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2020年2月14日
  • 首页
  • 本所概况
    哲学所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 现任领导
    更多+
    • 1.jpg

      张蕾

      党委常委、书记

    • zhangzhiqiang.png

      张志强

      党委常委、 副书记,所长

    • 刘志明一寸1.png

      刘志明

      党委常委, 纪委书记,副所长

    • 微信图片_20240509110053.jpg

      周丹

      党委常委,副所长

    更多+
    • 王立胜

      党委书记、副所长

    • 冯颜利

      党委书记、副所长

    • 张志强

      党委书记、副所长

    • 王立胜

      党委书记、副所长

    组织机构
    更多+

    研究室

    •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室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
    •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
    • 中国哲学研究室
    • 东方哲学研究室
    • 西方哲学史研究室
    • 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
    • 美学研究室
    • 伦理学研究室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
    • 逻辑学研究室
    • 智能与逻辑实验室

    科研辅助

    • 《哲学研究》编辑部
    • 《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
    • 《世界哲学》编辑部
    • 图书资料室

    职能处室

    • 人事处
    • 办公室
    • 科研处

    社团学会

    研究中心

  • 党建工作
    历史沿革

    哲学研究所现行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此前曾实行过党支部、党的领导小组、党总支、党委、机关党委、分党组、联合党委等领导形式。
    1955年4月,哲学所成立第一届党支部,周宜明担任支部书记,下半年党支部增设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李奇担任宣传委员,鲁孝文担任组织委员。<详情>

    党建专栏
    更多+
    • 123fuben.png
    • 演示文稿1_01.png
    • 1713345686886.jpg
    • 微信图片_20240227160931.png
    • 1681457326940.png
    • 微信图片_20221102154829.jpg
    离退休工作
    更多+
    • 哲学研究所举办离退休干部2025年度春季讲坛...
    • 哲学研究所春节前夕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
    • 杨远同志生平
    • 杨远同志讣告
    • 哲学研究所离退休老同志开展秋季户外活动
    工会、青年工作
    更多+
    • 展现女性哲人独特风采 聚焦女性哲人睿智力量——...
    • 关于做好我所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
    • 青年哲学论坛暨哲学所建所55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
  • 研究学人
    已故名家
    更多+
    • panzinian.jpg潘梓年
    • jinyuelin.jpg金岳霖
    • 贺麟.jpg贺麟
    • 杜任之.jpg杜任之
    • 容肇祖.jpg容肇祖
    • 沈有鼎.jpg沈有鼎
    • wubaihui.jpg巫白慧
    • 杨一之.jpg杨一之
    荣誉学部委员
    更多+
    • 徐崇温(大图).png徐崇温
    • 陈筠泉(编辑图).png陈筠泉
    • 姚介厚.jpg姚介厚
    学部委员
    更多+
    • 李景源.jpg李景源
    • 赵汀阳4.jpg赵汀阳
    本所同仁

    在职学者

    • 正高级
    • 副高级
    • 中 级
    • 初 级

    离退休学者

  • 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
    更多+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中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东方哲学
    • 伦理学
    • 逻辑学
    • 科学技术哲学
    • 美学
    • 文化哲学
    学术动态
    更多+
    • 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构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
    • 哲学研究所贾泽林、王柯平、詹文杰获2024年翻译界...
    • 哲学所“中国哲学学科团队”获评“首届中国社会科...
    • 我所1项课题获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
    • 我所5项课题获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
    论著评介
    更多+
    • 李薇著《从道德感到同情: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
    • 田时纲译《狱中札记》(第一卷)
    • 赵汀阳著《秩序的理由》
    • 王幸华译《大哲学家》
    • 闫培宇著《解构主义视野中的西方现代性——重估马...
    学术争鸣
    更多+
    • 【周丹】中国哲学的自主性
    • 【刘志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 【杨洪源】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 【李俊文 张乙】对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的批判
    • 【董键铭】对经济与文化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反思
    获奖、成果
    • 重大会议、论坛
    • 重大研究项目
    • 学者资助计划
    • 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 哲学所优秀科研成果奖
    • 哲学所青年哲学论坛获奖
    • 贺麟青年哲学奖
  • 学术期刊
    • 哲学研究 1739515365518.jpg
    • 哲学动态 哲学动态.png
    • 世界哲学 1744940280995.jpg
    • 中国哲学年鉴 中国哲学年鉴.png
    • 中国哲学史 W020200520604858941756.jpg
  • 人才培养
    博士后
    更多+
    ttpt003.jpg
    •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管理规定
    •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
    • 哲学研究所关于博士后工作的管理办法
    •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青年哲学论坛
    更多+
    ttpt004.jpg
    • 青年哲学论坛
    访问学者
    更多+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内访问学者招收简章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
    更多+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3期高级研讨班在华东师范大...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2期高级研讨班在首都师范大...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1期高级研讨班在中国人民大...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0期高级研讨班在深圳大学举行
    • PHILOSOPHY SUMMER SCHOOL IN CHINA EXAMINERS' RE...
  • 图书档案
    图书馆简介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专业书库藏书特色简介
    • 哲学书库——几代馆人竭尽心力完整系统收藏书
    • 图书室藏书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汗水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图书室馆藏哲学书刊简况
    哲学学科服务
    更多+
    • 中文社会科学常用核心期刊目录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图书室馆藏哲学书刊简况
    • 哲学书库——几代馆人竭尽心力完整系统收藏书
    • 图书室藏书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汗水
    特色馆藏
    更多+
    • 【高颖 兰倩】四库底本《记纂渊海》考略
    • 傅兰雅与《格致汇编》
  • 哲学系
    哲学系简介

    哲学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为国家级专业研究学术机构。195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哲学所便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因“文革”一度停止招生。自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以来...<详情>

    哲学系动态
    更多+
    • 哲学院成功举办“深化科教融合,做好本科生教学和...
    • 哲学院召开2021年度春季工作会议
    • 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楼宇烈民生奖学...
    招生信息
    更多+
    • 2025年哲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综合考核结果公示
    • 2025年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结果公示
    • 202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考生名单
    • 202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5年哲学院招收博士生入围综合考核名单公示
    表格下载
    更多+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思想政治素...
    • 报考导师意向表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招生体格检查表
    • 202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哲学专业博士...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
    • 师资队伍
    • 学生名录
    • 常用链接
    •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科研工作>学术争鸣>文化哲学

学术争鸣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中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东方哲学
  • 伦理学
  • 逻辑学
  • 科学技术哲学
  • 美学
  • 文化哲学

【张志强】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 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发布时间: 2023-06-09
【字号 +字号 -】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思想文化界发出 “建设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的总号召,提出“担负起文化建设新使命”的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宣言书,是一份开辟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动员令,是一幅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规划图,是一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史和中华民族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光辉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既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又使得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经由第二个结合实现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中,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文明赋予了现代力量。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定是“两个结合”的科学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产物;是经由第二个结合,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产物;是通过第二个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坚持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产物。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必定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文明新形态,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出来的,是会通古今中西一切文明成果的产物,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必定是实现了社会主义、中华文明与现代化融合发展、内在统一的文明新形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民族连遭忧患而不衰,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中国文化的底气。第二个结合,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深刻总结,正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深入地刻画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并强调指出,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但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一个不断创新、连续进步的过程,革故鼎新、辉光日新,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同时,向内凝聚的统一性既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统一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包容性则是中华文明超越内部差异,凝聚成广土巨族的内在原因,越包容越得到认同拥护,这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经验。和平性则塑造了中国反对强人从己、反对丛林法则的精神追求,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坚持合作、不搞对抗,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的和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总结和概括,就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坚持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是掌握历史主动,树立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是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历史主动性精神,在创新理论指导下不断实现实践创新的历史进程。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全面解决古今中西问题中,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在新时代,我们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促进外国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还谆谆嘱托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古今中西之争,是道路之争,是现代化途径和模式之争,也是守正还是守旧、尊古还是复古之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通过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复兴和赶超,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和政治前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前提,也提供了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基础,让我们可以用中国自身的尺度,以中华文明的自我尺度,来重建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改变自厌式的思维定式,促进了中华文明的高度自觉,这为古今中西之争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了时代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如果说中国大地是“体”的话,那么道路和办法就是“用”。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就是在中国之体上寻求中国之用,中体中用,体用一如。“两个结合”的道理,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大地寻求中国道路和办法的道理。体用不能割裂的前提是把文明看作一个文化生命体。从文化生命体出发看待传统与现代、古与今的关系,二者之间就不是割裂分离的关系,更不会以中西关系来架构古今关系,而是通过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通过历史主动性精神来实现古今贯通。“今”是“古”的创新转化,“现代”是在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连续生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立足于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为现代的,而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立足于文化生命体来看待中西关系,就是立足中国大地,在中国之体上,以主体性的姿态,将西方看成一种为我所用的可资借鉴的资源,而不是把西方看成普世真理的代表。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华文明现代化的道路,也是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路。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要站得稳,立得住,走得远,必须要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科学产物,是深刻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文化创新离不开主体性姿态,离不开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作为第一个结合的科学产物就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个结合基础上实现第二个结合的科学产物,则在新的时代高度上更加有力更加自觉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握中华文明现代创制的主导权,把握住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动性,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展现中华民族的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不是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创新才能引领时代。守正是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正,是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是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转化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需要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连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文明史意义;需要从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文明成功现代化的角度,来确立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世界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代表着一条古老中华文明不断新生的道路,昭示了一种与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不同的更为完善合理的现代文明图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创造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所系,又是中华文明内在价值的激活再造者。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文明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代表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 哲学中国网 中国儒学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哲学系 更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京ICP备20004808号
  • 微信

    《哲学中国》

    《哲学研究》

    《哲学动态》

    《世界哲学》

首页

本所概况

  • 哲学所介绍
  • 组织机构
  • 历任领导
  • 现任领导
  • 历史资料
  • 通知公告
  • 新闻资讯
  • 人才招聘

党建工作

  • 历史沿革
  • 组织机构
  • 全面从严治党专栏
  • 政策方针
  • 党建专栏
  • 离退休工作
  • 工会、青年工作

研究学人

  • 荣誉学部委员
  • 学部委员
  • 本所同仁
  • 历史名家

科研工作

  • 学科建设
  • 学术动态
  • 论著评介
  • 学术争鸣
  • 获奖、成果
  • 重大会议、论坛
  • 重大研究项目
  • 学者资助计划

学术期刊

  • 哲学研究
  • 哲学动态
  • 世界哲学
  • 中国哲学年鉴
  • 中国哲学史

人才培养

  • 博士后
  • 访问学者
  • 青年哲学论坛
  • 中英美暑期学院

图书档案

  • 图书馆简介
  • 哲学学科服务
  • 特色馆藏

哲学系

  • 哲学系简介
  • 哲学系动态
  • 招生信息
  • 表格下载
  • 师资队伍
  • 学生名录
  • 常用链接
  • 联系我们
点击搜索
文化哲学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 中国哲学
  • · 西方哲学
  • · 东方哲学
  • · 伦理学
  • · 逻辑学
  • · 科学技术哲学
  • · 美学
  • · 文化哲学

【张志强】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 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发布日期: 2023-06-09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思想文化界发出 “建设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的总号召,提出“担负起文化建设新使命”的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宣言书,是一份开辟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动员令,是一幅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规划图,是一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史和中华民族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光辉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既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又使得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经由第二个结合实现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中,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文明赋予了现代力量。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定是“两个结合”的科学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产物;是经由第二个结合,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产物;是通过第二个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坚持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产物。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必定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文明新形态,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出来的,是会通古今中西一切文明成果的产物,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必定是实现了社会主义、中华文明与现代化融合发展、内在统一的文明新形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民族连遭忧患而不衰,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中国文化的底气。第二个结合,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深刻总结,正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深入地刻画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并强调指出,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但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一个不断创新、连续进步的过程,革故鼎新、辉光日新,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同时,向内凝聚的统一性既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统一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包容性则是中华文明超越内部差异,凝聚成广土巨族的内在原因,越包容越得到认同拥护,这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经验。和平性则塑造了中国反对强人从己、反对丛林法则的精神追求,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坚持合作、不搞对抗,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的和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总结和概括,就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坚持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是掌握历史主动,树立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是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历史主动性精神,在创新理论指导下不断实现实践创新的历史进程。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全面解决古今中西问题中,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在新时代,我们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促进外国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还谆谆嘱托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古今中西之争,是道路之争,是现代化途径和模式之争,也是守正还是守旧、尊古还是复古之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通过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复兴和赶超,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和政治前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前提,也提供了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基础,让我们可以用中国自身的尺度,以中华文明的自我尺度,来重建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改变自厌式的思维定式,促进了中华文明的高度自觉,这为古今中西之争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了时代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如果说中国大地是“体”的话,那么道路和办法就是“用”。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就是在中国之体上寻求中国之用,中体中用,体用一如。“两个结合”的道理,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大地寻求中国道路和办法的道理。体用不能割裂的前提是把文明看作一个文化生命体。从文化生命体出发看待传统与现代、古与今的关系,二者之间就不是割裂分离的关系,更不会以中西关系来架构古今关系,而是通过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通过历史主动性精神来实现古今贯通。“今”是“古”的创新转化,“现代”是在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连续生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立足于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为现代的,而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立足于文化生命体来看待中西关系,就是立足中国大地,在中国之体上,以主体性的姿态,将西方看成一种为我所用的可资借鉴的资源,而不是把西方看成普世真理的代表。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华文明现代化的道路,也是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路。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要站得稳,立得住,走得远,必须要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科学产物,是深刻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文化创新离不开主体性姿态,离不开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作为第一个结合的科学产物就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个结合基础上实现第二个结合的科学产物,则在新的时代高度上更加有力更加自觉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握中华文明现代创制的主导权,把握住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动性,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展现中华民族的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不是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创新才能引领时代。守正是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正,是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是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转化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需要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连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文明史意义;需要从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文明成功现代化的角度,来确立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世界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代表着一条古老中华文明不断新生的道路,昭示了一种与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不同的更为完善合理的现代文明图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创造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所系,又是中华文明内在价值的激活再造者。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文明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代表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Top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