术应用研究所等科研所。
升格为应用型本科之后,特色专业(如智能制造、设施农业、海洋化工)在科研能力的夹持下,都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限于篇幅,这里仅以海洋化工方向的研究平台建设为例。潍坊滨海地区有丰富的不可再生资源——卤水,这是其蓝色经济和海洋化工发展的基础。正如上文所说,在中专时期,他们就已经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海洋化工的研究。成为本科之后,学院于2012年4月成立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简称“蓝工院”),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投资金额8500万元,是全国第一家针对“蓝色经济”战略的地方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和海洋科学发展需求,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进行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自2012年,蓝工院陆续建立了下面5个科研机构。1)海洋精细化工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主要开展三个方向的研究,即精细化工的微型化、连续化、绿色化的安全型合成工艺研究,化工物料的提纯与精制研究,化工三废的资源化利用与治理研究。2)海洋药物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重点研究卤素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高值化利用。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制备色谱仪、微分干涉生物显微镜等检测仪器50多台套,可满足等新型药物的有机合成、检测分析、毒理分析等研究工作。3)卤水高值化利用水产养殖研究所,主要从事地下卤水在水产育苗、养殖中的应用,虾蟹类良种选育及单性化繁育等方面的研究,配备了藻类实验室、水生动物实验室、矿物质研发实验室,能满足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试验、实习、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的需要。4)环境检测中心,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以环境检测为主的专业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拥有大气采样器、紫外差分烟气分析仪、多参数油气回收系统、气质联用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等检测仪器150多台(套),可以从事环境大气、水、噪声、土壤等方面的检测工作,检测项目涉及105类产品中的3000多个参数。5)新型材料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以应用研究为主,形成了以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主的两大研究方向。中心拥有凝胶色谱仪、Zeta电位分析仪、红外光谱仪、锂电制备与测试全套系统、万能试验机等实验仪器100多台(套),主要从事高纯氧化铝、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光学树脂单体、防水材料等方向的应用研究。除此之外,蓝工院还与中国石油大学、吉林大学等知名高校和默锐集团、博源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建了8个省市级研发中心。从以上蓝工院科研所所涉及的范围、科目、实验室和实验仪器配置等,我们能够窥见现代技术教育对精细化的研究和高精尖的仪器配套的需要,并且也能够看出现代技术的教育绝不仅仅是将已有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转化,而需要大量围绕技术本身开展的应用型研究支撑。
第三点是校企融合。这里选取潍坊科技学院的计算机软件专业,说明学校如何依托优势专业构建学科公司服务实践应用型教学。在高职时期,软件技术与园艺技术专业就都已成为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03年与印度德尔科恩工程有限公司迪特恩软件学院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成立了“潍坊科技职业学院中印软件学院”,之后又与印度环球科技发展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印环球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全省第一家高校与外国公司合作成立的高科技企业。该公司在教育、政府、企业、军事、医疗等领域成功开发实施了50多个软件项目,曾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公司——美国UPS公司设计网络服务器。2008年成为本科职业学校之后,2009年在政府支持下,学校投资了5.6亿元在校园内建设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软件园”,由此为企业入驻提供了平台,为政府向企业提供政策倾斜提供了园地。2013年学院全资注册成立了山东飞翔软件产业集团,成为学校最重要的产学研基地之一。该集团下设6家全资子公司。1)山东环球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由学校创办的国资控股、新三板挂牌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为软件研发与系统集成,是业内领先的区县级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十余年来,公司始终坚持产、学、研融合发展,积极服务学校教学实践工作。一是先后与学院软件学院、建工学院联合共建博士科研工作站2个,联合工作室3个,促进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进软件信息技术的发展。二是接收学校优秀教师到公司挂职锻炼,助力教学质量提升;三是主动承担学生实训、技能指导及毕业生实习等工作,先后为300多名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支持,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部分优秀毕业生选择在公司就业,为公司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9月,前身正是潍坊科技学院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的一支软件研发团队,近年来在教育、农业、民生纪检等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产学研所做的工作与环球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类似。3)潍坊科技学院建筑安装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集团下成立地最早的子公司,主要对接的是建筑工程学院专业。4)潍坊市学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对接建工学院、工商学院、化工学院、机械学院,不仅是这几个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该公司还陆续向这些学院的部分教师支持横向课题费近1000万元。5)寿光市潍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既是教师学生的科研实验基地,也是贾思勰农学院成果转化基地。6)山东美高斯麦化妆品有限公司,是学校化工与环境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
最后我想提醒注意的是,横向融通并不就是校企融合或产教融合,后者只是前者的一个部分。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设,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校企融合中就能达到产学研一体,不需要政府,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应该主要依托企业。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提议。从潍坊科技学院发展的例子中,我们看到政府对于教育体系的规划指导、拨款、拨地,以及各种资格认证的申请,学校升格的推动等等,是职业技术类院校能够发展的推手;而且校企融合、产教融合,也需要政府层面也需要有很大的投入。例如潍坊科技学院“软件园”的建立,就为政府向学校全资注册企业提供倾斜政策提供了一个基础。没有政府的扶持,山东飞翔软件产业集团下设的6家子公司也不可能成为学校最重要的产学研基地。
四、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
在以潍坊科技学院的建设的纵向和横向构架之后,我们再用两节来讲它的共同教育与专业特色教育的形成。这节先讲它的共同教育,及其大一新生统一在通识教育学院接受一年通识教育的举措的形成。这其实也就是在讲技术与文化的关系。
在2000年刚开始筹建高等职业学校(“齐鲁经济学院”[筹])时,学院院长崔效杰在第一次全体教职工会议上就说明了学院的基本办学思想:以开放的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是崔效杰校长一贯的思路。他甚至在1987年被任命责筹建寿光市第一职业中专时,就确定了也要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提出这样的超越惟效率至上,超越“只业教育”[13],是非常有长远眼光的。当然,这也是积极适应地方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的拥有更全面可适应性技能的要求。在这个阶段,潍坊科技学院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为拓宽的能力培养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潍坊科技学院找到的校园文化便是农圣文化。这一方面是由于贾思勰在此地写作了《齐民要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于当代寿光,“蔬菜之乡”是其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张名片。
2018年8月,潍坊科技学院开始组建通识教育,实施通识教育育人模式改革。这离2015年北大、清华、复旦和中大联合成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刚过去三年。潍坊科技学院非常大胆地将通识教育引入一个本科职业院校,并且采取了一种非常彻底的形式作为整个学院共同教育。它采取的方式是:所有大一学生从2018级开始,都在通识教育学院集中进行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之后再进入自己的专业学院学习。2018年大一新生的人数是2300人,到2020年增长到了2800人。这算是非常激进的通识教育改革了。在一般的研究型院校,通识教育所倡导的共同教育,也无法做到全校新生第一年的共同教育,顶多只是在部分书院(仍然要分为人文社科类、理工类模块)实行第一年共同教育,而对于非书院的其他院系学生实行通识必修和选修模式。
我国的通识教育往往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上开始推行的,但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还是有一定区别:素质教育主要突出的是氛围养成和熏陶,与校园文化有关,但不一定有关课程;[14]但通识教育所注重的“共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依靠课程。学院在设立了“通识教育”学院后,陆续建设了思政教研室、国学教研室、大学英语教研室、数理教研室、体育教研室五个教研室,承担起思政类课程、国学、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等必修教学任务。在通识课程方面,通识学院的老师们意识到,“通识课程既不是专业课程的混合版,也不是公共课程的复制版,必须是在深刻理解通识内涵基础上科学设计、整体筹划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通识育人的核心工作。”[15]他们因此为所有大一新生开设了四门通识核心课:《写作与沟通》《批判性思维》《自然科学导论》《人文科学导论》。通识选修课程则包括国学经典与人文素养、科学探索与生命关怀、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社会发展与国际视野、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五个模块。学院还设置有“学习能力提升计划”(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审美)、“博雅教育计划”(包括批判性思维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培养、问耕大讲堂、读书会等)、“实践能力训练计划”(包括应用型科研项目申报、创新和竞赛指导)。此外,学院还创办了内部刊物《问耕》,主要分享教师的通识研究文章、学校的通识教育进展、问耕大讲堂专家报告摘录、个人读书计划的读书报告、读书班的读书笔记,以及社会服务的记录等。
潍坊科技学院为何要设立通识教育学院,为何要为大一本科新生设立这样的课程?我认为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2011年成为新建应用型本科之后,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需求,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有技术应用创新的能力,也要有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的能力。这都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交叉的跨领域知识和技术创新。这看起来好像更像是对研究型人才的要求,其实不然。应用型人才只有对更大学科的历史和发展、对技术背后的原理的理解和思考,才能生发出真正的创新,只是这种知识不需要达到理论研究的艰深程度,以应用为导向,但可能需要比理论研究更宽的广度。就这一需求而言,就会需要一些思维类、逻辑类、科学史类、艺术设计等课程,启发学生以思考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二是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观念上的变化。对照国外职业教育这几年的发展也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目的,都不再仅仅是为职业做准备,只懂得固有专业技术、只会单一技能操作的“工具人”和“机器人”被看作职业教育的悲哀,而强调将职业作为一个人相伴终生的“生涯教育”来看待,要使学生过上一种有尊严的生活。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的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已经为生涯教育和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所取代。这种方向性的转变就要求在技术类型的学校,设置通识类课程。除了对个体生命终身发展的重视外,这些课程也有社会功能,即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人和公民。
就我所知,潍坊科技学院是唯一一家采取了对所有大一新生实行共同的通识教育模式的职业学校。这是当时李昌武校长全力支持、通识学院院长马爱胜大力推行的结果。在此之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也有过设置通识教育课的尝试。该校名誉校长陈智2011年接受采访时,提到他到该校任职后在学院建设了三门通识核心课程:一门是《哲学与智慧人生》,教学生学习认识论和方法论,教会学生在哲学层面思考问题,了解思辨、求真、审美及明辨是非、善恶之道;一门《大学国文》,讲授国学经典,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介绍给学生;一门是《数学文化》,与专业的数学课程相结合,讲授数学思想和数学技术的关系、数学的发展。与潍坊科技学院对比,可以看见以职业技术一系学校的通识研究课程设立的共同特性,即传统文化教育、哲学和逻辑思维教育、科学史教育、艺术与美育教育等。这为未来我们在职业技能类和应用类型学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提供的方向。[16]
值得注意的是,通识教育在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代表的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推行,完全是自下而上自发的,并且现已形成一定气候,这是非常值得通识教育者们注意的现象。目前的“通识教育联盟”主要还是集中在研究型本科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未来或可以吸收这些自下而上的经验,考虑纳入将设有通识教育课程的新建应用型本科和部分高职也纳入通识教育联盟。
2016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我们容易将这两句话理解为学术人才是与通识教育对应,而应用人才则与专业教育对应,认为应用人才的培养似乎可以只是专业教育。但在像潍坊科技学院这样的地方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高等教育以上的职业教育学校,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已经有意识地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甚至设置通识教育部。潍坊科技学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实践经验反过来促使我们认为应用人才与学术人才一样,都是以人的完善为目的,只是不同类型的人旨趣不同;既然以完善人的潜能为目的,培养制度上就都需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因而纲要中的前一句分类的是教育类型,后一句分类的是培养方式,前后不是一一对应,而是一对二的关系。实际上,在2013年教育部初步提出通识教育新模式时(见《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就已经提到了:“鼓励和支持高校结合实际,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开展地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组织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然而,职业技术教育毕竟是与普通高校尤其是研究型教育不同的类型,那么如何打造适合它的通识教育课,就成为需要深入讨论的。潍坊科技学院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五、技术的吸引力:大类学科下的特色专业建设
职业技术学校如何增强吸引力,常常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曾就此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回答时指出了一些国家和社会层面应当推动的工作,包括政府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对待;与职业准入紧密挂钩,实行双证书制度,同时出台技能人才的最低工资标准;学制上打通立交桥;同时舆论上也支持职业教育。[17]
除了这些外部建设和制度保证,职业学校吸引力的塑造还需要激活其内生发展动力,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建设和培育自己学校的特色专业上。在进入具体案例前,要首先修正一个认识误区:即将专业等于狭窄,将职业性等于窄化的专业性。xxx校长曾经提出一个他感到很奇怪的大众看法,即本来任何事情加了职业都好像变得更好,唯独教育,在中国加了职业二字,就变得好像低人一等。[18]将职业教育等同于狭窄教育,或许也是形成这种既定观念的原因之一。这一误区的纠正不只在舆论中和学生、家长一方,更在于学校主办方及相关领导对于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的引导上。以前的观念总是强调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将专业设置得太过狭窄。但这既不符合现代技术所需要的适应性、跨学科特征,另一方面也不符合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全人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转变。职业学校的特色专业设置上需要掌握宽窄平衡,既强调与实际岗位工作的对口的职业性特点,又注重技术对于操作、技能、科研、文化的多方面整体要求,因而就应当有体系性地建设大类专业群,在其中再培育出最具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在这个方面,潍坊科技学院的做法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非常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在潍坊科技学院的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看到农学园艺、海洋化工、机电和信息都是其在历史发展中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方向。农学园艺和海洋工程成为优势专业,与山东半岛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寿光作为冬暖式大棚发源地有关,而机械电气、信息工程则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加入WTO、互联网、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建设起来的。学校目前的架构很成体系。最大的架构是六大学部,学部有学科交叉的特点,分别是:农学与环境学部、建筑与艺术学部、机电信息学部、经济管理学部、通识教育学部。其次,每个学部下又分为若干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大多是按照学科设置,如贾思勰农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学院、计算机软件学院、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通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学院形成的优势特色专业,都不是单独相对窄化的专业,相反,均属于一个大类专业群(如设施园艺、海洋化工、机械电子、信息技术),大类特色专业下各专业相互补充、相互支撑。
去仔细考察这几个大类专业群下特色专业(如园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软件技术、软件工程、智能制造等)的形成与发展,可以看到它们全都满足本文上面所谈的纵向贯通(专科与本科、中高职与本科)、横向融通(包括办学主体多元、研究、产业)和文化(支撑、赋能)的架构。这反过来证明,上述三个方面并不是空的架构,而切实为职业学校的注入内在生命力。我们就以最具特色的园艺专业的建设来具体说明。
贾思勰农学院下有两个与园艺有关的专业,一个是本科园艺专业,与之并行的其他四个本科专业是园林、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另一个是专科园艺技术专业,尤其以蔬菜园艺为主要发展方向,与之平行的是园林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三个专科专业。很明显,园艺技术(专科)与园艺(本科)有纵向贯通关系(园林技术与园林也是如此)。
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不但是全国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全国规模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而且也是国内外先进蔬菜种植技术交流的集散地,兼有国家级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试产,蔬菜产业发展前景无比广阔。蔬菜产业的发展急需大批园艺技术专业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院本着主动为当地农业发展服务的宗旨,设置了园艺技术(蔬菜)专业。园艺技术专业从2001年开始招生,2013年,园艺专业作为中职与本科“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新模式正式招生。其转段学制已在第二部分有所介绍,不再重复。纵向贯通后,不仅园艺技术专业(专科)成为了省级示范专业,而且园艺专业(本科)也被教育部确定的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先后被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势特色专业。2018年在中国民办大学学科门类排名中,贾思勰农学院的农学学科全国排名第一,其园艺专业则获评2019全国同类高校第一名。
在开放办学方面,学校早在2002年就与荷兰王国北荷兰省农业基金会共同成立了中荷农业科技培训中心。荷兰派蔬菜花卉专家来到学院,由园艺技术(蔬菜)专业的教师与荷兰专家共同进行蔬菜和花卉的引进栽培试验。其成果是,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出了国内先进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寿光蔬菜生产与国际接轨。荷兰专家既为学生进行现场授课,也对学生的实践实习进行导师式的指导。同时,中荷农业科技培训中心还对菜农进行培训,每期1000多人,使寿光和全国十几个地区的菜农掌握了国内外先进的蔬菜生产技术,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和蔬菜生产技术的传播。同时,在政府的协助努力下,该专业也拿到了山东省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总站批准,建立了农业行业特有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点,并且已经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这样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就可以拿到双证,本科或专科毕业证,以及农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证,这就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就市场短缺和需求情况看,园艺技术和园艺专业,日后完全可以走高技能、高价值、高工资相对应的路子。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是产学研一体的典范。课程充分突出了应用性。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体现“模块化”要求。特别以农时季节为主线,紧紧围绕当前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各环节设计。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学院自己编写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当前最新技术。实践、实训课课时比例占到50%。学院在校内建立了2座高标准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和占地30亩的实验基地,进行多种蔬菜种植试验;在校外多家园艺公司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立了实训基地,如蔬菜花卉新品种繁育综合实训基地(130亩,位于寿光市北洛);与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建立了长期合作,为每年一度的(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蔬菜花卉展品进行管理和养护(负责10000m 2 菜博会展厅[9号厅])[19]。这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品种繁多的高技术含量的蔬菜、花卉种植和管理技术。学院还拥有自己的高新农业技术集成示范中心(占地36亩),拥有4个高标准智能温室及连栋拱棚1处,主要进行品牌蔬菜的生产与运营,高标准园艺设施构建、营造与展示。
在科技研发方面,贾思勰农学院 8000m2 的设施园艺实验教学中心,内设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生物防治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所和实验室等。其中蔬菜花卉新品种繁育基地(110亩),主要承担的设施园艺相关专业有关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设施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设施蔬菜精准栽培及高效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相关研究。几年前,学院又成立了自己的蔬菜育种中心(100亩,位于寿光洛城),设有种子检验、加工、生产、贮藏生产线及种质资源库及高标准智能温室1处,设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力求将设施园艺专业的相关科研成果快速推广及市场化。
除了这些纵向和横向的技术技能培养外,学校还有与该特色专业配套的人文教育经典:《齐民要术》。《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公元6世纪,全书10卷92篇11万多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一部农学综合性著作,作者“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一般认为是北魏齐郡益都县钓台里人,即在今寿光市城关镇一带,在青州齐郡高阳县(今山东临淄高阳)做官。《齐民要术》内容不仅包括耕作技术、田地管理、良种选育、蔬菜和林果栽培、果蔬贮藏与加工食品、畜牧和动植物管理等,也有关于各类盐的提纯技术,与今日寿光的农业特色和海洋化工特色一脉相承。学校抓住这点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有意加入农圣文化特色,通过对农圣文化和讲授和阅读,激发学生们的对土地和家乡的热爱,对农业、化工等技术职业的热情。学校艺术学院师生,自行创作了52集大型动画片《农圣贾思勰》,在央视新科动漫频道和山东卫视播放。学校层面也经常举办农圣文化主题讲座,还编写了《农圣文化与国学经典教育》(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年)教材,还牵头成立了中国农业历史学会辖下的国家二级学会“农学思想与《齐民要术》研究会”,建设了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农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近年来也出版了一系列研究著作,如《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20册(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齐民要术〉通俗读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年)、《农圣文化概论》(科学出版社,2019年)《贾思勰家缘源流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年)等,其中《〈齐民要术〉通俗读本》免费向寿光农村、社区、机关单位发放1万余册。
余论
2021年是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大年。先是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强调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以及纵向贯通的架构。[20]3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李克强总理也作出批示。这次会议上还创造性地首次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概念与战略。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1],为未来的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22]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可见职业教育正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工具。[23]对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而言,职业教育在整个版图中的定位准确了,不但肯定会引起整个高等教育本身的变化,也会带来一些改变。希望本文借助对潍坊科技学院这一较为成熟、且有明确体系建设意识的地方职业类型学校的讨论,能够为当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任务尽一份力。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爷爷刘效德。刘效德[1913.4-2004.11],山东潍坊人。1946年,他利用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鲁青分署”工作的便利,兴办了一所职业学校“台儿庄胜利中学”,任校长。1963年,“昆明市西郊职工业余联合大学”成立后,他任副校长,并自编教材。1978年,他促成了该校复课,此后一直在学校工作,直至1984年。这也正是王焕新在寿光始建农民技校[即现潍坊科技学院前身]的年份。谨以此文献给在地方进行职业教育的先行者们。本文亦是对我在寿光市委办公室挂职锻炼[2019.9-2021.2]的纪念。)
2022年1月29日于北京
[1]黄达人等著,《高职的前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版(2016年第4次印刷),第X页。
[2]王伯祥在任期间,凭借对寿光的全面了解,他在任期内带领全县人民打响了寿光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战役”——推进蔬菜产业化、决战寿北、打造工业巨舰,他因此被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打造寿光蔬菜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典型代表”和“最美奋斗者”。
[3]《大地为鉴》,王良瑛、李登建、展恩华著,山东出版社,2008年,第171-172页。
[4]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参见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3/s181/201702/t20170217_296529.html
[5]有学者认为,应用型本科与研究型本科都属于普通教育,二者的分别主要是学科分化:研究型本科的逻辑起点是促进学科发展,本质上是理论性的,而应用型本科的逻辑起点是促进行业领域发展,行业领域的交叉融合要求应用型本科必须遵循多学科交叉;而职业型本科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发展需求,是因为技术技能复杂程度上升而出现的,遵循的是工作体系逻辑,不是因为学科深化或分化所派生的,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参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研究型本科、应用型本科的不同》,载《职教论坛》。http://www.cvae.com.cn/zgzcw/jcll/202106/36c0b84ec22e4ee4a000134673b9478a.shtml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有误导性的。其错误的来源或许是将“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以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误解为是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分类,因而得出“我国现有本科教育形成的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双轨并行’,研究型、应用型与职业技能型’三类并行’”的错误总结。
[6]参见李昌武《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2014年);《新建本科院校校地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报告(2019年)。
[7]薛二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人民政协报》(2021年12月08日第10版);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办好职业教育须扭转“层次教育”思路》,《光明日报》(2021年12月27日第16版)。
[8]非学历教育高等学校即学员学习期满考试合格,由学校发给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写实性学业证书。但学员也可以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证书。见《潍坊科技学院校志》,李昌武主编,2016年,吉林教育出版社,第15-16页。
[9]实际上,新加坡教育体制中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侧重的理工学院之所以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其作为中学毕业生的平行线路。这样家长和学生就愿意因材选择,每年大约有40%左右的中学毕业生到本地五所理工学院(相当于我们的高职)就读。
[10]吴学敏,《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25期,第5—13页。
[11]“四改”:改单一型为多样型,改书生型为实用型,改封闭型为开放型,改消费型为开发型。
[12]20世纪关于“技术”的一大哲学争论,就围绕技术到底是否“仅仅是”应用科学(applied science)而展开,以此来探讨技术与科学的复杂关系。这里采取的是较为中庸的看法,即技术是一种应用科学,但又包含超出仅仅研究科学如何应用之外的部分。正是因为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学校的任务不只是产业转化,因而才需要更全面的教学和课程体系的设计。
[13]“谨防职业教育成为’只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21年12月20日),http://www.cvae.com.cn/zgzcw/yjdt1/202112/986b198917a14d1fb2648c1bad181a14.shtml
[14]对于校园文化的作用,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曾说过一个很接地气的比喻,他说校园文化就是做泡菜,文化便是那一锅汤汁,不同种类的果蔬就如同不同性格的学生,无论放黄瓜、白菜、洋葱,出来的都是“泡菜”味,那就是经过学校文化的熏陶后那种个性中便都具有的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属性。
[15]孙淑娟,马爱胜,《探索通识育人,服务地方发展——以潍坊科技学院“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为例》,载《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二十次工作会议研讨论文集》(2020年11月),第205页。
[16]职业院校的通识课程甚至与研究型大学的同时课程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例如潍坊科技学院开设的《写作与沟通》,就完全可以参考研究型大学的教课经验。《写作与沟通》作为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有明确的训练要求:课程既不是要培养文学修养,也不是训练学术论文写作,而是强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一个专门的主题展开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形成问题和分析框架,最后完成完整的说理文的写作。2022年1月11日在“新雅书院第七届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工作会”上,梅赐琪老师介绍了《写作与沟通》课程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两点经验:第一是强调教学过程的深度浸润,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授,还要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小班的培养模式为师生的深入交流提供了支撑;第二是明确课程的期望管理,由教学中心统一规定课程要求,并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作明确说明,从而在教学之间形成良性的配合和互动。(见《新雅书院第七届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召开》,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公众号,vol.483)
[17]“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访谈——访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09年12月5日),http://www.cvae.com.cn/zgzcw/yjrd/200912/97cf4575a59d41babbdd9cbe4d97bbab. shtml)
[18]黄达人等著,《高职的前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版(2016年第4次印刷),第X页。
[19]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是商务部正式批准的年度例会,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蔬菜产业品牌展会,每年4月20日—5月30日在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举行。2000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20届。2013年,第14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新增了9号、10号两个展馆。根据寿光市委市政府和菜博会组委会的决定,9号展馆由潍坊科技学院负责建设和维护管理。2014年,9号馆改名为学院馆。学院馆面积1万平方米,是潍坊科技学院自主知识产权蔬菜新品种及国内外值得推广的蔬菜新品种展示厅。整个展厅实行信息化管理、水肥一体化生产、机械化操作。
[20]该办法指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系统设计,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有机衔接,促进普职融通。”
[21]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22]本科职业学校招生规模,2020年是每年5万,到2025年,要达到每年50万。
[23]关于潍坊科技学院与寿光发展的关系,可以参见高宏斌,《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与区域发展———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例》,载《文化纵横》,2020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