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摘要:冷战结束后,新独立的俄罗斯试图以“休克疗法”进行激进改革,导致其在政治经济上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社会文化出现重重危机。那么,后苏联时期,俄罗斯面临哪些文化安全问题?俄罗斯如何管控各种文化安全风险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些问题事关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分析俄罗斯文化安全的现实困境,深入剖析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探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担负的具体任务,旨在探索其对于我国文化安全建设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文化安全 文化危机 俄罗斯
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性危机和现代性矛盾不断加剧。俄罗斯面临的国际局势同样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以后,文化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俄罗斯学术界是如何看待文化安全问题的?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什么?俄罗斯文化安全的历史任务具体是什么?对我国文化安全有何启示意义?本文旨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
一、俄罗斯学术界对文化安全的认知路径
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自苏格拉底以降的思想家都意识到人类在群体传承和社会发展领域面临的安全问题及其重要意义。文化安全概念的提出与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既存在全球化给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亦存在对其产生的消极性影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后,俄罗斯学界逐渐对文化渗透、政治宣传和政权颠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文化安全问题因此受到重要关注。在此背景下,“文化安全”这一术语开始在俄罗斯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历史学等学科领域广泛使用。在社会学中,文化安全是指在全球化和知识社会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社会以及国家面临的文化风险的社会关系体系。(1)在政治学视域下,文化安全则是指国家在面对不断变化、真实或潜在威胁时保持其文化特征的能力。(2)在法学范围内,文化安全是指国家确保个人文化发展权利实现、国家文化主权完整以及推动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因此,在不同学科视角下,文化安全关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俄罗斯著名文化学家、圣彼得堡人文大学校长А.С.扎别索茨基(А.С. Запесоцкий)从文化学层面指出,文化安全是国家为降低文化风险,根据文化系统内部自我调节能力制定的防御机制,反对将其理解为阻碍文化创新和对传统文化强加保护的国家政策行为。(4)类似观点相继出现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当代俄罗斯哲学家В.В.米龙诺夫(В.В. Миронов)将文化安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联系起来,将文化安全确定为保护社会文化潜力,预防和克服社会文化风险和威胁,并为社会文化生活创造有利条件的能力。(5)当代俄罗斯文化学家А.В.弗莱尔(А.В. Флиер)也指出,真正安全的社会是绝大多数人有意识、逐步和有目的地遵守普遍接受规范的状态。(6)这些观点展现了俄罗斯社会对文化安全认识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文化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以归纳出俄罗斯学术界对文化安全基本内涵的界定,即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在文化领域保护个人、社会免受内外部威胁的状态,是一国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环境和面临潜在文化威胁时维持既有文化身份的能力。
二、俄罗斯文化安全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俄罗斯面临着国家解体、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文明对抗等重重威胁。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俄罗斯的社会发展问题复杂而棘手,文化安全始终处于高风险态势。尤其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其文化安全问题更是日趋凸显,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综合来看,俄罗斯文化安全主要面临着三大现实困境。
1. 文化身份多样化,后现代主义特征凸显
后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化出现了身份认同问题,剧烈的政治变革冲击了既有的身份认同,“我们是谁”的疑问凸显。俄罗斯通过“休克疗法”,试图建立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向西方看齐的社会,然而这一努力收效甚微。由于社会发展环境的限制,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并未形成。
缺乏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给俄罗斯社会带来了两个重大危机:一是现代性危机。当前,俄罗斯的文化身份已然与苏联时期有很大不同。现实是,“老大哥”形象被抛弃,“新历史共同体”概念被否定,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并未形成,当代俄罗斯文化却已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特征,保守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国家主导和无政府状态等多种观念共存。意识形态如此多元却难以协调,使得俄罗斯的文化安全始终处于紧张和危机之中。二是治理危机。苏联解体后,统一的文化形态被打碎,多元的、甚至有些混乱的社会文化难以符合俄罗斯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信仰的坍塌和个人主义的滥觞解构了旧的治理模式,苏联时期的文化精英和科技精英最终脱离了原有的历史身份,逐渐转变为中产阶级和寡头阶层,寡头制的形成又反过来阻碍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形成。
2. 文化空间转变,国家与文化间张力日渐加大
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社会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趋于恶化,特别是在艺术和文化领域,更是成为反噬苏联政治体制的关键因素。这是由于苏联解体后,文艺活动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市场经济逐渐嵌入文化发展领域。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国家彻底退出文化领域?文化的民主化是否意味着它的完全商业化?
20世纪末,俄罗斯民众渴望建立稳健的社会发展机制,由此出现了由国家主导的后转型社会,全新的社会文化空间为精神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主要反映在:一方面,国家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进步,国家政治形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流文化的性质,从俄罗斯历史被贴上“多神教”“东正教”和“启蒙思想”等文化标签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文化的进步需要国家政策持续稳定的支持。俄罗斯新的政治体制既是文化的创造者,更是文化的消费者。国家是民众文化权利的主要保障者,既具有赋予其文化自由创作的权利,同时有义务监督文化成果的实现。因为仅仅依靠市场来调节并解决这一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市场面向的是文化购买方,很少考虑文化消费者的内在精神需求。在这一点上,俄罗斯国内民众的实际文化需求与市场购买力之间存在巨大张力。
3. 全球化出现逆潮,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冲突加剧
俄罗斯面临在国际社会中被认同的问题。冷战以后,俄罗斯文明和文化发展呈现出颓势,如何在保留民族文化特征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成为其重要战略任务。面对复杂外部环境,俄罗斯的文化安全面临三个巨大的挑战:
其一,俄罗斯文化的辐射范围被大幅压缩。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俄罗斯文化在政治上被分割,新独立国家为了国家建设在文化上采取了去俄罗斯化的措施。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国内反俄情绪不断高涨,在文化上对俄罗斯的敌意显著增加。(7)
其二,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出现了激烈冲突,并且深刻影响着文化精英的思潮。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后,俄罗斯在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上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国内,俄罗斯文化精英也出现了分裂,主流精英支持维持俄罗斯文化的安全,在俄乌冲突中的态度比较暧昧。在这些精英来看,仅仅灌输一些新的西方思想,或者为了普遍全球化而放弃文化自主性的想法都难以完成重建俄罗斯的历史任务,任何思想和文化的嫁接必须经过时间、历史的考验。不能仅仅依靠引入外来文化来构建俄罗斯的文化规范,一旦打破俄罗斯民族传统的发展趋势,势必引发社会动荡。
其三,俄罗斯的话语权正在被西方世界压制。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相对弱小,国际话语权无法捍卫其文化安全。俄乌冲突爆发以后,俄罗斯的话语权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压,降到历史的低点。一方面,西方国家充分发挥在新闻媒体和社交平台的优势地位,支持乌克兰发声的同时限制俄罗斯发声,并且发动舆论战和认知战来围剿俄罗斯。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并通过一系列制裁措施逼迫国际社会选边站队,形成了反俄叙事的政治正确原则。西方国家的这些措施,极大地压制了俄罗斯的国际话语权,塑造了俄罗斯是“侵略者”和“异类”的国际形象。对俄罗斯而言,重建其文化体系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应有之义。俄罗斯如果要解决认同危机、文化空间张力和民族与世界文化冲突三大现实困境,维护文化安全就成为俄罗斯国家和社会亟需进阶的紧迫任务。
三、俄罗斯文化安全面临的历史任务
俄罗斯长期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其在文化安全上的窘境引起了国内社会极大的共鸣。因此,俄罗斯文化精英如何制定未来的文化发展路线,成为俄罗斯能否走出文化危机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洞悉本国文化的固有矛盾,深谙其历史任务。
1. 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充分认识俄罗斯历史发展的独特性
在俄罗斯国内,有观点认为俄罗斯是由不同文明取向的民族组成,它是与蒙古—鞑靼文明共生的。17世纪的宗教分裂运动以及彼得一世的西化政策,使得俄罗斯文化变成了一个异质的、分裂的样态。伊斯兰教、喇嘛教、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多神教以及其他世界观无法相互承接、综合、统一,由此认为俄罗斯不具有社会文化统一性,不是独立的文明,也不属于任何文明类型。当代俄罗斯著名哲学家В.М.梅茹耶夫(В.М. Межуев)坚决反对这个论调,并指出“俄罗斯文明具有独创性和特殊性,各种价值观并非相互割裂,索洛维约夫、别尔嘉耶夫、卡尔萨文和伊里因等一大批思想家都曾论述俄罗斯思想的统一性与协同性”(8)。
首先,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历史主体是俄罗斯人民,他们将欧亚大陆北部和中部的大多数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在历史中,俄罗斯发展道路曾多次朝向西方,始终无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然而,事实证明吸收外来经验的方式通常会变成一种机械的和缺乏创造力的模仿。如今,俄罗斯民族已经形成了共同努力开发欧亚领土、保护自身利益免受外部侵害的体系和能力,西方中心主义不再符合俄罗斯民族利益,也不再符合当前的国际现实。
其次,多民族、多信仰的文化格局已经形成,俄罗斯文化中已经产生了一种重要的精神综合体,并成长为重要的区域文明。欧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Н.С.特鲁别茨科伊(Н. С. Трубецкой) 指出,文明的特殊性在于它在一个整体框架内由不同的民族、宗教和价值观构成。在特氏看来,文明是一种大规模、组织复杂的超民族形态,这正是俄罗斯文明的典型特征,即具有精神同源、相容性等特征。(9)在这一派学者看来,俄罗斯不是俄罗斯民族的国家,而是具有超民族潜力,能够将整个社会团结到一起的独特文明体系。在这个文明体系中,多元文化得以共存的条件不仅依靠精神亲缘关系,而是以民族和个体在历史转折中对未来发展做出的共同抉择为基础。
再次,在过去五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俄罗斯从一个帝国转变为多民族国家,拜占庭的东正教文化与亚洲地缘融合,形成了一种截然不同于欧洲的政治实体,这在世界文明发展实践中并不多见。冷战结束以后,俄罗斯社会出现了文化分裂和历史断层。随后,俄罗斯社会在断层处形成了新的文化范畴。因此,独特的地缘政治因素,加之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社会文化现实以及固有的民族理念将新俄罗斯塑造为“欧亚文化和经济空间”,如今俄罗斯已经处于欧亚共同体形成的门槛上。
俄罗斯文化在毁坏、重建中得以延续,流行的文化趋势和社会创新得以发展,产生了传统与创新、地方与民族的奇异结合。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进一步分析其文化安全建设所担负的历史任务。
2. 客观看待文化危机,理性维护文化安全
每个国家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影响了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如果在历史变化进程中这种文化不能充分反映社会变化,那么就会发生文化危机。
首先,文化危机意味着当前文化难以适应新形势,无法反映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现代文化危机是人类社会步入全球化发展阶段才开始出现的,西欧发达国家追求全球经济和政治一体化,推行单一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客观上加剧了世界各地的文明冲突和民族冲突,导致传统文化危机不可逆转。(10)
其次,应对文化危机的必然选择是文化转型,主要通过有意识的文化传播,从内部刺激整个文化体系的变化与发展。根据汤因比的观点,文明诞生于“挑战”与“响应”的相互作用。不够适宜的环境向社会文化提出挑战,通过社会中的少数精英群体响应外部环境挑战,努力解决文化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11)国家、民族和人民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将传承下来的文化符号与新体验相关联。传统主义建立在对整个俄罗斯历史经验、集体记忆的理解之上,作为一种文化规范和语义边界,为其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А.Г.杜金(А.Г.Дугин)的“新欧亚计划”、И.Н.潘纳林(И.Н.Панарин)的“转向东方”、А.И. 奥西波夫(А.И.Осипов)的“精神、民主、主权”等都对当代俄罗斯文化身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再次,对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中有意识的创作和新符号的使用进行监督与管理。俄罗斯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增加了文化商业化的危机,大众文化中存在精神文化的机械复制问题。在某些历史时期,俄罗斯文化由市场主导,文化私有化势必导致统治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出现张力,甚至产生文化上的对峙。因此,俄罗斯文化在一元和多元上如何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将成为其文化安全与否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的,国家需要持之以恒的战略来支撑,否则文化安全问题就会凸显,乃至形成危机。国家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保障个人文化权利实现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在文化政策领域应严格执行文化立法的基本原则,增大对文化领域的财政支持,推进文化机构改革。其目标在于,通过文化的自我纠错和调适及其政策保障,排查文化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维护文化安全。
3. 塑造文化对话与文明互鉴的习惯,缓和与解决文化冲突
在重构俄罗斯文明的同时,俄罗斯精英意识到文化对话的重要性,他们尝试通过与其他文化对话来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
首先,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差异,国家间的文化关系表现为文化冲突与文化对话,承认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对话的前提。文化多样性承认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地缘文化之间的战略关系,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对话是可能实现的。В.В.米龙诺夫指出,文化对话的意义既在于求同,更在于传递不同信息,以此为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创造条件。(12)
其次,对话的参与者既可以是不同的文化,也可以是不同层次的文化。不同层次的文化在文化对话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全球化使得知识和技术传播趋于同质化,世界各国在向知识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文化对话参与者的身份认同正在发生变化。当代以色列社会学家S.N.艾森斯塔德(Shmuel N. Eisenstadt) 指出,全球化促使各国被迫应对知识社会的挑战,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价值观存在差异,因而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各国对现代性的尝试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多元现代性。(13)
再次,文化对话主要存在三种可能的结果:第一种是对话参与者单方面某些方向出现新变化、新发展;第二种是对话参与者双方或多方某些文化特征的重组;第三种是最为消极的结果,拒绝其中某一文化参与对话,出现和发展出对某种文化的敌意。(14)当代俄罗斯社会出现了文化对话最消极的结果,其原因在于,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走向了西方的对立面,被剥夺了参与和对接西方知识社会的权利,西方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制裁更是使其丧失了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机会。俄罗斯文化被地缘对抗和逆全球化排挤到西方文明的边缘,一定程度上被清理了门户而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国内相应出现了文化孤立主义、原教旨主义和民族主义等逆全球化的副产品,但客观上实现了对俄罗斯文化价值取向的改造,冲击了俄罗斯旧的文化安全机制。
因此,尽管俄罗斯社会周期性出现大规模文化失衡以及冲突和危机的情况,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文化是其国家赖以发展的庞大精神体系,是俄罗斯历代人民奋斗的结果,并以历史使命的方式塑造了该国的民族文化心理。
四、对我国维护文化安全的参考意义
每个国家对文化安全的认知路径、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担负的历史任务虽有不同,但其共同之处都在于为本国文化提供面临威胁与挑战时降低受破坏程度的可能性方案。俄罗斯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对我国的参考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培育文化认同感,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化安全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直接相关。文化认同是文化在社会空间中的自我定位,主要包含两层元素:一是预先确定的、有限选择的对象,例如母语、民族和宗教环境等因素;二是自身封闭的、使其保持独特身份的观念和思想等因素。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的关键因素,决定国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一定意义上,文化认同是文化安全的根本基础。因此,文化安全首要维护的就是国家主流精神叙事,维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础的民族精神。
目前两国都面临着一个尖锐的问题,即如何实现巩固文明身份的稳定话语范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中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面临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重任。为此,中国就是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最终形成强有力的文化认同。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来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典范,从而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崭新的路径选择。
2. 形成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其主要任务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完整,消除文化隐患。因此,坚定文化自信事关文化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深刻分析了苏联解体与苏共垮台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这要求执政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掌握舆论阵地。当前,中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这就需要中国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构建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应对内外各种意识形态风险和挑战,最终赢得人心、赢得价值观之争。
在大国战略竞争的时代,赢得价值观之争还需要形成文化软实力。从历史经验来看,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物质实力上的崛起和文化软实力的崛起。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大国成长的必然需求,是物质实力崛起之后的必经阶段,并且要经过大国战略竞争的检验。这就需要中国汲取苏联在意识形态工作上的教训,不断提升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对中国而言,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是要具备能够进行舆论战和认知战的能力,满足大国战略竞争的需求。
3.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文化安全与文明互鉴、文化对话呈现高度相关性。文化对话作为政治、经济以及其他领域对话的前提条件,为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扎实的人文基础。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合作成果证明了人文领域合作的有效性与必要性。中俄两国具有深厚的交往基础,现阶段中俄对话水平达到了历史最高。2019年在中俄庆祝建交70周年之际,两国关系步入新时代,在全球治理与地区事务上紧密协调、积极合作,双边关系呈现高度互信与战略支持态势。如今,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多极世界的框架内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是确保国际局势稳定与全球发展的积极载体。
尽管当今世界话语权力的现实格局依旧是西强东弱,但东升西降的趋势已初现端倪。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了实现世界文明积极发展的可能性,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发表主旨讲话时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其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大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积极意义受到俄方高度认可。俄方积极探索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中国经验,同年6月,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成立了我国境外首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室,研究内容涵盖习近平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思想。
综上,文化安全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关系到中国国际话语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现。因此,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展现我国对世界文明空间内广泛对话和建设性互动的开放态度,显现中华文明新形态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迫在眉睫。
结语
俄罗斯的文化危机不仅源于其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断层,还源于社会文化空间与现代性的冲突,更源于其文明与西方的对抗。当代俄罗斯的文化安全问题已然成为俄罗斯内外危机的最外在表现,并始终处于俄罗斯和西方对抗的交汇点上。俄罗斯社会精英对重建文化身份和应对文化危机的积极思考对我国文化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其有助于冲破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藩篱,实现不同层次文化主体的交流互鉴,构建行之有效的文化对话机制,这正是我国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推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题中之义与现实关切。
【注释】
(1) См.В.В.Сергеев,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культур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в условиях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на примере московского мегаполиса):Диссертация на соискание ученой степени доктора 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их наук,2011;В.Ф.Молчановский,“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 атрибут социальной системы”,Социаль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в современных условиях,Граница,1994.
(2) См.В.О.Маршилова,А.П.Романова,“Культурная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как важнейший фактор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Человек,сообщество,управление.Научно-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й журнал 2 (2008):С.54.
(3) 参见:俄联邦宪法《论安全》,第10章第12条第28点。
(4) См.А.С.Запесоцкий,А.П.Марков,“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ли имперский дух и религии спасут человечество?(беседа с А.С.Запесоцким и А.П.Марковым)”,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психология и социология истории,2016,С.207-215.
(5) См.В.В.Миронов,“Проблемы 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в рамках ‘Стратегии научно-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Аудитор 5 (2018):С.61.
(6) См.А.В.Флиер,“Опыт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я культуры как социальной системы”,Знание.Понимание.Умение 3 (2016):С.11.
(7) Cf.Levgen Afanasiev,Brian Mann,Alina Selyukh & Elissa Nadworny,“Ukraine Agonizes over Russian Culture and Language in Its Social Fabric”.(https://www.npr.org/2022/06/02/1101712731/russia-invasion-ukraine-russian-language-culture-identity)
(8) В.М.Межуев,“Философия культуры и науки о культуре:различие в подходах”,Вестник Москов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культуры и искусства 3 (2019):С.19.
(9) См.Е.И.Замараева,“Социально-философские воззрения Н.С.Трубецкого в контексте евразийства”,Вестник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Серия:Социология 4 (2010):С.23.
(10) См.Н.М.Великая,Г.В.Тартыгашева,“Кризис культуры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экспертное мнение и оценки населения”,Вестник РГГУ.Серия Философия.Социология.Искусствоведение 4 (2020):С.67.
(11) 参见阿尔弗雷德·韦伯:《文化的世界史:一种文化社学会阐释》,姚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第57页。
(12) См.В.В.Миронов,“Процессы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и культуры в глобализирующемся мире:коммуникационный вектор”,Вестник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Серия 7.Философия 3 (2017):С.19.
(13) 参见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第42页。
(14) См.В.А.Лекторский,Е.А.Труфанова,“《Межкультурный диалог — необходимое условие существования философии》:беседа с академиком РАН В.А.Лекторским”,Философические письма.Русско-европейский диалог,2019,С.49.
原载:《世界哲学》2025年第1期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摘要:冷战结束后,新独立的俄罗斯试图以“休克疗法”进行激进改革,导致其在政治经济上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社会文化出现重重危机。那么,后苏联时期,俄罗斯面临哪些文化安全问题?俄罗斯如何管控各种文化安全风险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些问题事关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分析俄罗斯文化安全的现实困境,深入剖析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探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担负的具体任务,旨在探索其对于我国文化安全建设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文化安全 文化危机 俄罗斯
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性危机和现代性矛盾不断加剧。俄罗斯面临的国际局势同样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以后,文化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俄罗斯学术界是如何看待文化安全问题的?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什么?俄罗斯文化安全的历史任务具体是什么?对我国文化安全有何启示意义?本文旨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
一、俄罗斯学术界对文化安全的认知路径
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自苏格拉底以降的思想家都意识到人类在群体传承和社会发展领域面临的安全问题及其重要意义。文化安全概念的提出与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既存在全球化给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亦存在对其产生的消极性影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后,俄罗斯学界逐渐对文化渗透、政治宣传和政权颠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文化安全问题因此受到重要关注。在此背景下,“文化安全”这一术语开始在俄罗斯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历史学等学科领域广泛使用。在社会学中,文化安全是指在全球化和知识社会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社会以及国家面临的文化风险的社会关系体系。(1)在政治学视域下,文化安全则是指国家在面对不断变化、真实或潜在威胁时保持其文化特征的能力。(2)在法学范围内,文化安全是指国家确保个人文化发展权利实现、国家文化主权完整以及推动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因此,在不同学科视角下,文化安全关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俄罗斯著名文化学家、圣彼得堡人文大学校长А.С.扎别索茨基(А.С. Запесоцкий)从文化学层面指出,文化安全是国家为降低文化风险,根据文化系统内部自我调节能力制定的防御机制,反对将其理解为阻碍文化创新和对传统文化强加保护的国家政策行为。(4)类似观点相继出现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当代俄罗斯哲学家В.В.米龙诺夫(В.В. Миронов)将文化安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联系起来,将文化安全确定为保护社会文化潜力,预防和克服社会文化风险和威胁,并为社会文化生活创造有利条件的能力。(5)当代俄罗斯文化学家А.В.弗莱尔(А.В. Флиер)也指出,真正安全的社会是绝大多数人有意识、逐步和有目的地遵守普遍接受规范的状态。(6)这些观点展现了俄罗斯社会对文化安全认识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文化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以归纳出俄罗斯学术界对文化安全基本内涵的界定,即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在文化领域保护个人、社会免受内外部威胁的状态,是一国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环境和面临潜在文化威胁时维持既有文化身份的能力。
二、俄罗斯文化安全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俄罗斯面临着国家解体、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文明对抗等重重威胁。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俄罗斯的社会发展问题复杂而棘手,文化安全始终处于高风险态势。尤其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其文化安全问题更是日趋凸显,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综合来看,俄罗斯文化安全主要面临着三大现实困境。
1. 文化身份多样化,后现代主义特征凸显
后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化出现了身份认同问题,剧烈的政治变革冲击了既有的身份认同,“我们是谁”的疑问凸显。俄罗斯通过“休克疗法”,试图建立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向西方看齐的社会,然而这一努力收效甚微。由于社会发展环境的限制,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并未形成。
缺乏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给俄罗斯社会带来了两个重大危机:一是现代性危机。当前,俄罗斯的文化身份已然与苏联时期有很大不同。现实是,“老大哥”形象被抛弃,“新历史共同体”概念被否定,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并未形成,当代俄罗斯文化却已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特征,保守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国家主导和无政府状态等多种观念共存。意识形态如此多元却难以协调,使得俄罗斯的文化安全始终处于紧张和危机之中。二是治理危机。苏联解体后,统一的文化形态被打碎,多元的、甚至有些混乱的社会文化难以符合俄罗斯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信仰的坍塌和个人主义的滥觞解构了旧的治理模式,苏联时期的文化精英和科技精英最终脱离了原有的历史身份,逐渐转变为中产阶级和寡头阶层,寡头制的形成又反过来阻碍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形成。
2. 文化空间转变,国家与文化间张力日渐加大
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社会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趋于恶化,特别是在艺术和文化领域,更是成为反噬苏联政治体制的关键因素。这是由于苏联解体后,文艺活动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市场经济逐渐嵌入文化发展领域。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国家彻底退出文化领域?文化的民主化是否意味着它的完全商业化?
20世纪末,俄罗斯民众渴望建立稳健的社会发展机制,由此出现了由国家主导的后转型社会,全新的社会文化空间为精神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主要反映在:一方面,国家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进步,国家政治形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流文化的性质,从俄罗斯历史被贴上“多神教”“东正教”和“启蒙思想”等文化标签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文化的进步需要国家政策持续稳定的支持。俄罗斯新的政治体制既是文化的创造者,更是文化的消费者。国家是民众文化权利的主要保障者,既具有赋予其文化自由创作的权利,同时有义务监督文化成果的实现。因为仅仅依靠市场来调节并解决这一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市场面向的是文化购买方,很少考虑文化消费者的内在精神需求。在这一点上,俄罗斯国内民众的实际文化需求与市场购买力之间存在巨大张力。
3. 全球化出现逆潮,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冲突加剧
俄罗斯面临在国际社会中被认同的问题。冷战以后,俄罗斯文明和文化发展呈现出颓势,如何在保留民族文化特征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成为其重要战略任务。面对复杂外部环境,俄罗斯的文化安全面临三个巨大的挑战:
其一,俄罗斯文化的辐射范围被大幅压缩。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俄罗斯文化在政治上被分割,新独立国家为了国家建设在文化上采取了去俄罗斯化的措施。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国内反俄情绪不断高涨,在文化上对俄罗斯的敌意显著增加。(7)
其二,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出现了激烈冲突,并且深刻影响着文化精英的思潮。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后,俄罗斯在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上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国内,俄罗斯文化精英也出现了分裂,主流精英支持维持俄罗斯文化的安全,在俄乌冲突中的态度比较暧昧。在这些精英来看,仅仅灌输一些新的西方思想,或者为了普遍全球化而放弃文化自主性的想法都难以完成重建俄罗斯的历史任务,任何思想和文化的嫁接必须经过时间、历史的考验。不能仅仅依靠引入外来文化来构建俄罗斯的文化规范,一旦打破俄罗斯民族传统的发展趋势,势必引发社会动荡。
其三,俄罗斯的话语权正在被西方世界压制。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相对弱小,国际话语权无法捍卫其文化安全。俄乌冲突爆发以后,俄罗斯的话语权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压,降到历史的低点。一方面,西方国家充分发挥在新闻媒体和社交平台的优势地位,支持乌克兰发声的同时限制俄罗斯发声,并且发动舆论战和认知战来围剿俄罗斯。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并通过一系列制裁措施逼迫国际社会选边站队,形成了反俄叙事的政治正确原则。西方国家的这些措施,极大地压制了俄罗斯的国际话语权,塑造了俄罗斯是“侵略者”和“异类”的国际形象。对俄罗斯而言,重建其文化体系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应有之义。俄罗斯如果要解决认同危机、文化空间张力和民族与世界文化冲突三大现实困境,维护文化安全就成为俄罗斯国家和社会亟需进阶的紧迫任务。
三、俄罗斯文化安全面临的历史任务
俄罗斯长期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其在文化安全上的窘境引起了国内社会极大的共鸣。因此,俄罗斯文化精英如何制定未来的文化发展路线,成为俄罗斯能否走出文化危机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洞悉本国文化的固有矛盾,深谙其历史任务。
1. 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充分认识俄罗斯历史发展的独特性
在俄罗斯国内,有观点认为俄罗斯是由不同文明取向的民族组成,它是与蒙古—鞑靼文明共生的。17世纪的宗教分裂运动以及彼得一世的西化政策,使得俄罗斯文化变成了一个异质的、分裂的样态。伊斯兰教、喇嘛教、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多神教以及其他世界观无法相互承接、综合、统一,由此认为俄罗斯不具有社会文化统一性,不是独立的文明,也不属于任何文明类型。当代俄罗斯著名哲学家В.М.梅茹耶夫(В.М. Межуев)坚决反对这个论调,并指出“俄罗斯文明具有独创性和特殊性,各种价值观并非相互割裂,索洛维约夫、别尔嘉耶夫、卡尔萨文和伊里因等一大批思想家都曾论述俄罗斯思想的统一性与协同性”(8)。
首先,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历史主体是俄罗斯人民,他们将欧亚大陆北部和中部的大多数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在历史中,俄罗斯发展道路曾多次朝向西方,始终无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然而,事实证明吸收外来经验的方式通常会变成一种机械的和缺乏创造力的模仿。如今,俄罗斯民族已经形成了共同努力开发欧亚领土、保护自身利益免受外部侵害的体系和能力,西方中心主义不再符合俄罗斯民族利益,也不再符合当前的国际现实。
其次,多民族、多信仰的文化格局已经形成,俄罗斯文化中已经产生了一种重要的精神综合体,并成长为重要的区域文明。欧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Н.С.特鲁别茨科伊(Н. С. Трубецкой) 指出,文明的特殊性在于它在一个整体框架内由不同的民族、宗教和价值观构成。在特氏看来,文明是一种大规模、组织复杂的超民族形态,这正是俄罗斯文明的典型特征,即具有精神同源、相容性等特征。(9)在这一派学者看来,俄罗斯不是俄罗斯民族的国家,而是具有超民族潜力,能够将整个社会团结到一起的独特文明体系。在这个文明体系中,多元文化得以共存的条件不仅依靠精神亲缘关系,而是以民族和个体在历史转折中对未来发展做出的共同抉择为基础。
再次,在过去五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俄罗斯从一个帝国转变为多民族国家,拜占庭的东正教文化与亚洲地缘融合,形成了一种截然不同于欧洲的政治实体,这在世界文明发展实践中并不多见。冷战结束以后,俄罗斯社会出现了文化分裂和历史断层。随后,俄罗斯社会在断层处形成了新的文化范畴。因此,独特的地缘政治因素,加之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社会文化现实以及固有的民族理念将新俄罗斯塑造为“欧亚文化和经济空间”,如今俄罗斯已经处于欧亚共同体形成的门槛上。
俄罗斯文化在毁坏、重建中得以延续,流行的文化趋势和社会创新得以发展,产生了传统与创新、地方与民族的奇异结合。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进一步分析其文化安全建设所担负的历史任务。
2. 客观看待文化危机,理性维护文化安全
每个国家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影响了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如果在历史变化进程中这种文化不能充分反映社会变化,那么就会发生文化危机。
首先,文化危机意味着当前文化难以适应新形势,无法反映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现代文化危机是人类社会步入全球化发展阶段才开始出现的,西欧发达国家追求全球经济和政治一体化,推行单一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客观上加剧了世界各地的文明冲突和民族冲突,导致传统文化危机不可逆转。(10)
其次,应对文化危机的必然选择是文化转型,主要通过有意识的文化传播,从内部刺激整个文化体系的变化与发展。根据汤因比的观点,文明诞生于“挑战”与“响应”的相互作用。不够适宜的环境向社会文化提出挑战,通过社会中的少数精英群体响应外部环境挑战,努力解决文化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11)国家、民族和人民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将传承下来的文化符号与新体验相关联。传统主义建立在对整个俄罗斯历史经验、集体记忆的理解之上,作为一种文化规范和语义边界,为其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А.Г.杜金(А.Г.Дугин)的“新欧亚计划”、И.Н.潘纳林(И.Н.Панарин)的“转向东方”、А.И. 奥西波夫(А.И.Осипов)的“精神、民主、主权”等都对当代俄罗斯文化身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再次,对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中有意识的创作和新符号的使用进行监督与管理。俄罗斯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增加了文化商业化的危机,大众文化中存在精神文化的机械复制问题。在某些历史时期,俄罗斯文化由市场主导,文化私有化势必导致统治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出现张力,甚至产生文化上的对峙。因此,俄罗斯文化在一元和多元上如何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将成为其文化安全与否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的,国家需要持之以恒的战略来支撑,否则文化安全问题就会凸显,乃至形成危机。国家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保障个人文化权利实现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在文化政策领域应严格执行文化立法的基本原则,增大对文化领域的财政支持,推进文化机构改革。其目标在于,通过文化的自我纠错和调适及其政策保障,排查文化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维护文化安全。
3. 塑造文化对话与文明互鉴的习惯,缓和与解决文化冲突
在重构俄罗斯文明的同时,俄罗斯精英意识到文化对话的重要性,他们尝试通过与其他文化对话来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
首先,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差异,国家间的文化关系表现为文化冲突与文化对话,承认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对话的前提。文化多样性承认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地缘文化之间的战略关系,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对话是可能实现的。В.В.米龙诺夫指出,文化对话的意义既在于求同,更在于传递不同信息,以此为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创造条件。(12)
其次,对话的参与者既可以是不同的文化,也可以是不同层次的文化。不同层次的文化在文化对话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全球化使得知识和技术传播趋于同质化,世界各国在向知识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文化对话参与者的身份认同正在发生变化。当代以色列社会学家S.N.艾森斯塔德(Shmuel N. Eisenstadt) 指出,全球化促使各国被迫应对知识社会的挑战,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价值观存在差异,因而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各国对现代性的尝试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多元现代性。(13)
再次,文化对话主要存在三种可能的结果:第一种是对话参与者单方面某些方向出现新变化、新发展;第二种是对话参与者双方或多方某些文化特征的重组;第三种是最为消极的结果,拒绝其中某一文化参与对话,出现和发展出对某种文化的敌意。(14)当代俄罗斯社会出现了文化对话最消极的结果,其原因在于,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走向了西方的对立面,被剥夺了参与和对接西方知识社会的权利,西方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制裁更是使其丧失了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机会。俄罗斯文化被地缘对抗和逆全球化排挤到西方文明的边缘,一定程度上被清理了门户而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国内相应出现了文化孤立主义、原教旨主义和民族主义等逆全球化的副产品,但客观上实现了对俄罗斯文化价值取向的改造,冲击了俄罗斯旧的文化安全机制。
因此,尽管俄罗斯社会周期性出现大规模文化失衡以及冲突和危机的情况,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文化是其国家赖以发展的庞大精神体系,是俄罗斯历代人民奋斗的结果,并以历史使命的方式塑造了该国的民族文化心理。
四、对我国维护文化安全的参考意义
每个国家对文化安全的认知路径、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担负的历史任务虽有不同,但其共同之处都在于为本国文化提供面临威胁与挑战时降低受破坏程度的可能性方案。俄罗斯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对我国的参考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培育文化认同感,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化安全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直接相关。文化认同是文化在社会空间中的自我定位,主要包含两层元素:一是预先确定的、有限选择的对象,例如母语、民族和宗教环境等因素;二是自身封闭的、使其保持独特身份的观念和思想等因素。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的关键因素,决定国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一定意义上,文化认同是文化安全的根本基础。因此,文化安全首要维护的就是国家主流精神叙事,维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础的民族精神。
目前两国都面临着一个尖锐的问题,即如何实现巩固文明身份的稳定话语范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中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面临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重任。为此,中国就是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最终形成强有力的文化认同。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来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典范,从而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崭新的路径选择。
2. 形成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其主要任务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完整,消除文化隐患。因此,坚定文化自信事关文化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深刻分析了苏联解体与苏共垮台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这要求执政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掌握舆论阵地。当前,中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这就需要中国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构建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应对内外各种意识形态风险和挑战,最终赢得人心、赢得价值观之争。
在大国战略竞争的时代,赢得价值观之争还需要形成文化软实力。从历史经验来看,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物质实力上的崛起和文化软实力的崛起。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大国成长的必然需求,是物质实力崛起之后的必经阶段,并且要经过大国战略竞争的检验。这就需要中国汲取苏联在意识形态工作上的教训,不断提升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对中国而言,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是要具备能够进行舆论战和认知战的能力,满足大国战略竞争的需求。
3.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文化安全与文明互鉴、文化对话呈现高度相关性。文化对话作为政治、经济以及其他领域对话的前提条件,为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扎实的人文基础。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合作成果证明了人文领域合作的有效性与必要性。中俄两国具有深厚的交往基础,现阶段中俄对话水平达到了历史最高。2019年在中俄庆祝建交70周年之际,两国关系步入新时代,在全球治理与地区事务上紧密协调、积极合作,双边关系呈现高度互信与战略支持态势。如今,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多极世界的框架内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是确保国际局势稳定与全球发展的积极载体。
尽管当今世界话语权力的现实格局依旧是西强东弱,但东升西降的趋势已初现端倪。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了实现世界文明积极发展的可能性,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发表主旨讲话时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其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大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积极意义受到俄方高度认可。俄方积极探索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中国经验,同年6月,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成立了我国境外首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室,研究内容涵盖习近平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思想。
综上,文化安全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关系到中国国际话语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现。因此,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展现我国对世界文明空间内广泛对话和建设性互动的开放态度,显现中华文明新形态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迫在眉睫。
结语
俄罗斯的文化危机不仅源于其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断层,还源于社会文化空间与现代性的冲突,更源于其文明与西方的对抗。当代俄罗斯的文化安全问题已然成为俄罗斯内外危机的最外在表现,并始终处于俄罗斯和西方对抗的交汇点上。俄罗斯社会精英对重建文化身份和应对文化危机的积极思考对我国文化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其有助于冲破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藩篱,实现不同层次文化主体的交流互鉴,构建行之有效的文化对话机制,这正是我国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推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题中之义与现实关切。
【注释】
(1) См.В.В.Сергеев,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культур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в условиях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на примере московского мегаполиса):Диссертация на соискание ученой степени доктора 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их наук,2011;В.Ф.Молчановский,“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 атрибут социальной системы”,Социаль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в современных условиях,Граница,1994.
(2) См.В.О.Маршилова,А.П.Романова,“Культурная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как важнейший фактор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Человек,сообщество,управление.Научно-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й журнал 2 (2008):С.54.
(3) 参见:俄联邦宪法《论安全》,第10章第12条第28点。
(4) См.А.С.Запесоцкий,А.П.Марков,“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ли имперский дух и религии спасут человечество?(беседа с А.С.Запесоцким и А.П.Марковым)”,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психология и социология истории,2016,С.207-215.
(5) См.В.В.Миронов,“Проблемы 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в рамках ‘Стратегии научно-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Аудитор 5 (2018):С.61.
(6) См.А.В.Флиер,“Опыт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я культуры как социальной системы”,Знание.Понимание.Умение 3 (2016):С.11.
(7) Cf.Levgen Afanasiev,Brian Mann,Alina Selyukh & Elissa Nadworny,“Ukraine Agonizes over Russian Culture and Language in Its Social Fabric”.(https://www.npr.org/2022/06/02/1101712731/russia-invasion-ukraine-russian-language-culture-identity)
(8) В.М.Межуев,“Философия культуры и науки о культуре:различие в подходах”,Вестник Москов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культуры и искусства 3 (2019):С.19.
(9) См.Е.И.Замараева,“Социально-философские воззрения Н.С.Трубецкого в контексте евразийства”,Вестник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Серия:Социология 4 (2010):С.23.
(10) См.Н.М.Великая,Г.В.Тартыгашева,“Кризис культуры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экспертное мнение и оценки населения”,Вестник РГГУ.Серия Философия.Социология.Искусствоведение 4 (2020):С.67.
(11) 参见阿尔弗雷德·韦伯:《文化的世界史:一种文化社学会阐释》,姚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第57页。
(12) См.В.В.Миронов,“Процессы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и культуры в глобализирующемся мире:коммуникационный вектор”,Вестник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Серия 7.Философия 3 (2017):С.19.
(13) 参见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第42页。
(14) См.В.А.Лекторский,Е.А.Труфанова,“《Межкультурный диалог — необходимое условие существования философии》:беседа с академиком РАН В.А.Лекторским”,Философические письма.Русско-европейский диалог,2019,С.49.
原载:《世界哲学》2025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