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摘要:沈有鼎是蜚声中外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在数理逻辑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他接续谢孚与“有穷模型论”的有关工作;从50年代开始,他在图灵和丘齐工作的基础上,为经典一阶逻辑建立了一系列可判定片段,这是数理逻辑的核心工作。基于判定问题,可以考察沈有鼎早期论文的主题和思想来源,以及这个主题同他后来工作的关联与对后代学人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沈有鼎 有穷系统 可判定片段 数理逻辑
沈有鼎(1908—1989),字公武,祖籍江苏省嘉定县(现为上海市嘉定区),1908年11月生于上海市。在数理逻辑引入我国和发展早期阶段,数理逻辑学家非常少,沈有鼎作为其中之一,深入研究了经典命题逻辑以及其他非经典逻辑如直觉主义命题逻辑、相干命题逻辑和模态命题逻辑。沈有鼎是金岳霖的高足,早年就已成为蜚声中外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1926年,他协助金岳霖在清华大学创建了哲学系。1929年,他作为清华大学第一届学生毕业,同年赴哈佛大学,在谢孚(H. Sheffer)和怀特海(A. Whitehead)的指导下,学习和研究现代逻辑,并在1931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他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和研究——根据靳希平的研究,这是“真正有幸聆听过胡塞尔的言传,后来又用胡塞尔的思想做哲学研究工作”的中国学者。1935年起,沈有鼎担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1955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立,他又协助金岳霖等人创建了逻辑组(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立,逻辑组更名为逻辑学研究室)。沈有鼎不仅为我国的哲学和逻辑学的学科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方法论方面留下了丰富遗产。
在数理逻辑方面,沈有鼎作为我国较早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逻辑学家,他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有5篇:“On Finite Systems”“Paradox of the Class of All Grounded Classes”“Two Semantical Paradoxes”和《初基演算》《“纯逻辑演算”中不依赖量词的部分》。另外,他还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完成“A Calculus of Individuals and Truth-values”的初稿。1981年,这篇稿件的部分内容以《“纯逻辑演算”中不依赖量词的部分》为题发表。贯穿沈有鼎这些工作的主题,是“判定问题”这一数理逻辑的核心问题。本文梳理沈有鼎从“有穷系统”一直到“纯逻辑演算”的历史源流,考察其早期未完成论文的主题与这个主题同其后来论著的思想联系,以及对张清宇等所产生的影响。
一、“记号相对性”
二、“有穷系统”
三、“部分演算”
四、“纯逻辑演算”
总结与讨论
沈有鼎在逻辑领域的研究涵盖多个方向,可以概括为数理逻辑和介于抽象代数与逻辑之间的工作。张尚水在 《沈有鼎的数理逻辑工作》中从 “逻辑演算”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而本文则从 “判定问题”的角度展开。沈有鼎早年在 “记号相对性”基础上建立起 “有穷系统”,这是模型论更是有穷模型论出现之前的工作。从这种意义上来看,这些工作带有尝试性,进一步的研究还有待开展。此后,在图灵和丘齐等人工作的基础上,沈有鼎继续沿着可判定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经典一阶逻辑中发现了一些可判定片段,这些工作属于当时数理逻辑的主流。例如,金岳霖和沈有鼎的学生王浩对 “∀∃∀归约类问题”所作的贡献,也正是那个时候作出的。此类传承有序的学术研究,对学科体系建设和学术体系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新时代,秉持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如何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确定根本性问题并进行有效研究,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沈有鼎是享有盛誉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其成就被学术界重视和研究。传承学术精神、发展学术成就,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新一代学者的责任与使命。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5年第2期
来源:中国学派公众号2025.8.7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摘要:沈有鼎是蜚声中外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在数理逻辑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他接续谢孚与“有穷模型论”的有关工作;从50年代开始,他在图灵和丘齐工作的基础上,为经典一阶逻辑建立了一系列可判定片段,这是数理逻辑的核心工作。基于判定问题,可以考察沈有鼎早期论文的主题和思想来源,以及这个主题同他后来工作的关联与对后代学人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沈有鼎 有穷系统 可判定片段 数理逻辑
沈有鼎(1908—1989),字公武,祖籍江苏省嘉定县(现为上海市嘉定区),1908年11月生于上海市。在数理逻辑引入我国和发展早期阶段,数理逻辑学家非常少,沈有鼎作为其中之一,深入研究了经典命题逻辑以及其他非经典逻辑如直觉主义命题逻辑、相干命题逻辑和模态命题逻辑。沈有鼎是金岳霖的高足,早年就已成为蜚声中外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1926年,他协助金岳霖在清华大学创建了哲学系。1929年,他作为清华大学第一届学生毕业,同年赴哈佛大学,在谢孚(H. Sheffer)和怀特海(A. Whitehead)的指导下,学习和研究现代逻辑,并在1931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他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和研究——根据靳希平的研究,这是“真正有幸聆听过胡塞尔的言传,后来又用胡塞尔的思想做哲学研究工作”的中国学者。1935年起,沈有鼎担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1955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立,他又协助金岳霖等人创建了逻辑组(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立,逻辑组更名为逻辑学研究室)。沈有鼎不仅为我国的哲学和逻辑学的学科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方法论方面留下了丰富遗产。
在数理逻辑方面,沈有鼎作为我国较早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逻辑学家,他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有5篇:“On Finite Systems”“Paradox of the Class of All Grounded Classes”“Two Semantical Paradoxes”和《初基演算》《“纯逻辑演算”中不依赖量词的部分》。另外,他还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完成“A Calculus of Individuals and Truth-values”的初稿。1981年,这篇稿件的部分内容以《“纯逻辑演算”中不依赖量词的部分》为题发表。贯穿沈有鼎这些工作的主题,是“判定问题”这一数理逻辑的核心问题。本文梳理沈有鼎从“有穷系统”一直到“纯逻辑演算”的历史源流,考察其早期未完成论文的主题与这个主题同其后来论著的思想联系,以及对张清宇等所产生的影响。
一、“记号相对性”
二、“有穷系统”
三、“部分演算”
四、“纯逻辑演算”
总结与讨论
沈有鼎在逻辑领域的研究涵盖多个方向,可以概括为数理逻辑和介于抽象代数与逻辑之间的工作。张尚水在 《沈有鼎的数理逻辑工作》中从 “逻辑演算”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而本文则从 “判定问题”的角度展开。沈有鼎早年在 “记号相对性”基础上建立起 “有穷系统”,这是模型论更是有穷模型论出现之前的工作。从这种意义上来看,这些工作带有尝试性,进一步的研究还有待开展。此后,在图灵和丘齐等人工作的基础上,沈有鼎继续沿着可判定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经典一阶逻辑中发现了一些可判定片段,这些工作属于当时数理逻辑的主流。例如,金岳霖和沈有鼎的学生王浩对 “∀∃∀归约类问题”所作的贡献,也正是那个时候作出的。此类传承有序的学术研究,对学科体系建设和学术体系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新时代,秉持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如何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确定根本性问题并进行有效研究,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沈有鼎是享有盛誉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其成就被学术界重视和研究。传承学术精神、发展学术成就,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新一代学者的责任与使命。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5年第2期
来源:中国学派公众号2025.8.7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